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永明延寿与禅教一致思潮
2025-04-07 13:07

永明延寿与禅教一致思潮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方立天

【内容提要】永明延寿是五代、宋初禅宗法眼宗的著名僧人。禅教一致是宋以后佛教的主流思潮。文章在指出延寿提倡的禅教一致说是当时佛教发展的客观需要后,着重论述了延寿禅教一致说的理论机制、思维方式、方法论原则,强调延寿在实践层面上融会禅教一致的思想特色,并指出禅净一致思想是其禅教一致说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而肯定延寿在中国佛教禅教一致思潮史上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永明延寿;禅宗;禅教一致

永明延寿生于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卒于宋开宝八年(975)。浙江余杭人。曾任地方官吏,后舍俗出家。先后主持浙江奉化雪窦山资圣寺、杭州灵隐寺、永明寺(今杭州净慈寺)。因居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达一千七百人,故世称永明延寿。卒后赠谥智觉禅师。延寿为禅宗法眼宗创始者文益的再传弟子,他以禅宗命家,强调万法唯心,以心立宗,力使经教纳入禅宗范畴,进而倡导祖佛同诠,禅教一致。在中国佛教禅教关系演变史上,永明延寿是继宗密之后影响最大的人物。正是在延寿之后,禅教一致说日益成为强劲思潮,并进而影响了宋以后中国佛教的格局与走向。

永明延寿为什么要阐扬禅教一致理论,又是怎样阐扬禅教一致理论的呢?延寿禅教一致理论又有什么历史意义呢?这篇短文拟就这几个问题作一简要的说明。

一、佛教发展的历史要求

永明延寿阐扬禅教一致学说是五代、北宋初的佛教形势决定的,是禅宗流传的迫切需要,也是佛教发展的历史必然。

随着佛教的发展,隋唐时代佛教形成了八个宗派,这些宗派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义理、学解为主的派别,有天台、三论、唯识、华严诸宗;一类是以修持、践行为主的派别,有律、净土、禅、密诸宗。唐末以后,义理宗派在渐趋衰落,然天台宗因根据地在南方,地理条件优越有利,在五代和宋代仍有了新的发展,唯识宗和华严宗的义学在宋代也相当流行。又因一般佛教信徒注重修持,故在五代和宋代禅净两宗最为流行。自唐末至五代,禅宗形成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五代以后,禅宗、天台宗和律宗等学者多兼弘净土,净土宗信众愈来愈多,在宋代结社念佛之风愈来愈盛。

相对而言,义理佛教缺乏修持的内证实践,修持佛教则缺乏义理的正见支撑。随着隋唐佛教八宗的流传,宗派佛教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五代、宋初,佛教内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禅宗修持的验证问题,二是义理宗派间的理论差异问题,三是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关系问题。这是三个互相联系的问题,其中最重要、同时牵扯其他两个问题的是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关系问题。

禅宗标榜教外别传,自立于佛说经典权威之外,强调成佛是个体的内在的自我证明(暗证),成佛在当世而非在来世。禅宗的这一基本特质,不仅直接否定了经典义理、闻思正见的重要性,而且也否定了佛经所说的成佛标准。成佛究竟有无统一标准,成佛到底如何证明,构成为禅宗难以解说的内在理论矛盾。这一根本性的矛盾的展开,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地发挥禅师的主体性、原创性,一方面也给禅宗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一是表现为当成佛变成脱离统一标准的个人印证时,必然导致禅门内部的争斗、争夺,分宗立派,门派林立;二是不信佛经言教,排斥经论所讲的理论,易于导致佛教修持目标和方向的失落;三是禅修混乱,当传佛心印难以检验时,就会流行无知、邪见,甚至出现狂禅、痴禅。延寿就尖锐地指出:近代或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并是指鹿为马,期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只要门风紧峻,问答尖新。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1]延寿认为有些禅僧是滥参,盲修瞎练,不着边际,不落实处,徒为虚劳,有违宗旨。

