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2025-04-05 08:01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与心密切相连的「性」,在《坛经》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是全书的中心概念。「性」包含法和众生两方面,其性质一是讲「法性」、「自法性」,一是讲「本性」、「自本性」、「真如本性」、「本觉性」、「菩提性」、「佛性」、「净性」。「法性」与「本性」又在众生成佛的根源上统一了起来。

「性」,指一切事物不变的性质、本质。就众生来说,性是指生命的本质、主宰。性也称「自性」,「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注释:《坛经》〔25〕。〕,性含一切事物,或者说,一切事物都是自性的显现,这里讲的性就是自性。自性是《坛经》频繁使用的概念,是全书的主题词。

与自性密切相关的「本性」,也是《坛经》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按字义来说,本性即固有的德性。从《坛经》的论述来看,所谓本性主要是指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如说:「有智惠(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注释:《坛经》〔4〕。〕,「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注释:《坛经》〔28〕。〕,「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注释:《坛经》〔12〕。〕《坛经》又说:「无住者,为人本性。」〔注释:《坛经》〔17〕。〕「住」,系缚。「无住」是指心不执着于一定的对象,思想不受任何束缚,自由无碍,实质上这是般若智慧的体现。《坛经》强调所谓禅就是不执着外界事物的形相,以保持内在本性纯一、不乱。「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曰禅,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注释:《坛经》〔19〕。〕慧能提倡「自见本性」〔注释:《坛经》〔18〕。〕而「见自本性,即得出世」〔注释:《坛经》〔42〕。〕强调众生若证见自我本性,也就获得解脱成就佛果了。

《坛经》〔17〕〔30〕〔31〕都讲到「真如本性」,〔53〕讲「真如净性」。所谓真如本性或真如净性是指真实不变的本性,是强调本性的真实不变,实际上与本性是同一概念。和本性、真如本性相应的概念还有「本觉性」〔注释:《坛经》〔21〕。〕,本觉是指众生先天具有的般若智慧。王维的《六祖慧能禅师碑铭》在叙述慧能的定慧思想时说:「本觉超于三世」〔注释:《坛经》〔21〕。〕,「超于三世」就是顿悟,意思是众生具有般若之智,只要一念相应,就会实现顿悟。再是「菩提性」〔注释:《坛经》〔31〕〔36〕。〕,菩提,就是觉悟、智慧、觉智,菩提性就是觉性、本觉性,也就是真如本性。

上面曾引《坛经》「见自本性,即得出世」的话,此经还说:「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注释:《坛经》〔29〕。〕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一致的。文中的「自本性」是指众生自我的清净本性,它强调的是本性,同时又统一了自性和本性,即强调自性的固有清净本性。与自本性相关的还有「自法性」的概念,自法性即法的自性,也称法性。慧能认为「自法性有功德」〔注释:《坛经》〔34〕。〕,众生身上的自法性就有三身佛(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注释:《坛经》〔20〕。〕这里说的众生自法性也就是「自本性」,即众生本有的清净自性。

《坛经》也多次出现「佛性」这一重要概念。所谓佛性即「佛种性」〔注释:《坛经》〔32〕。〕,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慧能强调佛性本质的永恒清净,谓「佛性常清净」〔注释:《坛经》〔8〕。〕,又强调佛性的普遍存在。《坛经》记载着一个著名的故事:慧能初见弘忍大师,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猲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回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注释:《坛经》〔3〕。〕「猲獠」是当时对岭南土著人的侮称。慧能认为,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绝无差别。慧能强调「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注释:《坛经》〔34〕。〕这里说的「自法性」即佛性,也即人的内在本质。慧能主张众生当使内在本性显现为超越的佛性,以成就功德。显而易见,慧能所讲的佛性就是众生的本性,也就是生命的本然。由此又可见,《坛经》也是用中国固有的自然主义思想传统来创造性阐释「佛性」的,它把佛性界说为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本然状态、本来面目。这也就减弱了佛教的宗教精神,增加了人本的精神,从而引发了佛教的面貌乃至实质的深刻变化。

在简要评价上述概念之后,我们还要对《坛经》的「自性」概念的涵义、性质和功用作一比较集中、全面的论述,以便进一步把握慧能心性论的实质和特色。

一、《坛经》「自性」概念的性质

从《坛经》「自性」概念的性质方面看,归结起来有以下五点:

(1)自性是清净性。《坛经》说:「自性本净」〔注释:《坛经》〔18〕。〕、「自性常清净」〔注释:《坛经》〔20〕。〕清净是相对污染、烦恼、妄念、迷惑而言,清净性是清净、洁净的性,是无污染、无烦恼的性。

