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冯达庵:佛法要论 世法篇
2025-03-09 09:48

佛法要论

达庵居士冯宝瑛编

世法篇

一切乐事,本吾心所具足,心光明者,欲现何境,无不立成,诸天享用,不假地力人工,即此妙理流行之一端也。心有障碍,则所欲之境,未能应念而现,以有所牵掣故。吾人享用之仰给地力,与夫假助人工,皆自心排除障碍之重重晕影耳。富者牵掣力尚弱,故觉易于温饱焉。贫者终日胼手胝足,而不免于饥寒,则排除障碍之力,不胜其牵掣也。所以结此障碍者何?曰恶业种子伏留藏识不去也。恶种一去苦境自亡,乐事可得而现矣。

吾人所视为最苦之事,曰贫穷,曰夭病,经济之孜孜讲求,卫生之汲汲研究,无非欲求二苦之解除而已。然所考定之条例,只能作避苦求乐之助缘,非关富饶寿康之根本也。

必欲富饶,不可不芟除贫穷之恶种,必欲寿康,不可不芟除夭病之恶种。贫穷之恶种在贪利。(贪字兼摄悭吝)盖贪利之行为,或明劫显夺,或私攘潜偷,或只圆自己便宜,不顾对方损失。或只患积聚寡少,不顾义务有亏。昏扰于心,无非遮蔽光明之具,恶业所发,现生有受刑法制裁者,有遭群众摈弃者,有罹意外灾祸者,此皆华报也。何谓华报,谓业种发达,仅属吐华,尚未结成果实也。及果实成熟,业力重者,沉沦地狱,感为猛火烧身融铜灌口等种种酸楚苦痛。虽曰自心表现,而此时心昏识乱,不能自,无从觉为幻境,必经长期磨折,业力略消,始能脱离狱趣也。业力稍轻者,或坠入畜生,以偿所负,或流于饿鬼,惟感常饥。幸而超出恶途,现身人道,宿习所结,遂形为贫穷之境。纵有赀蓄,亦不克享用焉。取其赀蓄者非他,即夙昔受其侵略之失主也。

夭病之恶种在杀生,杀生之缘起,或攘权夺利,或报恨泄忿,或贪图肉食,或草菅物命。杀者所对之境,莫非伤生苦痛之事,藏识伏留此等恶种,华报既不脱苦恼,果报更流转恶途,幸而得生为人,宿习所结,辄成残疾短命之身。而所以致其残疾短命之事迹者,即夙昔被杀者之乘机报复。利刃毒计,此现人身以报复也,兽伤虫螫,此现畜身以报复也,为历作崇,此现鬼身以报复也。

芟除二恶种之道,消极上自应作釜底抽薪之计,竭力戒贪止杀,以消溶积习。积习渐薄,则业障渐轻,贫穷夭病之,可得而避也。顾此等积习,固结于心,仅恁上文性理之谈,未必人人遽能觉悟。兹更反复详说,务使闻者于事相了然明白,庶乎戒贪止杀之行,可以见诸实际耳。