义理宗派和义理学者也存在纷然诤竞,不别真伪的问题。延寿说:诸佛如来,一代时教,自古及今,分宗甚众,撮其大约,不出三宗:一相宗,二空宗,三性宗。若相宗多说是,空宗多说非,性宗惟论直指,即同曹溪见性成佛也。如今不论见性,罔识正宗,多执是非,纷然诤竞,皆不了祖佛密意,但徇言诠。[2]又说:今时学者,既无智眼,又缺多闻,偏重遮非之词,不见故常之理。奴郎莫辨,真伪何分。如弃海存沤,遗金拾砾,掬泡作宝,执石为珠。[3]延寿批评教门学者执著是非有空,尤其是偏执是非之词,不见圆常之理,不论见性,是观念的偏差,理论的错误。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关系,即禅与教的关系。禅宗把佛教分为两种:宗门与教门,禅家与教家。宗门,禅家,即禅宗,为教外之法。教门,教家,即禅宗以外其他所有的以经论为依据的宗派,为教内之法。禅宗认为,佛教的真髓,在经典义理、文字言说之外,是必须通过参禅实践才能获得的。禅与教的矛盾、紧张表现在诸多方面,诸如,禅宗认为语言文字是假名性空,并非真理的表现,而教家则认为,佛教经典是佛的说法,表达了佛教真理。禅宗强调即心是佛,不须外求,而教门则认为佛典言教是入道的阶梯,是衡量区别邪见正见的准绳。禅宗也不认同广兴唱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净土宗则力主称名佛念,往生净土。禅宗主张善恶都莫思量,以直入心体,而教门一般都强调区分善恶,弃恶从善。如此等等,都表明禅宗与其他宗派在成佛方法、成佛途径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以上情况表明,重新整合禅宗与其他宗派的相互关系,并藉以克服禅宗内部的弊端,协调教家各宗的关系,成为关乎佛教命运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当时影响佛教发展的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延寿的禅教一致说即在此种情势下应运而生。

二、延寿的禅教一致论

禅教一致即禅教统一。永明延寿通过编著《宗镜录》和撰写《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等,着力阐述禅教统一的理论机制,从哲学思维与宗教思想两方面调和禅与教的关系,进而构成禅宗与教家相统一的学说。

相传永明延寿曾邀请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的学者,分居博览,彼此诘难,互相探讨,然后他以心宗即禅宗的心性理论为准绳,对各家学说加以折中调和,并广泛征引印度和中国的三百种佛教文献资料,加以参比审定,编辑成百卷本《宗镜录》[4],以宣传禅教一致的主张。延寿又撰《万善同归集》三卷,根据诸经论的言教,阐扬禅宗以心立宗的旨趣。还著《唯心诀》,禅明万法归于一心,由观心而达一心的唯心思想。由此可见,心是永明延寿佛教思想的根本理念和核心主题,是他阐明禅教一致说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

永明延寿对心作了界说,他说: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5]又说:心也者,冲虚粹妙,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朗彻十方。不生不灭,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岂五色之能盲?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大矣哉,万法资始也。[6]还说:(心)乃万化之原,一真之本。[7]延寿这是说,心是万法的本性,万法的始基,万化的本原,也就是说心是宇宙万法的实相、本质,宇宙万法是心的显现、现象。延寿也称心有真心与妄心之别,但作为万法的本原,成佛的本体是真心,而不是妄心。延寿有时也识与心并用,融合唯识宗的八识论,还吸取天台宗的性恶说,协调禅宗的心论与性恶说的理论差异,但延寿所讲的心与唯识论、性恶说不同,是宗密华严禅的真心,是其师祖法眼宗创始者文益吸取华严宗一真法界缘起说的一真法界,而一真法界即真心。

永明延寿强调,心是佛教的宗旨,意趣,是修行的根本,归趣。《宗镜录自序》表述全书的宗旨云: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境。[8]又云:此识此心,唯尊唯胜。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9]《万善同归集》也说:问:所修万善,以何为根本乎?答:一切理事,以心为本。[10]这都是以禅宗的心去统摄融会全体佛法和全部教义,以自心的觉悟为修持和成佛的准则。延寿还热烈赞颂心的殊胜功能:详夫心者,众圣歌詠,往哲诠量,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若悟一法,万法圆通。[11]又说: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12]总之,心是诸法的真源,佛教的宗旨,万善的根本,智慧的源泉,成佛的根据。

在立足于心论的基础上,永明延寿强调了禅与教的统一,禅宗与佛教经典义理的统一。唐代密宗曾作过这样的界定: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13]语,语言;意,思想。认为经是释迦佛的言教,禅是释迦佛的意蕴。意非言不显,言非意不立,佛的思想与语言是不相违背的。佛语印可自心, 佛教经典内容与禅宗佛教思想是一致的。延寿也说:问: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菩萨言教以为指南?答: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直了佛心,又有何过?只如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马祖大师,及南阳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14]这是说,禅门不是不许看教,而是关注看教不失佛意。禅宗历代祖师都是重视佛典,博通经论的。延寿一方面强调禅宗一向重视经论,一方面又强调佛教诸经也都说一心。他在《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中援引《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维摩经》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经典,或说真心,或说一心,或说自性清净心,或说本心,总之,认为佛经都讲心,都是以一心为宗的。延寿还说:名空性实,皆唯实相,但从缘起,不落有无。[15]他肯定了语言文字具有诠说诸法的性质与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禅宗排斥语言文字的看法,为禅教一致说提供了理论根据。

