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冯培德:“学佛须否出家”面面观
2025-02-05 08:41

这一类的来信,今年有陡然大增之势,来信者以青年人为大多数,尤以学生为多,其次以家庭妇女为多。在性别方面,则以妇女占最多人数。以地区而论,则以台湾来信问出家的最多,美加华侨其次,华侨之中,又以台湾女子为多。

常常有人来信问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例如:学佛应不应该出家,需不需要出家,必须出家才可修行吗?修行必须出家才可修成正果吗?趁着年轻出家好呢?还是到年老出家好?应该放弃学业去出家吗?应该放弃职业或事业去出家吗?应该抛弃家庭去出家吗?

这个统计,反映出一个现象,就是现在愈来愈多人信佛学佛,也愈来愈多人向往出家,尤其是在台湾社会,向往出家修行,似乎已经蔚然成为时尚风气。

继之而兴起的出家风气,发生的地点却是中国大陆,也有很多青年学子出家,不少人来信问我出家好不好?

从社会的经济状况来看,台湾是一个经济成长的富庶社会,工商发达,教育普及,国民生活水准已经超逾美加。几十年前,人人羡慕美国人有钱,风水轮流转,如今是全世界都羡慕台湾人有钱,生活消费高,享受一流,大陆则未能企及台湾,但亦正在渐渐成长,发展比一般第三世界国家好了不知多少倍。

为何台湾与大陆愈来愈多人想放弃学业事业前途与家庭去出家?并且蔚为风气?而几十年前,在贫穷挣扎中的社会,反而很少人要出家修行。这是相当令人不解的一个问题。

从一个方向来看,可能是:物质生活愈丰富,精神生活却愈来愈贫乏,所以有很多人想出家修行来充实精神上、心灵上的空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人希望出家修行,乃是佛教德积数十年来的辛勤播种广传佛法的成就,把学佛修行与佛法的真理甘露遍洒了人间。现在已经开出茁壮蓬勃的花朵结成了接引的果实。可喜可贺。

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佛教虽然已经很蓬勃,成为一支中流砥柱的宗教与道德支柱,却并不是人人有佛缘,也不是全民皆佛徒。非信仰佛教的人,恐怕也仍然占社会人口的大部分。对于佛教鼓吹出家修行,不免会产生反感,视之为迷信盲从。

从佛教信仰来看,出家是一个人生的最高理想目标,放下一切名利,一切物质生活享受,无牵无挂,念佛诵经,济度众生,弘法度迷,慈悲喜拾,接引彼岸,永了生死轮回,成佛证果。

但是从非信佛的人来看,出家是逃避现实,不负生产责任,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还有人指责出家人是寄生虫。固然这都是世俗人的世俗之见,但是,世俗人未识佛法,怎知真谛?自然只能以世俗之见来抨击出家人。

很不幸地,也的确并非每一位出家人的出家动机都是纯正的正信,抱着弘法利众的悲愿而出家,其中也有因为消极而逃避现实的,也有贾宝玉式的因失恋而出家,也不免有些人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出家,并未把出家作为修行的理想,只是图谋供养或发展个人的名利。尽管这一类只是少数,却已是一粒老鼠屎弄臭一锅汤,世俗人见到一万个正信正修出家人也不感动,但只见到一个失德的出家人就会嘲骂全体出家人,却未想到,任何团体,人多了,都有良莠不齐的现象,世人每每因见某些假借宗教而牟利自肥的情形,就以偏概全,这是人之常情。

古代出家须经很苛严的考验,著名的唐代玄奘三藏法师十二岁出家,也须经过多场考试与考核,才获准出家,并非今时那么容易。唐代出家须经官方考试,宋代以后就渐渐废弛,但也仍然规定观察三年才准为僧受具足戒。如今时代,虽然有严格的山门,但也有不少即食文化的出家,甚至有自封的出家与自封的名号,以至良莠不齐情形每况愈下,品流复杂,往往有鱼目混珠之嫌,大大损坏了正信正行的出家人的形象。正邪难分,世俗人只从外表观察,哪知真伪正邪?世俗人一般心目中只知求财求福求子求禄求平安,很少人会用心去研究正信的佛法,更不会识别谁是真正的正信出家人,见庙就拜,见僧袍就拜,见偶像就跪。而另一些世俗人则只从这些表相来大骂佛教,更有外教的人以其偏狭之心来谰言毁谤佛教。只见他人之短而不见知自身的缺点!