(2)自性是真如性。《坛经》称自性「即自是真如性」〔注释:《坛经》〔27〕。〕所谓真如性就是真实如此的本性。这是强调众生本来就具有真实如此的清净本性。

(3)自性是智慧性。《坛经》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注释:《坛经》〔28〕。〕,这是认为众生的自性或是本性是一种高级智慧,由此而能「心开悟解」,觉悟成佛。

(4)自性是空寂性。《坛经》认为众生应当「本源空寂,离却邪见」〔注释:《坛经》〔42〕。〕,这里讲的本源,也就是自性。自性是空寂的,离却如生灭、来去等多种邪见的。「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注释:《坛经》〔48〕。〕,「性」是无生灭、无去来的超越时空的绝对本性。慧能针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偈语,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注释:《坛经》〔6〕、〔8〕。〕的偈语,就是认为,比喻佛性(自性)的菩提树和明镜台,本来是无物的,是空的,佛性的空无一物就是清净性。这也就是说,清净性和空寂性是一回事。所以《坛经》又说:「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注释:《坛经》〔18〕。〕清净是无形相,如果以净为相,把自性当作一种可以追求的具有形象的对象,就是一种执着,也就失去了清净性。由此也可知,所谓空寂性,就是确认自性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形无相的非物质的心灵体性,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众生如果认为自性是有生灭、有来去、有形相的实物,那就是一种执着、一种邪见。

(5)自性是含藏性。《坛经》说:「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注释:《坛经》〔45〕。〕自性具有含藏万事万物的性质和功能,从这方面说,自性是含藏识,是包容万事万物的心识实体。

二、《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

从《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方面看,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1)含容万法。《坛经》说: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注释:《坛经》〔24〕。〕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注释:《坛经》〔25〕。〕

这是说,心或性如同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能够含藏万事万物。从上述引文来看,慧能所讲的「万法」包容四个内容:一是佛法,二是人的善恶行为,三是人转生后的不同境界,四是自然界。即包括人间、地狱、佛境和自然界等整个宇宙。「万法尽是自性见」,「见」同现。是说宇宙整体都是自性的显现。这表明众生的心性是无限广大的,能含容宇宙整体。这种心是圆满具足宇宙一切的心,也就是又一层意义的宇宙心。在慧能看来,众生的自性既能含藏也能显现宇宙万事万物,这里的含藏主要是就众生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意义来说的,这里的显现是就众生觉悟时的境界意义上说的。而这两种意义的提升,无疑也可以归结出以自性为宇宙万事万物本体的世界观意义。

(2)观照万法。《坛经》说:「自性心地,以智惠(慧)观照,内外明彻。」〔注释:《坛经》〔31〕。〕意思是说,自性具有的智慧能观照一切,使内外都明莹透彻。众生「自性不能明」,是由于「妄念浮云盖覆」〔注释:《坛经》〔20〕。〕为了灭除妄念,当起自性智慧进行观照,「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剎那间妄念俱灭」〔注释:《坛经》〔31〕。〕自性般若智慧观照的结果,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自性中显现万法。这又一次表述了自性的巨大认知功能。

(3)思量自化。《坛经》说: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知惠(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注释:《坛经》〔20〕。〕

「思量」,思念度量,也就是意识活动。慧能认为,众生的思量活动就是自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沿着两个相反方向进行,思量恶法就变为畜生,甚至堕入地狱;思量善法就上升到天堂,甚至成为佛。这种种不同变化和不同结果,都是自性的作用。

(4)生三身佛。《坛经》说:「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注释:《坛经》〔20〕。〕「三身」指法身、化身、报身三身佛。慧能认为三身佛就在众生中的自性中,或者说三身佛是从自性生出的。他又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注释:《坛经》〔31〕。〕「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泛指一切佛。「十二部经」,指所有佛经。这是进一步讲所有佛、所有佛法都是人的自性本来具有的。所以,慧能进一步总结性地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注释:《坛经》〔35〕。〕意思是,自性是众生成佛的根据,这具有生作佛的功能,关键是自性的迷悟,众生对本有自性的迷悟是众生或佛的分界。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来看,《坛经》所讲的「自性」是一种具有清净智能和功能、超越各种具体规定而又圆满具足的宗教智能道德实体,也是内在生命主体,还是显示万事万物的本体。换句话说,自性不仅是众生的意识、行为和命运的支配者,还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而且具有显现一切现象的本体意义。可以说,以自性为核心的《坛经》心性论,具有心理、道德、宗教、哲学等多重的意义。

