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
2025-04-05 08:11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

菩提达摩(生年不详,卒于536,一说528)、慧可(487-593)、僧璨(?-606)这三位禅师的事迹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有的记载甚至还很混乱。但现有的记载都表明一个共同点:三代禅师都崇奉4卷本《楞伽经》〔注释:求那跋陀罗译,全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见《大正藏》第16卷。〕,并以之作为禅修的指导和印证;也都着重实践一衣一钵、一坐一食、随缘而住的头陀行。他们的思想和宗风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都被称为楞伽师。4卷本《楞伽经》对他们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方法上重「宗通」。该经云:「谓我二种通,宗通及言通。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注释:《大正藏》第16卷,503页上、中。〕「通」,通达。通达佛教的方法被归结为两种,一是「言通」,也称为「说通」,即运用语言文字,安立名相进行说法教化,这是对初学者的启蒙。一是「宗通」,「宗」,宗旨、宗要。宗通指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通达佛教堂奥的宗旨,亦指修行者的自证自悟。禅师强调把言(教)与宗区分开,提倡「藉教悟宗」,并着重于宗的趣入。也就是通过经教的学习形成信仰后,便不能再凭借言教了。这也是后来「宗门」和「教下」区分之所本。《楞伽经》对上述禅师影响的又一方面是思想上重视如来藏说。〔注释:详见《楞伽经》卷1、卷4,《大正藏》第16卷,489、510页。〕该经认为一切众生的烦恼身中都藏有自性清净(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而一切众生的自性都含藏如来的功德。如来藏思想一直成为禅宗的主要思想基础,是禅宗心性论的核心观念。这也说明,自菩提达摩始,中国禅师已经超越了单纯坐禅和冥想的领域,进而关注本体性的心的探讨,重视心性本原的寻求、体悟。

上述三位楞伽禅师的著作已难以详考。后人曾编有《少室六门集》〔注释:见《大正藏》第48卷。〕,挂在菩提达摩名下。学术界一般认为《楞伽师资记?达摩传》中载有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是代表达摩思想的比较可信的著述。慧可的撰述今几已不存。题为僧璨所作的《信心铭》,虽不完全可信,却为后世禅师所喜诵,因而具有了禅宗根本典据的意义。

一、同一真性与安心法门

菩提达摩禅师心性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有「同一真性」。《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说: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强调必须「舍妄归真」〔注释:《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5页上。〕这里说的真性即是佛性,同一真性即是同一佛性。这是认为众生都有同一佛性,只因妄念覆盖,没有显现出来而已。这种思想是根据4卷本《楞伽经》所讲众生都有「如来藏」的说法,并结合《涅槃经》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说而提出的。4卷本《楞伽经》云:「虽自性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注释:《大正藏》第16卷,510页下。〕这属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说。菩提达摩所传的禅法,实际上就是如来藏法门。

在菩提达摩看来,真性或佛性也就是人心。人人都本有一心即自性清净心。4卷本《楞伽经》视佛性和人心为一事,把两者合称为「如来藏藏识」〔注释:《楞伽经》卷4,《大正藏》第16卷,510页下。〕「如来藏」即佛性,「藏识」即人心。人心即佛性的心,也即自性清净心。所以经文又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注释:《楞伽经》卷2,《大正藏》第16卷,489页上。〕这是说,一切众生身中本来具足三十二相的如来,自性清净,犹如胎藏一样。达摩北上入魏时,菩提流支译的10卷本《入楞伽经》已经开始流传,但达摩却宗奉在南方译出的4卷本《楞伽经》。两个译本在佛性及其与人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10卷本视佛性与人心为性质不同,强调「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注释:《入楞伽经》卷7,《大正藏》第16卷,556页下。〕,「阿黎耶识」即藏识,如来藏识在藏识之外,二者不同,如来藏识是净心,藏识是是染心。也就是说有二心:佛心是净心,是自性清净心;人心是染心,是自性染污心。达摩选择如来藏说,表明他并不赞赏阿赖耶识说,因为阿赖耶识说与「宗通」说并不协调。又,相传达摩是南印度人,时南印度流行如来藏说,北印度则重阿赖耶识说。达摩选择如来藏说,也可能与印度南北不同地区的不同佛教文化背景有关。

