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2025-04-05 06:40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637-735)和金刚智相继来唐,传播密教。随后经中国佛教学者一行(683,一说673-727)和自印度来唐的不空(705-774)的阐发,进而创立了密宗。其中一行在密宗的理论创建上贡献颇为突出。一行广采经论,吸收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以及《大乘起信论》的理论,来阐释密教的重要经典《大日经》。他在笔录《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日经疏》)中,论述了既与天台、华严等宗派相近似,又有自身特色的心性论,从而为「即身成佛」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三界无二无别

一行认为心、众生和佛性三界是无差别的,他说:

界有三种,所谓法界、心界、众生界。离法界无别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界;离心界无别法界,法界即是心界。当知此三种无二无别。〔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610页下。〕

这里所讲的法界,是指「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心界,即自心。一行认为,心、众生、佛性三者相即不离,没有差异。这与天台、华严两宗所推崇的心、众生和佛三无差别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密宗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心、众生、佛「三平等观」,以观照心、众生、佛三者无差别,把它作为重要的修持方式。

密宗还宣扬心、虚空、菩提三无差别的思想,一行说:

今复结言虚空无垢即是心,心即是菩提,相本同一相,而有三名耳。即此一法界心,虽因缘毕竟不生,而不坏因缘实相。以不生故,则无能所之异;以不坏故,亦得悲为根本,方便波罗密满足,即是究竟不思议中道义也。〔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89页上。〕

「虚空无垢」,即虚空清净,无所得。心既是虚空无垢,也就是菩提智慧。心、虚空和菩提三者同一相。这心也称为「一法界心」,是不生、不坏的,即是绝对的、永恒的存在。显然,这心是众生成佛的根据,是人类和宇宙的本原、本体。

二、本不生即心实际

一行以心的「本不生」来阐述自性清净心,他说:

观一切染净诸法,乃至少分,犹如邻虚,无不从缘生者。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实际。〔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2,《大正藏》第39卷,604页下。〕

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89页下。〕

「本」,是根本、元初的意思。「际」,实际。「本际」,原本实际。「本不生际」,意为不生不灭的本际,不生际是万物之本。这两段话的意思,一是一切事物都从缘而生,从缘而生即无自性。这种无自然性就是「本不生」;二是本不生就是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心的实相;三是自性清净心就是「阿字门」。在一行看来,心是本不生的,无自性的,自性清净的,也就是超越生与不生、相与无相、前际与后际的绝对精神性实体。

本不生,也是「阿字门」,又称「阿字本不生」。阿字是梵文字母中最初元音A(a),《大日经》用以象征元初、原始、本原的意义,并视作宇宙人生的根本。一行发挥说:「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生之母。」〔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7,《大正藏》第39卷,651页下。〕阿字作为众生之母、众字之母,一切法都由它所生,从而含有非同寻常的涵义。一行说:「阿字自有三义,谓不生义、空义、有义。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则是因缘之法,故名为有。又阿者是无生义,若法揽因缘成,则自无有性,是故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即是中道。」〔注释:同上书,649页中。〕

这是运用中观学派的假(有)、空、中的三谛来阐述阿字的意义,从而把阿字本不生说归结为一种中道境界。在阿字的多重意义中,最根本、最具体表性的意义是本不生。阿字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体性的本初,而阿字自体本不生,是为万物实相的根本原理。所谓阿字门,是在「观察时则知本不生际是万法之本,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如是见一切法生时,即是见本不生际。」〔注释:同上书,651页下。〕「若见本不生者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注释:同上书,651页下。〕「一切智智」,指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即佛智。这是说,事物从众缘生,而能生的缘又从众缘生,如此辗转从缘,则可懂得本不生际是万物之本,犹如阿声是一切语言之本一样。由此见一切事物时,若能体悟阿字本不生之理,也就悟见本不生际。如此众生也就能了知自心的本原,得佛的智慧,而自身也与佛无二无别。这个作为万物之本的本不生也就是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就是中道境界。也就是说,在密宗看来,众生的清净本性与万物的本原以及理想的境界是统一的。

三、心自觉心

众生心的实相是本不生,是自性清净,也是菩提智慧。一行说:「心实相者,即是无相菩提,亦名一切智智。」〔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88页上。〕「无相」是指心虚空相,虚空是离一切分别,无固定相状,是普遍存在,毕竟清净。「无相菩提」即心具有虚空相的智慧。心的实相既然是菩提,那么,成佛的关键就在于觉证自心。一行说:

所谓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注释:同上书,579页中。〕

意思是说,众生自心即是佛的最高智慧,因此,密教主张真言门,强调自发菩提心,至严净心佛国,都要不住于各种杂心,而住于菩提心。住于菩提心,返心自证、自觉,就能得悟。这也就是「心自证心,心自觉心」〔注释:同上书,587页下。〕

