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冯培德:佛经的真伪问题
2025-02-05 10:53

佛陀释迦牟尼在世说法将及五十年,话题难道天天都光讲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不谈别的问题吗?倘若他每天都光是讲这些基本观念,就算听者不厌,他自己不也讲到觉得厌烦?推想他是必然会常常提及基本观念的,但是也必然讲述很多其他道理与分析事理法相,范围必定很广泛深入,包罗万象:从宇宙观到人生哲学、天文地理、社会问题、个别的修行方法,乃至于家庭个人问题。有时候是佛陀主动提出作为有系统的讲解,形成一个特别的思想系统,有时候是他解答弟子们所提出的疑问。

佛陀时代,是距今两千五六百年之前,彼时尚无纸张发明。中国汉朝蔡伦造纸技术尚未传入印度,古代印度人可能只是用羊皮或牛皮等动物皮来记录文字,戒杀生的佛教徒是否肯采用羊皮来作文字记录,尚属疑问。另一种记录方式是把文字雕刻在岩石上面。但是现代考古家在印度发现的石刻文字极少极少,印度又没有中国古代的竹简刻字记录,印度的古代历史与宗教哲学思想,极少被石刻保存下来。较为世人所熟知的有关佛教的印度古代石刻,可算是一处石崖上所保留的关于阿育王派遣僧侣赴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传法的事迹。阿育王的时代已经在佛陀圆寂后数百年,并非与佛陀同时。先是大灭佛教,后来转变为大护佛法的阿育王,所兴建的佛寺佛塔数万,早已被摧毁殆尽,化为尘土,唯一的遗迹只是那一段崖石刻字,但也已经模糊难辨认了。阿育王时代的遗迹都难寻,何况更古老时代的佛陀遗迹?

佛陀讲经说法,显然全无现场的任何文字记录。既然无录音机、录影机、也无打字机,没有秘书,又没有方便的纸张笔墨,更不能一面听佛陀说法,一面就把文字雕刻在崖石上。所以,可以推断,佛陀说法是完全没有留下任何可靠的文字记录的。唯一的保留方式,就是弟子们各别的记忆及日后的口授流传。世代相传下来,等到纸张笔墨发明之后,历代弟子辑集佛语成专集,名之为《花串》(SUTRA)。中国古代深受儒家影响,孔夫子的语录同样也无记录,只由弟子记忆口授相传,辑录成专集,称之为经。佛教徒受其影响,亦把佛语录专册称之为佛经,颇为权威圭臬之意;更兼备神圣地位了。

佛语经由数不清的弟子以记忆而辗转口授,虽大致相近于佛意,细节与次序都难免各有出入不同。其中有其它特别独到的一面,也可能有他漏列遗忘的部分:某丙有他偏爱的经文段落,也可能有他不愿保留的文字,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了解程度与不同的取舍。又有些先后不同时代的观念增减修删,更有些是从原始佛语加上推论或发挥,托言为佛语,更免不了有些是干脆伪造的文字,伪托为佛经。举例而言,传说中国清代一位儒生金圣叹就常常仿照佛经口气来伪造佛经,诳称译自为梵文孤本。唐代武则天女皇帝就伪造了好几种佛经来提高她的身份地位自封为佛。她的伪经,至今也仍有一些在流传,世人以为是真经,至今仍予以持诵。现代的人士,也有人在伪造佛经,伪经比比皆是,鱼目混珠,真伪难分。

重复来说,佛陀虽讲经说法垂五十年,却从未新写一字(原因已如上文所述),若以此而论,则可说并无一本佛经是真迹。不过都是后世弟子依据记忆佛语而予以发挥的文字,只要是符合佛陀说法的原理与修行方法,那就是真经!倘若有人为托佛名而另写经文,其观念内容不符合佛陀原始佛理,或者完全违反原始佛理,这就是冒牌佛经。怎么样去判别真伪?那就必须用原始佛教的基本观念去衡量。倘若发现有违反佛理原意的文字,或是充满不合理的叙述,纵然它也以佛为名,也就不能予以深信了。

一般而言,记录佛语而不加上解释或评论的,称为经,历代信徒根据佛语予以阐扬发挥的论文,则不能称为经,只能称为论──例如:中论、百论、大乘起信论等等。不过后世已经滥用经典之名,经论不分了。伪经较多,伪论则较为罕见,原因不难推断,经可冒佛名,论则本来非佛语,冒之无利可图。

