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2025-03-09 06:47

法华特论

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佛告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志在发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诸众生至今仍多住声闻地者,乃我权设小法为基,希其渐入佛乘;以如来智慧,钝根难信难解,不能躐等施教也。汝等比丘,及未来世中若干声闻,皆世世生生从我受教之弟子;因不悟一乘妙旨,遂淹滞若是。

释尊自从因地获得法华妙旨以来,世世恒以一乘大教普度众生;利根闻而顿悟者,其数当然不少;而历劫追随之弟子,至今犹多淹滞三乘教中,且有延及未来世仍堕声闻道者;皆因钝根不能信解佛慧,须历劫消磨识执以植其基;小法之设,无非“为实施权”之旨。若不设此方便,一味令行一乘;彼辈势必望而却步;纵勉强行之,亦往往误会正旨,而流入邪道。故宁任若辈淹滞迂途,不可躐等施教。

复次,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必集诸菩萨声闻为说是妙法莲华经。所以者何?佛唯以一乘度脱众生,更无余乘故。若我涅槃后,众弟子不得此经旨趣者,我于余国作佛,虽更易名号,亦恒随其机缘,摄令彼等来听是经。

应身佛将般涅槃,每集三乘弟子为说妙法莲华经者,佛知真正解脱之道,唯一佛乘故。然弟子堪闻是法者,除上根利器外,必须梵行清净,于出世法信解坚固,且了达尘相尽空,复能深入禅定之人,方称当机;其安于相似涅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之辈,虽有听经机会,殊不愿闻;而无机会与闻者,更不可胜数。然如来应身,虽于此处入灭,却于他处出现;不论易何名号,对于遗漏之机,恒摄受不舍;遇有相当机缘,辄令来听是经。

比丘当知,如来深悉众生心念;于著五欲乐小法之徒,不宜遽闻无上道;方便为说相似涅槃,引其入胜;若辈闻之,辄便信受。譬如有人欲到宝所,导师知其怯弱无远志,不宜宣说旷绝之路。姑示之曰:此去三百由旬,即有宝城,其人欣然前往。

在迷众生怵于八苦交煎,而思离苦得乐之道;其所谓乐,乃从执着五欲得来;不过欲求其乐永不变坏而已。佛若示以法界中三世如一之乐,其理甚深,决非小根所能领会;且或疑谤丛生。惟有“相似涅槃”之小法,尚堪应用。盖标此假境,以摆脱烦恼;但肯出家受戒而严持之,八苦自然渐除;终得一休息之处。小根闻此,自顾力所能及;故能信受奉行;俗所谓下里巴人之曲,和者甚多;总因粗浅之法,摄机乃广耳。所喻宝城,不过权宜假说。故作三百由旬(每由旬四十里)者,彼辈以为路途非甚长远,尚可实行,逾此则无前往勇气矣。

复次,求宝之人竭力奔驰三百由旬,果得一城作休息处。疲劳既复,导师乃言:此城实无珍宝,尚须远去。有更奋勇随行者;有耽安逸不进者。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为汝等作出世大导师,知汝等怯弱,权施方便;引至中途暂歇,谓到乐土;实乃假设化城;从此复须发菩提心,进求真实佛境。

释尊虽为迦叶等诸阿罗汉授记;然声闻众尚多耽着化城,不愿再进者,亦因为“所知障”拘限,权实不分之故。释尊畅说久远历史,以明诸比丘夙因;虽多生多劫密受法华宗旨熏习,障碍犹厚,未克表里洞彻;屡闻他人授记,自已犹堕疑情。今得化城之喻,宜有一部分根机,知见较为开明,能发菩提心奋勇前进者。

论曰:如来法身永远常住,众生无时不与法流相接;地上菩萨能长依庄严座下未尝或失者,妙平二智已显,得预受用土之列也。凡外权小都无所睹,往往经历多劫始一见应身;识蕴为碍耳,应身之兴,非一人机感之力所能为;众业共举,其缘方熟。候于此土不能遇,至诚所格,亦得被摄入他土而朝觐焉。盖如来慈悲之行,但有一线机缘,无不加以化度也。真正化度,舍唯一佛乘别无宗旨。声闻缘觉之道,固属化城;三乘菩萨谨从六尘对治,而未谈直显佛性之方;虽证无生法忍。亦化城之一而已。能以化城为稍息之所,疲劳已复,鼓勇直前;其竟也,亦达真实佛地;与上根利器之顿证者无二无别。然有一类根机,或执化城为终极;而诋毁前进者。此辈增上慢人,佛唯任其退席;姑俟他日有缘再摄化之;非弃而不顾也。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冯达庵:学密须知 三、敬佛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三、敬 佛佛法元忌空谈。密宗尤重实习。实习之道。自敬佛始。佛之本义。在显教研究有素之人。容有了解能力。若未经显教熏习。遽行学密。对于佛字未免茫然。今略述大要如左。佛之名。在梵语

