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2025-04-04 09:24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根据,是从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依据和过程,内涵和意义。文中分别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本质观、价值观、历史观和适应观的基本内容,进而总结其十个创新性观点;文章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长期指导着中国的宗教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界说和形成

宗教观是对宗教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宗教观的内容,主要是对广泛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的内涵、性质、功能、作用、演变及其规律的看法和观点。一般而言,宗教观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宗教本质观,即对宗教内在联系、性质的观点;二是宗教价值观,即对宗教的社会功能、作用和意义的观点;三是宗教历史观,即对宗教的起源、演化及其规律的观点。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东西方思想家就注重宗教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形成了对宗教的朴素看法。之后,不同宗教的教内外学者对各种宗教作了一些对比研究。在近代,则有不少哲学家对宗教进行了探讨、述评。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宗教的本质、根源、作用和演化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来列宁又进一步论述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社会作用,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普列汉诺夫等人也对宗教有所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列宁对宗教的观点,既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可称作列宁主义宗教观。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也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又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些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阶段。鉴于这些观点是结合东方中国国情和宗教教情提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产物,我们拟姑且称之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概念与内涵的形成,是有其客观根据的:

(一)宗教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基督教讲上帝创造世界、主宰世界,讲灵魂不灭,而早期佛教则是反对梵天(上帝)创造世界、主宰世界的,也有否定灵魂不灭论的倾向。又如,西方宗教一般强调人与神的对立、悬隔,而东方佛教则认为人与佛平等,人人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中国道教也主张人可通过修炼成为神仙。由于东西方宗教义理特质的差别,难免导致人们对宗教的判断、论断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对宗教的根本观点时,要全面综合东西方宗教的特质,以揭示出宗教的普遍的本质、价值与演变规律。

(二)宗教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周恩来说:中国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中国,宗教同政治一向是分开的,所以宗教问题不像欧洲政教合一的国家那样严重。[1]这是把中国宗教与社会结构、国家政治的关系同中世纪欧洲及阿拉伯世界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后得出的重要论断。周恩来又说:在中国存在有宗教信仰的人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就是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这两类人应该彼此相处得很好。我们从来不像有些国家那样在宗教问题上争执得那么厉害,甚至被帝国主义者挑拨引起战争。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本来是可以合作的。[2]这是从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以及不同宗教有神论者之间的关系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宗教教情的科学论断。不同国家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同,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以及信仰不同宗教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人们对宗教的功能、作用的看法也就会有所不同。

(三)宗教是不断演化的。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会由于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也会由于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矛盾而引起变化。马克思主义就认为,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念就会发生变革。也就是说,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宗教的演化,宗教观念的变革,要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要与时俱进。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建设,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回答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3]这是非常正确、非常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这样做的。富有理论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地对宗教提出了新的观点,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推向了新的高度,新的境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一个初步形成、曲折发展、不断充实和益臻完善的过程。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集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成员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直接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科学论断,以及中央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集中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来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初步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了反神权的斗争要服从反封建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共产党人和宗教信徒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的重要主张。中国共产党还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国统区、沦陷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等不同地区的宗教政策,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至五十年代后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全面形成时期,五十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被扭曲、冲击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其中也包括如何处理全国宗教问题的艰巨任务。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亲自领导宗教工作,分别就佛教、基督教以及一般宗教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申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基本政策,提出在宗教领域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重要原则。他们还结合中国宗教的实际,就宗教的本质、作用、产生和存在根源、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宗教的特点等问题,阐发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此外,1954年由中共中央批发的《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中提出的宗教五性论,即中国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的论说,是中国宗教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构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内容。令人遗憾的是,1957年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波及了宗教界。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更被视为四旧而被破除,宗教问题的正确理论和宗教工作的正确路线遭到了肆意践踏。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由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到空前丰富、更趋完善的时期。针对文化大革命对党的宗教政策的破坏,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专门研究了宗教问题,并于1982年3月形成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通称中央19号文件)。该文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宗教问题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阐明了宗教的性质、内涵、根源;中国宗教的现状、趋势;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关联;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与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处理宗教问题要反对和防止的倾向,以及处理一切宗教问题与贯彻执行宗教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等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献,是集中体现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成熟的标志性文献。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宗教工作。江泽民强调宗教问题是个大问题[4],民族、宗教无小事[5]。199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称中央6号文件),全面地阐明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还相继召开一系列全国性的宗教工作会议,根据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中国宗教的现状、特点,着重探索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并在总结新中国宗教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地阐述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为我国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美好的前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对宗教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批示,尤其是2004年9月下旬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11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极大地提高了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推进了宗教工作的新发展。

