学佛笔记

方立天:方立天略述汉晋禅法
2025-04-04 09:39

一、禅法的传入

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经》,都属于小乘禅法,其中的大小《安般守意经》是中土最初盛传的禅法。安般是梵语音译,汉译为数息观。息,呼吸。数息,计算呼吸的次数。意,意识。守意即令心驰神往的分散心思专注于禅定意境。数息观是一种静心的观照,用计数呼吸次数的办法来使心神安定,精神集中。数息观因与中土的养生、长寿、神仙方术的呼吸吐纳相近,因而得以广泛地盛行起来。

比安世高稍晚的支娄迦谶(支谶)译出了大乘经《般舟三昧经》和《守楞严经》,推动了大乘禅法的流行。般舟三昧,梵语音译。般舟,意为佛立,故也称佛现前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据说修这种三昧的人,只要在一定期间内,如每月的七日至九日、十日,在一定的场所往复回旋地行走,并步步声声,唯念阿弥陀佛,功夫久了,就能见诸佛出现在眼前。首楞严是佛的一种三昧。首楞严,梵语音译,意译为健行(健步如飞)、一切事竟。这种佛的三昧,力大无比,能勇猛地摧毁一切邪魔。

三国时的译经家康僧会作《安般守意经序》,反映了当时的佛教学者对禅法的理解。他着重宣扬数息观的功用,着力描述禅定的神异效果: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眼所观,无幽不睹。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诵习,无不见,无声不闻。恍仿佛,存自由,大弥八极,细贯 牦,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入不思议,非梵所测,六行之由也。从这里所大力夸张渲染的禅修者的神通、神德来看,无异于中国传统神仙的属性和功能。表明了中国的神仙方术与三国时佛教的互动关系。

西晋时代最主要的译经家竺法护重译小乘禅籍《修行道地经》,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瑜珈观行的大要。经中的《神足品》、《数息品》和《观品》,集中地论述了禅定和观照的基本方法。《修行道地经》的禅法思想,在当时河西一带流传甚广,至了东晋中期以后,更对道安、支遁等人的禅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东晋十六国时代禅法的多元融合

东晋十六国时代,一些僧人如竺僧先、帛僧光、竺昙猷、支昙兰等,都以习禅为业。更有一些佛教学者,如道安、支遁、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和慧远等,对禅法的规范和流传,对禅学的重整和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推动了大小乘法的融合,以及禅学与中国固有思想的融合。

道安(公元312年,一说314385年)的亲教师佛图澄,史载其神通事迹颇多,以神变见称于世,而其神变又出于禅修。道安受佛图澄和康僧会的影响,也十分重视禅法。他宣扬禅修能发生种种的神异现象: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这是说,禅修者达到寂灭境界后,举足而世界震撼,挥手则执取日月,猛一吹气,铁围山为之飞腾,轻轻嘘气,须弥山随之起舞。这番描述形象地说明了道安的禅法具有极大的神异性。道安还综合了自汉以来佛学的两大系统禅学和般若学,并把两者融会贯通起来。道安说:般若波罗密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又说:痴则无往而飞非徼,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也。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乎大也。道安在这里强调般若思想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认为愚痴与智慧决定了行为的垢正、邪净,般若智慧是禅修的指导,统率着具体禅观的修行。也就是说,禅修必须与般若智慧相结合。另外,由于道安的般若思想深受先秦道家无为说与魏晋玄学本无说的影响,因此他的禅法也就明显地表现出本无思想的色彩,如他的《安般注序》云:安般者,出入也。道之所寄,无往不因;德之所寓,无往不托。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无为故无形而不困,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开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这一段话是说,禅修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契入无为、无欲而开物成务。开物而使天下兼忘我,成务则无事而不适。就是说,禅修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忘我、适性、安乐的境界。显然,这里道家的思想跃然纸上,而禅法的神异性却淡化了。

支遁(支道林,公元314366年),是一位典型的杂糅佛老的清谈家型的僧人,他对清谈家最为崇奉的《庄子》,特别是对其中的《逍遥游》篇持有独到的见解,深得当时名士的赞赏。在佛学方面,他专长于《般若》,也重视禅学。史载他在剡山时,宴坐山门,游心禅苑,又曾撰写《安般经注》和《本起四禅序》,文现均已不存。就现存的史料而言,支遁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赞叹佛像、咏述禅趣的诗文中。如《咏禅道人》、《释迦文佛像赞》和《阿弥陀佛像赞》都系统地描述了数息观的过程和阶段,并强调作为禅定方法的数息观是佛陀解脱得道的途径。支遁还用庄子的思想和语言来解说禅修,如用恬智交泯来说明禅定实践与般若智慧的交互作用,就源于《庄子缮性》篇的知与恬交相养的思想。《缮性》篇是论修心养性的,知通智,恬指恬淡的性情。原意是说智慧与恬淡性情是互相渗透、互相涵养的。支遁将此转换为说明禅与智的相互促进关系,从而冲淡了禅法的神异色彩。应当肯定,支遁在中国的禅学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