在禅教一致的思想基础上,永明延寿还进一步阐发了一心与万善的关系,高扬万善同归的主张。延寿针对当时禅宗蔑视佛教修持善行的流弊,强调一心要不落空寞,必须修持善行。万行由心生,万行又同归于一心。也就是说心生万善,万善归心。由此又可说禅即万善,万善即禅。

延寿说: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16]万善与众行相应,诸如持戒、念佛、持咒、修忏等等善行,都是修持佛法的资粮、工夫。又说:夫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17]万善功德中,以持戒为第一。延寿强调持戒是万善的根本,万善始于持戒,认为只有强化自身的内在规范机制,以此为出发点,才能产生种种善行。

禅宗提倡明心见性,即心即佛,主张依靠自力的修持,当下觉悟成就佛果。净土宗强调凭藉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进而达到成佛的目的。禅宗重自力与彼岸世界,净土宗则重他力与彼岸世界,这是两宗的根本对立之处。但永明延寿并不排斥念佛,而视念佛为万善的一种,他引证慈愍三藏的话说:慈愍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动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18]慈愍慧日法师主张禅修与念佛并举,延寿显然也以此肯定了念佛诵经行香礼拜的善行和往生西方净土的目的。也就是说,在延寿看来,净土宗的口唱佛号,并非有碍于禅修,甚至还有助于禅僧的修行,是禅修者不可或缺的。永明延寿以此调和了禅宗与净土教门的根本差异,将禅净统一了起来。延寿还以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综合兼修的修持模式来处理禅宗与净土宗乃至其他宗派的差异、矛盾。如他说:诸法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19]又说: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20]还说:内则唯凭自力,外则全仰佛加,遂得障尽智明,云开月朗。[21]延寿认为,佛教有自力与他力,特殊与普遍的不同法门。每个修持者的条件、业力不同,可视自身情况采取或自力或他力,或自力与他力相结合的方法来修行。对于修持者来说,既靠自力,也靠外力,自力与外力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论证禅教一致,尤其是禅净一致的必要性、合理性。

永明延寿的禅教一致说是奠立在佛教心性论,尤其是禅宗心性论基础上的。展开一点说,其要点有三:一是以禅宗的一心,自心,本心,真心作为衡量其他宗派教义的标准,统一其他宗派教义的基石,即把佛教一切教义都归结到禅宗的心义上来。二是认为禅宗与教门各派的关系,是佛的心、意与佛的口、语的关系,这种心意与言教的关系,是本原与现象、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是相依相即,相互统一的。三是禅宗与教门各派具体修持实践的关系,是心与行的关系,强调自心觉悟要落实到种种修持实践上来,而一切修持实践的功德又回归到心,成就自心觉悟,进入成佛境界。

三、延寿思想的历史影响

在中国佛教禅教一致的思潮史上,最早提出禅教一致说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是唐代圭峰宗密。宗密是兼通华严学与禅学的学者,他有见于禅宗流传后的某些弊端和当时佛教内部的种种矛盾,特意会通华严宗义理和禅宗心性思想,提倡华严禅,进而还以禅的各派与教的各派相对应,融会禅与所有教家,高扬禅教一致说。禅宗五家最后形成的法眼宗,其创始人文益曾作《宗门十规论》,列举出五代时禅门的流弊,他也抉取华严宗的六相圆融和理事圆融思想来重建禅宗的学说。这都表明吸取教家义理已成为禅宗的理论需要,也成为禅宗的发展方向。宗密和文益在禅教一致思潮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永明延寿是在禅宗流弊进一步严重化,禅与教的对立进一步尖锐化的形势下,高扬禅教一致思想旗帜的。他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两书奠定了在禅教一致学说史上的显赫地位。永明延寿的突出贡献是,在宗密全面恢复、重立佛教经典的权威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教门修持实践的重要性,为从实践层面落实禅教一致说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自延寿以后,禅教一致说逐渐成为佛教的思潮,禅教兼修日益成为佛教的主流。