菩提达摩把成就佛道的方法归结为悟理和修行两个方面。悟理是悟证「性净之理」。所谓「性净之理」是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的真理。达摩强调只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不能显了」的意义,才能显发真性,灭除妄念,和「性净之理」相契合,并进而为修行提供智慧的根据可靠的保证。〔注释:延寿《宗镜录》卷100云:「跋陀三藏云:理心者,心非理外,理非心外;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心理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觉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大正藏》第48卷,953页上)「跋陀」即求那跋陀罗,为4卷本《楞伽经》译主。他所说的心理平等无差别的理心论,对达摩应是有影响的。〕如何显发同一真性,悟证性净之理呢?达摩特别重视「安心」,所谓安心就是将心安住于一处,使之达到安定寂静的境界,和「住心」、「宅心」的意思相同。为了安心,就不能对事物作彼此的分别,也不能执着于善恶。可见,安心也可以说是不起分别心,没有分别的心。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慧可初次见到达摩,说自己内心很不安宁,乞求帮助「安心」。达摩立即回答说,你把不安的心拿来,我使你安心。慧可说,不安的心找不到。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注释:详见《景德传灯录》卷3,《大正藏》第51卷,219页中。〕这是讲不要把心加以区别,不要以为有与安心相对立的不安的心,如此破除了分别,合乎无相之理,也就是安心的意义。由此看来,安心又可说是无心。《少室六门?第四门安心法门》还提出「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注释:《大正藏》第48卷,370页中。〕的命题,认为「佛道」的要义是「即心无心」,也就是心不起分别心。中国传统无心而任物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这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自觉圣智与是心是佛

据道宣《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注释:《大正藏》第50卷,552页。〕载,慧可门下发生了分流,一派是口说玄理,不出文记的禅师,一派是注重疏释文义,阐辨名相的经师。该传还说,慧可是「专附玄理」、不拘文字的自由解经方法的倡导者。慧可所「专附」的玄理是指《楞伽经》学说,即关于人生终极关怀和成就解脱境界的禅门根本义理,特别是众生心性的根本问题。现存的慧可《答向居士来书》中的一首偈,基本上体现了他「专附玄理」的思想风貌,偈云:

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昧。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注释:《续高僧传?慧可传》,《大正藏》第50卷,552页中。〕

「摩尼」,指宝珠。「无余」,指无余涅槃,是一种断除烦恼和灭尽生死因果的解脱境界。此偈包含了自觉圣智和即心是佛的心性论思想。

楞伽师重如来藏说,以得自觉圣智为目标。所谓自觉圣智是通过自觉观察,排除妄见,进而升到成佛的境地的一种智慧。自觉圣智与如来藏有相通之处。上引偈文中「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两句是说,犹如众生迷惑时,会视真珠为瓦砾,不知摩尼是真珠一样。众生一旦觉悟,离开迷妄,也就立即明白本性是觉性、佛性。这是一种本性觉悟说,即把自觉解释为自性觉悟,认为主体自我本来就有佛性,是觉悟的。第五、六两句偈文又肯定无明(无知)与智慧无异,当知「万法皆如」。「万法」,指包括善恶愚智在内的一切存在。「如」,是不异,是本来的真实相状。意思是应当亲证一切存在都是没有差别的实相。这是进一步发挥自性本觉的意义。然而《楞伽经》所讲的自觉圣智的「觉」字是指触觉,也就是见闻觉知的觉,「自觉」即是一种自我的内证,现证。而慧可把自觉解释为无须依靠别的因缘的知我觉悟、自性觉悟、本有觉悟〔注释:参见吕澄:《禅学述原》,见《吕澄佛学论着选集》(一),400页,济南,齐鲁书社,1991。〕,自觉圣智被解释为自性觉悟的绝对智慧。慧可的这种自由解经方法和自性本觉说,对后世禅宗的思想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慧可还从众生自性觉悟,进一步肯定众生的心即是佛。上述偈文末尾两句说的就是「即心是佛」的意思,强调不必另求无余涅槃境界。据《景德传灯录》卷3载,慧可回答弟子问什么是佛法时曾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注释:《大正藏》第51卷,220页下。〕意思是说,心是佛,也是法,也是僧。佛、法、僧「三宝」都是心,都是以心为根本。由于三宝同是心,因此佛、法、僧三者可谓毫无差别。慧可以心来贯通佛、法、僧,把心提高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慧可视心为佛的根据,是认为心的自性是觉悟的。这种心佛的自性是觉悟的。这种心佛观念对后世禅学宗乃至整个佛教思想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三、一心不生与任性合道

