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2025-04-07 09:17

北宋初期有临济宗人,其后又有云门宗人和曹洞宗人,都先后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其中,临济和曹洞两家最为兴盛,两家的家风又各有不同,临济尚机锋峻峭,曹洞主知见稳实;临济重直截自然,曹洞贵宛转周旋。约在两宋之际,两家的思想又发生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以临济宗大契宗杲为代表的看话禅和以曹洞宗宏智正觉为代表的默照禅的对立。文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成为宋代禅法的基本形态。自宋代以来,随着禅净融合思潮的发展,念佛禅也日益成为禅修的一个基本方法。自从这些方法出现以后,中国的禅学思想就逐渐趋于停滞了。当代出现了一些贴近时代生活的禅法,尚有待于从哲学上作出概括与总结。

一、绕路说禅的文字禅

禅宗自祖师禅出现以来,以不立文字为其重要的宗旨。禅师们更加强调,禅不可言说,禅与文字无关。他们认为佛教经典只是开导众生、医治众生疾病的一种工具,人们对禅与佛理的知解和言说,都只是一种方便,甚至是客尘(妄念)烦恼。但是禅师们又认为,佛理不可言说又需言说,禅不可言传又需言传,这种言说、言传既不能落入世俗的文字、语言的窠臼,又需要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述、传达。于是在不立文字走向极端以后就转向于立文字。此外,入宋以来禅宗的外部环境,即与政治界、文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临济、云门和曹洞几个流派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赖于当地的统治者和地方势力的支持、维护。一些著名而有文化的禅师经常与政界官僚、上层人士、文人学士交往周旋,逐渐适应了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形成了符合中国主流文化精神的新禅风,而日渐丧失原来居住于山林,经常与山民、农夫联系所形成的朴素平实作风。这种新禅风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对禅作出了进一步的解说,也就是是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转变。

文字禅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固定的体裁。文字禅的禅师们在解说禅时,都是以不点破为原则,不是直截了当,而是辗转地说明,极力避免说破语中意趣,这种说禅法叫做绕路说禅。绕路说的文字缴绕,所云不知东西,犹如葛藤相互纠缠,牵扯不断,故也称文字禅为葛藤禅。文字禅主要是采用偈颂、诗歌等形式表达禅理,而非一般的语录文字作品。为了突出这种说禅的方法,禅师们都绞尽脑汁地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从而走上了刻意追求文字,在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

中国的禅宗史,一般是把临济宗的汾阳善昭(947~1024)推为文字禅新风的开创者。善昭所作的《颂古百则》和《公案代别》(《颂古代别》),汇集了古代若干的公案,分别用偈颂和代别加以陈述。公案本指公府内的案牍,此指古代禅师的言行记录,其中蕴含着开导弟子觉悟的经验,可以作为禅修者的范式,学习和修行的准则,是禅门的古则。用偈颂解说公案就称为颂古。善昭讲的代别是代语和别语的复合词。代语指公案中只有问话没有答语,或所答不合旨趣,而代为作答。别语指公案中已有答语,作者又另作别有含义的答语。比起偈颂来,代别是解说、发挥古代祖师禅法的重要文体。稍晚于善昭的另一文字禅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云门宗的雪窦重显(981~1053)。雪窦重显仿照善昭的作法,也作了《颂古百则》。自此后,凡有文化的禅僧纷纷研习颂古,从古则和颂文中体悟、发明禅意。雪窦重显去世后不久,临济宗杨岐派禅师圆悟克勤(1089~1163)又编著了《碧岩集》一书。该书是采用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补充而成。全书内容分为五项,依次是垂示(总纲)、公案本则、重显颂文、著语(夹注)和评唱。评唱阐说、评议古人机语的禅学思想,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此书的问世,把颂古之风推向了高潮,使禅风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后来,曹洞宗人投子义青、丹霞子淳以及宏智正觉等人也都有颂古之作,文字优美,思想清新,影响颇大。

