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冯培德:护生诗之英译尝试
2025-02-02 08:06

翻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翻译诗词,尤其困难,想要译到「信、达、雅」,更属极端艰苦难达。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甚多,举凡音韵、平仄、神韵、气派、寓意、典故、衬托、修辞、意境、隐约、婉转、暗示、启导、古人、旧事、诗典、借句、截意、兴比、讽喻、哲理、画意、字形无不精心推敲,然后融会自然,深入浅出而成为天然流利之作。

中国古诗,读之初感平澹,多加咀嚼,其味愈隽永甘美,皆因作者多已精心研究过诗词学问,饱学精通,故能以灵感出于自然,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句句扣人心弦,简洁有力,入木三分,不劳繁词。唐诗宋词,诵传千古,永不失色,正因其均是酿蜜酵醇之功,刻壁凋鑽之力,无不珠圆玉滑,芳香甘醇。

要将中国古诗词译成外国文字,首先须对于中国文学有相当的认识和对于诗词的特色有足够的瞭解,还要懂得欣赏神会,然后才可以澹到翻译。其次,必须对于外国文字及其古典诗歌亦有若干修养,而且必须相当能够自由运用外文字彙,懂得外文准确词义,外文诗歌的源流特色,外诗的音韵学,形成风格,章法体裁。

如果不曾具备中国诗学与外文诗学两种的修养,就很难把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像样得体的外文诗歌,勉强逐字译出,纵得其大意,亦难传其神韵。是以往往有很多中国古典名诗,译成外文之后,毫无感人力量。此非原诗之罪,罪在译者而已!

中国文化悠久,西方文化亦自有其特点,两者源流不同,背景各异,观念不同,中国文学的特点,尤其是诗词的特色,与中国数千年的文字背景有极密切关係。本不易使文化背景大大不同的外人立即了解及共鸣,假若译得不传神不得其旨,就更使外人读之无味了。

反过来说,把外诗译成中文:亦有几乎相等的困难,故此,莎士比亚的名诗,在古典英文,唸来锵锵琅琅,十分够味,译成中文之后,无论译者已经下了多大功夫,也总嫌味道不对。纵是名家译作,也难免「走味儿」,对于兼通中英文字的读者,不难觉察此点,对于不谙英文的读者,则更诧异于莎氏何以值得如此盛名。

李清照的「声声慢」,千古绝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一连十多字的双声迭韵,曾经被视为独步词坛傲世之作。有人译成英文,收入某大学出版的中国诗词选集,译的人已尽全力,无懈可击,但是读来总不是「味儿」,外诗研究者也说该词名过其实。

李商隐的无题诗,传诵千古,无一不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锦瑟无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鹃。」「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孟浩然的「春晓」五言绝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白的「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贾岛的推敲名句:「僧敲月下门。」又:「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崔澦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迳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像这一类以境界见胜的名诗,不胜枚举,它们的「境」,就算是对于通晓诗词的人来说,也都已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硬把它译成英文,怎样去用字面的「浮面」来传递诗中的许多高超深刻意境?怎样表达出原诗的美丽画面和清丽的音韵?

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多意境是无法用外文来「传递」的(Intransfer-able),至少以我这样微末的中英文修养,尚无能力做得到,不幸又手低眼高,自己译不出,照着别人译作也总难得见到传神的。无论译得怎么好,怎么惟肖惟妙,总觉得好像是「美式中菜」。

我想这并不是那些译家的功力不够,只是由于中西文化渊源背景距离太大,相异的文化结晶,总有些是不可「传递」的。

我向来不敢翻译中国诗词为外文,因为自知中外文学素养欠佳,而且对自己又十分苛求,只好宁缺不滥。否则,贻笑大方是小事,伤害中国诗词原意境界,才是罪大!

我常说:中国诗词,最好勿予译成外文。最好以原来面目介绍给世界,让世界先学了中文才去欣赏。我这些话,也可算是「奇文共赏」的怪论。不过,方今全世界热衷于研究中华文化。我的怪论,也许亦有些小见地吧!