鸠摩罗什(公元343年413年)是著名的译经家,他译出的禅经《坐禅三昧经》和《禅法要解》,以及《无量寿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对中国禅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里我们就较为重要的《坐禅三昧经》的禅学思想略作论述。

《坐禅三昧经》系鸠摩罗什以自身崇奉的大乘中观思想为基础,又杂糅多家的禅法,整理编译而成,反映了鸠摩罗什本人对禅学的理解和看法。经文系统地介绍了小乘佛教止息邪心的五种观法五门禅(五停心观)。这五种观法,一是不净观,观外界不净的样相,以泯除贪欲;二是慈心观,观一切众生,生慈悲心,以息嗔怒;三是十二因缘观,观因缘和合的道理,以远离愚痴;四是数息观,历数呼吸的次数,以治乱心;五是念佛观,勤念三身佛,以对治恶业障。

End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吕澄:略述经部学(下)

略述经部学(下)经部本宗的学说,在「异部宗轮论」里曾列举了几条。它的中心思想表现在有微细的、一类相续的诸蕴,因此说诸蕴法能从此世移转到後世,而得着「说转部」的名称。此种思想显然由譬喩师细心说发展而来。

温金玉:天衣义怀禅法略述

天衣义怀禅法略述温金玉云门一宗,至雪窦而宗风大振,号称中兴。其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义怀承继雪窦家风,曾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

胡晓光:略述巨赞法师的空有观——空有问题新议

巨赞法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他在中国现代佛教界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是宗教家又是学者。他的佛教学术成果在现代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巨赞法师的佛学研究主要可以分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

方立天: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

佛教修持实践是以追求人生精神解脱为目的,所谓解脱就是从种种烦恼中脱却开来,在精神上臻于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修持解脱是以佛教所理解的宇宙人生真实为依据的,而宇宙人生的真实意义又是从缘起现象上作出的价值判

方立天: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

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天台宗人很重视探索、阐述建构诸法实相论。诸法泛指一切现象、一切存在;实相指真实的本相、无差别的实在、不变的真理。早期佛教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观念立三法印,作为佛教思想的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目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 著总论小引绪论一、对象与任务二、态度与方法三、体裁与结构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第一节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第

方立天:佛教制度和生活的中国化

佛教在印度享有崇高的地位。佛教僧侣或依寺院或游化托钵,遵循戒律,规范修持和弘法传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僧尼虽然基本遵守印度佛教的戒律和教仪,但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若干方面也相继产生了变化。在这一制

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根据,是从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依据和过程,内涵和意义。文中分别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本质观、价值观、历史观和

方立天:宗教文化今天仍具积极意义

方立天教授长期致力于佛教和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慧远及其佛学

方立天: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中国禅宗重视自力,净土宗强调他力,然约自宋代以来,禅净双修,自力与他力的结合,日益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现象,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必然。本文拟简要地探讨这种历史必然性,以说明自力

方立天:方立天略述汉晋禅法

一、禅法的传入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

方立天: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 明确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重点在经济社会领域。■ 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新的重大命题,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政府的宗教工作重心需要转移、调整

方立天:法显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这是赞扬中华民族吸取外国优良文化的品质

方立天:走文化宗教之路

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宗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广泛拥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中国宗教的未来走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宗教走势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就宗教的内涵结

方立天:论南顿北渐

论南顿北渐中国佛教所讲的顿渐是指修行者见道悟理的迟疾,即时间的快慢、过程的长短而言。而见道悟理包括有修持和觉悟两个方面,也就是既有修持的顿渐(顿修和渐修),又有觉悟的顿渐(顿悟和渐悟)。唐代禅学史上所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本文据中国僧人编集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中的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佛教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着重论述了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大问题,总结了中国佛教宇宙

方立天: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北宋初期有临济宗人,其后又有云门宗人和曹洞宗人,都先后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其中,临济和曹洞两家最为兴盛,两家的家风又各有不同,临济尚机锋峻峭,曹洞

方立天: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佛教的真俗二谛是表述佛理(真谛)与常识(俗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佛教内部各派学说的差异和矛盾的真理论,是佛教真理学说的核心观念。自南朝迄至隋代,佛教内部两大派别三论系与