这里,略举俱胝一指一则公案为例,以见文字禅之一斑。俱胝是唐代的禅师,奉持一指头禅的禅法,他常以竖起一个手指的动作,来启导弟子开悟,故而禅门有俱胝竖指或俱胝一指的公案。汾阳善昭的颂文是:天龙一指悟俱胝,当下无私物匪齐;万互千差宁别说,直教今古勿针锥。【《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大正藏》四七,609a。】雪窦重显的颂文是: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十九,《大正藏》卷四八,159c。】前一颂文的意思是,俱胝从天龙禅师学得一指头禅法,从竖一指的动作,悟得万物的真相。众生当下一念无私无我,万物就没有不齐一的,无私则齐物。体悟无私齐物的禅意,也就不分别事物的差异,不作针锥之别了。后一颂文的盲龟浮木是《杂阿含经》中的一个譬喻【《杂阿含经》卷十五,《大正藏》卷二,108c。】。意谓人生于此世,值佛闻法,如盲眼的海龟幸遇海中的浮木一样,机缘殊胜,弥足珍贵。颂文的大意是说,在对学人进行应对举扬禅宗宗旨方面,俱胝禅师深为可敬可爱,他用一指头禅法开导众生,犹如在夜幕笼罩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投下浮木救度盲龟一样,那么及时、那么重要。这是赞誉俱胝的一指头禅法,是救度苦难众生的重要法门。从这个例子来看,颂文不仅有助于对公案的理解,也富有新意。

在中国禅宗史和文化史上,文字禅一方面重语言文字的作用,增添了阐发禅意的新形式,加强了禅宗与文人学士的交往与思想交流,从而推动了禅的发展,扩大了禅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使禅宗走上了一味追逐华词丽句的道路,减弱了对禅意的领悟,缩小了禅在下层平民间的影响。圆悟克勤的门下大慧宗杲认为文字禅有负面影响,就将所藏的《碧岩录》刻板销毁,并另创看话禅,文字禅又面临着内部的挑战与弘传的危机。

二、参究话头的看话禅

文字禅历来把公案视为正面文章加以理解、发挥,而临济宗人大慧宗杲(1089~1163)则认为,公案并不能反映祖师禅法的真面貌,从公案上不能真正体会出真消息。于是他转而主张采用另一种方法来运用公案,即从公案中提出某些语句作为题目来参究,以扫荡一切思量、知解,力求获得真正的禅悟。

宗杲创立的禅法,被称为看话禅,也称看话头。看,本指无声的注视,此指参看,参见,参究。话,话头的略称。就话头来说,话指公案,头是要领的意思。话头也即题目。通常话头是选自公案古则中的某些语句作为焦点来勉力参究。所谓看话禅就是从公案古则中拿出一则无意味语,让人不要就意识思维方面去穿凿,而是就此话头大发疑情,专心参究。

看话禅特别强调活句(活语)和死句(死语)的区别。强调要参活句,不参死句。洞山守初禅师说: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宋]慧洪:《林间录》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1套第4册,299页。】德山缘密禅师也说:但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无滞。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是死句;扬眉瞬目,举指竖指,是死句;山河大地,更无誵,是死句。【《五灯会元》卷十五《德山缘密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935页。】禅宗把语言、动作、境界等都称为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解可参的,即通常有意路可通的语言、动作、境界是死句;反之,无解可参的,即超越语言、义理分别的奇诡语言、动作、境界,是活句。这其中是强调:对于文字语言一定要活学活用,要透过语言参究出真精神,而不能拘执,滞于其中。

看话禅还宣扬必须经过断和疑才能达到悟境。所谓断,就是必须将心中的一切知识、观念,通通放下,甚至连世俗精神活动的主体心也一并休歇,然后以虚豁空寂的胸怀去参究话头。在宗杲看来,人们的思维卜度、知解成见,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前提的,这不仅不能达到真理性的认识,而且是参究真理的障碍。所谓疑就是疑问,疑情。看话禅禅师认为,信和疑是互补的,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也就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参话头的功夫,贵在起疑情。禅师们所谓的疑情是在禅修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是激发禅修者意志的契机。疑情首先是对无常的外界事物生起疑问,然后再把疑问投射到自己的生命上来,对自我的生命样态生起疑团,如:生命从何而来?死至何处?这个能追问的是个什么人?念佛是谁?如此疑情顿发,疑来疑去,疑到山穷水尽,无处可疑了,就会豁然疑团迸散,心花朗发,大悟现前,发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宗杲特别热衷于赵州从谂狗子无佛性这一话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云: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么道理。【《大正藏》卷四七,891b~c。】同书卷二一又云:常以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二事贴在鼻孔尖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常似欠却人百万贯钱债,无所从出,心胸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当恁么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觉得如此时正好著力,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看时不用抟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里。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大正藏》卷四七,901c~902a。】提撕即参究。这里是要求以狗子无佛性为话头,在行住坐卧日常行事中,时时提撕,以破除对有无的执著。也就是说,说狗子有佛性,或狗子无佛性,都是落在相对相上,都不符合超越相对存在的佛性,不符合绝对的真理,都是偏执。若能不落相对有无的格局,也就符合禅的智慧,就会提升精神境界,自由自在。