我这样说明白了诗词之「不可译」,也许略可表达我如何战战兢兢于心来接受翻译「护生诗集」的艰钜工作。

「护生诗」收集将近两百首诗词,其中包括有白居易、苏东坡、石涛上人等名家的护生主题诗词,大部分是佛教出家人及居士的劝善诗体(EXHORTATORY)。从纯文学观点来看,大多数是并未「刻意求工」的作品,诗典及事典也不算太多,音韵平仄也不太苛,主旨在于劝化世人护生,推广佛陀护生戒杀的教训和提倡实践佛陀的慈悲。

承天华出版公司董事长李云鹏先生与前任主编陈慧剑先生两位大德的错爱,于年前飞函越洋,命我试译「护生昼集」,我未敢冒然奉命。后来又蒙两位先生恳请洗尘上人飞来加拿大之便面谕此意。洗公驾临舍下「永忏楼」,再三叮咛吩咐,我不敢再违命,明知自己无此能力,也只好拚命效劳了。

我一着手,就知「头痛」,首先我须慢慢咀嚼消化护生诗词,然后才敢动手翻译,初稿是用手写的,可说是逐字直译,写了几十张纸,前后费了十多天才译完。

然后我重看一遍,发现直译把英文弄得「非驴非马」,词不达意。于是我开始删改,又再重新研审译文多次,改得面目全非,仍不放心,于是全部放弃,从头再来,用打字重新再译。我须顾及原诗的护生宗旨及故事大意,又须避免写成「中文化」的英文,又须避免使用「僻字」,又得多少也顾及音韵,又得尽可能缩短词句,以免太冗长(中文译成英文,往往字数多出三、四倍)。又须使它多少也略像英诗,但又不能太古典难解,必须通顺,「通」而不「俗」。又得注意韵脚押韵,又得勿离原文次序排列太远,更须注意到英文之「可读性」与标题之吸引力。

从打字翻译开始,我在三个星期内,每天工作五、六小时,推推敲敲,已四易其稿,仍无信心,前后已五易其稿,花了一个多月,我仍觉得力不从心,译得不够「传神」。不过,陈慧剑先生来信说不能拖久,须赶完付印,我明知译得不够功力,也只好赶着定稿寄出给天华公司,聊以塞责了。说来真是十分惭愧!

可以说,这是我历来最吃力的翻译工作,也是我最伤脑筋的一次,我自知未能译出原诗的神韵意境,我只不过是做到译出佛家慈悲之旨与护生之忱而已,若以文学尺度来衡量拙译是不堪一评、不值一观的,这并非我自谦,而是良心话,希望读者大德多多指正。

我这样译护生诗,就觉得苦不堪言,不由不更加钦佩佛教人士的译经辛劳毅力。远者如玄奘三藏、鸠摩罗什今世则有台湾的莲华学苑,美国佛教会译经院,美国三藩市的中美佛教译经所等等多处佛苑的学者法师,不畏艰辛困难,默默翻译经论,成就斐然,他们的翻译工作,比我的不知要艰钜得几千万倍呢!佛经的深奥词句,若叫我译,我更不敢冒然从事了。对于译经的大德们,我谨在此敬致至诚的仰慕敬意!想到他们的苦干精神,我也不敢自言译诗之苦了。

我这里不揣简陋,举出拙译「护生诗集」当中的两例,聊以说明译诗之困难。

原题:「血肉团中有性灵」!

「声与无声莫浪听,

无声隐痛转惺惺;

请君下箸须睁眼,

血肉团中有性灵。」

看来虽平易,译起来就难了,拙译题为Meat has senses and souls too

Dodt believe the paradoxical sayings

That animals are just dumb fool-beings

In fact they do voice complaints

About the horror of butcherings

Hold your chopsticks and look before you eat,

There are senses and souls in the bloody meat.

又请看护生诗集中的孟郊名诗:「慈母手中线」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此诗极有名,极其感人,外国各大学各收有译文多种,瑜瑕互见,我因不敢掠人之美,只好自己译一次如下:

题为:Threads in a mothers hands

With threads and needle in her hands.