从世俗人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会的文明、文化、经济,一切都是重要的,互相支持关联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用处,各有对社会的贡献,每一行业人才都是国家社会的重要份子,都是必须的螺丝钉。少了农人,没人种田,社会没饭吃;少了技工,工厂无法生产工具与机器商品;没有商人,谁去推动贸易行销?学机械的,学电脑的,学工程,学医学,学法律,学语文种种不同的人才分工合作,才可推动社会的繁荣,民生的改善,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人类的生存与繁衍。

出家人弘法利众,也是社会人才的一环,对于净化人心维护道德,自有其伟大的贡献。不幸地,从世俗人的观点来看,出家人只是念佛诵经,不事生产,只是逃避现实,对于社会毫无贡献。有人说,看!某某人大学毕业,留美回国,不去做所学的电脑工程师,却跑去出家念佛诵经,那么多年的教育,多可惜!看,某小姐大学千辛万苦才考进,却放弃了教育,跑去出家青灯木鱼过日子,多可惜!某人留美学的是核子物理系,却跑去出家,多可惜!

可不能说这些世俗之见不正确,的确是很可惜,所学非所用,好不容易造就的特殊人才,放弃了本行,跑去出家,社会的大机器,又少了几颗重要的螺丝钉,这是社会的重大损失。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假如说,这些人才出家,等于是做了教授教师,去教育社会,那么说,就是失诸东,收之西,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正信的出家人以正法正信正行正念正思惟正言等等为教,以身作则为教,则又何异于教授教师?换言之,科学家也并非人人从事研究工作,也有些做教师的呀!

基本上,我认为出家人对社会具有非常重要伟大的教育使命,从弘扬佛法之中,教育了社会,维护了道德,也发扬了慈悲的佛法精神。假如有谁能考虑到放弃自己的一场学业事业与前途幸福,放弃家庭,而去认真严肃出家,作为实践佛法慈悲理想,这是值得赞叹的。

不过,倘若有谁只是为了失恋而出家,或为了做人做自了汉而出家,那么不纯正的动机的出家,就不是可称赞的事。

听说有些少数人要出家只是为了出国方便,及赴美国移民方便,因为美国移民法优待宗教传教人士,不列入优先顺序,随时可以批准。事实上,我也曾见过有人在大陆向一些老年僧人收买戒牒,从羊肉馆厨师摇身一变为法师成功移民美国,照旧开涮羊肉馆子发财,也见过有人在台湾出了家,利用美国移民方便,上了岸就脱下海青,接取妻儿来美国团聚。像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但毕竟仍居少数,不能以偏概全,可是这些人的行为已经使正信出家人受到了不利影响,自不待言。

也有人是向往出家人的修行生活悠闲,以为都似王维的诗句那么逍遥。假如以此心态去出家,那就等于小男孩梦想航海的快乐而想去做水手。出家的生活与工作其实一点都不悠闲,披上袈裟事更多哪!

倘若有人认为必须抛弃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儿女这些尘缘无牵无挂,而跑去出家,却又自以为是可以成佛,又以为自己出家去弘法度众,不受牵挂。这种动机,也颇为可疑。到底是否真正开悟?试问: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都不爱,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不爱,狠心斩断亲情,却侈言弘法利众对众生慈悲?你对众生慈悲再大,却为何对你自己的父母妻儿骨肉不慈悲?你要侈言济度众生,为何却要斩断自己的父母与妻儿骨肉?就有一位男士,抛弃他出生只有一天的儿子与四岁的女儿,更别说太太,他跑去出家了,让失业贫病的太太独立抚养两儿,他说儿子都是讨债鬼,怎么也不听我劝告他回家,问他为何出家,他说要济度众生,或者他将来也能成佛作祖。但是,他所谓修行是建立于妻儿的痛苦眼泪之上的,依我看,他是在作恶业(使妻子儿女痛苦)多于修行哉!