吾人享用之丰歉,原与业障之轻重成比例。障重者欲富不能,障轻者欲贫不可。幻影上之财宝,莫得而与之,亦莫得而夺之。邓通有宠于汉文帝,许负相之当饿死,文帝不以为然,时赐通以蜀之铜山,使自铸钱以求富。文帝崩,景帝以宿憾坐通罪,财没入官,通竟穷饿而死,(出汉书)此莫得而与之明证也。波斯匿王有女名善光,享用甚丰,王曰;我所荫也。女曰:我业报也。王怒,欲遣之,女宁舍现成之富,坚执因果之说,遂下嫁乞丐,丐乃破家子,女随之故居,则满目荒烟蔓草,断井颓垣。而偕行瓦砾之间,藏金一一发露,遂建楼阁,蓄婢仆,享用一如王家,(出杂宝藏经)此莫得而夺之明证也。世人以为求则得,舍则失,纯是识中妄计,绝非实际。邓通未尝不求,弗见其益,善光未尝不舍,弗见其损,观此可以惕然猛省矣。或曰非分之求,固无所得,分而不求,不遂失乎?曰:冯异避坐树下,不与诸将争功,谁见其不得封赏耶。(出后汉书)或曰:分所应有,舍之固在。蓄积非分,又将何如?曰:徒为他人保管耳,刘廷朗掌机密,以纳赂为事,晋兵入,一骑出走,过其家,指而叹曰:吾所积钱三十万,何人取之,嗣为追兵所杀,(出五代唐列臣传)此足为好贷者当头棒喝也。或又曰:有贪财而卒得享用,岂轶出例外耶?曰:此得其所固有耳,非能求分外之享用。不急于贪得,他日亦有发现之时,何苦为此徒增恶劣华果报之举。譬如已有谷仓,可由南户从容取谷,一旦行于仓后,不审己所应享,遽穴北墙潜盗之。仓因洞穿之故,纵有余谷,且不能保。谚所谓眼前种种便宜,将来实不便宜,诚阅历有得之言也。然则人事可废乎?是又不然,吾人因业障深厚,遮蔽自性光明,以至未能随意享用,懒怠者。即业障之一种表示也,尽力正当人事形式上所以对冶懒怠,实际上即是拨开业障,使光明得以流露而出。人事不行,流露末由,如仓谷虽属己有,并南户不入,将安得之。其有不劳而获者,乃业障之中,为夙善冲开孔隙,光明遂得径直流露耳,非人人所敢望也。或又曰:天下熙熙攘攘肆其贪求,正为懒怠之反,未始非克尽人事之一道也。曰贪求之人,为利欲所驱使,以行其恶,原非为对治懒怠而然,纵兼含对治之意,无奈贪求所结之业障,较懒怠之本障为尤甚。故正当人事,只有尽其能力,一涉贪心,即为非分。儒门义利之辨。正欲人人分清界线,顾于贪之重害,未有根本发挥,以致杰黠者不免目为迂腐之谈。而寻常之人。亦视为无戒贪之必要,噫此吾人所以多贫穷也。物竞之说行,贫穷者更有加无已,悲夫!

凡有所杀,勿论缘起若何,被杀者,以临终极苦,铭刻于心,非特具结怨因缘,未有不乘机报复者。公子彭生托豕人引齐侯于难,赵同赵括化二竖陷晋侯于死,此皆特着于左传者也。夫以古代君主之尊,臣下被杀,尚且肆其报复,则人之杀害生命,何殊愚夫之自戕乎。试稽内处典籍,记载此类因果,确凿有征者,几非吾人所能遍读也。杀害人身,莫甚于野心家之掠地攻城,此孟子所最痛心者。若辈所以犯此重大恶业,纯出于贪求之心,使明上文享用生于自心光明,或可顿然悔悟欤。杀害物命,大半为口腹之欲而然,世俗习焉不以为非,不知芸芸众生,无量世来,多数与我有亲属关系。观于飨客之羊,原为已故之妻,(出广仁录)喂儿之鸡,适是前生之父,(出法句喻经)足示一斑。则吾辈庖厨之所宰割,,孰保非我夙昔之父母妻子耶。以口腹之故,聚现生父母妻子于一堂,细嚼夙昔父母妻子之肉,生者酣嬉欢笑,故者苦楚悲哀。自天眼之旁观,盖有不胜其愍者。反而推之,今世恩爱同食之人,他生又互为俎上之肉耳。于此而不起哀矜之念,吾末如之何也已。如谓食肉为养生要素,此特一种妄执,乡曲小民粗蔬淡饭,体质自雄,其谁不知,将谓运用心思。不能 恃植物养料,则往昔寒士,大率咬菜根以为常,诗文考据之艺,效用虽与今学不同,其劳心焦思,较今之学者,实有过之无不及,而往往以耆年见称。美洲提倡素食,日渐发达,享期颐者每出其中,则肉食养生,谓之不成问题可也。(但习于肉食者一旦舍弃,未始无不惯之感,旬日之后,自当渐忘耳)或曰:大地所以无人满之患,以有刀兵疫疾等灾祸为之限制也。设因戒杀之故,人人寿而不夭,生齿将依几何级数增进,恐无几时,大地即无容足之处,人既患满,虽欲不杀,其可乎哉。此世俗学者一孔之见,绝不明人生之所由,宜有此虑。成劫初民,原由光音天福尽者下生而来,始惟化生,无男女相,嗣以耽着地味,男女渐分。引起无量世来之淫习,同分妄见所感之大地,日就恶劣,未适诸天化生之道,堪来受生者,大都淫念发动,乘吾人男女欢会之际,不觉神识参加其间。(此神识,即藏识所表现、)遂沉滞于母胎,从而发展其业果,而胎生之事见焉。然神识之参加欢会,得以成胎,不可不具二要素,一者须与父母有恩怨关系。(恩怨兼摄钱债在内、)恩则爱慕之心切,怨则报复之心很。志愿很切而后机感之力强。(愿力万能,分详大乘净土二篇)二者须与父母业报相适应,父母多福者,恶劣之子不相迎。父母薄福者,宁馨之儿自相拒。迎拒合宜,而后心境相融洽。世人滋养非不丰也,体质非不壮也,而多方求之,有迄不可得者,为二要素不具耳。因此限制,大地人民自无依级数增进之理,藉偶有之,地面又将依同分妄见而增拓,(如发现新地之类)无所谓人满也。或曰:鸡凫羊豕之属,生育甚繁,止而勿杀,岂能免充溢之害乎?曰:惟其不杀,反无充溢之害。鸡凫羊豕之受生,正以夙世杀生为主要业因。或无常报尽,径转畜身,或地狱罪毕。再转畜身。或经历他道,乃转畜身。质言之。吮血啖肉之人,藏识留其陈迹,业缘一至,难免被吮被啖之时。人人戒除杀业,则为畜之因渐稀,鸡凫羊豕等物,自不得不日减矣。