A kind loving mother was making a warm garment

For her travelling son.

She kept sewing and sewing in big hurry

Until the departing moment.

She was already worried.

That her son might be late for home.

Who said a tiny piece ofgrass could reciprocate

The warm rays ofthe spring-time sun?

这些欠工的拙译,在此提出,不过是聊举诗词之难译罢了。

End

护生诗

护生诗◎ 寿光禅师放生赎命事虽庸,无限阴功在此中,一岁积成千种福,十年培养万重功。已赴罗网遭困厄,将投汤火近惊冲,临刑遇赦恩无量,彼寿隆兮汝寿隆。

冯培德:胎里素

我是个素食者,青菜、豆腐、豆芽、花生、黄豆、吃得最开胃,鱼啦肉啦,鸡鸭珍馐,一见就觉得腥膻反胃欲呕。朋友请我吃饭,每使我面对满桌佳肴无从下箸,弄得宾主两不欢,尴尬之至,人家就爱问:怎么那么笨?好鱼好肉

冯培德:护生诗之英译尝试

翻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翻译诗词,尤其困难,想要译到「信、达、雅」,更属极端艰苦难达。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甚多,举凡音韵、平仄、神韵、气派、寓意、典故、衬托、修辞、意境、隐约、婉转、暗示、启导、古人、旧

冯培德:吾爱吾猫

猴儿有许多魔障,人家有七情六欲,吾猴却有七十二情六十四欲,就是在平静的日子,又爱上树偷菓子吃,又爱偷懒,性子又急,那猴心一秒钟也不知电转几千廻?若是唸一段佛,心里不是想到去上树,去溜冰,去游泳,就是打

冯培德:京都三十三间堂的观音像

中国北京人士有一句俗语:芦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也数不清。芦沟桥是北京城外南郊的一座石桥,建于元朝,桥的两边装了很多石狮子,多得连北京本地人也数不清到底有几只?意大利的马可孛罗来到此地,叹为观止,把此桥写

冯培德:佛菩萨的形象

佛菩萨是什么形象的呢?有人见过菩萨吗?很多青年心中有这些疑问:我可以见得著佛菩萨吗?我拜佛很虔敬呀!为什么为总是见不到佛菩萨呢?真的有佛菩萨吗?如果真的有,为什么不立即显现给我看看呢?又有些青年说:要

冯培德:术数与异象

五、六岁之时,我自己翻看历书,无师自通地学会排算八字,当时很惊动了父亲的朋友,世伯世叔们纷纷来找我算命好玩,我又忽然胡言乱语,预言世局,有中有不中,当时说的预言,日后回忆,亦感到奇怪,不知道缘何会来此

冯培德:《空虚的云》 九

萧公子忠国从后园逾墙而出,且喜无人看见,正可放心。只是黑夜茫茫,不知应投何方?突闻脚步之声,吓得他慌忙躲藏。「哥哥!是我!」原来是弟弟富国来了。「你来做什么?」忠国忙道:「大叫大嚷的,真可恶!」「哥哥

冯培德:老实念佛

有些人信佛,但是并不常常念佛。有些人信佛,平常不念佛,到了临急濒危才呼喊佛号。俗语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又有些人念佛之时偷工减料,不老老实实诚心念佛,只当作例行日课,数衍了事。口念心不念。又有些

冯培德:我所知道的佛教

我曾经是一个研究比较宗教学的人,毫无成见。在我看来,各种宗教乃发展于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各有其道理及优点。信仰通常是由理性情感或传统选择的,我本人选择佛教是由于纯粹理性,并非由于情感或迷信。我研究比较宗

冯培德:《奥力与玫瑰》冯冯

奥力蹲坐在窗沿上,悠闲地俯视著外面的景色,半个陀伦多的屋宇街道都在他的眼中。远树婆娑,白云青天,他的最大的兴趣却是在於近处电线上的一批小鸟。他的金黄色的透明晶莹的眸子在阳光中缩成了两只狭窄的梭形,他的

冯培德:怎得了?