冯达庵:学密须知 四、忏悔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四、忏悔依教敬佛。往往有行之多年。毫无朕兆者。此非佛性有所未周。徒以迷情深厚。遮蔽正智。心欲专注。辄为六尘诱惑。扰动不定。欲祛此弊。必须真下决心。力忏前非。诱惑一来。便迎头痛击

冯达庵:学密须知 七、梵字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七、梵 字唐密原以真言名宗。真言二字。意义不可不讲。法界活动力随物作响。流为自然之音。钟声铛铛。鼓声咚咚。皆纯音也。含识之伦。其笑也嘻嘻。其哭也呜呜。亦钝音也。就人身论之。播音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冯达庵:佛法要论 小乘篇

佛法要论达庵居士冯宝瑛编小乘篇尽世法之美,可谓真乐乎?曰:非也。世间之乐,只就相对言之,刻实分辨,依然是苦,故有志者又当进究出世法。出世者,不受世间束缚之谓。法有小乘有大乘,名之曰乘,喻此法之济度众生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学密须知 十一、持诵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十一、持 诵持诵为密宗要道。亟须说明。金刚法界之持诵法。精细微妙。初学遽难契机。暂置弗论。今惟就莲花法界言之。凡曾如法忏悔持菩提心戒。得入坛受胎藏界灌顶。传得本尊印明者。应随力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学密须知 十、阿阇黎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十、阿阇黎阿阇黎。梵语也。义译轨范师。显密诸宗凡对于所提倡之法门。深达其教义。彻悟其宗旨。堪为后学导师。皆得为其宗之阿阇黎。顾此名特盛于密宗。密宗阿阇黎。以导后学即身成佛为主旨

冯达庵:天眼通原理

初刻天眼通原理序神通境界。非散心凡夫所能测度。定力深者始克知之。内容区分六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境通。六漏尽通。第六之通。惟成佛与阿罗汉而后能。其余五通。上自菩萨。下迄外道。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一节 法相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章研究第一节 法相宗世亲继承无著学系,造《唯识三十颂》等大乘论五百部,广博精深;弟子未能遍学,各取部分要理而研究之。传唯识学而作释论者甚众;著名十人,以护法论师为最。唐

冯达庵:佛学起源

佛学以精微广大闻于世。其成立因缘,自汉迄宋累有译本。事迹互有出入。要节尚称符契。译文详略不一。类涉奥衍,未便初学。爰荟萃精意,表以显易之词。智者或有取焉。民国三十一年,释尊诞日,著者志。第一节 发端[

冯达庵:金刚经 达庵提纲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译本 达庵提纲序开经第一章 发菩提心第二章 生清净心第三章 般若本义第四章 般若广义第五章 明体第六章 达用结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译本 达庵提纲附说本经六译(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冯达庵:佛教源流

佛教源流(在广东佛教会讲)冯达庵演讲 伍普聪笔录第一讲(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佛学精微广大,为一切学术冠。世人少加研究者,义理太奥纲领难寻耳。欲佛学昌明于世,不可不循科学方式而条理之。今自佛教源流说

冯达庵:禅海塔灯题句

禅海塔灯题句冯达庵一、 破 参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永无遮众生逐妄不知有返照心源速到家二、 翻 身撑天拄地出潜龙物物头头绕万重问我平生亲切句象王行处绝狐踪三、 机 用何需背后翻公案只贵当机直面提一觑便

冯达庵:传密大义

第一节 发端中华之有密宗,始于唐代。前乎此者,虽真言传译,层见叠出,不过为显教之辅助品。开元之际,三大尊者(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接踵东来;三大经王(《大日》、《金刚顶》、《苏悉地》)鼎立出现;诸尊仪

