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法相之分是什么
2025-03-29 13:32

从法相而深入,略有两大类︰(1)唯识说,(2)境依心有不即是心说。不但中观者从一一法相看出它的体性本空,而同时,即空而有的心色相依相成的缘起说如此,如中国天台学者中,山外派主张以理心为本而建立诸法,山家派主张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法具足三千诸法,也还是这个唯心说与心色平等说的差别。所以,单从无著、世亲的论典来谈,法相与唯识,欧阳氏的分宗,能看出它的差别,虚大师的法相必宗唯识,能看出它的一致,都有相对的正确。但若从整个佛法来说,那应该︰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

三十二法相:

如来应化之身,具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

〔一、足安平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奁,力盐切。奁底者,即盒底也。)

〔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三、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人也。

〔四、手足柔软相〕,谓手足极妙柔软,胜余身分也。

〔五、手足缦网相〕,谓手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也。

〔六、足跟满足相〕,跟,足踵也。谓足之踵,圆满具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谓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八、腨如鹿王相〕(腨,时兖切),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

〔九、手过膝相〕,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

〔十马阴藏相〕,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

〔十一、身纵广相〕,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肤细滑相〕,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处平满相〕,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十八、两腋满相〕,谓左右两腋,平满而不窊也。(窊,鸟瓜切,不满貌。)

〔十九、身如师子相〕,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谓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伛,委羽切,不伸也。)

〔二十一、肩圆满相〕,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

〔二十二、四十齿相〕,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谓四牙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

〔二十五、颊车如师子相〕,谓两颊车隆满如师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广长舌相〕,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色精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梵语兜罗绵,华言细香。)

〔三十二、顶肉髻成相〕,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End

法相宗概况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故后成为法相系。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界诠法师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个听闻正法你们不要拣择说,一定指定某个人给我讲我才接受,其他人给我讲我不接受,这个是你们自筑围墙,把自己围墙给建起来,这种本身

法相宗

法相宗◎ 明 旸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

准胝观音的法相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众宝观音的法相

众宝观音法相还有一造型为密教大乘宝相: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宝,这尊法相较为罕见,常被误以为是准提观音像。众宝观音所持宝盆内有七宝,这七宝又称「七法财」,是信、进、戒、闻、舍、慧、惭等的譬喻。七法财是

八大胁侍菩萨法相

文殊菩萨:手持经书和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身乘青色雄狮(表示智慧威猛)。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来经卷,身自乘六牙白象(象征谨审静重)。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势至菩萨:手持莲百花,天冠

圣观音的法相

密宗称圣观音,天台宗称大慈观音。梵文Arya-avalo Kitesvara的意译。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无千手千眼,马头、十一面、十八臂等异相。此尊法相为观世音菩萨本身相,是观音各种法相的总体代表,

佛法中的“三乘”之分

在普通世人的眼中,佛法就是佛法,没有任何层次之分,因此,就算是学佛修行之人,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为何佛法会有“三乘”之说。于是在《坛经》之中,六祖的这段话却解释得很全面。为了更加直观的解读,现特抄写如下:

普慈观音的法相是什么

普慈观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立於山岳之上。普慈是普遍施予众生慈悲的意思,是称赞观音功德的法相,从高峰向下看凡间,代表普慈观音的威德与慈悲,普及大地,救渡之心遍及众生。普慈观音又称普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

周叔迦: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谓六经十一论。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是。其中《如来出现功德经》及《阿毗达磨经》,东

法性宗和法相宗有什么区别

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又称性宗。此宗认为,一切众生之心并非由于断惑而得清净,实乃本来清净者,故众生之心即为法性。宗密判大乘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法相宗,指以五位百法等建立法相之唯识宗;破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一节 法相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章研究第一节 法相宗世亲继承无著学系,造《唯识三十颂》等大乘论五百部,广博精深;弟子未能遍学,各取部分要理而研究之。传唯识学而作释论者甚众;著名十人,以护法论师为最。唐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的法相