入宋以后,佛教僧俗的禅教双修、禅净双修都承继永明延寿的遗风,且不断推进。在禅教一致思潮影响下,宋代禅宗形成以语言文字为特色的禅法文字禅。这是一种通过参究禅门语录、公案以把握禅理的修持方式,强调以语言文字学禅、教禅、参禅、悟禅,从而改变了轻视佛教经典和言语文字的禅风。与文字禅的盛行相应,《楞伽》、《金刚》、《首楞严》、《华严》、《法华》、《维摩》、《圆觉》诸经,都成为禅僧诵读的经典。禅师与天台、华严、净土等宗僧人交往也日益频繁、密切。元代以降,禅净双修之风,尤为盛行。被誉为江南古佛的临济宗僧人中峰明本,不仅读《金刚》、《法华》、《圆觉》诸经,还奉持五戒,其弟子天如惟则兼通天台教理。师弟两人都心归西方净土,提倡禅净合行。迄至明代,著名僧人楚山绍琦、空谷景隆、一元宗本等,相继倡导禅净合行。晚明四大高僧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和蕅益智旭也都倡说禅教一致思想,其中云栖祩宏尤为着力于高唱禅净合一说。在近现代,禅僧的修持也都是参禅与念佛结合的,佛教继续沿着禅净合行的道路展开。

教门诸宗中,与禅宗在成佛理念上反差最大的是净土宗。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以来的佛教史表明,在当时中国佛教禅教一致的总的发展趋势中,恰恰是这两个理念上差别最大的宗派却又最重视强调彼此的一致。佛教历史潮流把禅宗与净土宗推向合流,禅教一致重点落实为禅净一致,事实上禅净一致思潮也一直延续到当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其间必然蕴藏着极为深刻的原因。 我想以下情况也许是重要的:首先,两宗在成佛理论上的巨大差异,需要彼此融通,以缓解矛盾,并利于扩大各自的影响。据唐净觉《楞伽师资记》载,道信禅师谓:《无量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作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22]《观无量寿佛经》是这样说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23]这段话本是解说念佛三昧即佛现前定的,强调的是透过念佛法门集中心思时,在瞑想中显现出佛的形象,是有此心才显有此佛。禅师则加以发挥,宣扬的是众生心中本自有佛,心外更无别佛。净土经典义理和禅师思想虽然不同,但是两者都把人与佛的关系转化为心与佛的关系,以便于或力求直接进入佛土,或力求直接成就为佛,从而在心性论方面为禅净一致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禅宗与净土宗都是重修持的宗派,修持方式的巨大差异,不利于共同发展,这也就要求彼此互补,缩小差异。而两宗的修持方式又同是从禅定中演变出来,同是佛教修持中国化的产物,这又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源头性的根据。再次,尤为要紧的是,两宗的力量雄厚强大,都拥有自己的广大信众,若彼此排斥,势必两败俱伤,若彼此融合,则必双赢,为求共存共荣,彼此寻求统一是最明智之举。而两宗都是平民化的佛教宗派,也为禅净合流提供了群众基础。

永明延寿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禅教一致说作出了贡献,这种贡献是巨大的。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对禅与教的种种具体矛盾都作出合乎逻辑的融会。比如究竟如何把教外别传与教内相传统一起来,就是一件难事。又如佛性说与恶性说、真心论与唯识论的理论差异,也是不易调和的。当然,这是不能苛求延寿的。同时,这些问题的依然存在,也并不影响作为开放性系统的佛教的继续发展。不断矛盾,不断整合,不断分立,不断合一,也许正是佛教生命力之所在。

[1] 《宗镜录》卷25,《大正藏》第48卷第560页中。

[2] 《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第959页上。

[3] 《宗镜录》卷25,《大正藏》第48卷第560页上、中。

[4] 见《禅林僧宝传》卷9《永明智觉禅师传》,《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0套第3册第240页。