学佛往往被经字所唬住,亦不知如何择善固执,经本成千成万,究竟应该持诵那一种?其实不难选择,只须先认清原始佛陀之教基本观念,就不难分辨经文真伪是否值得持诵了。

原始佛教的教义,细节自然也不无可能被历代辗转相传而另有改变。不过,其基本思想的骨干与精神,是大致上仍然确定不变的。一般公认最为可靠的佛语原始记录,是记载于《杂阿含经》上面,此一结集,是佛陀入灭后,由佛陀在世及身弟子五百余人,鉴定佛弟子阿难陀尊者背诵佛语的第一次结集,被一般学者认为可靠。不过,《阿含经》诸集历经世代流传,难免亦有被窜改增删,在梵文时代的版本,已经与先世的巴利版本颇有出入。佛陀说法系用巴利文,并非梵文,梵文是较后世流通印度的语文,将原始巴利文佛语录《阿含花串》译成梵文,已经难免错谬。再加上梵文时代的寺院僧团立场各异,难免窜改增减经文。梵文版本被传入中土,再译成中文以后,差异更多,现在比较一下英译巴利文《阿含经》,与中译本《阿含经》,就发现两者有很多差距。再译的中文版,难免有谬误,再译的英文版,也难免有它的误差。所以,同样是《阿含经》,中英文版两种就对照不起来,很难判断孰为正确译文,也只好采信两者相同之观点而已。若以常识推理,则似乎第一手的译文可能比第二手的再译版较为可靠。换言之,英文版是从原始巴利文版佛语译出,这是第一手译文,中文版佛经则是从梵文版或藏文版再译,并非从原始巴利文译出,这是第二手甚至第三手,可靠性与准确性可能打折扣。现时在国际上流通的佛经,以英文版为多,以译自巴利文的英译为主流,还有从南传佛教资源译成的英文本也较多,汇集成西方佛学研究的主流。

一般由中文版佛经译成英文的,似乎受到较少的重视,甚至有时受到较低的评价,并不是西方学者心存门户之见,而是他们多认为中文版伪造的经文太多,离开原始佛教太远,此语也许不算厚诬,中国人从符秦时代就有人开始伪造佛经,历代都出现秘本佛经。毫无佛教内容的经本也标榜佛名,任何迷信也都冠上佛名,弄得神佛难分,真正的原始佛经反而被掩盖了,这是可悲的现象。佛教圈内,很少人从事正本清源的修经工作,可能是因为工程过于浩大,佛经成万成万的版本,从何开始?看来只有学佛人自己凭智慧去判断及取舍真伪了!

End

佛像和佛经可以下载到手机里吗?

佛像和佛经可以下载到手机里吗?◎正如正如法师答:当然可以,但一定要恭敬虔诚。恭敬虔诚,才有功德利益。立佛像、瞻仰礼拜佛像的意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见贤思齐,向佛菩萨学习。也是信仰者向佛菩萨学习的一

《佛经故事图文选》序

大藏经典是正法久住的象征,是学佛修行的依据。历代缁素大德皆从大藏经典中开、示、悟、入佛知见而行证圣道,譬如当代深受佛教界敬佩仰慕的印光法师,20岁出家后,无论是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4年闭关时期,还是在浙

佛经放生故事

佛经放生故事《阿难现结经》中记载: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慈罗。他很仁慈,对人和动物都很慈悲。有一天他路过集市,突然看见有个人在卖一只大鳖,大鳖不安地动来动去,眼里流着眼泪,显得很有灵性。慈罗想像着可怜的鳖被

一举四得抄佛经

宗舜法师一、古以写经增福延寿抄经,古称写经,即书写佛教经典。大乘佛教特别强调受持、读诵及书写经典的功德,如《法华经法师品》云: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

梦参老和尚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现代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有佛经;假使没有原始的经本,还拿什么去复印啊!怎么能印得出来啊!现在的写作文章,不能

佛经中的吉祥义

佛经中的吉祥义圆慈 吉祥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不鲜见,如书信里、贺年片上、馈赠的礼物上、贺辞里等。无论带有吉祥二字的东西被送往何处或何人,吉祥总是与人们的心愿或言语有关:它是用来传送人们美好的内心祝愿

让优美的佛经点亮心灯!

