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续瑞:方立天教授在法显学术座谈会上认为法显是爱国爱教的楷模
2025-04-04 10:03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先生最近在山西召开的法显学术座谈会上认为,法显大师是爱国爱教的楷模。他的讲话全文如下:

一、传奇性的经历

法显,生年不详,卒年约在东晋义熙十四年至刘宋景平元年(418-423)之间。山西省人。俗姓龚,兄弟四人,三人幼年夭折,法显也在三岁时便被父母送到寺庙度为沙弥。二十岁受比丘戒。法显信仰虔诚,持戒严谨。法显常慨叹律藏传译不全,发心亲往印度寻求律本。东晋隆安三年(399),他会同慧景、道整等四人,一起从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前进。经张掖时和另一行赴印求法的僧人宝云、智严等五人相遇,携手同行。经敦煌西度流沙,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1]经过在沙碛地带异常艰辛的长途跋涉,法显经鄯善国入于阗国,又南行度过葱岭,进入北印度。

法显入北印度后,不久即西南行,又南下,经西印度进入中印度。又东南行,度恒河,南下到巴连弗邑。又顺恒河西行,再西北行。在所到各地,法显瞻礼佛陀遗迹,观看佛教法事活动,参加大施会。后法显又返回巴连弗邑,并住了三年,学习梵文,求得佛典六部,还抄写了律本。法显实现了求法宏愿,决意回国,于是东下入东印度。为了写经和画像,又在此住了两年。随后搭商人大船离印度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此逗留两年,继续搜求佛典,抄得四部,遂准备东行归国。

义熙七年(411)秋,法显搭乘满载二百多人的大商船泛海东行赴中国广州。船行三日便遇大风,在海上漂流了九十多天,到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高僧法显传》描述在海上漂流的情景说: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逐风去,亦无所准。当夜暗时,但见大浪相搏,晃若火色,鼋鼍水性怪异之属。商人荒遽,不知那向。海深无底,又无下石住处。至天晴已,乃知东西,还复望正而进。若值伏石,则无活路。[2]法显等人所乘的船只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随风漂流三个月之久,惊心动魄的海上生活情景,是对生命何等严峻的考验!是对意志何等严峻的考验!

在爪哇停留五个月后,法显随大商船起航,原预计约五十天抵达广州,不料航行一个多月后,又遇狂风暴雨。此时船上诸多婆罗门议论,大船坐载沙门法显不吉利,带来大家遭此大苦,主张将法显留在海岛边岸,幸亏同船的法显施主仗义执言,坚决反对,才免于难。后又经过七十多天的漂流,抵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即墨县)南岸,回到祖国。

法显西行求法,前后经过了十五年,游历约三十国,取回经律。在长广郡城住了一冬一夏后,法显南下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专事翻译。法显后又转往湖北荆州,在辛寺逝世。法显一生的传奇性经历表明,他实是我国沙门最早赴印度求法且取得丰硕成果的第一人,是以往求法僧人所不能比拟的。

二、宝贵的文化贡献

法显西行的目的是寻求戒律,他不仅完满了夙愿,而且还取得了其他重大成果。这些收获构成为法显对中国佛教文化和古代史地文化的宝贵贡献,其荦荦大者约有以下三项:

(一)搜求佛教经律论梵文典籍多部,计有在印度求得的《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众律》、《萨婆多众律》(即《十诵律》)、《杂阿毗昙心论》、《摩诃僧祗阿毗昙》,后在狮子国抄得《弥沙塞律》、《长阿舍经》、《杂阿含经》和《杂藏经》等。这些都是中国旧日所无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典籍,填补了空缺,弥足珍贵。

(二)法显和佛驮跋陀罗在建康道场寺共译出六卷本《大般泥洹经》、《僧祇比丘戒本》一卷、《摩诃僧祇众律》四十卷、《僧祇尼戒本》一卷、《杂藏经》。又传他还和佛驮跋陀罗共译出《杂阿毗昙心论》十三卷,然其本早佚,确否尚待考证。至于法显带回的《弥沙塞律》,后由罽宾律师佛陀什译出,《杂阿含经》则由求那跋陀罗译出。又,求那跋摩未译完,后由僧伽跋摩补译的《杂心论》,可能是依据法显从印度抄写带回的梵本。此外,法显回国次年由罽宾婆沙师佛驮耶舍译出的《长阿含经》则是以依另一底本在长安译出的。法显参与译出的戒本,弥补了中国律藏的失缺,也流行一时,但后来以弘扬《四分律》为宗旨的律宗形成,法显译本影响日见萎缩。又,法显等译出的六卷本《泥洹》,其中卷三、四、六说,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在南方首唱佛性说,影响深远。

(三) 撰写《佛国记》(又名《游历天竺记传》、《高僧法显传》),是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中亚、南亚诸国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书中详细记述西行求法的艰辛经历和旅行见闻,记载有关西域诸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中古历史地理资料,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对于后来赴印求法的僧人有着很大的启示和指导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西域、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佛教、其他宗教以及习俗,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上述地区的交通和中外交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上述中亚、南亚有关国家的历史与考古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令人敬仰的爱国爱教楷模