看话禅反对从文字言句中求理解,认为参究话头就会自发地产生聪明智慧,这是对文字禅的矫枉过正,也是一种带有神秘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倾向。看话禅形成后,参究赵州无、云门顾、柏树子、麻三斤、须弥山、平常心是道等等公案,成为佛门禅风,历经元、明、清,以至今天,仍流行不绝。

三、守默观照的默照禅

曹洞宗人宏智正觉(1091~1157)认为临济宗宗杲的看话禅,滞于公案功夫,不利解脱。与看话禅相对立,他提倡默照禅的观行方法。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是以智慧观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默照禅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是基本上以打坐为主的修习方式。宏智正觉本人就昼夜不眠,与众危坐【《正觉宏智禅师塔铭》,《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9套第5册,455页。】,坚持宴坐入道的修持方式。

宏智正觉强调,默与照是禅修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当结合,统一起来。他说:缄默之妙,本光自照。【《宏智禅师广录》卷九,《大正藏》卷四八,109b。】默是照的体(本),照是默的用,体用融合为一。他在《默照铭》中也说:默默忘言,昭昭现前。妙存默处,功忘照中。默唯至言,照为普应。【《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大正藏》卷四八,100a~b。】他还说:照中失默,便见侵凌。默中失照,浑成剩法。默照理圆,莲开梦觉。百川赴海,千峰向岳。如鹅择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输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顶透底。【《宏智禅师广录》卷八,100b。】这是说,默即有照,照体现默,默照相即;照中不能失默,默中不能失照,只有默照宛转回互,相辅相成,才是理圆无碍。只有默照理圆,才能透顶透底,完全觉悟,终至解脱。

宏智正觉还把默照修持与体用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以四借【《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大正藏》卷四八,99b~c。】法来启导学人的禅修要路。四借法是:(一)借功明位,功指用,位指体,这是透过现象界万物的作用以明确其本体。(二)借位明功,以万物的本体明确其作用。(三)借借不借借,万物的本体与作用共忘,空寂无物。(四)全超不借借,超越第三的空位,进入一念不存的自由境界。这也是默照禅修持的过程。

在唯心论和般若学的思想基础上,宏智正觉以心空为默照禅追求的目标。他说: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大正藏》卷四八,60c。】认为一切现象、形相,都是心的产物。心是万法的本体,也是解脱的枢纽。他说: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个是本来时节。【《宏智禅师广录》卷五,60b。】心空就是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就是本来时节,就是众生和宇宙的本来面目。为了达到心空境界,宏智正觉特别注重这样几点:(一)参究空劫前事。《正觉宏智禅师塔铭》云:盖师初以宴坐入道,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后诲人,专明空劫前事。【《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9套第5册,455页。】淳,子淳,宏智正觉禅师的师父。所谓空劫前事也就是静坐观照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大明高僧传》卷五《释正觉传》,《大正藏》卷五十,915a。又,《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一《示吕机宜(舜元)》中评默照禅:一味以空寂顽然无知唤作威音那畔空劫以前事。见《大正藏》卷四七,901c。】。佛教认为,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每循环一次,称为一大劫。空劫是唯有虚空的阶段,也就是世界出现前的空寂时代,此时天地未开,浑沌一片,无一切对待差别,是为本来面目。宏智正觉提倡观照空劫前的状况,以使心空冥合空劫前的本来面目。(二)彻见离微。宏智正觉说:默照之道,离微之根;彻见离微,金梭玉机。【《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大正藏》卷四八,100b。】离微【参见《宝藏论离微体净品》: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繁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见《大正藏》卷四五,147a。】,指法性的体用。离是离开诸相而寂灭无余,是法性的体,微是微妙不可思议,是法性现象存在的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默照是彻见法性体用的根本途径,能彻见法性体用,也就机用自在。宏智正觉认为,遵循默照之道,就能彻见人生宇宙一切现象存在的本源,也就能显示般若智慧的微妙作用,灭除烦恼,获得解脱。(三)不对缘而照。宏智正觉在《坐禅箴》中说:佛佛要机,祖祖要机,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大正藏》卷四八,98a~b。】认为诸佛和祖师的禅修秘要是不触事而知和不对缘而照,如此必知微照妙。对于不对缘而照,宏智正觉还展开说: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宏智禅师广录》卷六,《大正藏》卷四八,73c。】不对缘是既不为外缘所流转,也不为内缘所左右;既不受外界事物所影响,也没有内在感觉思维活动,如此就能心虚照妙,不昏自得,廓然忘像,皎然莹明,进而面对一切事物,也就无纤毫芥蒂的障碍,获得圆通自在。以上三点也可说是默照禅的特征。

