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2025-03-09 07:59

法华特论

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

法华特论自序

《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焉。原夫一乘大道,佛性为根,仅明妙体,可称入门;兼得妙用,方许升堂;依性起相,曼荼罗如实现前,庶几登峰造极。其涉俗不染,应机自在,而弗能开显庄严佛境者,犹局般若藏范围;非所语于陀罗尼藏。诸佛最高法会,座中大菩萨必深达陀罗尼妙用;盖非如是不足以获醍醐上味;《六波罗蜜经》之言可证也。《法华》素号诸经之王,允具醍醐价值。然不精习经中诸陀罗尼,纵契“十如是句”,只飨熟酥。精习而神化之,至于体用交彻,性相互融;则全部《法华》,句句皆自胸襟出;且知诸佛共同加持为一经旨归。宝塔现形也,龙女成佛也,菩萨上涌也,乃至一切瑞相流露也,无一不仗三密加持力而然。与加持力相应,随时得预法华之域。奚必待佛将般涅槃之际始有所见闻耶?欲求相应,当先学密。佛云:此经难信难解,对显教根机言之耳。有当醍醐大志者,盖兴乎来!

著者自序于广州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十日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陈柏达:净土风光(一)自序

陈柏达居士著自序曾经有一位教授告诉我:我教书又投资生意,事业顺利,经济情况相当不错,妻子健美贤慧,孩子又很聪明,考试成绩非常优异。我好像是应有尽有了!我问他:您有没有想到生死和归宿的问题?他回答:这个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通向极乐之路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四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二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三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冯达庵:学密须知 三、敬佛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三、敬 佛佛法元忌空谈。密宗尤重实习。实习之道。自敬佛始。佛之本义。在显教研究有素之人。容有了解能力。若未经显教熏习。遽行学密。对于佛字未免茫然。今略述大要如左。佛之名。在梵语

冯达庵:学密须知 四、忏悔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四、忏悔依教敬佛。往往有行之多年。毫无朕兆者。此非佛性有所未周。徒以迷情深厚。遮蔽正智。心欲专注。辄为六尘诱惑。扰动不定。欲祛此弊。必须真下决心。力忏前非。诱惑一来。便迎头痛击

冯达庵:学密须知 七、梵字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七、梵 字唐密原以真言名宗。真言二字。意义不可不讲。法界活动力随物作响。流为自然之音。钟声铛铛。鼓声咚咚。皆纯音也。含识之伦。其笑也嘻嘻。其哭也呜呜。亦钝音也。就人身论之。播音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冯达庵:佛法要论 小乘篇

佛法要论达庵居士冯宝瑛编小乘篇尽世法之美,可谓真乐乎?曰:非也。世间之乐,只就相对言之,刻实分辨,依然是苦,故有志者又当进究出世法。出世者,不受世间束缚之谓。法有小乘有大乘,名之曰乘,喻此法之济度众生

郑石岩:寻找著力点 自序

寻找著力点郑石岩自序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应该有其绚烂的过程,和经历成长之后,获得圆熟的精神表现。生命的过程是艰辛的,是崎岖颠仆的,都要刻苦,去回答各自的遭遇和挑战。所以,生命的现象,如果套用唯

郑石岩:父母之爱 自序

父母之爱郑石岩自序最近我也经常应邀在国民小学和社会机构演讲,所谈的问题以父母如何教导子女等亲子教育的讲题居多。目前亲子教育不只是学校重视它,一般的父母也都感到殷切的需要。因此,每一次听讲的父母总是济注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自序

换个想法更好郑石岩自序我们生活在变迁快速的社会里,挑战多,竞争激烈,生活忙碌。于是,心理压力大,遭遇到挫折的机会也多。我们可能在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可能在婚姻生活中,遇到难题;也可能在亲子之间,碰上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学密须知 十一、持诵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十一、持 诵持诵为密宗要道。亟须说明。金刚法界之持诵法。精细微妙。初学遽难契机。暂置弗论。今惟就莲花法界言之。凡曾如法忏悔持菩提心戒。得入坛受胎藏界灌顶。传得本尊印明者。应随力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学密须知 十、阿阇黎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十、阿阇黎阿阇黎。梵语也。义译轨范师。显密诸宗凡对于所提倡之法门。深达其教义。彻悟其宗旨。堪为后学导师。皆得为其宗之阿阇黎。顾此名特盛于密宗。密宗阿阇黎。以导后学即身成佛为主旨

