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典七种讲解—金刚经讲解
2025-03-28 09:43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佛书的,佛书也叫作佛典。而《金刚经》也是佛典中的一种,《金刚经》是中国汉传佛教最著名的经典,全文约有五千字。道家最著名的经典《道德经》(《老子》),全文也是五千字,称为“五千言”。佛教的《金刚经》正好约五千字,这就是佛教的五千言了。

过去不仅很多佛教徒读诵、书写这个经,而且佛教以外的儒家人士、道家人士,还有一些民间宗教,乃至村夫农妇、闺阁淑女,都读诵、抄写这个经,其影响非常巨大。《金刚经》梵文字尚存,汉译一共有五个译本,今天我讲的是影响最大、也是最早的一个译本——姚秦鸠摩罗什翻译,题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个经后来有元魏菩提流支及南朝陈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及隋朝达摩笈多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最晚有唐代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皆一卷。以唐玄奘法师的译本译笔最为严谨,题为《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但文字没有鸠摩罗什的译文流畅,所以,读诵的人很少,今天大家一般都是读诵鸠摩罗什的译本。除汉译外,还有和田文、栗特文、藏文、蒙文、满文等译本,近代又有英、法、德、日等数种文字译本。历代注疏极多,古印度无着、世亲各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国高僧祖师如僧肇、慧远、智顗、吉藏、窥基、慧能等,皆有注疏。

现代人注疏讲解者也不少。我先解释“佛经”,什么叫佛经?佛经的“经”,梵语叫做“修多罗”,意译“契经”、“长行”,是一种巴利文、梵文散文文体,为佛教“十二部经”之首。和一般的文章或者著作不一样。

在佛临圆寂前所说的《无量义经》中,佛明确开示他四十九年种种说法的实质,是令众生离种种执着。什么叫做执着呢?执是拿在手里不放,着,是胶着、粘着,执着,通俗地讲,就是抓住不放。抓住不放什么呢?种种不如实的认知,佛法叫做“妄想”,即不能如实认识自己和人生、世界的真实本面,把不如实的认知误认为绝对真实。妄想的“妄”,是虚妄不如实之意,想,为“取相”之义,即感知觉及在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认知。

佛法认为,必然有一个真实本面,但是我们人类天生没有认识这真实本面的能力和方法,我们的认识,必须依靠禀赋的感知器官,通过五种感官接收某种资讯,经意识加工形成感知觉,然后形成某一种认识,建立世界观、人生观,这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佛法认为这种方式得来的认识多是虚妄不实的,以虚妄不实的认识为绝对真实,就是佛说法所着力破除的执着,唯识学叫做遍计所执。众生执着并非绝对真实的东西为绝对真实,由此产生种种烦恼,由烦恼造种种业,被烦恼、业力所系缚。系,就是被绳子捆住,缚的意思是一样的,今天叫做“捆绑”。

人生来都被很多条绳子捆住,不得自由,有观念上的不自由,有欲望上的不自由,有社会生活中的不自由,有生理上的不自由,有情绪上的不自由,最根本的系缚,紧紧捆住人的绳子,佛法认为是众生内心的我见、我执、法执,它是产生种种烦恼的总根子。

佛教讲的烦恼,跟我们现在说的烦恼,意思不完全一样。佛经中的烦恼,指使心不得安宁平静的心理活动。像我们内心的种种欲望啊,种种负面情绪:骄傲啊,嫉妒啊,愤恨啊,等等,都属于烦恼。从烦恼产生“业”,业,梵语达摩,意为造作,就是身口意的活动,人际之间的交往,工作、创造,身体的各种动作,干了哪些事情,嘴巴讲话或者写作,脑子思考盘算,都叫做“业”。业作为一种活动、运动,和所有物质运动一样,必然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受一定的规律制约,产生它的后果。众生因为烦恼所造的业,决定了其命运是不自主的,是有各种系缚的,有各种苦的,尤其是生老病死,这种作为人类共同承受的痛苦,谁也不能避免。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使众生从这些痛苦特别是生老病死苦中解脱出来,达到理想的生命状态或者精神境界,日本有学者把这叫做“生命的自觉进化”。佛陀说法,一般不先自己讲,在三千多种佛经里面,佛主动讲的经只有不多几种,大部分经都是由弟子发问,佛看发问的人有什么执着,然后帮助他把自我捆绑的绳子解开。后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他说法是“随方解缚”,就是说看你是被哪一条绳子捆住了,我帮助你解开就是了,这正是佛陀说法的基本原则。