佛陀在世出家苦行七年,观明星而开悟,放弃苦修,成道后率妻子耶输陀罗与儿子罗侯罗同往外地同修,后来又度父王母后同修,可见出家并无须抛弃父母妻儿,日本有些宗教准许和尚在寺内与妻子儿女同往,一同生活可能也有其道理,应该算是合乎人道的制度,卫道之士抨击为犯淫戒,这是另一个问题,下次另谈吧!

至于各方来信所问应否辍学弃业出家等等问题,我的答覆是个人自主,我不能越俎代庖来代他人决定,因为个人情况不同,因缘不同,志趣各异,动机也有别。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个信佛学佛的人,但我绝不会抛弃我的年迈慈母不予供养照料而跑去出家,我自己觉得我做个在家的学佛人已经很满足,我没有什么弘法利众的大志,也谈不到是孝,佛陀也曾讲过父母恩重难报经,并没教人抛弃母亲去出家。至于教人辞亲割爱才可出家,我怕是后世弟子的观念,我认为很不合理,很不人道,试想一想,我若出家去了,谁来照料我母亲?我出家去了,让我母亲日夜哭泣思念我?让她无衣无食,无依无靠?倘若我能弘法利众,这样也未免对母亲太残酷了吧?我为什么时候要把我的出家理想建在母亲的痛苦上面?连对自己的母亲都无情,还讲什么修行呢?讲什么对众生慈悲?

我也不愿见到全民皆修,太虚大师的佛学与诗词学问举世同钦,但他曾主张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都人人出家,我却不敢苟同!全民出家,岂非中华民族绝种了,无众生何来的佛?假若他主张的只是短期出家,像泰国方式做,或是像台湾现在的一些七天至十天出家班,领受一下佛法,那就值得推荐。

可能我的思想还是受孔子儒家的影响较深吧?我还是拥护儒家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观念,我觉得家庭伦常是很重要的,是尽到社会安定和平的重要关键之一,倘若全国人人都出了家,都不要家庭,全民皆僧又与全民皆兵有何分别?

信笔至此,又想起有些法师很热心劝人出家,有一位已故的高僧,当年的轶事是,见了谁都说:你前世是一个和尚,佛缘很深,今世应该出家继续再修!那么说,人人都前世是出家人。当他不喜欢谁,他就说;你前世是个杀猪的屠夫,做了太多恶业!听久了,听多了,猴子就说;同一个来人,去年您说他前生是和尚,今年他怎又变杀猪的呢?老法师拿了纸扇子照实打骂:你这个猴子真坏!

说人前生是出家人,这话您听着也不新鲜吧?不少人还是拿这句老套来劝人出家哪!

End

学佛要读什么经?

学佛要读什么经?◎耀 一《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寂 静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第二,什么是佛法?第三,我们信仰什么?现在一起来探讨第一个:佛是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法师、很多居士,对这个问题已经早有研

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刘素云:当前学佛怎么学法?

