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目录
2025-04-04 09:07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方立天 著

总论

小引

绪论

一、对象与任务

二、态度与方法

三、体裁与结构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

第二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格义」式哲学的产生

第二节 玄学化哲学的流行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起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

小结

第三章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多重联系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

第二篇人生论

小引

第四章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

第二节 报应说的新论证

第三节 轮回说的新阐发

第四节 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第五章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一节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二节 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

第三节 「神」的意蕴与神不灭的论证

第四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

第六章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印度佛教涅槃学说略述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

第三节 南北朝的涅槃师说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论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一节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诠释

第三节中国佛教对于佛身的创造性阐述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

第二节 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

第三节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第三编 心性论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成长系的「一性皆成」说

第三节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别」说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一节 「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第二节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第三节 合论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一节 三法无差

第二节 三因佛性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

第四节 性具善恶

第五节无情有性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一节明佛种性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

第三节 无住心体

第四节 真心即性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第二节 法相唯识的一分无性说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

第三节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思想

第四节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一节 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第四节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一节 灵知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一节 心灵湛圆

第二节 心地自然

第三节 性理归宗

第四节 无心合道

第五节 无情说法

第六节 一心为宗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一节 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见闻觉知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

小结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一节心清净与自信心

第二节 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

第三节 「无事」与「无」字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

第五节清净心与一心法界

第二十一章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儒家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心的共同转轨

第三节 自心地位的突出与心性本体的确立

第四节 心性思想内涵的调整互补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摄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道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

第二节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余论

第四编 宇宙论

小引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第一节宇宙图式论

第二节宇宙时间观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第一节僧肇的物不真论和物不迁论

第二节 天台宗的诸法即实相说

第三节 法相唯识宗的三自性说与三类境说

第四节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

第五节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

第一节印度佛教本体论略述

第二节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

第三节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

第四节道体说的牵附与会通

第五节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

第一节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

第二节「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

第三节心本原说的创立与发展

第五编 实践论

小引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一节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

第三节中国佛教伦理与俗伦理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

第一节 禅、禅定、禅悟

第二节 汉晋禅学

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

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

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第二节 南顿北渐

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

第四节 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

第五节 念佛禅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第一节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界说

第二节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一节印度佛教语言观略述

第二节中国儒家、道家、玄学家的语言观略述

第三节禅宗前中国佛教语言观要略

第四节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一节印度佛教真理观概述

第二节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作用

第三节三论师系与成论师系在二谛问题上的歧异

第四节 吉藏的破邪显正说与四重二谛说

第五节 智顗的七种二谛说与三谛圆融说

第六节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小结

结语

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矛盾

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

三、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吠陀经”与东方哲学

◎ 杨 路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提及印度文化源头--吠陀经。第一次是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印度文化对他的影响,印度跌宕起伏的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对有关恒河文明、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世间哲学

世 间 哲 学◎ 伦 哲世间的最高智慧即古圣贤人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对生活乃至人生宇宙的客观观察所得出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客观定律而编撰出的学问,被称为哲学。从中国到西方,从孔圣人到牛顿和柏拉图等人,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徐恒志:涵芬集 本书内容提要 徐恒志居士简介 目录 序

本书内容提要《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涵芬集》是徐老示寂后,由门人许洪亮等编录遗稿而成,内容包括: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书信集续编、记徐老与吕香光老居士的一段因缘、徐老谈心中心与祖师之采访录、关于参禅的几个问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道德经:迂回,做人首要智慧;后退,成事第一哲学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通过体悟以下《道德经》两大根本智慧,可以让

罗安宪:性心情的三维向度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中国哲学标举性、心、情,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由性、心、情展开的三维向度,其主体是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涉及三个基本的维度,亦即三个主要的概念,一是性,二是心,三是情。一、性者,人之天性,本

专访哲学大师楼宇烈 | 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

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楼宇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也是纪录片《中医》总导演周兵非常敬重的老师。尽管年事已高,这位曾经师从冯友兰的老先生,现在依然是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平

一位哲学家写给十八岁女儿的信

亲爱的女儿:在你即将进入十八岁、即将步入成人社会的时候,我和你妈应学校的要求给你写信。其实,即使学校不举行成人仪式,我们也想在你上大学离家前给你写封信,作为永久的纪念。你一定知道老舍先生在《忆北京》一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温金柯: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

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龙树菩萨的历史评价龙树菩萨诞生于佛陀以后六、七百年,佛教史家称他是‘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大乘论师。\’[注一]中国佛教受他的影响很大,誉为大乘八宗的共祖,三论宗、禅宗、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华方田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律宗华方田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一

魏德东:佛教在美国:说说中国佛教对美国的“渗透”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三论宗的要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