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烦恼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2024-12-09 09:24

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自然智慧明朗,无明散去。

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若是越做越觉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绞。不要以为佛菩萨是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业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松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到花开见佛,什么叫花开见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行之,对人要亲切和蔼,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脸,令人望之却步,当法师的也要如此才能度众。凡事照道理来,就事论事,不可用烦恼心去应付,对人不论是善人或恶人,都是和气地平等对待,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这样别人对我们印象好,我们心也清爽,照这样做去,心无烦恼,便是花开见佛。

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恶人它也照,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悲,若是与人计较,则自身也是半斤八两。

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种能耐,并不是要做什么劳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什么事都要学习放下,不要执着,不要样样记挂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紧的事,不必去理会别人在演什么戏。否则,自己跟着起烦恼,一起堕到三恶道去。  

这个人生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各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剧情发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戏的人也随着剧情忽喜忽乐、忽忧忽悲,而这好恶忧乐,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眼根对尘境,在分别取舍。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样,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心境随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们的恶习深重,眼根对境,见恶易随,见善难徙,看到恶的,契合自己的恶性习气,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随顺而去;而听到佛菩萨的作为,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却心生为难,认为那只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来,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本身没有誓愿力的缘故。

如果要练不倒单,先要从淡泊两字开始学起,等到衣食住都能无碍,贪嗔痴也都消灭了,这样子妄念自然消,才能谈到禅定功夫。

如遇高兴欢喜,则问是什么人在欢喜?如遇烦恼,则问是什么人在烦恼?

凡遇到什么事,皆一句阿弥陀佛,高兴也好,烦恼也好,要远离是非,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要静下来念佛,念到睡着也很好,一念(一念不生)能超出三界,又一念(念而无念)到西方。修行要眼假装没看到,耳装没听到,老实念佛,现在你们都是眼睛睁大大的,仔细看看。修行要人家愈不认识,愈好修。

我们打鼓时,念公事办,公事办,公事办完办私事,就是不可人劳我逸,只图自己念佛、拜佛、诵经,这些是属私人的事,若不发心于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顾自己的念佛、拜佛,这样的修持,乃是执我相,心地只有越来越窄,一辈子无法解脱。反之,将身心奉常住,为众人做一切功德,令他人得到利益,这样,虽然没时间拜佛、诵经,但一切的经藏已在其中,则智慧渐开,心胸渐广。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我们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对六尘所起的分别烦恼,分别善恶、好音坏音种种等,这种分别就是六根不清净。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分别烦恼,直至六根对六尘没有分别,才是六根清净,才能五蕴皆空。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

End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惠空法师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一起吃饭,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吃得快的人,吃完之后就静下心来,提起话头继续参,不让心思放逸。因此在等别人吃完饭的这段时间,一样可以用功!大

与烦恼相处

◎ 印 一如何与烦恼相处?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当前时代信息大爆炸,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些海量知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来面对这些物质沸腾后面的心灵恐慌?价值多元化后,如何做出正确的取舍?世

修行时要懂得扭转烦恼

◎ 宗 性改变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就是中随烦恼。意思是它的负面影响不大不小,处于中间。这种情绪只有两种:无惭、无愧。我们常把惭、愧当做一个词,说某个人不知惭愧。什么叫惭、愧?在佛法里

刘素云:不生烦恼的妙招

我给大家说这个例子就是说,我这个人就是能真诚傻到这个分上。要说假话,我也没说过,我不知道说假话啥滋味,反正我想最起码脸红,心里忐忑不安,大概应该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告诉你的都是真话,这样大家都会觉得很潇

比较是烦恼的根源

◎ 杜大宁不可否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比较的高级动物。人们总是感觉生活在一个无法让人满意的世界,而这种不满意恰恰来自无休止的比较。人们聪明地认为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却不知道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

断烦恼

◎宣 化烦恼没有穷尽的时候,但是你要断。这个断可以改一个变字。怎么变呢?你若有烦恼,你把它变成菩提。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你若断了烦恼,就断了菩提。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断,留着一点点,因为你若把烦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心怀感恩能减少烦恼,施惠心是傲慢心,也是烦恼

圣严法师佛教是一个报恩、感恩和怀恩的宗教,特别是净土法门的修行者,一定要想到如何感恩。希望众生得到利益就是感恩,这种观念也就是度众生的基本立场。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了慈悲所以要度众生。如果想要