上文消极上戒贪止杀之说,既为绝妙经济卫生之学,顾恶习太盛者,或未能收戒止之功,而邪淫妄语,及其它口意等恶,又在在足为贫穷夭病之助因。以凡属恶业,皆不免遮蔽自身光明也。吾人若能积极上更起布施之行,则光明易臻炽盛,虽种种业障,未克彻底澄清,其为碍也亦寡矣。

布施大纲有三:曰财施,曰法施,曰无畏施。财施者,舍己资财,俾受者居于安乐也。应致恭敬如父母良师大德等,则申之以供养。(大德,指佛门圣贤言)应生怜愍,如号寒啼饥叫困等,则济之以需要。法施者,上焉为众宣扬妙法,使闻出世之道,(出世义详小乘篇)次焉,为众解释因果,使知求乐之方。无畏施者,人有祸患,则拯救之。畜有危厄,则解放之。日日如是存心,光明发越,自不可限量。吾人试取一布施之事,躬为实验,凡至心为人,而无利己之念者,心中必有一段特别愉快景象,是即光明发越之表征也。

人能于积极上启发光明之源,又能于消极上塞断贪杀之流,斯真一切逆境可转为顺,非只富饶寿康已也。昔袁了凡少遇孔某,依皇极经世法为之起数,县试得第十四名,郡试得第七十一名,学试得第九名,某年补廪,某年当贡,某年受职,任期二年半,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命终,无子。既而自县考至出贡,一一灵验无少爽。以为凡百前定如此,心渐澹然无所求。嗣遇云谷禅师于山中,儆以立命之道,于是递次誓举三千善行,以为功名子寿之代价,孔某预言,以后完全无效。向之限于贡者,竟乡捷登第矣向之惜无子者,竟弄璋矣。向之限于五十三岁者,六十九犹无恙也。(出了凡立命篇)夫了凡遇云谷之时,既能先自去贪,后更叠举布施不辍,功名子寿,如愿相偿,不亦宜乎。然不遇孔某,无以见业力拘束之实征,不遇云谷,无以显业力转变之有道。两者交遇,岂惟了凡之幸,直可作后世迷途乱步者之指南针也,其有特别至心布施,虽仅一事,亦足以酬所欲。如赵盾困于晋灵伏甲,以昔曾饭灵辄故,遂赖之脱难。(出左传)楚惠王久病心腹之疾,后为脱庖宰监食者于死。宁暗吞水蛭,宿疾反随蛭泻而顿愈,(出贾谊新书)是其例也。