《金刚经》是一部标准的佛经,体现了这种随方解缚的作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经。先看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梵语跋资啰,就是钻石,是所有物质里面硬度最高的,能够破坏所有的物质,但是不能被所有的物质所破坏,它是一种比喻,比喻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最初曾经被汉译为“明度无极”、“智度无极”,因不大准确,后来还是音译。梵语般若,意译“慧”,是抉择、分别是非邪正的功能,可以翻译为“智慧”,但是不同于我们世俗的一般智慧,而是一种如实知见、能够使人解除一切系缚而得到大解脱的超越性智慧。

翻译为智慧的话,容易产生误解,所以鸠摩罗什把它音译,梵文的原音大概跟当时都城长安话的“般若”读音相近。鸠摩罗什是在东晋,距今1300多年前,那时候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差别很大,“般若”在当时的读音大概接近于梵语的读音“波若”,所以,佛教界至今不读作“班若”而读作波若。“波罗蜜”是梵语,原意是达到目的地,古代曾翻译为“到彼岸”,就是达到自己所想要到达的那个最终目地。

最终目的地是什么呢?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般若波罗蜜,古人曾经意译为“大智慧到彼岸”,属大乘菩萨行六度之第六度,这一度被强调为其余五度的导首,《大般若经》有般若度如首如目、其余五度如足之喻,甚至说般若一度可以总摄六度,因为每一度都必须以般若为导来修,每一度中都有般若度。《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三即说:“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中具足六波罗蜜。”金刚般若,即是般若经所说的大(梵语摩诃)般若,是能够使人达到涅槃、成就佛果的智慧,非世间各门学科的知识,非表现于处事待人上的聪明练达,非科学家对物质现象的发明揭示,非哲学家对世界模式之思辨构想,非宗教家对神性的内省体验,甚至亦非佛教小乘圣者所证的涅槃智。

总而言之,金刚般若非各种世间俗智,亦非出世间的偏空之智。世间俗智,不超“自心现量”,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终如瞎子摸象,只见肢节而不见全体,其功用,至多不过能使人们眼前的生活过得舒适一些,做人处事顺当一些,或通过修炼而活得略长些、健康些,乃至死后生天成神,但无力解决人存在的根本矛盾,不能给人指出永离生老病死、获得永恒安乐的正确途径;小乘圣者的出世间智,虽能使个人超出三界生死,但无力照破根本无明,不能获得尽度众生皆共成佛的大自在、大智慧。

世俗智与小乘出世间智,皆不能断灭一切无明黑暗,不得名为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一种由如实照见宇宙万法体性的超越性智慧,是由彻底认识自己、开发自性最深潜能而显发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的圆满彻证,便是生死问题的根本解决,永恒安乐及普度众生皆共解脱的大自在之实现。

它犹如仙人妙宝点石成金,能使众生由凡而圣,由人而佛。从金刚般若出生一切诸佛菩萨、菩提道果、神通妙用、福智庄严,故经中尊之为“诸佛之母”、“诸佛之祖母”。它可谓开启宇宙奥秘的总机关、解决文明根本问题的总钥匙,为世出世间最最珍贵的无价宝,犹如宝石中最贵重的钻石。