当前学佛怎麼学法?怎麼样才有成就?我告诉你们,改过改习气,一定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念佛你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不是不念佛,要念佛,但是和改过、改习气、改毛病、改脾气比起来,一定要把改过放在第一位。现在时间

刘素云: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刘素云:学佛人的榜样刘素云

「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难信之法,但是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它就变成不难了,这个妙。东北刘素云居士是个最好的榜样,她做出来给我们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刘素云:学佛的几个误区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

李炳南:儿童学佛浅问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于长大退转,乃是

学佛的观点决定终点

◎ 大 愿我们首先要学智慧--内心要生起智慧。我们活这一辈子,在世间有种种的经历、种种的人际关系,跟你关系最密切的是你的太太或者丈夫,还是你的儿子、女儿,或者是朋友呢?又或者是你追求的财富?都不是!跟

李炳南:为什么学佛后更多的业障现前?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因为缩短了时间,一生受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学佛人如何使家庭越来越和睦

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有的人潜心学习佛法却解决不了家庭纷争有的人自叹亲人之间矛盾重重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源于我们智慧不够没有领悟

刘素云:想引导家人学佛,该如何做?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

刘素云: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

问: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答:不是,不是这样的。你父母学佛学得正,对孩子是正面的影响,不会愈学愈自私的。我跟你们说我学佛,我老伴学佛,我儿子、儿媳妇也学佛,但是我孙女不自私,我孙女今年

学佛的基本精神

◎ 惟 贤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们作为佛子,用网络来宣传弘扬佛法,使想了解和学习佛法的人通过网络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佛的基本精神,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学佛的人应该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看破红尘之后 才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

学佛不是休闲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远行的人不必害怕路途的遥远,只要坚定方向,走好每一步,自然能到达终点。学佛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系统、完整、长远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修行重点与方法,修行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学佛人,不要再迷信!

梦参老和尚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学佛要信因果,做人要有道德

◎ 明 学我们佛教讲因果报应,做了好事情,将来得善报;做了恶事,将来得恶报。我们今生为什么得人身呢?我们上一世做了好事,所以这一辈子得人身。它今生做猫、狗、牛、羊了,它前世做了坏事情,这辈子就到畜生道

修心与学佛

◎ 静 波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

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学佛之简明标准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学佛与世俗责任并不冲突

济群法师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

在家学佛与课诵

慧 宣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漏,逐渐证悟佛性,但前提是通过戒定慧的不断增长,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不断进步。培养与增长戒定慧的方式之一,即是通过每日的课诵,这点对 于在家居士修学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左志南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与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变化及儒学的丰富完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大夫学佛特点及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生成过程,与其诗歌典故运用、书写内容及诗美呈现关系密切。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 虚 经商之道即与学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趋无上菩提。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究过,不能去研究;实则佛学并不艰深,而学佛亦并不难。世间无论何事均可与佛学之理相通,无论何人均

学佛,从真诚面对自己开始

我是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精心打造过的人,以前做梦也没想过,我会学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猛的,我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有用主义思想,在同喜班拼命吸收着佛法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感觉自己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候

元音老人:学佛要先正知见,知见不正不堪学佛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人生所走的道路,有正道,也有邪道;有迷道,也有觉道;有大道,亦有小道;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险道。邪道不合法、迷道不合理,小道太自私,羊肠险径不安全,绝不会有良好的结果。所以道德,该是正

学佛后的启示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元音老人: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传印长老:莘莘学子学佛应注意方式

(一)要珍惜这番大好因缘诸位同学值遇殊胜因缘非同一般,不可以寻常视之。诸位年方韶龄,正信佛教,发心出家,实非寻常人所堪能;生值盛世,国泰民安,衣食丰足,日用不缺,这都是夙世为善之所感召。能够入学到中国

学佛先从做人下手

昌臻法师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徐恒志老居士著一、前言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学佛路上的8个智慧锦囊,带给你一生喜乐安康!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学佛路上。长路漫漫,你是否有时会感到迷茫?是否有时会找不到方向?今天,我们选取了8个学佛路上的智慧锦囊,它们不仅是一份提醒,更是一份陪伴。陪伴每一位佛弟子,增长福慧

女性学佛后只能素颜?

有人问法霞法师:女性学佛之后是不是不能打扮了?法霞法师:一些女众学佛后认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从而不注意形象,以至于到了邋遢的程度,这导致对佛法缺乏深入了解的大众对佛教产生误解。其实,佛教不提倡奢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