[5]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卷第425页中。

[6] 同上。

[7] 《宗镜录》卷27,《大正藏》第48卷第569页中、下。

[8] 《大正藏》第48卷第417页上。

[9] 同上书,第416页下。

[10] 《大正藏》第48卷第991页上。

[11] 《唯心诀》,《大正藏》第48卷第993页下。

[12]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卷第424页下。

[13]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1,《大正藏》第48卷第400页中。

[14] 《宗镜录》卷1,《大正藏》第48卷第418页上、中。

[15] 《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第961页上。

[16] 同上书,第958页下。

[17] 同上书,第965页上。

[18] 同上书,第963页下。

[19] 同上书,第961页下。

[20] 同上。

[21] 同上书,第966页上。

[22] 《大正藏》第85卷第1288页上。

[23] 《大正藏》第12卷第343页上。

End

积德才能延寿

◎ 莲 池【原文】宗伯陆公①寿九十七而嗜龙眼,龙眼遂价贵一方。又吾乡一老叟,寿逾宗伯六载而嗜蒸豚。二老母,一嗜米饮,一嗜川椒,寿俱九十以上,旁观者复效法之。又一老人,清晨服蜜汤一杯,倘其永寿,而诸蜂乏

永明延寿禅师: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

永明延寿禅师: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动静之境,皆我缘持。如云驶而月运,似舟行而岸移。《圆觉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

林克智: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林克智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弘扬永明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提倡大师的万善同归。并以此说明万善同归,念佛求生净土,是学佛者适时的、自利利人的、直捷快

助印佛经:快速消业 延寿 增长智慧福

佛经和各种善书有导化世人的功效,能够多读,对任何人都是好事,之所以能够出资印制各种经书,都能得到不同的功德。单是印经,就可以有以下的十项功德: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二、常得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华方田: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

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华方田内容提要:宋以后的中国佛教,禅宗一枝独秀,净土修行法门影响日广。禅宗和净土在理论建构、修行方法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日渐突出,在双方相互争论、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刘元春: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刘元春一、《宗镜录》简介《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吴越国法眼宗三祖延寿大师(904~975)的代表作。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于

吴立民:第十章 法眼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永明延寿禅师(905-975),字仲玄,号抱一子,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一日乘舟归钱塘,见渔船之万尾戢戢,恻

毛凌云:持斋延寿 四

持斋延寿 四偕老益壮民国卅八年大陆撤退,偕内子郑侣梅由北而南,自东徂西,频逢艰险,皆蒙观音菩萨寻声救护,脱险来台,遂同发心于每年阴历二六九月持观音斋,每日早晚课后加念大悲咒七遍,观音圣号五百声,回向总

毛凌云:持斋延寿 三

持斋延寿 三六八尚健 当涂杨乐寿居士,六十岁后耳患重听。民国二十年春忽右腿麻木不仁,渐及腰部,辗转床榻者四十余日,遍治无效。夏初陈云槎居士朝普陀归,购赠心经、金刚经、普门品、及观音灵感录、安士全书等,

二十臂普贤延命像与治病延寿的普贤延命法

二十臂普賢延命像,日本鐮倉時代延命普贤菩萨圣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两种。依经典所记,其二臂像如满月童子形,头戴五佛顶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召集金刚铃,坐千叶宝莲华。其二十臂像,左十臂持莲花、剑、轮、舌

戒杀可以消灾延寿吗

我们想求身体健康,生活平安,事业顺遂;我们想求灾难消除,道业成就,了生脱死,往生西方;杀生之人,一定无法达成此愿望!“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世间最大的恶事,无过于杀生害命;世

庄严消灾延寿药师佛忏法

《药师忏》是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举行的忏悔罪障的修行法门,是依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成的一种忏法,是说明药师如来的誓愿而离苦得乐的行法。何为药师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佛的誓愿不可思议,

温金玉: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提纲)

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提纲)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温金玉中国佛教发展至唐五代时,一个影响其走势的战略转换便是丛林生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丛林清规,脱胎于佛教的戒律,最早是由慧能门下怀让的再

方立天: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

佛教修持实践是以追求人生精神解脱为目的,所谓解脱就是从种种烦恼中脱却开来,在精神上臻于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修持解脱是以佛教所理解的宇宙人生真实为依据的,而宇宙人生的真实意义又是从缘起现象上作出的价值判

方立天: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

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天台宗人很重视探索、阐述建构诸法实相论。诸法泛指一切现象、一切存在;实相指真实的本相、无差别的实在、不变的真理。早期佛教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观念立三法印,作为佛教思想的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目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 著总论小引绪论一、对象与任务二、态度与方法三、体裁与结构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第一节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第

方立天:佛教制度和生活的中国化

佛教在印度享有崇高的地位。佛教僧侣或依寺院或游化托钵,遵循戒律,规范修持和弘法传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僧尼虽然基本遵守印度佛教的戒律和教仪,但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若干方面也相继产生了变化。在这一制