以金刚般若了诸法实相,达涅槃常乐,是佛陀的伟大发明,堪称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成果。像金刚能摧碎一切物质而不能被一切物质所破坏,金刚般若可以破除一切执着,破除一切邪见邪解,能灭一切无明,能断一切烦恼,能除一切生死苦恼,而不能被世间的一切学说、一切理论所驳倒,不能被科学发现所证伪,是永远不能被破坏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大体可用现代语言意译如下:以像金刚石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或云:能度过生死之流而抵达永恒安乐归宿处的大智慧。说这种大智慧的经,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此金刚般若,超越世俗智慧辩聪,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不可触,非如科学技术的物质成果可以供人取用,非语言文字所可表述,唯可遵循正道修行实践而证得。

大乘佛教按修证的阶次,将般若分为三种:先得文字般若,经过闻思经论,获得对佛法的透彻理解,名为“胜解”,是一种理性思维的结论,属于闻思慧。其次为观照般若,运用闻思慧如法观修,逐渐纯熟,获得一种对佛法直觉的领悟。第三实相般若,观修功到,亲证实相,其智慧称修慧,才是真正的金刚般若。

以文字般若观修得观照般若,以观照般若观修证实相般若,为修学佛法、获得金刚般若的通途。般若经所说的般若,从实相般若流出,多属观照般若,以直觉及比喻体会空性,而不多讲所以空的道理。按汉传佛教的传统说法,佛一生说法49年,一共分为五大阶段,般若系经是在第四阶段说的,共说了22年,在五大阶段中说的时间最长。

所说的经,玄奘大师译为六百卷,称《大般若经》,分为16“会”,一会为一个完整的经。其中最短的一会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只有一卷。虽然篇幅短,但内容是独立的。说般若经时,听法的物件大多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或者还有比阿罗汉果低一些,跟佛学了很长时间小乘法和大乘法的佛弟子。对他们,佛不需要再讲小学和中学课程了,在上大学生的课程了。所以,般若经读起来就不是像小乘的《阿含经》那么好懂。

这个经确实是非常难懂的,没有讲太多的道理,只是破除执着。为什么不讲道理呢?因为这些道理在讲《阿含经》和《方等经》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以前没有学过《阿含经》和《方等经》的,要把《金刚经》完全读懂,确实比较难。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东晋时狄人姚兴在北方建立的一个政权,史称后秦。鸠摩罗什,是这个时代的西域高僧,他的父亲是印度僧人,来到现在新疆的库车县、当时叫龟兹的国家,被迫娶妻,生下鸠摩罗什,鸠摩罗什自幼随母出家,聪颖异常,名声远播。后来在姑臧,就是凉州——现在甘肃武威那个地方,呆过17年,学习了汉语,又被请到长安来,住了12年。他的梵文字来就学得很好,汉语也学得不错,佛学水平很高,修持也很好,所以翻译的水平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三藏,指佛教的全部经典,分为经、律、论三大部,经藏为佛及佛弟子说法的记录,律藏为佛教的各种戒律及制定戒律的缘起,论藏为阐释发挥佛经义理的著作。

精通这三大藏的法师,称为三藏法师,如唐玄奘为三藏法师,简称唐三藏。法师,为善于解说佛法的僧尼,其资格认定在佛教中本来有严格的规定,不但要娴熟经论,善于讲说,而且持戒精严,修行好。现在在中国几乎成为对所有僧尼的尊称。南朝萧梁时的昭明太子萧统,虔信佛教,佛学水平相当高,他把罗什译的《金刚经》按内容分为三十二分(段),这一分法未必很准确,但一直被沿用,现在我们也按这一分法分段讲。

上面就是关于金刚经的讲解了。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认真,而且我们要尽可能坚持每天都去念诵修行的。

End

传统注疏《金刚经》

施青石唐代以后,翻译佛经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刚经》却以注疏、释论的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间,《金刚经》已经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杂琐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虚,成为中国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