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最富吸引力的说部作品,无论怎么看,读多少遍也不会厌倦的,越读越有味的,叫人越读越着迷的,叫人放不下的,叫人思索无休的,使人深入研究,争论永远不止的,当推红楼梦。红楼梦的研究,已形成一

冯培德:看埃及古墓展览中魔咒精神失常

有一位K太太,来叫我为她透视。我说看见她的女儿在十三、四岁时与很多人站在一处仰观很奇怪的庙宇神像,这座神像上身裸胸膛,是男子,下身穿金色短裙,露腿,两臂有金蛇绕缠,面貌秀美,状如美女,眼睛外圈画黑而带

冯培德:因果律和宇宙循环法则

因果律是个既简单又相当复杂的宇宙物理运动现象。古代澳州人有一种打猎用的工具叫作飞曲尺。它是用木棒制作的,造型近似中国汉字的人字形,这种飞曲尺,经现代航空学家鉴定,认为这是一种设计十分精确的飞行器,打猎

冯培德:广钦老和尚独宿超度三个日本鬼的故事

广钦抵台时,已55岁,初在基隆的极乐寺、灵泉寺等处挂单。中秋节后,到台北新店,在碧潭吊桥对岸的空军公墓附近,得一废置的日式空屋住下来。翌年,于新店后街的山壁间,凿了一个山洞,命名曰广明岩后来于此改建成

冯培德:世界尖端科学家对于遥控心力与灵识的追寻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实在该称灵识──佛经不称为灵魂,只称为灵识)?有没有可以移物或遥控的心力?我确信那是有的,我自己有过不少无法解释的遥控心力实验,及离体经验,世上上很多人都有过此类经验,虽则程度因人

冯培德:韦陀菩萨现奇观

加拿大气候寒冷多雨雪,阴寒潮湿,因此,加拿大的住宅,家家都建成楼房,入住在楼上,楼下作为游戏室及储物室。有些住宅的楼下座陷于地平线下面,就称为地下室,老华侨称之为土库,我家也有这么一间地下室。一边是暖

冯培德:水果师广钦老和尚

释广钦(18921986),法名照敬,派名广钦,俗家姓黄,福建省惠安县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2月26日,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中。4岁那年,他父母为给长子娶亲无钱,就把他卖给晋江县南门外的李姓人

冯培德:焚香与吸烟

庙宇的巨大香炉经常插满香枝,弄得浓烟窜冒,弥漫满堂,乍看误为火灾,又似火烧垃圾堆,浓烟滚滚,呛人欲晕。一般庙宇,类皆如此,香客信徒,无不焚点大把香枝,以之拜神敬佛,以为香枝愈多,愈表虔心,焚烧香烛愈多

冯培德:不立文字

古今一般评论佛教者常常抨击禅宗,谓:「禅宗盛倡不立文字,而文字最多。」「禅宗不立文字,而著述论文特别繁伙,各抒其意,令人莫衷其是」。更有人认为禅宗是完全废止文字,以心传心,不假文字,又有人认为:六祖因

冯培德:我所知道的慈济

初次与慈济结缘,是七八年前,好像是在一九八三年吧!谢冰莹教授从三藩市写信给我,叫我为慈济基金会写一篇英文文章,介绍慈济及帮助慈济在美国注册成立美国分会。这是我接触慈济的开始。名作家谢冰莹女士的名著女兵

冯培德:取土记

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位来自罗马尼亚的中年人,交谈之下,很自然地就谈到宗教问题,他是一位饱学深思的学者,对于东方与佛教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说:他家世代都是信奉正教Orthodox,但是他真正感到兴趣的是佛

冯培德:《空虚的云》 一

这是古老的中国,一个古老的乡村,阳光明媚,野花盛开,小鸟跳跃于枝头,羊群在山坡上吃草,羔羊哶喊,鹅队在路边瞒跚吭叫,鸭群在池塘中戏水,狗儿在农舍门前打盹。水田里。赤膊的农夫睬着烂泥水沼,扬着竹枝,轻鞭