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法华经》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药师经》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药师经》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惟 贤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

研究佛经的结论

◎ 尤智表 我研究佛经的动机是为了求知,不像有些人是受了严重的刺激,为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而信佛的。我并不是说这种信佛的动机完全不对,但受刺激后的神经,不免失去平衡,因而对佛教的各部门,反不能获得客观的观

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 唐 人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了佛教。汉哀帝元寿 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这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赵朴初谈古代佛经翻译家

◎ 善 言问:历史上象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

元音老人:别误解了佛经里的功德

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大家听到或看到后,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这

佛经中的等持总持

佛经中的等持总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等持: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唯

于凌波: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于凌波居士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 ]。佛陀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

方广锠:怎样读佛经—佛教研究经验谈之一

怎样读佛经—佛教研究经验谈之一方广锠初学者常把阅读佛典视为畏途,说:明明那些字都能认识,可是串到一起以后,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好象看天书一样。其实,绝大部分佛典所表达的思想并不那么深奥,不是人

助印佛经:快速消业 延寿 增长智慧福

佛经和各种善书有导化世人的功效,能够多读,对任何人都是好事,之所以能够出资印制各种经书,都能得到不同的功德。单是印经,就可以有以下的十项功德: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二、常得

佛经中说供僧、斋僧功德

《赞僧功德经》佛陀云:若有清信士女等,能於十念生信心;平等供养比丘僧,是人获得无量报。《四十二章经》上云: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

佛经中真如是什么意思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

佛经中的总持和等持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中,“总持”为梵语陀罗Dhamacron;randotblw;i,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百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

佛经里常说的“贤劫千佛”是什么意思?

为何现在称为“贤劫”?《行宗记》云:“此界成后,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贤劫”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中劫的名称,共有八十小劫的漫长时间。期间有千佛出世,第一尊为拘留孙佛,第二尊为拘那含牟尼佛

佛经中讲的“五浊”是什么意思?

一,众生浊。我们现在的众生,这里指的是我们世间的人,身心污染到极处,我们不相信伦理道德,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父母不孝,对师长不敬。二,见浊。没有正确的知见,迷惑颠倒,认假为真,没有

郭耀华: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郭耀华: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一、北传佛经究竟涅槃的概念原始佛教即以“烦恼永尽,心无取执,解脱诸漏”来解释涅槃,一切有部以“择灭”解说涅槃,大乘中观派以“

佛经中对五逆罪的说法

1、大小乘通用五逆罪:(1)杀父杀母;(2)杀阿罗汉;(3)出佛身血;(4)破和合僧;(5)诽谤正法。(《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2、大乘五逆罪:(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

迦叶执着于头陀苦行 佛陀涅槃后集结佛经

摩诃迦叶又叫做大迦叶、迦叶波,意思是乌龟,又翻译成饮光。传说他的祖先在修炼时,有一只具有灵性的乌龟背负着玄妙的图案而来,因此得道,所以以龟作为姓氏。又传说上古时代曾有仙人能吸取日光,平时隐藏着,见不到

净空法师讲解:佛经里面的小三灾

人为的灾难是社会动乱,佛经里面所讲的小三灾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武战争。小三灾经上讲得很清楚,战争七天七夜,叫刀兵劫。刀兵劫之后是瘟疫,瘟疫的时间七个月七天。再接-着就是饥饿,人找不到吃的东西,时间多久

佛经中的“三世诸佛”,分别指的谁?

在《法华经》就是十方三世诸佛齐聚灵鹫山,为众生应机说法,经文中也有“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之说。那么,三世诸佛分别是谁,是指代三尊佛吗?首先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量寿经》中提及阿弥陀佛时说:“彼佛如来,来

佛经中的十念是什么意思

1、十念往生:恶业凡夫,临终时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下生。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3、于佛等十境,起修十念,摄伏乱心,勿使妄动;则正念现前,佛道可期矣。 念佛、念法、

佛经中说的授记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授记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授记最初的意思是佛说法的一种形式。它被列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它音译为和伽罗那、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罗那。又义译为授决、受决、受记、记别、记说、记。授记有说明