十分明显,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是渊源于菩提达摩的壁观安心法门,以及神秀的长坐不卧禅法,是对菩提达摩和神秀坐禅法门的回归。但是在观照的对象与内容方面,默照禅与神秀的禅法又有很大的差别。宏智正觉批评神秀禅法说:菩提无树镜非台,虚净光明不受埃。照处易分雪里粉,转时难辨墨中煤。【《宏智禅师广录》卷四,《大正藏》卷四八,37b。】这是说,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说法,犹如区分墨中煤一样的荒谬。宏智正觉认为,本心虚净光明,不受尘埃污染,而神秀主张观心看净,拂拭尘埃,是自寻烦恼。在宏智正觉看来,并没有身、心一类的特定照观对象,观照时应当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尔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尽无余。【《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大正藏》卷四八,70c。】不仅要扫除一切的观照对象,而且观照者自身也要寂灭。不是基于原罪意识的宗教救赎,而是基于本心虚净的心灵超越。从这方面看,默照禅又是继承石头希迁以来的禅法宗旨,并将其推向身心彻底空寂的极致。

看话禅的倡导者宗杲激烈地批评了默照禅,他说: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十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六,《大正藏》卷四七,923a。】又说:有般杜撰长老,教一切人如渠相似,黑漆漆地紧闭却双眼,唤作默而常照。【《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七,《大正藏》卷四七,925a。】宗杲认为,默照禅只会使人增加心头的迷雾,虚生浪死,无有了期,永远不能觉悟,不得解脱。宗杲还认为,默照禅源自菩提达摩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的禅法,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可以入道,是方便门;借方便门以入道则可,守方便而不舍则为病。【《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五,《大正藏》卷四七,919a。】说达摩禅只是入道的方便手段,把方便手段视为究竟方法是不对的。

宗杲不是笼统地反对坐禅,他认为坐禅是入道的手段,不能作为究竟的方法,更不能视为唯一的目的。宗杲对默照禅的批判,表现了看话禅与默照禅的差别与对立。

默照禅虽受到宗杲的批判,在流传上也没有看话禅那样广泛久远,但也非常盛行。宏智正觉住浙江天童寺垂三十年,四方学者闻风而至,多逾千二百人,该寺遂为一代习禅中心,一时影响至为巨大。

四、禅净合流的念佛禅

唐末五代法眼宗禅师延寿(904~975)召集天台、华严、唯识诸宗僧人,广收博览,并互相切磋,彼此质疑,编成《宗镜录》一百卷,调和了禅教之间和教内各家之间即各宗派的义理宗旨。延寿又撰《万善同归集》六卷,高扬禅净双修一致之道。这是隋唐佛教宗派成立以来,佛教宗派义理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整合、重建,突出了禅净的地位和禅净双修的方向。自宋代以来,念佛禅几乎席卷整个中国禅界,宋、元、明清历代一些著名禅师,直至当代的虚云、圆瑛,都奉行禅净双修的路线。禅净双修成为宋以来中国汉地佛教修持的基本方法之一,念佛禅则成为与这种修持方法相应的基本修持形态之一。中国禅宗的修持轨道又一次发生了转向。

延寿在所著《万善同归集》中引证唐代慈愍三藏之说云:慈愍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卷四八,963c。】据此,延寿进而主张禅定与念佛相结合,修持万行,往生净土。慈愍三藏慧日,曾赴印度参访,回国后倡导有别于善导一系的净土法门。他反对禅家视净土为引导愚心的方便说,排斥禅徒的空腹高心,主张教禅一致、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提倡念佛往生,强调一切修持都回向往生净土。延寿继慧日遗风,大力弘扬禅净双修。他说: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卷四八,962b。】认为念佛有助于禅定,念佛是禅定的一种方法,两者是完全统一的。他还作念佛四料拣偈,云: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一作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净土指归集》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3套第1册,68页。】。