从以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简要叙述中,我们初步可以看到其基本内涵约有四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和宗教历史观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思想,至于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论断即宗教适应观,更是在当代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理论上的崭新创造。以下就这四个方面的内涵作一简要的论述。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

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稳定的内部联系,它从整体上决定事物的性能与发展方向。宗教本质是宗教的内在联系,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质。宗教本质观是对宗教的本质,即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根本性质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的典型表述是恩格斯的一段话: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6]这是说,宗教是人们头脑中对超人间力量(神灵)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本质是对神灵的幻想、笃信和崇拜。

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一再强调宗教是属于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7]、思想性质的问题[8]。周恩来也说:我们只把宗教信仰肯定为人民的思想信仰问题。[9]也就是说,宗教本质是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毛泽东关于宗教是文化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儒、道(道家、道教)、佛是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道教、佛教均被视为传统文化,这种看法影响深远。毛泽东也持同样的看法。1947年10月,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来到葭县(今佳县)南河底村,该村村边山上有一名胜古迹白云观,毛泽东想上山一游。身边工作人员李银桥大惑不解,说那不过是些封建迷信,有什么好看的。毛泽东纠正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10]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11]这是把佛教视为文化,甚至是优良文化。毛泽东关于宗教是文化的观点,我们认为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观。

附带地说,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常识答问序》中,他在引用毛泽东和李银桥的上述对话后,接着说: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关系,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1987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名胜地方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而今天还有不少人的认识水平和当年李银桥的一样。[12]看来,毛泽东的宗教是文化的观点得到了我国历史学家、科学家和宗教领袖的广泛认同。

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开宗明义就指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13]这一关于宗教定义式的表述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强调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现象;强调宗教有其演化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宗教现象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而信仰是其中的第一要素,也可说是核心要素。

马克思和列宁都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鸦片,是指一种镇定、麻醉、止痛的药物,而与毒品有别。1950年,当有同志提出列宁在1909年讲过宗教是鸦片时,周恩来解释说,这是革命时期的口号。现在我们有了政权,可以不必强调宗教就是鸦片了。[14]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文件里从来没有提过鸦片说,更不是以宗教鸦片说作为制定党的宗教方针政策的全部理论根据。

中国共产党还对宗教和迷信加以区别。1950年10月19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开展反对一贯道活动的工作指示》中指出,一贯道是秘密迷信组织,应该对它展开正面的系统的斗争。[15]《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也强调要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不属于宗教范围的迷信活动,指出迷信活动是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16]宗教与迷信在理论形态、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强调宗教不同于迷信,这就有利于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

如前所述,宗教五性论是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重要内容,群众性,是指中国宗教有一亿左右信徒。长期性,指中国宗教将长期存在。民族性,是说中国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且有不少的少数民族整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由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在国际上有众多的信徒,从而使中国宗教问题具有国际性。宗教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因素,又使之具有复杂性。五性后来又简约为三性,即宗教的群众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五性或三性,在表述上有的是指宗教,有的是指宗教性质,也有的是指宗教的社会特性,有的则是指宗教工作,还有的是指宗教问题。笔者认为,上述五性或三性,并非指宗教的本性、本质而言,而是从宗教工作出发,对中国宗教社会现象所作的分析,似可以称作中国宗教社会现象的五性论或三性论。我们认为,既把握宗教的普遍本质,又把握中国宗教社会现象的特点,是做好中国宗教工作的前提。五性论或三性论是中国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肯定宗教是一种思想信仰,是精神世界的问题,是文化,同时也都鲜明地指出宗教是一种神权,是有神论,是唯心主义。由此,似乎可以说,视宗教本质为有神论的信仰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的核心观点。(未完待续)