乳白色的皂石被雕成一个活泼丰满的下颚,眼睛紧闭、胡须上翘与耳部卷发相连,右手搁在抬起的右膝上,左手抱着一只幼狮,这就是十八罗汉第八位的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因尊者经常将幼狮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

大势至菩萨的人物法相

尊上据佛经中记载:其身量大小与尊上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

多罗菩萨的法相

多罗菩萨(梵语:Tārā,意为“眼”、“妙目睛”、“瞳子”、“极度”、“救度”;藏语:སྒྲོལ་མ།,Drolma,意为“救度”),又译为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母。佛教认为衪是阿弥陀佛、观世

得大势菩萨菩萨法相

其身量大小与观世音菩萨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就等于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洪修平: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瑜伽师地论》为该

常见的观音法相有什么

1、送子观音送子观音大多数怀里都会抱着一个小孩,有些也会手持翠竹(翠竹代表着新生儿健康成长),代表着顺心如意的添子,让人丁更兴旺。传说中,在过去有个道士为了长生不老,为了炼制仙丹需要一百个男孩的心脏作

观音一共有几种法相

据说经常出现的有现三十三种。她为释迦牟尼佛教育度化众生的助手,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座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接班人,又称为观自在菩萨。一、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二、龙头观音(辟支

法相的含义是什么

从全体佛教的立场,说明一点,即是︰凡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却不必是唯识。如来说法,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从因缘所生的诸法,开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理性。此一切法,如推论观察它以何为体性,这才有

怎么理解法相

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云∶‘唯佛世尊究竟了达诸法性相,亦知势用,非余能知。’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六云∶‘如来之智于法体及法相皆无障碍。’又《成实论》卷

法相在佛门中代表什么

佛教对宇宙一切事事物物,统称之为法,而法必有它的本体,叫做性,也有它的现象,叫做相,性只有一个,相则万殊,就是我们在心上生起一个念头,也有它的相状,总名为法相。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

法相之分是什么

从法相而深入,略有两大类︰(1)唯识说,(2)境依心有不即是心说。不但中观者从一一法相看出它的体性本空,而同时,即空而有的心色相依相成的缘起说如此,如中国天台学者中,山外派主张以理心为本而建立诸法,山

什么是法相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分身也反包含之。民国以来,最先

观音法相有什么寓意

一、杨柳观音又称圣观音,右手持杨柳,左手持净瓶,踞坐岩上。相传中州民风沦丧,致使天怒人怨,天下大旱。观音前来点化众生,显现真身,以玉净瓶中杨柳枝蘸甘露遍洒四野,顿时天降大雨,解除旱情。所以杨柳观音代表

我们认为的法相是什么

《金刚经》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法相:就是一切的现象、观念都是现象,是意识思想构成的一个形态。每个人意识里都有自己一个构想、幻想;幻想久了,变成牢不可破的一个形态,自

佛门中法相是什么

法相,在佛教里有两个解释,一是指诸法的相貌,诸法所具本质的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二是指法相宗,唯识宗的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各辞典对法相的解释《佛学次第统编》:诸法

什么是法相宗

法相宗 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玄奘,是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

法相宗的法相之义

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

法相宗的理论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的本宗教义

本宗教义分项略述如下:(一)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内外二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能变识有八,所变法则森罗万象。(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

法相宗的创始人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法相宗的基本道理是什么?

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

法相宗是如何创立起来的?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之境,亦称唯识宗。该宗派是由唐朝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因其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玄奘大师(六〇二~六六四年

法相宗的影响

中国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

法相宗与法性宗区别是什么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我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

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

胡晓光:略论法相与唯识

略论法相与唯识胡晓光大乘佛学有宗在中国被称为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学说完全是照搬印度佛学的,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只流传了几十年便衰落下去了。唯识宗学说既然是照搬印度的,它就带有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