史载,我国僧人西行求法取经,始于曹魏时的朱土行。他到了于阗,取得《放光般若》,后由弟子送回洛阳。朱土行本人终生留在西域,八十岁病故。两晋时,竺法护也到西域,取得胡本而还。如前所述,至东晋,和法显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有十人,然其中有的半途折回,有的病死异国,有的乐居不归,只有法显一人,不仅冒着西度沙漠,越过葱岭的艰难险阻,求得经论,且又冒着海行的生死危难,漂流回到祖国。法显为法忘身的顽强奋斗、勇猛精进精神,为后人树立足以取法的榜样。法显总结自己西行求法生涯说: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必死之地,以达万一之冀。【①】这种为了求法,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不达目的,决不甘心的意志和毅力,多么令人感动和敬佩!《高僧法显传》也总结法显的求法功业说:于是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同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然后知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将,无功业而不成。成夫功业者,岂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②】法显的忘身求法的精神和功业,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座丰碑。

更令人敬仰的是,法显求法爱教是为了弥补中国戒律的残缺,是为了中国佛教的文化事业,法显是在实践上把爱国与爱教统一起来了。

当法显在印度搜求到六部经律论,与此时唯一的同伴道整商量准备回国事宜时,道整表示秦土戒律残缺而誓言久留不归,与道整不同,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③】法显孤单一人来到狮子国,思念祖国心切,据史载,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流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④】在立有青玉像的佛殿里,法显因商人供养中国的白绢扇,触物生情,泪流满面,生动地表现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法显在航行多次遇到危险时,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地众僧,【⑤】一心以观音菩萨和汉地众僧为念,对祖国众僧的尊重、关切,洋溢着爱国爱教相统一的崇高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注释:

[1]《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卷第857页上。

[2]《大正藏》第51卷第866页上。

【①】《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卷第866页中。

【②】《大正藏》第51卷第866页中、下。

【③】《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卷第864页下。

【④】《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卷第864页下865页上。

【⑤】《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卷第866页上。

End

爱国诗僧寄禅

◎ 孙昌武寄禅(1851-1912),法名敬安,以字行,湘潭(今湖南湘潭)人。以参礼四明(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割臂燃指,自号八指头陀。后遍游江浙名蓝,声动四方。其诗才卓著,有《八指头陀诗集》传世。其为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论佛教的爱国主义

巨赞法师论到佛教的爱国主义,不妨先举事实。《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云: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今此国界有大贼起,夜半兴兵擒获,今已破贼。功劳有在,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故诣来至,拜跪觐省,设我昨夜不即兴兵者,则不

出家人的爱国观,出家无家爱国家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今天是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民间,端午节至今沿袭着赛龙舟、吃粽子等古老习俗。同时,这一天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报国无望投汨罗江的

理性爱国,弄懂太极和跆拳道的关系!

太极的根在中国。源于我们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我们世代可延续的根基。太极拳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

陈兵:佛弟子必爱国论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人们对佛教的印象总是躲在深山老林中打坐修行,这才叫学佛。佛弟子应该怎样尽自己各方面的责任家庭、社会、甚至对自己的祖国。陈兵教授一席话,茅塞顿开。 佛弟子必爱国论爱国主义,是中华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

果硕仁波切讲授——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壹】三十五佛礼忏法是四加行法之一,平日,诸位即经常修持此法,以忏除业障,此法至为重要。宗喀巴大师曾说:「如何忏悔与净除吾人身、语、意三门,因违犯戒律(别解脱戒、菩

林崇安:访问林崇安教授谈学佛历程

林崇安教授简介台湾台中县人,1947年出生美国莱斯大学理学博士(1974)国立中央大学专任教授(1974-2000)曾于法光、圆光、中华佛研所授佛学课程现为法光、圆光、内观教育基金会董事专长为因明、佛

吕澄:六门教授习定论

一、解题︰佛法实践,通称瑜伽。《显扬论》云︰依止三摩钵底,发起般若波罗蜜多瑜伽胜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因知瑜伽为正觉之方便,亦即是般若。而三摩钵底(意云等至,定之总名,通于

黄夏年:慈航法师的爱国爱教思想

慈航法师的爱国爱教思想◎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摘要: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不安的时期,佛教也在这一时期承受了诸多的苦难与变动。慈航法师将爱国看作是己躬大事,亲自撰写文章

洪修平:回归佛陀的本怀(洪修平教授访谈录)

一、佛教和禅宗问:缘起无我和真常唯心两种思想怎样放在一起理解?大乘佛教中常乐我净的佛性和原始佛教中所要破除的常乐我净有什么不同?答:首先从学理和历史的角度来讲,缘起无我、真常唯心是佛教发展不同阶段出现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