在禅与净的四组关系中,延寿认为有禅无净土,十人有九人堕于魔道。无禅有净土,则万无一失,必能出离生死。也就是说,净土要比禅更高,净土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持的归宿。延寿强调禅净双修是最高修行层次,在现世为人师表,在来生成就最高理想人格。

禅门历来倡言唯心净土,认为净土是净心的表现,离心无独立的净土存在。净土宗则弘扬西方净土,这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的极乐世界,是远离人心、远离世俗社会的彼岸世界。延寿竭力调和这二种净土,他的《万善同归集》中的圆修十义,从理事、权实、二谛等十个方面圆融各种不同教义。延寿认为唯心净土,心外无法是理,寄形极乐世界(西方净土)是事,而理事无阂,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圆融无碍。佛说二谛,西方净土属于俗谛,而无俗不真,与唯心净土是一致的。延寿调和二种净土,是为了肯定西方净土,是把西方净土理念融入禅宗理论和实践之中,以往生西方净土作为禅修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

延寿的禅净双修思想对禅宗各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云门宗人、宋代天衣义怀提倡禅净兼修,义怀之嗣慧林宗本、长芦应夫和居士杨杰等也都既主参禅,又重念佛。应夫门下宗颐尝论禅净关系,言云:

念佛不碍参禅,参禅不碍念佛,法虽二门,理同一致。上智之人凡所运为不著二谛,下智之人各立一边,故不和合,多起纷争。故参禅人破念佛,念佛人破参禅,皆因执实谤权,执权谤实,二皆道果未成,地狱先办。须知根器深浅,各得其宜,譬如营田人岂能开库,开库人安可营田。若教营田人开库,如跛足者登山;若教开库人营田,似压良人为贱,终无所合也。不若营田者且自营田,开库者且自开库,各随所好,皆得如心。是故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户透长安【《净土简要录》引,《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3套第2册,106~107页。】。

这段话的意思是,念佛与参禅,二种修行方法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宗旨是一致的。修行方法的运用与众生根器有直接关系,上智人兼修禅净,下智人可参禅或念佛各持一种,殊途同归,皆得成佛。这也就是说,既可禅净双修,又可参禅念佛,各究尽一门,这都是要根据众生的不同条件来决定的。

宋代以来,临济宗人也不乏提倡禅净双修者。如死心悟新禅师深得参禅的本旨,同时又大力劝修念佛。他曾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乱,浊水自清。浊水既清,功归何所?良久云:几度黑风翻大海,未曾闻道钓舟倾。【《续古尊宿语要》卷一,《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3套第5册,430页。】这与延寿的说法一致,也是强调以念佛定心,把念佛纳入禅定,提倡念佛禅。到了元代,提倡禅净兼修的临济宗著名禅师益趋增多,如中峰明本,他一面为看话禅辩护,一面大力提倡禅净融合,认为净土之外没有禅,净土和禅都是心,两者体同名异。他作《观念阿弥陀佛偈》,令病人念阿弥陀佛,以祈求轻安。偈文云:阿弥陀佛真金色,相好端严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幻住清规》,《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6套第5册,415页。】提倡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西方净土。中峰明本法嗣天如惟则禅师也兼弘净土教。他说:永明悟达摩直指之禅,又致身极乐上品,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为末法劝信。余谓其深有功于宗教者此也。【《净土十要》卷六《净土或问》,《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3套第4册,376页。】永明,即延寿。这是充分肯定延寿禅净双修主张的重要性。他还阐发了禅净同一说:参禅为了生死,念佛亦为了生死。参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念佛者达惟心净土,见本性弥陀。既曰本性弥陀,惟心净土,岂有不同者哉?【《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二,《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7套第5册,415页。】强调禅与净都是为了了脱生死,两者目的相同;念佛是达惟心净土,见本性弥陀的门径,两者方法一致。惟则所著《净土或问》中力说禅者有念佛之必要,并申说念佛应以称名念佛为上。他说:

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称名号者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十念者每晨面西,正立,合掌,连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为十念,十气连属令心不散,专精为功。名十念者是藉气束心也,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净土十要》卷六《净土或问》,《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3套第4册,383页。】。