禅宗三祖僧璨的史料极少。现就托名僧璨所作的《信心铭》略作介绍。该文「不心」与「任性」的心性论思想,是禅宗思想史上的重要环节。

《信心铭》是在继承达摩、慧可的清净心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吸取道家尤其是《庄子》的「齐物」、「逍遥」思想而成的。全文以「真如法界不二」即以宇宙万物本体同一的思想为宗旨,强调万物之间相即齐一,又以修持者契合如此的「至道」为禅修的最高境地。契合「至道」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心地的本真状态。为此,《信心铭》提出「息见」、「不心」、「任性」的自然主义心性论。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注释:《信心铭》,《大正藏》第48卷,376页中。〕,这是《信心铭》全文开宗明义的总论性的话。拣择,即选择,区别。这句话是说,把握「至道」的最根本之点就是不作分别。也就是既不作「有」的分别,也不作「空」的分别。「系念乖真」〔注释:同上书,376页下。〕任何执持对立的一端都是不符合「不二」原则的妄念、妄见,都必须消灭。消灭二端对立的妄见,也就是显发出真实的心性。这就是「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注释:同上书,376页下。〕要做到「息见」,就是要不生执心,「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注释:同上书,376页下。〕「将心用心,岂非大错!」〔注释:同上书,376页下。〕「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注释:同上书,376页下。〕「不心」,就是不生心。如果「生心」、「用心」、「心异」,就会形成分别,产生是非,执着取舍,有所得失,从而违背「真如法界不二」的宗旨,也就无从契合「至道」的境界。要做到「息见」、「不心」,也就是要「任性」。文中说:「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注释:同上书,376页下。〕「性」,指众生的本性、真性。「任性」就是随任性的自然,就是「归复自然」〔注释:同上书,376页下。〕,这是不作分别,非有非空,无去无来的心性本然,是人心冥合至道,断绝烦恼的理想境地。这种追求心的原初状态、心性的自然表露,以及任运自在的自然主义的禅修生活准则,越来越为后世大多数禅师所奉行。

End

达摩祖师辞世偈

◎ 慧 心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少林寺达摩洞面壁九年,传法慧可。《五灯全书》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达摩大师四行观

◎ 达 摩弟子昙琳序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刘先和:修持要旨——定

修持要旨——定随着佛学、佛教的恢复和发展,学习佛学和亲近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一大批的人中要求修持佛法的人也是与日俱增,笔者就常常遇到一些迫切要求通过修持而证法的人,在这些人中以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居多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刘元春:达摩禅法与中国禅宗

所谓达摩禅法,实际就是达摩的禅学思想。它主要反映在昙琳所记的《菩提达摩大师大乘入道四行观》中。本文基此作一浅略解释,并循着它的思想脉络,来分析对中国禅宗的影响。达摩禅法的内容及实质达摩禅法可以用二入四

达摩头陀行及其律学意蕴

头陀行是早期佛教最常见的一种修持方式。尽管佛陀反对偏执于苦修,但佛教作为“少欲知足”的信仰系统,其发展的极致必然是对苦行的推崇。达摩“二入四行”说,虽有无限的发展向度,但其“四行”说可看作是头陀行在中

慧能与神秀的不二法门

神秀是禅宗五祖弘忍最欣赏的弟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受班主任赏识的学霸。弘忍要是外出云游一段时日,也会把寺庙里的大小事务都交由神秀来掌管。其他和尚都明白掌柜的迟早要换成神秀,以防今后被穿小鞋,所以都对未

神秀和慧能谁的境界更高

谈境界,肯定是惠能大师境界高,惠能大师是佛境界。净空法师---释迦牟尼佛现的是佛身,六祖能大师现的是比复丘身,比丘身是佛身,外现比丘身,里面的确是佛境界。净空法师---我们看六祖跟神秀两个人,要从学术

神秀与慧能彼此有什么评语

禅宗自菩提达摩五传至弘忍,其下分“南能北秀”。“南宗”主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顿悟教说;“北宗”则重视“息妄修心”,强调“渐修渐悟”。后来,顿渐一直纷争不已,能、秀的门徒也势如冤家,各护其主。首先

三论宗的要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一、慧能求法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菩提达摩生平

菩提达摩是佛传禅宗的第28代祖师,是中国禅宗的祖师,据说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据说其原来的名字是菩提多罗,成年后改为了达摩多罗,菩提达摩据说从小就聪明异常,其父亲香至王对佛法非常的虔诚

菩提达摩是谁?

