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
2025-04-07 12:29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

方立天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人依据《法华经》等有关思想,吸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经过综合创造而提出的极其重要的义理。内容深邃,富有特色。以下拟从一念三千说的内涵、意义和来源三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述评。

一、一念三千的内涵

天台宗创始者智颉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五上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於此。[1],

智颜又在《法华玄义》卷二上说: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於一念中,悉皆俱足。[2]

以上两段引文集中体现了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思想,其中心意思是,人的当前一念心,就具有三千种法的内容,从而也就显现出宇宙的全体。一念三千思想的要点有四:

(一)一念,即一心,指妄心。然妄心又是染(无明)、净(法性)之所在,从差别相状言是无明,从真如理体言则是法性,所以也可说是一念无明法性心。智顿说:念只是处,处只是念,色心不二,不二而二。为化众生,假名说二耳。此之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此心即是法性,为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心,三心一心。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即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3]这是说,无明与法性是同体的,一念心就具足三千种法,不论一念心是无明染心,或是法性净心,都不能离三千种法,即都具足三千种法。这表现出天台宗性具思想体系的特点。

(二)三千由三种譬喻构成,即十法界(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二乘、菩萨、佛),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十如是,每一法界都不外乎十如是法(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再配以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而构成三千的内容,此三千也即天台宗对宇宙的总称。

(三)一念与三千的关系,智顗以一念为修行的所观境,即观此一念是不可思议境,而这不可思议境就是指三千法(一切法)。可见一念与三千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修持与境界、一与一切的关系。智顗强调两者不是生与被生、含与被含的关系,两者非前非后、非纵非横,同时顿显,同时俱起,一念即是三千法,三千法,三千法即是一念,非一非异,难言难识,不可思议。

(四)游心法界。智顗重视修持,追求游心法界,也就是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以达到不受任何对象所囿的绝对自由之境,从而游心於世界,此时一念具足三千,而世界则都成真理的世界法界。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4]游心法界时的法界,为空、假、中三种真理的综合、呈现,而毫无偏蔽、隔离,这也就了知诸佛的境界,乃至可以说是进入了佛境了。一念三千,可以说是天台宗人的最高理想追求。

北宋时代,天台宗分化为山家、山外两派,在一念三千义理上出产生岐解。山外派认为,心、佛、众生三者中,只有心是理,心是能变造的主体,而佛和众生则是心所变造的别相,是事不是理。由此认为只是理(心)具三千,而事不具三千。山家派则以为只是理具三千法是不够的,事也可造三千法。知礼说:良由灸病得穴故,百疾自瘥;伐树得根故,千枝自枯。故云:任运摄得,权实所现,以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只观理具三千俱空、假、中,故事用所造自然皆空、假、中,[5]事用,即事造,变造。这是说,如灸病、伐树,只要抓住根本,就能解决问题一样,由理具而有事用,观照理具一切法俱是空、假、中,事用所造自然也都是空、假、中。在山家派看来,理具三千是指万有在本质上原来就依真如之理而一一都具足三千诸法,并不是由人等众生所造作的;不止於此,在理具的基础上,万有也都相互为缘,即众生心随染净诸缘显现而变造生起三千诸法,宛然呈森罗差别状,也就是说,在理具三千法以外,事也可造三千法。这合称为事理三千或两重三千。皆由理具方有事用,表现了由体而用的体用关系。理具与事用名虽异,体是一,并不是合有六千之法,而仍是三千之法。山家派的这一说法,意在强调世间的一切事相,虽然森罗万象,千差万别,但又互相融摄,彼此统一,当下即是真实的理性,即一切事相都是理体所具有的。

二、一念三千说的意义

从理论视野考察,我们以为一念三千命题具有以下三重意义:

(一)工夫论。智颉说:然界内外一切阴人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指《大智度论》)云:一切世间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6]

强调止观修行,须从根本处,即由心(识阴)人手。心既统摄一切法,又是一切惑的根本,是观行的人手处。心既是止观修行的主体,又是止观修行的对象,在修行中居於关键性的地位。一念三千的一念心是妄心,无明心,由这一念妄心,无三千的一念心是妄心,无明心,由这一念妄心,无明心通到一念真心,法性心,需要一止观工夫,即通过观心,对三千法由执著不舍到不起执著的转化工夫。这种观心工夫是排斥语言文字和思虑分别的,是超越正常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是非理性的直观、体认。

(二)境界论。《摩诃止观序》说:此之所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7]