财施固仗资财,法施无畏施亦每须借助,如印刻经典,及买施生物之类是也。或疑布施惟富人优为之,贫者未免兴叹,此大不然。启发光明之道,只论尽心不尽心,不论所施之多寡,贫者端诚施一钱,实远胜富人慢意施万镒。昔有乞女,见诸长者布施耆阇崛山中大德,自思今世贫苦,正由先世不施,今又无财可施,后苦宁非更剧,思已而哭。猛忆尝于粪中拾两钱,恒自保惜,以备乞索不得时之需,遂至心持供大德,事讫,出卧树下,光明所发,感为黄云覆于其上。值国王新丧夫人,访大福德者为继,相师觇黄云,遂以女进,即日大享富贵焉。(出杂宝藏经)此非贫女布施之懿范欤,惟报应迟速。各视机缘,不得先存急功近效之想耳,倘遇事贪图报应,则贪心一发,又起业障,适足反对光明之发露,因之成效遂微。既审启发光明之道而实行之,将来所受之报应,有踌躇满志之观,可谓尽美矣乎。曰:犹未备焉,容貌或苦丑陋,一不备也。配偶或苦荡佚,二不备也。欺诳诽谤,难保不蒙,三不备也。恶声诤语,难保不闻,四不备也。言语或不明了,而无人受,五不备也。眷属或偏弊恶,而常违逆,六不备也。所见或陷狂惑,用心或习诌曲,七不备也。此等业果,原与夙昔瞋恚,邪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邪见,诸业因相对。欲避业果,不可不兼持诸戒也,诸戒能持。他日所收善果,非具享人间之荣幸,即备受天道之繁华。如是庶尽世法之美,世法者何,世间上因缘和合所生之幻影轨则也。

End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看看自己学习佛法的方向对不对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佛法化导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佛法当中的真富贵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觉悟佛法的途径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入佛法的快捷方式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法与人生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佛法与美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不拿佛法作人情的来果老和尚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佛法似阳光雨露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佛法只在心内求

佛法只在心内求◎ 虚 云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

佛法这么好,怎么和亲朋好友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吃到好吃的美食,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觉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得遇正法是一件因缘殊胜的事情,所以总是迫切地想要,把佛法的智慧和慈

徐恒志:怎样实践佛法

一、学佛者的苦闷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

于凌波: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以为学佛是出世间法,生活是世间法;学佛是个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这些全是两回事。事实上,学佛与家庭、与生活,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们

佛法无边 信为入道之门

【经典原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教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思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陈兵: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

陈兵: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

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问:能否用佛法通俗地解释风水?答:中国的风水学过去叫做堪舆学,有时候也叫做地理学。密教中专门有一门学问,翻译成汉语是就是地理学。藏传佛教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视风水。它的基本理论就认

陈兵:佛法对科学的启迪

人类学家贝尔预言:后现代社会将出现神圣的复归。这种神圣的复归自然少不了对东方古老佛教的关注,首先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从16世纪以来对物质世界作分门别类的割裂的研究,经过几百年的蓬勃发展,从开出许多交叉

陈兵: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

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人性,是自古以来东西多家学说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常被作为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的最终依据。人性中的根本矛盾,可谓一切社会矛盾和心理冲突的根本,佛法对解决这一根本矛盾,有其独

陈兵:梦境的预示——用佛法解构梦境

在佛教中,梦与修行有颇为密切的关系。佛教从修行出发,对梦颇为重视,犹如精神分析学从治疗出发,十分重视析梦。梦提供了窥视自己阿赖耶识的窗口储藏、压抑在阿赖耶识中、在醒觉时难以觉察的烦恼,会在梦中浮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