注释:

1 《关于基督教问题的四次谈话》,《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0页。

2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7页。

3 见《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李长春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29日第4版。

4 《一定要做好宗教工作》,《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99页。

5 《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同上书,第250页。

6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4页。

7 均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2页。

8 同上书,第209页。

9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3页。

10 王兴国:《毛泽东与佛教》,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312~314页。

11 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12 《佛教常识答问》,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2页。

13 《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14 《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0页。

15 《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62页

16 《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68~69页。

End

从艺术到宗教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果子的宗教想象

◎ 孙英刚水果是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的重要食物来源,不但可以作为时药,还可以在过中之后榨汁饮用,补充能量,也就是作为非时药。水果对于佛教的重要性,可以从佛经屡屡出现的佛祖关于水果的谈话、佛教文献中数量众多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惟 贤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产生的来源不同封建迷信来自民间,涉及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理想、民间的愿望。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既有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的宗教经验

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

元宪宗举行宗教辩论

元代的大臣郝经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立政议》中对元宪宗蒙哥的评价:先皇帝初践宝位,皆以为致治之主,不世出也。既而下令鸠括符玺,督察邮传,遣使四出,究核徭赋,以来民瘼,污吏滥官,黜责殆遍,其愿治之心亦切

评《真宗教旨》

◎ 杨仁山 十余年前,获《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觉与经意不合处颇多,遂参注行间,以备刍荛之采。真心论道,不避忌讳,所谓个中人方谈个中事也。近时泰西各国办理庶务,日求进益,总不以成法为足。贵宗广布佛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以唐代法曲为例◎ 陈 然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进行传播和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始,音乐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起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科学vs宗教?不,科学与宗教携手并行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科学与宗教(资料图)基于某些历史原因,宗教曾经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学科崛起后,宗

雪漠: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

方广锠:中国宗教文献研究的新动向

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学者26 人在会上发表论文,并就中国宗教文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佛、道、伊、天、基等五大主要宗教,信教群众大约上亿,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

李向平: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

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李向平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图片来源:资料图)编者按: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魏德东:宗教的当代功能

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将会逐渐衰弱直至灭亡。早在1710年,英国的托马斯沃尔斯顿就为宗教的灭亡预定了日期。他认为宗教不过是原始时

魏德东:从经济学角度看宗教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宗教社会学家在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终于赢得了突破,提出了新的理论范式,这就是宗教市场堆。创立宗教市场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的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他曾长期

魏德东:青藏铁路的宗教意义

公元641年,在著名的唐蕃古道上,文成公主开始了她的西藏之行,历时3年,终抵拉萨。公元2006年,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再一次为古道欢呼庆祝青藏铁路通车。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执著,能够流过1365个春秋。说到

魏德东:中国的宗教与法治研究

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一直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对象,但将其与中国现状联系起来研究,则是新世纪的新特色。政教关系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题。法学界评论宗教问题,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是关于南海观音像的塑立与政教关系问

魏德东:宗教对死刑的看法

岁末年初,一股血腥的味道笼罩全球。伊拉克赶在新年前处死了萨达姆,新年后又绞死其弟。中国传来的本是好消息:元旦开始,下放给地方法院23年的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未想到在新政前的3天,陕西省高法匆匆

魏德东:感受宗教政策的开放

从大众的视角看,近年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场所,反映出中国宗教的进步,也体现了宗教政策的日益开放。依据《宗教事务条例》,筹备宗教活动场所必须由宗教团体向县级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同意后报请市级宗教

魏德东:环保:宗教事业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

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巴黎发表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8至59厘米,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是

