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烦恼与生活
2024-11-02 08:52

净 慧

经常讲到佛法与生活、禅与生活,或者是修行与生活,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烦恼与生活。生活是什么?从我们众生来说,生活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活。各位仔细思考一下、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看我们这个归纳、这个命题是不是符合每个人的生活实际?实际上不管你年纪有多大,也不管你的知识高低、财富多少、地位贵贱,生活即是烦恼,烦恼充满着生活的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方面。众生有生活,生活是烦恼;圣人也有生活,圣人的生活就是另外一种境界了,圣人的生活就是菩提,就是觉悟。不管是凡是圣,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就有生活,其区别只是生活的内容不同而已。

我们就以众生的生活为例,青年人的烦恼是什么?老年人的烦恼又是什么?男人的烦恼有男人烦恼的特色,妇女的烦恼也有妇女烦恼的特色。我们这个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世界就是由无限的烦恼织成的一个网,大家都在这个烦恼的网里边,钻不出,透不过。实际上,众生有生命就有生活,那么烦恼是不可避免的,你永远逃避不了。我们在家的时候怕烦恼,想出家,以为出家就没有烦恼;出了家,三界跳不出,五行也逃不出,那么出家的意义究竟何在呢?烦恼还是那么多,那么我们出家的目标究竟是什么?面对无限的烦恼,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烦恼,在佛学的书上,有时候叫破烦恼,有时候叫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怎么个断法?实际上断是断不了的,就是改变你对烦恼的看法而已;转变了对烦恼的看法,从今以后烦恼生起的时候,你不把它当作烦恼,从这个角度来把你的烦恼断了。

怎么样转变对烦恼的看法呢?你不以烦恼为烦恼,你就转变了对烦恼的看法,烦恼就化解了,那就叫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所谓转识成智。唯识宗把整个的修行过程叫做转依,怎么转依呢?我们在没有真正接触佛法、没有真正修行的时候,我们依赖的是什么呢?依赖的是识。我们对一切东西以识的认识为判断,那就烦恼重重;如果我们转识成智,不依识而依智,以智来认识一切,那就是如如,就是真如,就是菩提,就转化了。所以修行就是转依的过程,转依实际就是一个断烦恼或者转变烦恼的过程。

既然生活当中充满烦恼,烦恼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烦恼,那么我们就要在生活当中来修;离开了生活,想要修,不知道修什么。也就是说,要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认识烦恼、转变烦恼,去慢慢地淡化烦恼。因为烦恼就在生活当中,那么修行也要在生活当中去修;在生活当中去修,才能够断除生活中的烦恼。

我在提倡生活禅的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就得到很多人的理解和认同。有的人认为生活和禅有距离,这个神圣的禅和这个肮脏的生活完全搭不上边,认为神圣归神圣,凡愚归凡愚,两者不能等同起来,不能在一个点上。这种看法是把佛法孤立起来,是让佛法挂在半空中。实际上,哪个地方最肮脏,哪个地方就需要佛法;哪个地方最清净,哪个地方不需要佛法。为什么?已经清净了,还要佛法做什么呢?要佛法那不是头上安头吗?最痛苦、最肮脏、最被人看不起的地方,才需要有佛法去净化、去提升、去解脱,这样佛法才真正有用。

我们有病在呻吟的时候,痛苦万般,我们信佛的人想到谁呢?想到观世音菩萨,想到阿弥陀佛,我们念几声观世音菩萨,念几声阿弥陀佛,好像我们的痛苦减轻了许多,可见我们在最痛苦的时候最需要佛法。我们还没有信仰的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喊什么?喊自己的妈,好像自己的妈能够救自己,能够使自己摆脱痛苦。因为从小到大,在一般的人的印象里头,母亲最能够理解孩子,最能够把爱心给孩子,所以一直到老永远不忘孩提时候那种对母亲的依恋。

观世音菩萨的爱、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胜过母亲对子女的爱千万倍,无法相比;佛法对大众的关怀、佛法对大众的慈悲比起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更是无法相比。因为作为母亲总是能爱自己亲生的子女,对别人生养的子女虽然有时候也会爱,不管她多伟大,但是那种爱有局限性,不是全部的爱心倾注给每一个孩子。佛菩萨的爱、佛菩萨的慈悲是没有分别的,是平等的,是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对所有众生的爱。对所有众生的爱就像母亲对独生子女的爱一个样,所以佛视大地众生如罗睺罗(罗睺罗是佛陀未出家之前的独生子),所有的佛菩萨对众生的爱都是如此。

所以众生在有苦难的时候,总会想到佛菩萨。我们信仰虔诚的人是如此,即使那些没有信仰,甚至于平常对佛法并不认同的人,当他在苦难的时候,也会想到佛菩萨,他也希望佛菩萨能够救护他,给他以慈悲。所以佛菩萨的那种慈悲、那种恩德可以说是不择疏亲,是怨亲平等、众生平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救度一切众生的痛苦。