止观法门的智颉本人修行的法门,也是他观行所体认的境界。《摩诃止观》提出一念三千命题的目的在於说明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的不可思议境界。这种境界即是观行所达到的境界,也是观行所体证的境界。在《摩诃止观》中,智颉以一念三千表不可思议境界,其主要旨趣在於以此不可思议境界作为观行的所观境界,并引导众生进入止观法门,直至度化众生。

一念三千,无论是作为观行所达到的境界,或是作为观行所观的境界,都代表不可思议境界。这种不可思议境界是智颉所提出和追求的理想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精神世界里,心与物,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一与一切,一与多,乃至千差万别事相之间的界限、差别、矛盾都不存在了,彼此相即相渗,圆融和谐,这是平等无差别的境界,是主客融通合一的境界。从哲学思维来看,这是主观对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个别与一般的依存性,以及森罗万像的平等性,即对宇宙圆融统一的最高确认。

(三)存有论。一念三千说是否有存有论意蕴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智颉在《摩诃止观》卷五上说:问:心起必托缘,为心具三千法?为缘具?为共具?为离具?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缘。若缘具者,缘具不关心。若共具者,未共各无,共时安有?若离具者,既离心离缘,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得,云何具三千法耶?[8]这是通过四个问题否定三千法的根据。智顗批判地论师与摄论师分别以法性或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依持的论点,[9],也就是前二个问题的展开,应当指出,智颉否定一切法的依据,是就空的角度立论的,其意旨是强调法无自性,反对对自性的追求。

法无自性是不可说,然随顺因缘则可说。《摩诃止观》卷五上云:虽四句冥寂,慈悲怜悯,於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或作世界(悉檀),说心具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即其文也。或说缘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五欲令人堕恶道,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即其文也。或言因缘共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即其文也。或言离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十二因缘非佛所作,非天人修罗作,其性自尔,即其文也,此四句即世界悉檀说心生三千一切法也。[10],这是顺应众生的心情、愿望,而说世界之法,认为若就因缘可说法的角度来讲,说因、说缘、说共、说离都是,因句都可说。佛旨尽净,不在因、缘、共、离,即世谛是第一义也。又四句俱皆可说,说-因亦是,缘亦是,共亦是,离亦是。当知终日说,终日不说。终日不说,终日说。终日双遮,终日双照。即破即立,即立即破,经论皆尔。[11]智颉以不可说与可说来贯彻即空假即中的三谛圆融模式,以显破立相即无碍的缘起中道实相之原理。

就因缘可说的层次而言,心生三千一切法的思想,除了认识论意义外,是否也可说有宇宙生成论的意义呢?就心与三千法的关系而言,心是否具有三千法的本体的色彩呢?心生三千说是否逻辑地包含了主体相合一的倾向呢?我想在这些方面,一念三千说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探讨空司。

三、一念三千说的来源

一念三千说的来源,有以下一些方面:

十法界,诸经都没完整的记载,《华严经十地品》在叙述第十法云地时,比较完整地论及十界的内容。[12]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也列举多种道种道门[13],其内容大体上与十界相当。应当说,《华严经》以十代表无尽的说法,也给智颉以启发,正如《法华文句》卷三下所说:约十法界者,谓六道四圣,是为十法也。法虽无量,数不出十。[14],智颉就以六道四圣组成十法界,并以十法界代表无量法。

十界互具,主要来自《法华经》的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15]的思想。再是,《法华经》的佛的垂迹显本以化度众生的主旨,强调佛垂迹现身教化众生,如此佛界即彻人众生界,与众生互通互具,也为十界互具说提供根据。

三世间,来自《大智度论》,该论卷四十八云:能照一切世间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众生世间、住处世间(即国土世间)、五众(五阴)世间。[16]

十如是,源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17]所谓如是即如实。这是从十个方面描述诸法实相,极富哲学意味。慧思和智颉均给十如是以很高的评价,智顗还以十如是的三转读来说明诸法实相。如如是相可转读为是相如、如是相和相如是[18]三句,并分别与空、假、中三义相应。

以上我们揭示了三千法各组成部分的思想来源,至於结构三行法的运思,以及创建一念三千说的理路,我们以为除了继承佛典所讲的心物不离、一即一切等思想外,也是深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影响的结果。诸如《庄子齐物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及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孟子尽心上》的万物皆备於我即万物的道理均可为我所具有,以及惠施说的天地一体[19],视万物为统一体等论说,对於天台宗人提出一念三千说的启发作用,我们想是可以肯定的。