密宗认为,成佛的关键是觉证自心,而「菩萨初发心时即名佛」〔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91页上。〕,「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注释:同上书,587页中。〕「初发心」指发菩提心,众生、菩萨当发菩提心时即成为佛。由此密宗又提出「即身成佛」说。即身成佛又作现身成佛、现生成佛。它强调发菩提心后,无须经过长时期的修行历程即可成佛,亦即以现在由父母所生的肉身,就可登上佛究极的果位。密宗特别强调即身成佛,与即心作佛不同,它是在人的色身(肉身)上论定当体即是佛。一行说:「若行者能了达如是不动之轮,而布诸明。……即同毗卢遮那。」〔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725页上。〕「不动」,指阿字菩提心。「轮」,是转生的意思,此指字轮,意为从一梵语文字而轮转生出多字,故称。「不动之轮」,是指阿字菩提心。以本不生之故而无动无退。能生一切字轮而轮转不穷。毗卢遮那又作大日如来,为密宗供奉的本尊与最上根本佛。这是说,众生如能彻底了达不动之轮,即阿字菩提心,通过特定的修行,自身即与毗卢遮那佛融为一体,而成为佛。

此外,密宗还认为,众生乃至草木国土,都是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的法身。又认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是一切事物的体性,佛、众生及其所住的环境都由六大所造,互不妨碍,相融相渗;六大是佛性,众生和草木国土的自体即是本来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与无情都能发心成佛。

End

李炳南:恶缘不生取净果报

万法因缘生,没因固然不能结果,有因可能也不结果,这当中必得有缘,缘方四种: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凡是发生的因缘于众生有害的,都堵住它,没缘就不会结果。比如有一位祖师在荒野遇著强盗,强盗用草

刘素云:不生烦恼的妙招

我给大家说这个例子就是说,我这个人就是能真诚傻到这个分上。要说假话,我也没说过,我不知道说假话啥滋味,反正我想最起码脸红,心里忐忑不安,大概应该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告诉你的都是真话,这样大家都会觉得很潇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不生病的秘诀,就这三个字!

不生气就不生病  人的情绪的不稳定,和负面情绪的多发,和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脏腑功能有些紊乱,气血循环不大好等有关。所以,当你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有可能就是身体健康问题的反映。相辅相成的,要防微杜渐不

心性待提升

◎ 索甲仁波切 1. 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2.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慧 律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 引发利害冲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 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先学会不生气,再学会气死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果有人惹你生气了,你该怎么办?有人答:先学会不生气,再学会气死人。不生气,见智慧曾经看过一个小幽默: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二位批评家相遇了。我从来不给蠢货

陈兵:心性之印定

明心见性,是一种常人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或神秘经验,只能由体验者本人自内证,如禅宗人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吐露于人。如何确定所悟乃真正的心性,是大乘性宗修行中极其重要的问题。一、以心传心与活泼机用

陈兵: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陈兵:三教一贯心性法门

内容提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三教在修心养性方面各有优长。陈兵教授以丰厚的学养,贯通三家,条分缕析三家心性修养的方法、层次以及其间细微的差别。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国学的研究。国学现在是一

陈兵: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当代医学家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医学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医学模式将从生物医学为主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的BPS新医学模式,心理养生

庄子:给你4个不生气的智慧

1.不生气:面对非议责难诽谤,执着求道一无所动有一个成语呼牛呼马,意思是别人辱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自认为博学的人,名叫士成绮。他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具有超然

陈兵: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今日芒种,芒种养好生,一年不生病!

2018年芒种时间6月6日星期三农历四月二十三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巳月的结束以及午月的起始。芒种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

一生不生病的三道菜 让您90岁箭步如飞!

您想90岁还健步如飞,耳聪目明吗?在此献上前人实践过的三道菜:黑豆一、醋泡黑豆醋泡黑豆是中医治疗肾虚的黄金验方,醋泡黑豆具有美容、减肥、补肾、明目、乌发功能,有效改善便秘、高血压、高血脂、腰酸腿痛、糖

大寒养生这样做 春天不生病!

2017年1月20日(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同时,这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大寒养生这样做春天不生病!大寒节气又该如何养生?想要冬季过得好,以下养生方法可要牢

怎样才能不生业障

第一个靠戒,戒就是改,改掉毛病,改掉习惯,改掉脾气,去掉贪和瞋。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习惯,或者是脾气,“我这个人就是直,有啥说啥”,能行吗?连不懂装懂都是口业,更别提不敬佛不敬菩萨。不改不戒,照喝酒照吃肉

密宗和显宗的不同是什么

在于佛祖的修炼方式,分的显和密。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以喇嘛而名教,实以

密宗和显宗的区别在哪里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密宗和显宗之间有什么不同?佛门中讲解的智慧和含义是有很多的,其中有不同的高僧大德就会分为不同的法门修行,其中就有显宗和密宗。 1.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什么是显宗,什么是密宗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台密。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显宗和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显宗此名为密宗根据自己的教判,将与之相区别的佛教诸派别称为“显宗”,即和密宗“秘密之宗”相分别的“显了之宗”。从密宗教理上说,即是由因向果施设,不重密咒修行的诸宗总称。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和显宗在一致坚

如何看待密宗显宗的区别

区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同的途径上。显宗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

杨维中:本体与心性:论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

儒学一向被称为心性之学,确实是中国心性论中的荦荦大者也。但是,准确言之,直至宋明理学产生以后,儒学方才无愧于这一称号。隋唐之前,儒家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心性思想,并且对佛教心性论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郭耀华: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

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第三节 以四川省阿坝县朗依寺大圆满法修行为例一、秦麦洛桑活佛访谈来自四川阿坝朗依寺秦麦洛桑活佛,刚好他2007年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老师的研究生班听课,结果有了三次之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