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根据,是从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依据和过程,内涵和意义。文中分别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本质观、价值观、历史观和

方立天:宗教文化今天仍具积极意义

方立天教授长期致力于佛教和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慧远及其佛学

方立天: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中国禅宗重视自力,净土宗强调他力,然约自宋代以来,禅净双修,自力与他力的结合,日益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现象,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必然。本文拟简要地探讨这种历史必然性,以说明自力

方立天:方立天略述汉晋禅法

一、禅法的传入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

方立天: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 明确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重点在经济社会领域。■ 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新的重大命题,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政府的宗教工作重心需要转移、调整

方立天:法显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这是赞扬中华民族吸取外国优良文化的品质

方立天:走文化宗教之路

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宗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广泛拥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中国宗教的未来走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宗教走势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就宗教的内涵结

方立天:论南顿北渐

论南顿北渐中国佛教所讲的顿渐是指修行者见道悟理的迟疾,即时间的快慢、过程的长短而言。而见道悟理包括有修持和觉悟两个方面,也就是既有修持的顿渐(顿修和渐修),又有觉悟的顿渐(顿悟和渐悟)。唐代禅学史上所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本文据中国僧人编集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中的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佛教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着重论述了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大问题,总结了中国佛教宇宙

方立天: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北宋初期有临济宗人,其后又有云门宗人和曹洞宗人,都先后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其中,临济和曹洞两家最为兴盛,两家的家风又各有不同,临济尚机锋峻峭,曹洞

方立天: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佛教的真俗二谛是表述佛理(真谛)与常识(俗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佛教内部各派学说的差异和矛盾的真理论,是佛教真理学说的核心观念。自南朝迄至隋代,佛教内部两大派别三论系与

方立天:佛教“空”义述评

佛教空义述评方立天内容提要:本文系对佛教哲学的最高概念和核心范畴空的含义和意义作一系统的全面述评。文章先从历史的角度,依次论述了早期佛教的无我执观念、部派佛教空有论的歧义、大乘中观学派的假有性空说和瑜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东汉三国时代,中国佛教主要有两系:一是支谶和支谦的般若学,他们主张体证本体,提倡神与道合,故较为重视对道的比附会通。而安世高和康僧会的禅学,继承了黄老道术

方立天: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中国佛教华严宗以对宇宙整体把握的理论思维见长,它的事事无碍论更表现出独特的境界追求与哲学特点。本文拟从界说事事无碍切入,分析事事无碍论的内容,进而揭示该论说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理论

方立天:佛教:科学之友

佛教:科学之友佛教与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佛教既不是科学之母,也不是科学之敌,而是科学之友。有人说佛教是科学之母,这个似乎有些不好理解;有人认为宗教是愚昧的,要排除宗教以后才能为科学的发展铺开道路,好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

方立天: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佛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印度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引言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若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

方立天:慧远与佛教中国化

慧远与佛教中国化方立天慧远(公元334~416)年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历史考验人,锻炼人,造就人。作为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首先,东晋时南北对立,统治集团内部

方立天:慧远

一、引言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注:据《梁僧传》卷六、《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和《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张野《远

方立天:我与中国佛学研究

我与中国佛学研究方立天主持人,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做一次学术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与中国佛学研究》。我是从学者的角度,把佛教作为理论、作为思想、作为哲学来进行探讨,和各位有交

方立天:印度佛教真理观略论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动机和目的,是基于对生命的体验形成一种广大的悲愿,以教化和救渡世人,而不是寻求客观的知识,探索外部世界的真理。他要教化人,就要向人宣扬人生解脱的真理,而人生的解脱又离不开对外部世界的

方立天: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

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 作者: 方立天教授对于这方面,我个人并不专长,我这次主要也是来学习,但是我认为佛教的组织、僧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应该合理化,包括住持、监院、知客等等探讨,应该和寺院本身的功能有关。

方立天: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和规范社会行为的文化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方立天:佛舍利的丰富内涵

佛舍利的丰富内涵各地纷纷出土佛舍利,这是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种重要现象,我认为佛舍利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首先,舍利是佛教信徒的信仰载体和崇拜对象。当年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将把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分成

方立天:使人类向善 使世界光明

佛教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内地。 由于传入各地的派别、时间、途径不同,加之民族文化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列: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

方立天: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

汉代传入佛教以来,长安佛教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日趋兴盛,迄至隋唐时代,更是臻于鼎盛,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演为世界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探讨汉唐长安佛教这一宏伟而又罕见的历史景象,是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