认为称名念佛高于观想念佛,是灭罪往生的最有效办法。元末被喻为狮子王的临济宗人楚石梵琦,崇信华严圆教,宣扬教禅一如,谓:教是佛口,禅是佛心,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便向个里会得,坐断天下人舌头,更分什么禅,拣什么教。【《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九,《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9套第1册,79页。】他作净土诗,云: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净土资粮全集》卷一,《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3套第3册,213~214页。】。

竭力赞扬西方净土的殊胜和弥陀愿力的深厚。

宋代曹洞宗真歇清了与默照禅创始人宏智正觉同为丹霞子淳的高弟。他主张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归元直指集》卷上《戒杀文》,《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3套第2册,136页。】。清了认为念佛是修持往生西方净土的捷径。他还批评大慧宗杲的看话禅,说:如今一般底将依师语、相似语、格则语、合头语口传心授,印板上次第排布,参来参去,参得一肚皮禅,三年两岁依前忘却。到处争胜负,彼此人我,无明亘天。【《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下,《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9套第3册,319~320页。】指斥看话禅参究公案,口传心授,以为大悟,实际上尽是邪见,污染心性。同时,清了又主张直将阿弥陀佛四字作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净土简要录》,《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3套第2册,107页。】。也就是以阿弥陀佛四字为话头,以念佛代公案,提倡看话念佛,形成为看话禅的一种新形式,也即禅净融合的一种特殊形态。又,明末曹洞宗人无明慧经根据一般禅家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旨趣,说:念佛人,要心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念佛法要》,《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30套第1册,第32页。】又说:念即佛,佛即念【同上。】,念佛心即净土【同上。】。他强调众生本具佛性:清清净净一灵光,刹刹尘尘不覆藏。万万千千都失觉,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作梦,真真实实快承当。【《示建阳傅居士谒》,同上书,第30页。】灵光即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劝告众生顿见佛性,成就佛果。慧经在强调念佛的同时,也倡导看话禅,他说:参学之士,道眼未明,但当看个话头。【《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卷一,《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30套第1册,3页。】一如大慧宗杲的家风,又表现出曹洞与临济合流的趋势。

与慧经同时代的明末佛教四大师祩宏、真可、德清、智旭,进一步淡化了宗派立场,他们几乎都提倡禅净双修,并程度不同地主张会归净土。四大师中德清因恢复禅宗祖庭曹溪有功,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是当时禅门巨匠。德清也极力倡导禅净一致,他说: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是故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五《示刘存赤》,《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32套第2册,134页。】对于看话头,他强调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答郑焜岩中丞》,《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32套第2册,112页。】提倡念佛话头的禅修。对于坐禅念佛,他也提出了新解:所云坐禅,而禅亦不属坐。若以坐为禅,则行住四仪又是何事?殊不知禅乃心之异名,若了心体寂灭,本自不动,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达自心,虽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则非大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何出入之有?【《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五《答许鉴湖锦衣》,《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32套第2册,206页。】那伽,此指佛。佛的行、住、坐、卧都在定,据此,那伽亦谓常在定。这是说禅是心,不能拘泥于坐。又大定也不可入,佛就并无出入而常在定。又说: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于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示优婆塞结社念佛》,《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32套第2册,117页。】教人念佛时彻悟自性,成就唯心极乐净土,也就是提倡念佛与禅合而为一。

当代禅宗泰斗虚云和尚(1840~1959),身承五宗,长期参禅,久有体悟。他不仅对禅门五家宗派同样尊重,而且也提倡禅净双修。他说:参禅念佛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感想》,见《虚云和尚法汇续编》,河北佛教协会印本,1990年,53页。】又说:于动散之时,则持名念佛。静坐之际,则一心参究念佛是谁。如斯二者,岂不两全其美。【《致马来亚麻坡刘宽正居士函》,见《虚云和尚年谱法汇》合刊本,台湾大乘精舍迎会荆?986年,679页】虚云在提倡禅净双修的同时,还认为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表现出当代禅门大师对持名念佛的充分认同和高度肯定。当代禅门又一高僧圆瑛(1878~1953)的禅修宗旨是教宗兼弘,侧重禅净,归心净土,念佛则智愚老少咸宜,而念佛达到极致,则与禅悟无异。圆瑛提倡禅净双修,禅修时系心于佛,即守定阿弥陀佛的话头参究,实际上把禅修融进净土,为归心净土提供修持基础。