冯达庵:密宗的持诵与辨境

持 诵持诵为密宗要道,亟须说明;金刚法界之持诵法,精细微妙,初学遽难契机,暂置勿论。今惟就莲花法界言之。凡曾如法忏悔持菩提心戒,得入坛受胎藏界灌顶,传得本尊印明者,应随力庄严道场,供养本尊圣像,日日依

冯达庵:新时代的佛法

序变!变!变!几十年来世界学术大变了,世界政治大变了,世界经济大变了,世界器械尤其是武器大变了,人类社会大变了,人类思想大变了,人类行为大变了,人类生活大变了。总说一句:新时代的一切事物都在或大或小或

冯达庵: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冯达庵大阿阇黎編者按一、 抉择二、 明心见性三、 即身成佛四、 结论编者按:最近有不少读者来信问及禅与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佛教界曾 引起了一场比较大的争论。此处向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序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佛教真面目序佛教亦称佛学。就垂示言曰教;就参究言曰学;要以明心见性为宗。未明心前多资权教作梯阶;既见性后更资密教求究竟。其竟也,任何事理莫不洞彻根源;斯谓之佛。佛之行,积极

冯达庵:学密须知 一、显教与密教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一、显教与密教佛教之分显密。教法上之差别也。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优劣。当机者尚。众生根器。有宜于显者。有宜于密者。万有不齐。固不必比而同之。顾二教异点维何。允宜分辨。显者何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一节 佛身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一章教源诸佛皆有应机大教,缘具则兴;缘尽则灭;非长存于世者。现世所传佛教,乃释迦牟尼佛之遗法,经二千余年法流未竭;吾人得遇其道而研究之,不可谓无缘。然一部《大藏》,矛盾之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绪言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绪 言吾人所能感见之事物,无穷无尽,括其要不出精神物质两界。由精神演成无量众生;由物质演成无边世界;根本究从何来?此古今学者劳心焦思终不能解决之二大问题也。有强作解释者:或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佛法要论 三界篇

佛法要论达庵居士冯宝瑛编三界篇吾人所居世界,号曰娑婆。娑婆者,忍受烦恼之义。所以蒙此名为大众同分妄见。恒为烦恼缠缚故。就缠缚之现象言之,凡分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欲界众生,身形心状情欲,三事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佛法要论 世界篇

佛法要论印光法师鉴定达庵居士冯宝瑛编世界篇世界者,无量时间与无量空间联贯而成之幻体也,亦谓之世间。世界现象繁复极矣,科学者局部研究之,哲学者大体观察之,所得者,不过枝枝节节之幻景因果律而已。于世界真相

冯达庵:学密须知 二、唐密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二、唐 密密教之入东土。唐以前不可胜数。然大都为显教兼习之资。不过中初两级教法而已。若夫高级教法。唐开元时始有之。善无畏三藏特传胎藏界法门。金刚智三藏特传金刚界法门。不空三藏更

冯达庵:佛法要论序(释印光撰)

佛法要论达庵居士冯宝瑛编佛法要论序甚矣众生之昏迷倒惑。莫能自悟也。背本具之如来智能。逐幻现之众生根尘。于空华幻影之声色货利。起爱憎执着之贪瞋痴心。贪瞋痴既起之于心。杀盗淫便作之于身。自兹久经长劫。互相

冯达庵:学密须知 十二、辨境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十二、辨 境学人依法持诵。日有常功。自然渐感法验。惟境界正当与否。不可不细加分辨。吾人为六尘所惑。耳目昏迷。人趣环境中。眼所见者限于当前最炽之境。稍涉疏远。便不能睹。无论其他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学密须知 五、菩提心戒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五、菩提心戒敬佛忏悔二事。显教初亦如是。继此则视学者根机。或授小乘比丘戒数百条。以对治诸惑。或授大乘菩萨戒数十条。以发展行愿。比丘戒惟限于出家人。菩萨戒则在家出家皆有之。菩萨戒

冯达庵:学密须知 九、即身成佛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九、即身成佛即身成佛者。行者于现生肉身中亲证佛之种种法身也。此义为三乘教所未谈。一乘教虽有直超如来地之说。而语焉弗详。此中境界可分三门论之。其一 真如法界之即身成佛外脱六尘。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