从上述《坛经》给自性所作的本质规定来看,慧能是把理想人格和人类的原始本性,把应然和当然,把未来和现实统一起来,这样,自性作为人心内在的完美的心性实体、道德实体,带有一种抽象的本体论形态,而其实质是一种先验的性善论。慧能认为众生的恶行是对自性的迷妄,并非自性的本质表现,他突破了以往禅学中的人性善恶二元论,突出了人性的本净即至善的性质,进而把自性与佛视为等同意义的概念,自性悟即佛,佛即自性的人格体现。正如唐代柳宗元所指出的,慧能的禅法是「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注释: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全唐文》卷587,5933页。〕慧能禅法由始到终都是教人以性善,本其寂静,不另造作。这是对人类、对人性的最充分、最热情、最完美的肯定。

《坛经》说:「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注释:《坛经》〔30〕。〕「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注释:《坛经》〔30〕。〕这是从人及其自心与万法的关系,从人及其自心为万法的本体论角度,强调自我显现自性的意义。也就是以宇宙本体论为基础,进而为众生提供心性觉悟、解脱成佛的实体根据。自性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人类的本体。作为宇宙与人类共同体的自性,是众生成佛的唯一依据,自性的迷悟是凡夫或佛的分界,觉悟自性是众生的理想目标,由此慧能把成佛定位于众生内在主体世界的开发,排斥任何与人性相分离的异己力量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是明确地以人自身为宗教实践的主体、依据、准则和理想,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对人的深层意识的开掘。总之,《坛经》自性说是对大写的人的高度赞美。

End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于是质问我: 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他是误会了其中的意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四种自性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一切法皆无自性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自性中的梅香

自性中的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

本性

◎李炳南 问:佛经中谓,本性乃本来清净,那么我们的本性,又怎会变成污秽不清,究竟因何缘故? 答:本性清净,名曰本觉,但无始而有无明。譬如金质,便是金质,但在矿中而与沙土混合。虽则相混,但金自金,沙土自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自性现前

修行人要牢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除了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自性外,其它都是识心分别而森罗万象的妄想。同时要牢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教导:眼睛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陈兵: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陈兵心性(梵citta-prak?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

王骧陆:以戒为师,依止自性

戒有戒体戒相二种,相属威仪,何可废也。然无体则近于伪矣,戒体属心,然心虽无相,尚有一无相在,仍属有相,必至净空无我,无能作,无所作,无能戒,无所戒,斯真具足大戒。然劣慧者不知也,愚人或误为打破戒律,奔

陈兵:修大乘止观方可证得自性清净心

慧思(515-577)大师,是南北朝末中国佛学成熟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德,他解行俱圆,《续僧传》称他自言证得圆教铁轮十信位,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大概要算中国佛教有史以来证量最

智慧法语: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何会起第一念无明?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郭耀华:第二章 第二节 总结讨论(1)

第二章第二节 四、总结讨论(1)四、总结讨论(一)虚空1. 大圆满法彻却修行使用三虚空会合,脱噶修行使用蓝色虚空光[1],修行虚空本性,虚空一切包容,一切平等,空为法界相,大圆满法界部特别重视从空中产

慧能与神秀的不二法门

神秀是禅宗五祖弘忍最欣赏的弟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受班主任赏识的学霸。弘忍要是外出云游一段时日,也会把寺庙里的大小事务都交由神秀来掌管。其他和尚都明白掌柜的迟早要换成神秀,以防今后被穿小鞋,所以都对未

神秀和慧能谁的境界更高

谈境界,肯定是惠能大师境界高,惠能大师是佛境界。净空法师---释迦牟尼佛现的是佛身,六祖能大师现的是比复丘身,比丘身是佛身,外现比丘身,里面的确是佛境界。净空法师---我们看六祖跟神秀两个人,要从学术

神秀与慧能彼此有什么评语

禅宗自菩提达摩五传至弘忍,其下分“南能北秀”。“南宗”主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顿悟教说;“北宗”则重视“息妄修心”,强调“渐修渐悟”。后来,顿渐一直纷争不已,能、秀的门徒也势如冤家,各护其主。首先

宿王华菩萨--听闻佛法开发自性

我们都知道听闻佛法是有很多的好处的,而且我们若是修行佛法的话也是有极大的功德的。我们其实每天都可以去念诵一遍佛经,这个对我们的心灵是有精华作用的,让我们以后生活能够更加的幸福。娑婆世界一切都在无情的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自性三身佛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

自性三身佛:自性中的佛性

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里,常常供有三身佛。三身佛常常合供于佛寺主殿中,中央为法身佛,法身佛的左边为报身佛,右边为化身佛。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禅宗认为,三身佛不在外界,而是

一体自性,三身佛

一体自性三身佛,是指人人本具佛性,只要真心修行,都可以当下见性,即心是佛。这里的自性三身,是修习唯识实性可以获得的“解脱身”。《坛经》中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

三论宗的要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