〔方立天,1933年生于浙江永康市。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主编,河北禅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发表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华严金师子章校释》、《慧远及其佛学》、《佛教哲学》等专著。〕

End

文字禅与儒者禅

◎ 周裕锴尽管佛教经 典、祖师语录反复申说心行处灭,言语道 断, 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维摩洁经入不二法 门》)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五灯会元》卷 十二),强调语言文字的

文字三昧

◎ 真 可释迦文佛以文设教,故文殊师利,以文字三昧辅释迦文。而用拣择之权,于楞严会上,进退二十五圣,独选择观音当机,无有敢议其私者。观世音虽弥陀辅佐,亦以闻思修入,近乎文字三昧。故释迦文佛,亦退三十二

中国古老文字的预言与神传文化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冯培德:不立文字

古今一般评论佛教者常常抨击禅宗,谓:「禅宗盛倡不立文字,而文字最多。」「禅宗不立文字,而著述论文特别繁伙,各抒其意,令人莫衷其是」。更有人认为禅宗是完全废止文字,以心传心,不假文字,又有人认为:六祖因

文字般若与境界般若的区别

境界般若指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境界”两个

赖永海: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

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普照思想研究员 第4回 国际学术大会(2005年) 发表 论文赖永海 南京大学 教授中国佛教自会昌毁佛之后,由于经典、文物多遭破坏,各宗均呈颓势,唯无须多少经典、仪轨之禅宗一枝独

方立天: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

佛教修持实践是以追求人生精神解脱为目的,所谓解脱就是从种种烦恼中脱却开来,在精神上臻于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修持解脱是以佛教所理解的宇宙人生真实为依据的,而宇宙人生的真实意义又是从缘起现象上作出的价值判

方立天: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

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天台宗人很重视探索、阐述建构诸法实相论。诸法泛指一切现象、一切存在;实相指真实的本相、无差别的实在、不变的真理。早期佛教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观念立三法印,作为佛教思想的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目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 著总论小引绪论一、对象与任务二、态度与方法三、体裁与结构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第一节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第

方立天:佛教制度和生活的中国化

佛教在印度享有崇高的地位。佛教僧侣或依寺院或游化托钵,遵循戒律,规范修持和弘法传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僧尼虽然基本遵守印度佛教的戒律和教仪,但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若干方面也相继产生了变化。在这一制

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根据,是从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依据和过程,内涵和意义。文中分别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本质观、价值观、历史观和

方立天:宗教文化今天仍具积极意义

方立天教授长期致力于佛教和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慧远及其佛学

方立天: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中国禅宗重视自力,净土宗强调他力,然约自宋代以来,禅净双修,自力与他力的结合,日益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现象,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必然。本文拟简要地探讨这种历史必然性,以说明自力

方立天:方立天略述汉晋禅法

一、禅法的传入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

方立天: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 明确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重点在经济社会领域。■ 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新的重大命题,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政府的宗教工作重心需要转移、调整

方立天:法显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这是赞扬中华民族吸取外国优良文化的品质

方立天:走文化宗教之路

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宗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广泛拥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中国宗教的未来走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宗教走势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就宗教的内涵结

方立天:论南顿北渐

论南顿北渐中国佛教所讲的顿渐是指修行者见道悟理的迟疾,即时间的快慢、过程的长短而言。而见道悟理包括有修持和觉悟两个方面,也就是既有修持的顿渐(顿修和渐修),又有觉悟的顿渐(顿悟和渐悟)。唐代禅学史上所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本文据中国僧人编集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中的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佛教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着重论述了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大问题,总结了中国佛教宇宙

方立天: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北宋初期有临济宗人,其后又有云门宗人和曹洞宗人,都先后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其中,临济和曹洞两家最为兴盛,两家的家风又各有不同,临济尚机锋峻峭,曹洞

方立天: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佛教的真俗二谛是表述佛理(真谛)与常识(俗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佛教内部各派学说的差异和矛盾的真理论,是佛教真理学说的核心观念。自南朝迄至隋代,佛教内部两大派别三论系与