注 释:

(1)《大正藏》卷第四十六,第五十四页上()

(2)《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六百九十六页上。

(3)《四念处》卷四,《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百七十八页上下。

(4)《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六百九十六页上。

(5)《四明十义书》卷上,《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八百四十一页中。

(6)《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十二页上、中。

(7)《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一页中。

(8)《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十四页上。

(9)详同上。

(10)《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十四页下。

(11)《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十五页上。

(12)详见《大正藏》第的第九卷,第五百七十一页下五百七十二页上。

(13)详见《大正藏》第二十五卷,第二百五十七页下二百五十八页中。

(14)《大正藏》第三十四卷第四十二页下四十三上。

(15)《华严经如来光明觉品》,《大正藏》第九卷第四百二十三页上。

(16)《大正藏》第二十五第四百零二页上。

(17)《大正藏》第九卷第五页下。此段经文仅在《妙法莲华经》中有,其他译本均无。

(18)详见《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六百九十三页中。

(19)见《庄子天下篇》。

End

天台祖师颂

◎达 照初祖龙树菩萨荒唐世智戏身心,欲荡深宫悟苦因。偶见雪山真面目,方从海藏度迷津。二祖慧文大师三智一心空假中,戴天履地漫从容。河淮依旧高齐远,料得余荫盖苍穹。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天台知礼所制忏仪

一、知礼的修忏理论知礼大师是宋代天台宗的高僧,知礼大师对修忏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写的《修忏要旨》一书中。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知礼大师62岁高寿之时,受宋真宗之请,亲临延庆院修《法华忏法》三个昼夜

一念三千

◎ 张家成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心三观及三谛圆融的实相学说,亦即通过止观即在禅定中进行内省或反思的方法而获得的真理。天台宗的实相说渊源于南岳禅师慧思。他最早建立了十如的诸法实相说,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

陈柏达:从天台入净土

第七十四章 从天台入净土一代宗师 念化生西?隋朝的智顗大师,字德安,俗姓陈,是颍川人。后人尊称他天台大师或智者大师。他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香烟萦绕怀抱。他诞生时红光耸霄,邻居们见了以为失火。家人本来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杨维中:天台宗性具善恶论评析

天台宗心性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性具善恶理论来论说理体与心体的关系。台家也屡屡以之自炫。性具善,他宗亦多言之,唯性具恶乃天台宗之独创。一、一心与一念无明法性心作为天台宗心性论核心范畴的一念心,其全称为一念

天台宗是什么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

天台宗止观修行方法

修持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每天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安静下来,检讨一天的所作所为。一星期之中,能有半天独处的机会,让身心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整体的计画。一个月,乃至

天台宗的发展

天台宗创始人智觊(538—597年),俗姓陈,18岁出家,聪明好学,23岁拜慧思为师。公元567年到金陵(今南京)。不久,开始讲《法华经》。智觊认为大乘佛教《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

天台宗与禅宗的区别

1、起源不同(1)天台宗: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2)禅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

天台宗的特点是什么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

天台宗的殊胜之处是什么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实际创始人四祖智顗大师(读音:yǐ ,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栖止浙江天台山,创立伽蓝为终身道场,开拓鸿业,倡立一宗之教观,故依天台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其

天台宗的影响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

天台宗的思想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

佛教天台宗的特点

智者大师,从慧思禅师学,诵《法华经》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悟入法华三昧,得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乃辞师出山,游化于陈隋之间;当时王公卿相庶人士女,受教的不可胜计。大师谓“

什么是天台宗的五时八教

乃天台宗智顗大师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时定释迦一代圣教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天台宗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具体判释如下:五时:初时,说华严(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韩焕忠: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韩焕忠智者站在“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圆教境界论立场上,是主张“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但这种平等一如只是从本性上来说的,就现实而言,众生处于生死流转之中,而佛已破除一切烦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

第三章天台宗第二十一节 略 史天台宗创始于北齐慧文,发展于南岳慧思(516--577),大成于天台智顗(538--597),结集于章安灌顶(561--632)。其理论根据是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天台宗

天台宗天台宗是由隋朝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的智顗所开创,后世就称它为天台宗。该宗的教义正依《法华经》,所以又称为法华宗。北齐朝有慧文读中论得其精在南北朝的北齐年间,有一位读《中论》而得开悟的慧文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三节 天台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节 天台宗罗什学派遍及中国,北方学者于三论外兼喜《智论》;然向心部用功者尚少。北齐沙门慧文读《智论》二十七“一心顿证三智”之义,从而致力心观;更读《中论》观四谛品之偈曰