冯达庵:天眼通原理

初刻天眼通原理序神通境界。非散心凡夫所能测度。定力深者始克知之。内容区分六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境通。六漏尽通。第六之通。惟成佛与阿罗汉而后能。其余五通。上自菩萨。下迄外道。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一节 法相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章研究第一节 法相宗世亲继承无著学系,造《唯识三十颂》等大乘论五百部,广博精深;弟子未能遍学,各取部分要理而研究之。传唯识学而作释论者甚众;著名十人,以护法论师为最。唐

冯达庵:佛学起源

佛学以精微广大闻于世。其成立因缘,自汉迄宋累有译本。事迹互有出入。要节尚称符契。译文详略不一。类涉奥衍,未便初学。爰荟萃精意,表以显易之词。智者或有取焉。民国三十一年,释尊诞日,著者志。第一节 发端[

冯达庵:金刚经 达庵提纲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译本 达庵提纲序开经第一章 发菩提心第二章 生清净心第三章 般若本义第四章 般若广义第五章 明体第六章 达用结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译本 达庵提纲附说本经六译(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冯达庵:佛教源流

佛教源流(在广东佛教会讲)冯达庵演讲 伍普聪笔录第一讲(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佛学精微广大,为一切学术冠。世人少加研究者,义理太奥纲领难寻耳。欲佛学昌明于世,不可不循科学方式而条理之。今自佛教源流说

冯达庵:禅海塔灯题句

禅海塔灯题句冯达庵一、 破 参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永无遮众生逐妄不知有返照心源速到家二、 翻 身撑天拄地出潜龙物物头头绕万重问我平生亲切句象王行处绝狐踪三、 机 用何需背后翻公案只贵当机直面提一觑便

冯达庵:传密大义

第一节 发端中华之有密宗,始于唐代。前乎此者,虽真言传译,层见叠出,不过为显教之辅助品。开元之际,三大尊者(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接踵东来;三大经王(《大日》、《金刚顶》、《苏悉地》)鼎立出现;诸尊仪

冯达庵:密宗的持诵与辨境

持 诵持诵为密宗要道,亟须说明;金刚法界之持诵法,精细微妙,初学遽难契机,暂置勿论。今惟就莲花法界言之。凡曾如法忏悔持菩提心戒,得入坛受胎藏界灌顶,传得本尊印明者,应随力庄严道场,供养本尊圣像,日日依

冯达庵:新时代的佛法

序变!变!变!几十年来世界学术大变了,世界政治大变了,世界经济大变了,世界器械尤其是武器大变了,人类社会大变了,人类思想大变了,人类行为大变了,人类生活大变了。总说一句:新时代的一切事物都在或大或小或

冯达庵: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冯达庵大阿阇黎編者按一、 抉择二、 明心见性三、 即身成佛四、 结论编者按:最近有不少读者来信问及禅与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佛教界曾 引起了一场比较大的争论。此处向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序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佛教真面目序佛教亦称佛学。就垂示言曰教;就参究言曰学;要以明心见性为宗。未明心前多资权教作梯阶;既见性后更资密教求究竟。其竟也,任何事理莫不洞彻根源;斯谓之佛。佛之行,积极

冯达庵:学密须知 一、显教与密教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一、显教与密教佛教之分显密。教法上之差别也。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优劣。当机者尚。众生根器。有宜于显者。有宜于密者。万有不齐。固不必比而同之。顾二教异点维何。允宜分辨。显者何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一节 佛身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一章教源诸佛皆有应机大教,缘具则兴;缘尽则灭;非长存于世者。现世所传佛教,乃释迦牟尼佛之遗法,经二千余年法流未竭;吾人得遇其道而研究之,不可谓无缘。然一部《大藏》,矛盾之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绪言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绪 言吾人所能感见之事物,无穷无尽,括其要不出精神物质两界。由精神演成无量众生;由物质演成无边世界;根本究从何来?此古今学者劳心焦思终不能解决之二大问题也。有强作解释者:或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佛法要论 三界篇

佛法要论达庵居士冯宝瑛编三界篇吾人所居世界,号曰娑婆。娑婆者,忍受烦恼之义。所以蒙此名为大众同分妄见。恒为烦恼缠缚故。就缠缚之现象言之,凡分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欲界众生,身形心状情欲,三事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佛法要论 世界篇

佛法要论印光法师鉴定达庵居士冯宝瑛编世界篇世界者,无量时间与无量空间联贯而成之幻体也,亦谓之世间。世界现象繁复极矣,科学者局部研究之,哲学者大体观察之,所得者,不过枝枝节节之幻景因果律而已。于世界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