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吠陀经”与东方哲学
2024-11-02 08:41

杨 路

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提及印度文化源头--吠陀经。第一次是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印度文化对他的影响,印度跌宕起伏的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对有关恒河文明、对有关吠陀文化、对有关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等的历史书籍都有涉猎。一个月以后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印度人民也是具有非凡文艺创造活力的,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形成了《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四种本集。2019年5月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提到吠陀经,将《梨俱吠陀》誉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对吠陀经的反复提及,说明了该书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互鉴源远流长和重要意义。

吠陀经中的哲学思维

吠陀经是印度现存最古老的文学作品,被普遍认为是印度先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其名吠陀是音译,我国佛教典籍一般将其意译为明论、明智。顾名思义,它是关于智慧的书籍。吠陀经是系列典籍的统称,主要由《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四部吠陀组成,其中《梨俱吠陀》属于吠陀中最原始、最古雅、最完整的文献,是四吠陀集的根本经典,其余三部是它的派生作品。

从宗教角度解析,吠陀经是印度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的宗教圣典。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吠陀经称为印欧民族宗教的起源。吠陀经主要由讴歌自然和神灵的神话式诗歌组合而成,《梨俱吠陀》为格律诗库,《娑摩吠陀》为颂词库,《夜柔吠陀》为祷词库,《阿达婆吠陀》为咒语库,结构十分完备。印度先民们通过吟唱歌颂神灵的赞歌,献上神灵喜爱的祭品,祈求得到其庇佑与赐福。诸多神灵中,战神和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医神双马童是人们主要供奉对象,这种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力的崇拜反映了古印度人颇为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

作为早期文明的集大成之作,吠陀经记录了古印度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不懈探索,褪去宗教的外衣,其中一些诗篇中散发着耀眼的哲学之光。一是对于世界本原的探讨。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的根本命题,吠陀经一些歌颂神明的诗句背后浮现出先民们唯物主义意识的觉醒。《梨俱吠陀》的《创世主赞》中曾对世界本原提出原水说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眼睛之父,心意决定;生产原水,创设此二;古老边界,划定之时;上天下地,从此广延,大意为创世主首先生产原水,然后在水的基础上创造宇宙乾坤。与此同理,古印度哲人在《万神颂》中将水、火、风、空、地五种元素神化,赋予其创造宇宙的属性。整体而言,尽管神创说在吠陀经中占据绝对主流,但自然元素说起到了朴素唯物主义启蒙的作用。二是对于抽象概念和辩证思维的探索。抽象能力和辩证思维是哲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吠陀经体现了印度先民哲学思维的萌芽,《梨俱吠陀》的《有无歌》是其典型代表。无既非有,有亦非有死既非有,不死亦无,大意为无和有、死和生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变化、相互转换的。该文运用抽象化的语言精炼地表现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成为古印度文明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佛教吸收了《有无歌》的辩证思维,提出空和有的思想,强调动态的、变化的概念。婆罗门教教义中同样继承了有和无的概念,认为存在长恒、真实的本体,然而此本体显现的或依附的外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中印哲学的东方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印)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作为东方哲学的主要代表,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有诸多共通之处。从两国哲学的起源比较,中印两国的早期哲学皆带有唯物主义的痕迹。同古印度人一样,中华民族的先贤数千年前即开始了对宇宙本原的深刻探索。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作者将太极视为宇宙运行的原初动力。尔后由太极衍生的阴阳五行说将金、木、水、火、土从物质概念升华为抽象概念,并提出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道理,这同吠陀经的自然元素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一定的进步。先哲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经典论断,其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同吠陀经《有无歌》中关于有和无的阐述可谓是如出一辙。

从两国哲学终极追求的角度探讨,中印哲学体现出强烈的东方特色。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及,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即个人和宇宙的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是世间最高主宰或最高原理,人如果能做到与天合二为一,便意味着达到了圣人的境界。与此类似,印度哲学将梵我同一视为极高的修行境界。所谓梵即宇宙本体、万物本原,印度哲人认为世间万物皆是梵的显现。梵我同一意味着我从肉体和私欲中解脱出来,还原于梵,从而达到超越轮回、永生长乐的境界。尽管两种哲学境界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但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小我与大我共融的内核却是一致的。

共通的哲学理念为中印人文交流互鉴奠定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就中印两国交往做出精辟概括,古有往来互鉴之情,近有患难与共之交,现有共同复兴之业。中印人文交流的起点便充满着哲学元素:早在公元一世纪,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宣扬佛法,开启了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大门。之后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记忆。两千余年来,两国交往足迹遍及文学、音乐、器物、技艺等各个领域。近代以来,中印两国人民始终支持对方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壮举成为中印两国友谊的一段佳话。建交以后,中印两国关系历经起伏,如今在百年大变局下共同面临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愿两国哲学上的相通与文化上的相知促进政治上的互信和经济上的互联,使携手迈过两千余年的文明古国共同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摘自《学习时报》

End

“吠陀经”与东方哲学

◎ 杨 路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提及印度文化源头--吠陀经。第一次是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印度文化对他的影响,印度跌宕起伏的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对有关恒河文明、

世间哲学

世 间 哲 学◎ 伦 哲世间的最高智慧即古圣贤人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对生活乃至人生宇宙的客观观察所得出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客观定律而编撰出的学问,被称为哲学。从中国到西方,从孔圣人到牛顿和柏拉图等人,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道德经:迂回,做人首要智慧;后退,成事第一哲学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通过体悟以下《道德经》两大根本智慧,可以让

罗安宪:性心情的三维向度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中国哲学标举性、心、情,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由性、心、情展开的三维向度,其主体是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涉及三个基本的维度,亦即三个主要的概念,一是性,二是心,三是情。一、性者,人之天性,本

专访哲学大师楼宇烈 | 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

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楼宇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也是纪录片《中医》总导演周兵非常敬重的老师。尽管年事已高,这位曾经师从冯友兰的老先生,现在依然是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平

一位哲学家写给十八岁女儿的信

亲爱的女儿:在你即将进入十八岁、即将步入成人社会的时候,我和你妈应学校的要求给你写信。其实,即使学校不举行成人仪式,我们也想在你上大学离家前给你写封信,作为永久的纪念。你一定知道老舍先生在《忆北京》一

温金柯: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

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龙树菩萨的历史评价龙树菩萨诞生于佛陀以后六、七百年,佛教史家称他是‘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大乘论师。\’[注一]中国佛教受他的影响很大,誉为大乘八宗的共祖,三论宗、禅宗、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赖永海: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

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从学理层面说,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的儒学化(其次为老庄化),作为结果,是中国佛教逐步走上也世俗化、伦理化的道路,这种世俗化、伦理化,到了近、现代终于演化出

王雷泉: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王雷泉引言这次复旦师生到灵山游学,严格意义上应该是一个动员会。一方面,佛教与环保这个课题是禅学会2008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重心;另一方面,作为下半年即将在无锡灵山举行的

洪修平: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在上千年的递嬗演变中,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在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

胡晓光:佛教缘起哲学统观

佛教缘起哲学统观胡晓光法音论坛《法音》1996年第9期(总第145期)第7页缘起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石,若通达缘起法义,即见佛教真实本义。以往讲缘起法者,多是将经论中的各种缘起名目罗列一起,一一地对

蔡惠明: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蔡惠明熊十力(一八八四—一九六八)原名升桓,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曾参加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到南京杨仁山居士创办的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讲学于四川复性学院。他

蔡惠明: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蔡惠明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初依附于道术。当时黄老之学流行,佛教也被看作是学这成仙的方术。如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黄老学说和佛教学说等量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