冯培德:虚荣最虚幻

佛家戒妄语,我不敢说有昧良心的话来自欺欺人,也不敢胡说来哗众取宠,或者是炫奇自夸,我说的都是出自内心的实话。十余年前,正当在我少年,幸运地在写作上获得一连串的外国及本国文学奖,两个国家的元首接见勉励,

冯培德:洛杉矶记者招待会答客问

有记者问我:「学佛是不须做慈善的,只须唸佛打坐修行就能成佛!」「 唸佛一声罪灭河沙」,何必行善?我的答覆是:请细读佛教经论吧!哪一本佛典有说过那样的话?哪一本佛 经不是说「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先」?不是说

冯培德:“学佛须否出家”面面观

这一类的来信,今年有陡然大增之势,来信者以青年人为大多数,尤以学生为多,其次以家庭妇女为多。在性别方面,则以妇女占最多人数。以地区而论,则以台湾来信问出家的最多,美加华侨其次,华侨之中,又以台湾女子为

冯培德:肉中多致癌物

动物被屠杀时,因极度惊恐,全身挣扎,细胞强烈紧急分泌激素,这些激素对于人体健康的害处是很大的,有些西方医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此类激素的化学成分,注入白老鼠体内,癌症会发生,因此推论,被屠宰的动物肉类,也

冯培德:好机缘

我根性太钝,却又心比天高,总是想一步登天,修到不时解脱的地步,实际上,别说不时解脱是不可及,连时解脱我也办不到。像我这样根性愚钝而又心性不定的俗子,比如说,今天愁衣食,明日恐住行,物价涨了,穷紧张一番

冯培德:《空虚的云》 三

萧家孩儿渐渐长大,越长越聪慧韶秀,教给他的诗书,都能背诵如流,而且从不淘气,不爱与书塾群童嬉戏,只爱读书。玉堂老爷对此子十分疼爱,也期望至殷。但是看到孩子如此瘦弱,他不禁担忧,这孩子从小就怕吃荤。「孩

冯培德:普陀佛影之谜

南海普陀山,相传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之一,但是这个南海普陀,是不是现在的浙江东海普陀呢?华严经和十一面经都曾提到过普陀落伽山,华严经探玄记第十九卷上说:印度名逋多罗山,此无正译,以义译之,名小树蔓庄严山。

冯培德:吃肉收债释疑

也有人说,畜牲就是生来给人宰吃,以偿还前生业债的,人吃牠的肉,就是接受牠还债!畜牲是因为前生作孽,所以活该被宰杀被人吃,人吃了牠们,是为牠们消业障!这种讲法,是对了一半,不对一半!对的一半是,前生作了

冯培德:老比丘十里传心记

远在中国大陆的佛教徒,很多常写信寄来加拿大给我,要一一提及他们的故事,殆属不可能,因为公开了他们的姓名,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便。在表面上,ZhongGong是宣布准许宗教恢复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冯培德:为济公辩诬

中国佛教小说,最深入民间的,当推济公传。其受欢迎之程度,不亚于西游记。一提济公和尚,无人不知;也无人不敬仰。济公是一位济世度厄的和尚。他佛法无边,神通广大;经常拯救苦难,济贫扶困。济公是确有其人,在南

冯培德:从天文学证实佛说宇宙无量世过去是未来

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偈句云:「三世一切说,菩萨分别知: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悉了知,如是无量世,觉悟相不同,方便究竟行,具足诸佛智。」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第卅二

冯培德:印证佛说宇宙成坏及诸法因缘生

设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群集了世界顶尖核子物理学家。其中以义大利核子物理学家卡洛,鲁比亚博士(Garlo Lupia)为领导的美国与西欧各国科学家一百五十一人,于一九八三年宣布从实验

冯培德:牡丹与武后

加拿大的夏天是短暂可珍的,阳光也稀少,珍贵无比。六月中了,温哥华还难得见到一天整日晴朗的白云蓝天。可是白云蓝天。可是总算到处是一片碧绿了,而且万花怒放,温哥华不愧被外人称为[万花之城]和[花园城市]。

冯培德:一位伟大取经者──义净三藏法师

一说起唐僧取经,人人都知道玄奘三藏法师往天竺取经,历尽艰辛危难,取回大批佛经,对中国佛教贡献极大,尤以唯识精髓影响后世佛学至深,不幸唯识学过于繁浩深奥,受学者不多,历代递减,如今已经很少学者深入研究唯

冯培德:拜佛供奉什么香最好?