痛苦就在生活当中,所以我们修行要在生活当中修。佛法要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只要是佛法能够到的地方,只要是佛法能够度的地方,只要是能够接受佛法教化的地方,再肮脏的地方也能够逐步地变成清净的地方。同样,五逆十恶的人只要接受佛法,接受佛法的教化,也会变成一个善良的人。

佛法的力量、佛法的作用就是要改变恶人成善人,就是要净化肮脏的地方成为净土。生活当中充满烦恼、充满痛苦,我们要断除生活中的痛苦,那只有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才是唯一的法宝。

摘自《柏林禅话》

End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惠空法师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一起吃饭,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吃得快的人,吃完之后就静下心来,提起话头继续参,不让心思放逸。因此在等别人吃完饭的这段时间,一样可以用功!大

与烦恼相处

◎ 印 一如何与烦恼相处?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当前时代信息大爆炸,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些海量知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来面对这些物质沸腾后面的心灵恐慌?价值多元化后,如何做出正确的取舍?世

修行时要懂得扭转烦恼

◎ 宗 性改变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就是中随烦恼。意思是它的负面影响不大不小,处于中间。这种情绪只有两种:无惭、无愧。我们常把惭、愧当做一个词,说某个人不知惭愧。什么叫惭、愧?在佛法里

刘素云:不生烦恼的妙招

我给大家说这个例子就是说,我这个人就是能真诚傻到这个分上。要说假话,我也没说过,我不知道说假话啥滋味,反正我想最起码脸红,心里忐忑不安,大概应该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告诉你的都是真话,这样大家都会觉得很潇

比较是烦恼的根源

◎ 杜大宁不可否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比较的高级动物。人们总是感觉生活在一个无法让人满意的世界,而这种不满意恰恰来自无休止的比较。人们聪明地认为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却不知道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

断烦恼

◎宣 化烦恼没有穷尽的时候,但是你要断。这个断可以改一个变字。怎么变呢?你若有烦恼,你把它变成菩提。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你若断了烦恼,就断了菩提。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断,留着一点点,因为你若把烦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心怀感恩能减少烦恼,施惠心是傲慢心,也是烦恼

圣严法师佛教是一个报恩、感恩和怀恩的宗教,特别是净土法门的修行者,一定要想到如何感恩。希望众生得到利益就是感恩,这种观念也就是度众生的基本立场。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了慈悲所以要度众生。如果想要

一切烦恼应做如是观

一切烦恼应做如是观◎ 林清玄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入世又喜欢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憨 山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须向读书作文已了时,种种应缘处,当下著实,猛地返观内照,观此种种作为生灭之心,毕竟向何处起,即今灭向甚么处去,如此深观久久,渐入细密。若更此中,一切习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烦恼的动物,从早到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紫柏大师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

不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于是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

究竟是谁在烦恼

◎ 圣 严我常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有事。这是说,如果我们用佛法的观念,向自己的内心观照、思惟,就不会与烦恼相应;但若往外观看,贪瞋痴慢疑就会随之而来。曾经有两位泰国比丘来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

把烦恼写在纸上 ,然后烧掉

把烦恼写在纸上 ,然后烧掉◎ 杜大宁人是感性动物,不管是谁都不可能随时保持理性,总有遇到烦恼的时候,一些烦恼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它,可有些事情是我们解决不了的。当遇见这样的烦恼时,绝大多数人都是郁

对治烦恼

◎ 星 云问:大师您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答:你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人听到别人的一句

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前 言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烦恼与生活

净 慧经常讲到佛法与生活、禅与生活,或者是修行与生活,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烦恼与生活。生活是什么?从我们众生来说,生活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活。各位仔细思考一下、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看我们这个归纳、这

断烦恼二法

断烦恼二法◎ 圣 严  现在主义 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 现在是去来,菩萨晓了知。--《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此偈是说,以菩萨的智慧发现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互相交错而不可分割的,

多生欢喜 莫生烦恼

◎ 梦 参一般社会上讲精神战胜物质,佛教讲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肉体我们可以战胜它的。用什么战胜?用佛教授我们的方法,放下看破,就会自在了。如果是你有病,三分病,再加你七分的挂念,完蛋了,你

烦恼尘尘了脱

◎ 虚 云古人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才说打七,明天就是解七了。依规矩,明天早上要考功了,因为打七是克期取证的方法。证者证悟,见到自己本地风光,悟到如来的妙性,故曰证悟。考功就是要考察你在七天当中的

烦恼的基本内涵

烦恼的基本内涵◎ 廖乐根到底什么是烦恼呢?在佛教中,烦恼具有扰乱的意思。《成唯识论述记》明确指出: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可见,烦恼会扰乱有情众生,使之身心不得安宁。烦恼虽然很多,但它

烦恼皆因强出头

烦恼皆因强出头◎ 杨 绛我们夫妇有时候说废话玩儿。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邀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心 律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得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得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