魏德东:大学生如何看宗教

自到大学教书以后,每年秋冬季节,笔者都会带学生到北京的各个宗教场所走走,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听听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在过去的一个月,和学生们利用3个周日,先后拜访了道教的白云观、伊斯兰

魏德东:为什么女性更信仰宗教

在宗教社会学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信奉宗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目前中国的宗教集会来说,大多数场所的男女性别比例不会超过3:7,也就是说有7成以上参加宗教集会的人是女性。而且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这

魏德东:灾难危机与宗教慈善事业

11月20至21日,在美丽如画的厦门南普陀寺,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厦门南普陀

魏德东:大众需求宗教文化

近年来,有关宗教文化的话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界努力论证宗教是文化的命题,希望依此稀释乃至替代宗教是鸦片的先见,为宗教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开辟空间。然而,进入新世纪,学术界的这一

魏德东:当代社会需要纯正的宗教

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并在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等10个宗教旅游场所开展文明燃香试点工作。宗教场所如何烧香的问题,竟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魏德东: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

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魏德东2010年4月13日蔚蓝色的地球在屏幕上自由转动,点住任何一点,上下千万年、关系全宇宙的信息就会以声、色、图、字的方式全面呈现,这就是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带给我

司马道信对宗教的贡献

他提倡“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局面,并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

冯培德:从神话与宗教看人类的源起

希腊神话话说太古时代只有神,并无人类,后来神创造了人类和其他的动物。不过,希腊神话中的神,不是独一无二的神,与耶稣教的创世纪说法不同。希腊神教是多神宗教,认为是由诸神分工合力分别从地心内取出泥土与烈火

冯培德:从神话与宗教

希腊神话话说太古时代只有神,并无人类,后来神创造了人类和其他的动物。?不过,希腊神话中的神,不是独一无二的神,与耶稣教的创世纪说法不同。?希腊神教是多神宗教,认为是由诸神分工合力分别从地心内取出泥土与

菩提树的宗教色彩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

普陀观音的宗教礼仪

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总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铜像高18米,莲花座为2米·重70多吨。由河南洛阳铜加工厂承建·顶现弥陀,基本采用飘海观音形像,端庄慈祥。大佛材料采用仿金铜精密铸造,由96块铜壁板组成

菩提的宗教渊源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

耕云:宗教与科学

有些人认为宗教与科学之间,存有不能调和的矛盾,在同一个人的思想中,绝不可能同时接受宗教和科学,似乎宗教便是不科学,而科学就是一定反性灵。其实,这种看法既非当然,又非必然,事实上也并不尽然。如果因为哥白

南传佛教:宗教特色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

赖永海: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赖永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千百年来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一直高高在上,雄琚于上层建筑的顶端。宗教,既虚无缥缈,又触处皆

佛顶骨的宗教含义

佛顶骨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在全世界上也只仅存一块,佛顶骨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佛顶骨是一块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发孔的完整头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佛顶骨的宗教含义。佛顶骨是

黄夏年: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

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黄夏年最近我国刚刚完成神七载人飞行,太空行走的高科技行动。国家增荣誉,国人增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心、爱国情。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

王雷泉: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

王雷泉: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宗教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就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而言:一是财富,二是正义,三是天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君子罕言利的时代毕竟过去了。然而,君子爱财还需取之有道,不能把国库

王雷泉:勿将宗教工具化 应帮菩萨一起普度众生

指望菩萨为自己做事的,进行利欲交换的就是迷信,愿意为菩萨做事的那才是宗教。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在普陀山文化论坛上做演讲时表示,不要将宗教过度的工具化。宗教是人类最古老

王雷泉:二十世纪宗教发展的三条主线

为了说明法不归位的现象,我们来考察二十世纪宗教发展的整体脉络,由此梳理出三条矛盾主线。一、面对民族危机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宗教自身强烈的现代化诉求与经世致用倾向。中国的宗教同我们的国家民族是同命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