常有人问我:拜佛供奉什么香最好?这可把我问得愣住了!舍下小小佛堂从不上香。尽管常有热心人士送来各种名贵的香,什么都有,檀香、沉香、线香、卧香、枝香、条香、片香、炉香种种名牌,琳琅满目;又有现佛香,点燃

冯培德:《空虚的云》 四

大清咸丰元年八月一日,洪杨将领萧朝贵与冯云山率众攻陷永安,杀尽清兵。十月廿五日,洪秀全自称「天王」,定国号「太平天国」,下诏书通发:「天父上主皇上帝才是真神,除天父上主以外,皆非神也!天父是天圣父,天

冯培德:从神话与宗教看人类的源起

希腊神话话说太古时代只有神,并无人类,后来神创造了人类和其他的动物。不过,希腊神话中的神,不是独一无二的神,与耶稣教的创世纪说法不同。希腊神教是多神宗教,认为是由诸神分工合力分别从地心内取出泥土与烈火

冯培德:《空虚的云》 五

这一年,公元一八五二年。美国培利海军上校率舰,开到日本江户海湾,要求日本开放商港与美国贸易。日本德川幕府将军立予严词拒绝。美国军舰开炮轰击江户!炮弹炸毁了江户城楼,也炸碎了素来自大的日本武士道自尊心!

冯培德:我的写作新方向

这一阵子致力于几件事,就无形中就把永忏楼随笔搁下来没写了。这几件工作,头一件就是校对拙作空虚的云稿样。全文一百二十万字左右,逐字修改,很费时间。校对是很不容易的工作,难怪很多作家不愿亲校,也怪不得日本

冯培德:学佛必须出家吗?

学佛必须出家吗?出家好还是在家好?常有人提出这些问题,这是很不容易解答的。从佛经来看,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成佛,佛陀常常劝人出家修行,佛经常见记载,跟随的弟子出家,甚至全家出家,现比丘相,天人皆大欢喜赞叹

冯培德:心萦万佛城

在家学佛,自己读佛经,障碍较多,总不及到寺里去那么好,拿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惰性太大,既缺乏恒心,又没耐性,心事多,烦恼魔障太多,很难做到清心无想,不易专心念佛经,自己不能督促自己,时常偷懒,得过且过

冯培德:荔枝龙眼核

记得儿时在广州听过一则流传很广的佛教小故事,大意说:有一位目不识丁的贫穷老妇,佣工为生。来到一家新雇主宅中侍候一位少奶奶。那位女主人天天在静室内诵经念佛,叫老妇人侍候茶水上供。老妇看见女主人念佛,心生

冯培德:吃素保健是世界的新潮流

随便找几个外教例子,就可以发现,不杀生与吃素,并不是佛教一意孤行的不合理行为,而是很多有慈悲心的人,不分信仰区别,而共通的崇高戒行美德与理想,也是共通的保健措施,为什么?为什么人们还要吃肉?为什么?为

冯培德:禅语与魔语的区别

佛家的修行者,精勤不懈、苦修实修,从戒开始,以布施济度为务,宏扬佛心大慈悲为志。逐渐进入定,由定生慧。由小智晋大智慧,再晋升为阿赖耶识与宇宙化而为一,成为永远自在的超智慧能力,不生不滅,永利众生。要证

冯培德:有相皆妄

有很多人问:佛菩萨是什么样子的呢?佛菩萨怎么不显现给我们见一见呢?又有人说,某人见到了菩萨显圣,怎么就是他看得见,别人看不见呢?还有一位老太太说她亲眼看见了观音菩萨在云端出现,有两个神将抬着轿子,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