方立天:佛教“空”义述评

佛教空义述评方立天内容提要:本文系对佛教哲学的最高概念和核心范畴空的含义和意义作一系统的全面述评。文章先从历史的角度,依次论述了早期佛教的无我执观念、部派佛教空有论的歧义、大乘中观学派的假有性空说和瑜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东汉三国时代,中国佛教主要有两系:一是支谶和支谦的般若学,他们主张体证本体,提倡神与道合,故较为重视对道的比附会通。而安世高和康僧会的禅学,继承了黄老道术

方立天: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中国佛教华严宗以对宇宙整体把握的理论思维见长,它的事事无碍论更表现出独特的境界追求与哲学特点。本文拟从界说事事无碍切入,分析事事无碍论的内容,进而揭示该论说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理论

方立天:佛教:科学之友

佛教:科学之友佛教与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佛教既不是科学之母,也不是科学之敌,而是科学之友。有人说佛教是科学之母,这个似乎有些不好理解;有人认为宗教是愚昧的,要排除宗教以后才能为科学的发展铺开道路,好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

方立天: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佛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印度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引言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若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

方立天:慧远与佛教中国化

慧远与佛教中国化方立天慧远(公元334~416)年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历史考验人,锻炼人,造就人。作为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首先,东晋时南北对立,统治集团内部

方立天:慧远

一、引言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注:据《梁僧传》卷六、《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和《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张野《远

方立天:我与中国佛学研究

我与中国佛学研究方立天主持人,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做一次学术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与中国佛学研究》。我是从学者的角度,把佛教作为理论、作为思想、作为哲学来进行探讨,和各位有交

方立天:印度佛教真理观略论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动机和目的,是基于对生命的体验形成一种广大的悲愿,以教化和救渡世人,而不是寻求客观的知识,探索外部世界的真理。他要教化人,就要向人宣扬人生解脱的真理,而人生的解脱又离不开对外部世界的

方立天: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

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 作者: 方立天教授对于这方面,我个人并不专长,我这次主要也是来学习,但是我认为佛教的组织、僧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应该合理化,包括住持、监院、知客等等探讨,应该和寺院本身的功能有关。

方立天: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和规范社会行为的文化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方立天:佛舍利的丰富内涵

佛舍利的丰富内涵各地纷纷出土佛舍利,这是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种重要现象,我认为佛舍利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首先,舍利是佛教信徒的信仰载体和崇拜对象。当年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将把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分成

方立天:使人类向善 使世界光明

佛教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内地。 由于传入各地的派别、时间、途径不同,加之民族文化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列: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

方立天: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

汉代传入佛教以来,长安佛教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日趋兴盛,迄至隋唐时代,更是臻于鼎盛,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演为世界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探讨汉唐长安佛教这一宏伟而又罕见的历史景象,是有重要

方立天:南岳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倾向

南岳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方立天从宗教社会史的角度考察,随着六朝以来门阀贵族制社会的瓦解,唐代中期后,逐渐转变为相对区别于中古门阀时代贵族社会的平民社会。与此相应,佛

方立天:华林禅寺:禅源初地

华林禅寺:禅源初地方立天广东禅学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是继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后中国佛教的又一重大活动,表明以明生为首的广东佛教协会领导的佛教文化自觉。这次活动特点是以弘扬禅宗历史文化优秀传统为主。禅宗源于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过去与未来

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程,其实质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二千年来,佛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和这些地区国家的广泛领域,无不显示出佛教的巨大作用,这构成了中国

方立天:禅风如何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

禅风如何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方立天内容提要:北宋初期临济宗人和云门宗人等,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以不点破为原则,绕路说禅,使得禅风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临济宗人大慧宗杲主

方立天:慧远的佛学思想

慧远是东晋继道安之后的又一个义学高僧和佛教僧团领袖,他在庐山探讨中国佛教的发展之路,使庐山成为与长安齐名的东晋佛学中心。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代县)人,他生于仕宦家庭,十二

方立天:慧远的政教离即论

内容提要:慧远提出政教离即论,系统阐发了佛教与政治既相离又相即的主张。他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多方面论证佛教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佛教既独立于政治

方立天: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佛是佛教觉悟圆满的理想人格、崇高象征、庄严代表,追求成佛是中国佛教徒的最高终极目标。什么是佛?佛的特性、本质、功能、形象如何?佛如何定性、定位?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

方立天: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

一、前言佛教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和恶道的世界;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佛教净土观念流传中国,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间也日益增添

方立天:天台宗心性论述评

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事物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