佛经中授记是什么意思

佛经中的“授记”意思是提前预见到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并且告诉他,让他更加努力的修行。授记是佛教的专出名词,是十二部经的一种,它的意义是预报,是佛对于已发心的众生,预报其必将成佛者。原先在帝王制的时期,

冯培德:胎里素

我是个素食者,青菜、豆腐、豆芽、花生、黄豆、吃得最开胃,鱼啦肉啦,鸡鸭珍馐,一见就觉得腥膻反胃欲呕。朋友请我吃饭,每使我面对满桌佳肴无从下箸,弄得宾主两不欢,尴尬之至,人家就爱问:怎么那么笨?好鱼好肉

冯培德:护生诗之英译尝试

翻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翻译诗词,尤其困难,想要译到「信、达、雅」,更属极端艰苦难达。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甚多,举凡音韵、平仄、神韵、气派、寓意、典故、衬托、修辞、意境、隐约、婉转、暗示、启导、古人、旧

冯培德:吾爱吾猫

猴儿有许多魔障,人家有七情六欲,吾猴却有七十二情六十四欲,就是在平静的日子,又爱上树偷菓子吃,又爱偷懒,性子又急,那猴心一秒钟也不知电转几千廻?若是唸一段佛,心里不是想到去上树,去溜冰,去游泳,就是打

冯培德:京都三十三间堂的观音像

中国北京人士有一句俗语:芦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也数不清。芦沟桥是北京城外南郊的一座石桥,建于元朝,桥的两边装了很多石狮子,多得连北京本地人也数不清到底有几只?意大利的马可孛罗来到此地,叹为观止,把此桥写

冯培德:佛菩萨的形象

佛菩萨是什么形象的呢?有人见过菩萨吗?很多青年心中有这些疑问:我可以见得著佛菩萨吗?我拜佛很虔敬呀!为什么为总是见不到佛菩萨呢?真的有佛菩萨吗?如果真的有,为什么不立即显现给我看看呢?又有些青年说:要

冯培德:术数与异象

五、六岁之时,我自己翻看历书,无师自通地学会排算八字,当时很惊动了父亲的朋友,世伯世叔们纷纷来找我算命好玩,我又忽然胡言乱语,预言世局,有中有不中,当时说的预言,日后回忆,亦感到奇怪,不知道缘何会来此

冯培德:《空虚的云》 九

萧公子忠国从后园逾墙而出,且喜无人看见,正可放心。只是黑夜茫茫,不知应投何方?突闻脚步之声,吓得他慌忙躲藏。「哥哥!是我!」原来是弟弟富国来了。「你来做什么?」忠国忙道:「大叫大嚷的,真可恶!」「哥哥

冯培德:老实念佛

有些人信佛,但是并不常常念佛。有些人信佛,平常不念佛,到了临急濒危才呼喊佛号。俗语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又有些人念佛之时偷工减料,不老老实实诚心念佛,只当作例行日课,数衍了事。口念心不念。又有些

卢志丹:“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

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个大国名叫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

佛经上所说的实相是什么?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为实相。凡夫

佛经说的善根是什么

这是一个佛学术语。说的是,行为、语言、思想(即身、口、意)的三种善行(即三善业),坚固不拔,犹如大树之根,故称“善根”。又,三业清净能生妙果,生余善,犹树之根能生花果,故称“善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

十二因缘是哪部佛经

四谛: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

冯培德:我所知道的佛教

我曾经是一个研究比较宗教学的人,毫无成见。在我看来,各种宗教乃发展于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各有其道理及优点。信仰通常是由理性情感或传统选择的,我本人选择佛教是由于纯粹理性,并非由于情感或迷信。我研究比较宗

冯培德:《奥力与玫瑰》冯冯

奥力蹲坐在窗沿上,悠闲地俯视著外面的景色,半个陀伦多的屋宇街道都在他的眼中。远树婆娑,白云青天,他的最大的兴趣却是在於近处电线上的一批小鸟。他的金黄色的透明晶莹的眸子在阳光中缩成了两只狭窄的梭形,他的

冯培德:怎得了?

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最富吸引力的说部作品,无论怎么看,读多少遍也不会厌倦的,越读越有味的,叫人越读越着迷的,叫人放不下的,叫人思索无休的,使人深入研究,争论永远不止的,当推红楼梦。红楼梦的研究,已形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