天台五时之方等时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天台五时之三-方等时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宋智明: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宋智明: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宋智明: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宋智明: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宋智明: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宋智明: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宋智明: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宋智明:第十一课 一念三千

第十一课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三千,方能回三千于一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三千者,也必能证于一念。一念,即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三千,即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

宋智明: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

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判教”是佛弟子总结判释佛法的一种技巧,即把释尊一代说法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当的分类编排的方法。这种判教法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

宋智明: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

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道在日用处,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止观的道用,方便修行即能归于真正的圆活自在。所以禅坐的修持仅仅是准备与趋入的方便,只有超越一切法行的修为,才是如实的自然之道。天台智者大师在

宋智明: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

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佛法在默也在说。讲说佛法是台宗行人的广大悲愿;也是利济众生,开显心量,增进观力的一个殊胜方便,同时又是使佛法久传不衰,发扬光大的唯一因缘。因此,天台法门立有说法观的这一重要课题。

宋智明:第三十课 天台十境论

第三十课 天台十境论有修观的方法,也就必有所观的对象。智者大师把所观的对象归纳为十大类,叫作十境,以此来摄持行人在修观时所包容的所有境相。台宗行人应仔细的了解十境的具体内容与次第差别,方能在修观过程中

宋智明:第三十一课 天台十乘观法

第三十一课 天台十乘观法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大白牛车的喻意,在《摩诃止观》里建立了十乘观法。这由十法而成乘的善巧安立,可使上中下三根行人都能修习圆顿止观,直至成就佛道。因此这十乘妙观可圆摄一切观法,

宋智明:第三十二课 天台宗的行证

第三十二课 天台宗的行证通过止观的修习,一定有所悟证,为了使学者在修习过程中,能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台宗因此立了六个顿即成佛的阶段——六即佛。六即佛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使修行人不循名违实、以凡滥圣;二是

宋智明:第三十三课 天台宗的果位

第三十三课 天台宗的果位天台宗开示三谛圆融的妙理,其所显示如来的果地,也是三身互融,三土互摄。三即一,一即三,不一不异,不相隔历。所谓“三身”是:一、法身 即是法性本有的理体,以法为身,法尔真实如是,

宋智明:第三十四课 天台禅宗观

第三十四课 天台禅宗观达摩祖师所传的中国禅宗称为“教外别传”,天台宗法门则为“教内真传”。一者不立文字,贵在直指而圆活应用;一者赅罗教海,妙在圆解而圆融观修,都是禀承佛祖之道而衍化利生之门,是同源而异

宋智明:第三十五课 天台密乘观

第三十五课 天台密乘观密法乃释尊最后度人之方便,一者末法众生业重,显教观修难以成就,二者修至意念无法及时,诸佛秘密金刚心咒的威力,扫荡微细情执,破无明而见本性。因此无论那个宗派,往往都兼修密法的助道,

宋智明: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

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是天台历代祖师一贯的主张。其故有三:一、因为净土的理性,即是实相理体,也是如来藏妙心的净性,所以天台即净土;二、净土的行持,即是一心三观的念佛法门,性修不二

黄夏年:天台德韶与天台宗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内容提要:中国佛教史上永明延寿是一位伟人,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天台德韶就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名师。本文较详细地考察了德韶与吴越统治阶级和天台宗的关系,首

王雷泉: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一、人的生存困境做人难,人难做,做难人,难做人。一个难字,道尽了人的生存困境。哲学、宗教无非就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

王雷泉: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

天台宗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它是在中国历史行将结束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隋唐之际,顺应南北佛学统一的潮流,北方禅学与南方般若义学结合的产物。这种统一,在天台宗教学上的表现,就是倡导止观

王雷泉:天台宗九师相承说与初期禅宗

太虚在《中国佛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勾勒了中国佛学的发展脉络∶禅观行演为台贤教﹐禅台贤流归净土行。在教外别传的宗门禅创立之前﹐有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实相禅等四种「依教修心禅」。这四种禅法虽然在宗门

吕澄:天台宗

一主要思想的来源就在陈隋之交,和三论宗的时代相近,思想的渊源也相通,又同在江左地带,另外成立了一个佛学宗派天台宗。那时期佛学的一般趋势都带着折衷意味,天台宗表现这一点尤觉显然。这因它从当时流行的大乘经

洪修平: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长期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内)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