一切烦恼应做如是观

一切烦恼应做如是观◎ 林清玄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入世又喜欢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憨 山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须向读书作文已了时,种种应缘处,当下著实,猛地返观内照,观此种种作为生灭之心,毕竟向何处起,即今灭向甚么处去,如此深观久久,渐入细密。若更此中,一切习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烦恼的动物,从早到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紫柏大师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

不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于是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

究竟是谁在烦恼

◎ 圣 严我常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有事。这是说,如果我们用佛法的观念,向自己的内心观照、思惟,就不会与烦恼相应;但若往外观看,贪瞋痴慢疑就会随之而来。曾经有两位泰国比丘来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

把烦恼写在纸上 ,然后烧掉

把烦恼写在纸上 ,然后烧掉◎ 杜大宁人是感性动物,不管是谁都不可能随时保持理性,总有遇到烦恼的时候,一些烦恼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它,可有些事情是我们解决不了的。当遇见这样的烦恼时,绝大多数人都是郁

对治烦恼

◎ 星 云问:大师您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答:你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人听到别人的一句

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前 言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烦恼与生活

净 慧经常讲到佛法与生活、禅与生活,或者是修行与生活,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烦恼与生活。生活是什么?从我们众生来说,生活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活。各位仔细思考一下、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看我们这个归纳、这

断烦恼二法

断烦恼二法◎ 圣 严  现在主义 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 现在是去来,菩萨晓了知。--《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此偈是说,以菩萨的智慧发现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互相交错而不可分割的,

多生欢喜 莫生烦恼

◎ 梦 参一般社会上讲精神战胜物质,佛教讲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肉体我们可以战胜它的。用什么战胜?用佛教授我们的方法,放下看破,就会自在了。如果是你有病,三分病,再加你七分的挂念,完蛋了,你

烦恼尘尘了脱

◎ 虚 云古人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才说打七,明天就是解七了。依规矩,明天早上要考功了,因为打七是克期取证的方法。证者证悟,见到自己本地风光,悟到如来的妙性,故曰证悟。考功就是要考察你在七天当中的

烦恼的基本内涵

烦恼的基本内涵◎ 廖乐根到底什么是烦恼呢?在佛教中,烦恼具有扰乱的意思。《成唯识论述记》明确指出: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可见,烦恼会扰乱有情众生,使之身心不得安宁。烦恼虽然很多,但它

烦恼皆因强出头

烦恼皆因强出头◎ 杨 绛我们夫妇有时候说废话玩儿。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邀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心 律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得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得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

陈兵: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一)烦恼(梵klesa),又称惑、缠、结、使、系、缚等,梵语词根有折磨、使人产生痛苦义。《维摩经》卷二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大智度论》卷七解释说: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女神节必看!两个和尚出大招帮你解决所有烦恼

有网友问延参法师:得了不治之症怎么办呢?为什么要忍辱?拍照这个事情在佛教上有什么讲究吗?极乐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缘分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拜菩萨可以发财吗?为什么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孤独?延参

一日禅:智慧不起烦恼

如果说烦恼是黑暗,智慧就是明灯,当明灯照破黑暗时,黑暗就不见了,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其实,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同样地,烦恼本来是不存在的,只因为没有智慧,观念上还会颠倒

烦恼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自然智慧明朗,无明散去。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若是越做越觉痛苦

雪漠:人类所有烦恼都源于分别心和执著

人类所有烦恼都源于分别心和执著要永远记住,人类的所有烦恼都源于分别心和执著。你富有,我贫穷,我就痛苦;你美丽,我丑陋,我就烦恼;你对他好,对我不好,我就失落……烦恼的起源,就是分别心。有了分别心,才有

雪漠:开悟之后有没有烦恼?契入大手印后如何进修?

◎陈亦新:开悟之后有没有烦恼?要是有,如何对治?●雪漠:开悟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缘悟,上根之人,遇到具德上师,机缘成熟,就能一悟到底,按禅宗的说法,能一箭透三关。透三关之后,就能悟得究竟,如香巴噶举的

雪漠:用智慧之剑斩断烦恼的纠缠

用智慧之剑斩断烦恼的纠缠心生万法时,慧日亦显现。如云开日出,如灵光独耀。心珠独朗然,常照诸世间。无一尘间隔,未尝有断续。我说过,心生起妙用时,才会有大机。什么是大机?觉悟的契机。因为,心生万法时,智慧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一日禅:烦恼不过夜 健忘才幸福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无论是繁华还是苍凉,看过的风景就不要太留恋,毕竟你不前行生活还要前行。再大的伤痛,睡一觉就把它忘了。背着昨天追赶明天,会累坏了每一个当下。边走边忘,才能感受到每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