菩提达磨(?~535)梵名Bodhidharma 。意译作道法。又称菩提达摩、菩提达磨多罗、达磨多罗、菩提多罗。通称达磨。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印度)第二十八祖。南天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国王之第三

菩提达摩是哪个朝代的

印度人,我国南北朝时代。提醒:不要信佛。勿拜假神偶像,须知生死有命百富贵在天,只有老天爷(上帝)值得敬拜。释迦牟尼不过是个度古印度王子是个人,而人都是老天爷、上帝造的,连印度教、佛教都不敢说老天爷不存

菩提达摩禅师

《菩提达摩禅师-少室四论》,《少室四论》是从《少室六门集》中选出与禅修有关的四论,以《二人四行论》和《破相论》为重点。《菩提达摩禅师-少室四论》,《少室四论》是从《少室六门集》中选出与禅修有关的四论,

菩提达摩东渡传法

如今的禅宗大家不少人应该知道,起码也听过“禅”这个字,它也叫做禅那,正受,三摩地等,乃是中国佛教的十宗之一,也是到如今都非常流行的少有的几宗之一。禅宗的首代祖师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也叫大

菩提达摩开创禅宗

达摩祖师到了嵩山少林寺后,找不到什么投机的人,于是就开始独自面壁,而且一面就是九年。当时的少林寺可不像现在名气这么大,也没什么高僧。达摩祖师面壁当然不是为了思过,而是在等合适的传人,这也是禅宗的一大特

菩提达摩故事

根据历史的记载菩提达摩是生活于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中的知名人物,其实菩提达摩并非是中国人,而是南印度人,不过因为其精通大乘佛法,在北魏时期一直都在中国宣传和弘扬佛法。据了解菩提达摩原名菩提多罗,之后才改

菩提达摩会见武帝

达摩祖师来到广州后让众人颇为震动,消息传到了梁武帝耳中,他急忙决定亲自接见达摩。大家都知到梁武帝曾经造了许多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嘛,同时礼待高僧,自己也讲经说法,因此见了达摩祖师就颇为自得地问:

菩提达摩红尘说

达摩祖师有了慧可接班之后,禅宗终于有了传承,达摩祖师也就放了心,开始周游全国,并在不久后圆寂。达摩祖师的死因也非常传奇,当年他名声大噪的时候许多同行想要毒死他但都没能成功——他似乎百毒不侵,但是等到传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俱舍宗要义

轮回转生论 (一)世间 众生由惑业的因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似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通常佛教把迷界(世俗世界)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世界又称世间。所谓世,是迁流、破坏之义,指过去、现在、未

林崇安:《法蕴足论》的要义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

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一、前言《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

林崇安:《杂阿含306经》的要义

《杂阿含306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2期,2009)《杂阿含306经》中的「306」,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284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05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08经;此

佛教戒律的要义及分类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

唐思鹏:禅法要义

一、离言默照禅离言有二:一是一切诸法,无始时来,本自无言,故称此为离言法性。《转有经》云: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7]意谓此法中无有彼名,此名中亦无有彼法,名与法互不相关,法

唐仲容: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

唐仲容:唯识要义

唯识要义唐仲容居士著(一)叙 言真理不变,变则非理。真学不灭,灭则非学。真理者,法尔如是,真实不虚,穷三际,遍十方,无有乎或易,无有乎或殊者也。真学者,阐明法尔如是、真实不虚之理,穷三际,遍十方。而亦

宋智明:禅悟的要义

一、 修行要抓住三要点1、 契入心的本体去修行,这是根本的宗旨。不要试图明白我的话,要理解你的心,明白你自己的心,彻见自己本来的面目。古人的机锋是点化当人的机用,老师说的话只是起方便引导作用 。所以听

斗战胜佛成佛的要义

《题齐天大圣之斗战圣佛/圣神贤》诗曰:蟠桃园里曾赴会,阎罗殿上只升堂。龙宫宝座一时换,玉境凌霄我称皇。瑶池美酒呼来畅,兜率金丹吞更欢。天生本性自由惯,不坐仙山不坐禅。女娲彩石机灵开,一朝变幻入世来。六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止观二门的修习是学人能否悟证的一个关键,如果修习的善巧,就不必继续修还净二门,因在止观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习止观者,须遵照以下八条要义,方不致落于偏差:1、时间次序:每日打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