方立天:佛教“空”义述评

佛教空义述评方立天内容提要:本文系对佛教哲学的最高概念和核心范畴空的含义和意义作一系统的全面述评。文章先从历史的角度,依次论述了早期佛教的无我执观念、部派佛教空有论的歧义、大乘中观学派的假有性空说和瑜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东汉三国时代,中国佛教主要有两系:一是支谶和支谦的般若学,他们主张体证本体,提倡神与道合,故较为重视对道的比附会通。而安世高和康僧会的禅学,继承了黄老道术

方立天: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中国佛教华严宗以对宇宙整体把握的理论思维见长,它的事事无碍论更表现出独特的境界追求与哲学特点。本文拟从界说事事无碍切入,分析事事无碍论的内容,进而揭示该论说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理论

方立天:佛教:科学之友

佛教:科学之友佛教与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佛教既不是科学之母,也不是科学之敌,而是科学之友。有人说佛教是科学之母,这个似乎有些不好理解;有人认为宗教是愚昧的,要排除宗教以后才能为科学的发展铺开道路,好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

方立天: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佛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印度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引言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若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

方立天:慧远与佛教中国化

慧远与佛教中国化方立天慧远(公元334~416)年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历史考验人,锻炼人,造就人。作为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首先,东晋时南北对立,统治集团内部

方立天:慧远

一、引言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注:据《梁僧传》卷六、《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和《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张野《远

方立天:我与中国佛学研究

我与中国佛学研究方立天主持人,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做一次学术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与中国佛学研究》。我是从学者的角度,把佛教作为理论、作为思想、作为哲学来进行探讨,和各位有交

方立天:印度佛教真理观略论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动机和目的,是基于对生命的体验形成一种广大的悲愿,以教化和救渡世人,而不是寻求客观的知识,探索外部世界的真理。他要教化人,就要向人宣扬人生解脱的真理,而人生的解脱又离不开对外部世界的

方立天: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

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 作者: 方立天教授对于这方面,我个人并不专长,我这次主要也是来学习,但是我认为佛教的组织、僧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应该合理化,包括住持、监院、知客等等探讨,应该和寺院本身的功能有关。

方立天: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和规范社会行为的文化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方立天:佛舍利的丰富内涵

佛舍利的丰富内涵各地纷纷出土佛舍利,这是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种重要现象,我认为佛舍利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首先,舍利是佛教信徒的信仰载体和崇拜对象。当年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将把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分成

方立天:使人类向善 使世界光明

佛教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内地。 由于传入各地的派别、时间、途径不同,加之民族文化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列: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

方立天: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

汉代传入佛教以来,长安佛教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日趋兴盛,迄至隋唐时代,更是臻于鼎盛,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演为世界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探讨汉唐长安佛教这一宏伟而又罕见的历史景象,是有重要

方立天:南岳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倾向

南岳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方立天从宗教社会史的角度考察,随着六朝以来门阀贵族制社会的瓦解,唐代中期后,逐渐转变为相对区别于中古门阀时代贵族社会的平民社会。与此相应,佛

方立天:华林禅寺:禅源初地

华林禅寺:禅源初地方立天广东禅学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是继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后中国佛教的又一重大活动,表明以明生为首的广东佛教协会领导的佛教文化自觉。这次活动特点是以弘扬禅宗历史文化优秀传统为主。禅宗源于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过去与未来

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程,其实质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二千年来,佛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和这些地区国家的广泛领域,无不显示出佛教的巨大作用,这构成了中国

方立天:禅风如何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

禅风如何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方立天内容提要:北宋初期临济宗人和云门宗人等,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以不点破为原则,绕路说禅,使得禅风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临济宗人大慧宗杲主

方立天:慧远的佛学思想

慧远是东晋继道安之后的又一个义学高僧和佛教僧团领袖,他在庐山探讨中国佛教的发展之路,使庐山成为与长安齐名的东晋佛学中心。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代县)人,他生于仕宦家庭,十二

方立天:慧远的政教离即论

内容提要:慧远提出政教离即论,系统阐发了佛教与政治既相离又相即的主张。他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多方面论证佛教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佛教既独立于政治

方立天: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佛是佛教觉悟圆满的理想人格、崇高象征、庄严代表,追求成佛是中国佛教徒的最高终极目标。什么是佛?佛的特性、本质、功能、形象如何?佛如何定性、定位?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

方立天: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

一、前言佛教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和恶道的世界;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佛教净土观念流传中国,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间也日益增添

方立天:天台宗心性论述评

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事物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