佛典小故事两则

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无形的七种财富

世间上的人都希望发财,所谓向钱看已成为社会风气。其实,钱财不一定指有形的黄金美钞,或是房屋地产、有价证券等,这些有形有价的钱财之外,另有一种不受人注意的善财,更为宝贵。一般有形的财富都是向外去求,无形

忏悔时当发七种心

北齐天平年间,有一居士,四十多岁,前来礼拜禅宗二祖慧可。他说:弟子身缠疾病,请和尚为我忏悔罪孽。慧可说:拿罪孽来,我替你忏悔。居士考虑了很久说:我觅求罪孽而不可得。慧可说:我已为你忏悔完了,你当皈依佛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佛典汉译之经验

我国古代佛典汉译九百年 ,翻译家们不断总结翻译 经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魏晋以前中国人谈翻译 ,只有译字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 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札 记王 制》

佛典之翻译

◎ 梁启超佛典翻译,可略分为三期。自东汉至西晋,则第一期也。僧徒记述译事,每推本于摄摩腾、竺法兰,谓今所传《四十二章经》实中国最古之佛典。据其所说,则腾等于汉明帝永平十年,随汉使至洛阳,腾在白马寺中译

《金刚经》解决的问题

◎ 济 群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

中古佛典序跋

中古佛典序跋◎ 赵纪彬佛教以佛典为载体,欲在中土广泛传播,佛典的汉译与整理必不可少。中古佛典序跋客观记录了其中的每个环节,真实地还原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过程。中古佛典序跋记载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时间、地点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圣严法师(一)净化人心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

礼佛有七种

梦参法师这个礼拜在慈老法师引证勒那三藏里头说,礼拜有七种。内无恭敬心,没有恭敬心的礼拜,只是形式,五体不投地。像很多的寺院里头,一进去,大殿里都有拜垫,慈老法师说摆架子,每个殿里都摆个架子。咱们一般的

让好运不断的七种方法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佛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可我是一个穷光蛋呀!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一,颜施,你可以用微

《金刚经》是救命真经

《金刚经》是救命真经◎ 梦 参这部经在我们一般的说为救命真经,这个救命不是救我们的色身性命,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所谓救命经因为我们都迷了,迷了我们的真心,迷了我们的性体,这部经能启发我们,能够使我们恢

《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管见

《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管见◎ 李子捷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问世,其中有数篇论文都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关。不久有幸受程老师邀请参加该新著的座谈

《金刚经》是解决“心”的问题!

禅 觉《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

读《金刚经》得财富无量的原因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

沈家桢:金刚经的作用_学金刚经有何用途

金刚经的作用有哪些?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如何运用《金刚经》于生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

沈家桢:《金刚经》能消业障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

沈家桢:怎样念《金刚经》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

佛典中的“黑”与“白”

佛典中的黑与白◎ 季羡林1948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我在里面讲到朱子教人用白豆黑豆来系念,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起一恶念,则投黑豆。我认为,这个办法来自印度佛

别错过!秋天必吃的七种美白食物

晒了一夏天的肌肤是不是想趁着秋天白回来?很简单,日常食物就能帮上忙,来看看秋天必吃的7种美白食物吧!1.蘑菇:营养丰富蘑菇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脂肪低,无胆固醇。食用蘑菇会使女性雌激素分泌更旺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道德经》的七种智慧,读懂得人生活不会太差!

《道德经》智慧包罗万象,随手摘录,都是至理。今天只说说当中的一段话,七种智慧,足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地,指选择恰当的地方,即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四)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最后,佛再次强调持诵此经、为人演说的福报,胜过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的七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二)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佛再次破微尘、世界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三)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 总结

对此经的宗旨,古今大德有多种归结,如《金刚经六祖口诀》把全经宗旨归纳为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我总结为:般若方便不二为宗,实相为体,无相为相,无住为用。依藏传佛教见、行、果的教法系统,此经的宗要

南怀瑾:《金刚经》中的9大人生真相,大梦顿醒!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所有的佛经都是以如是我闻或闻如是开头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下讲的这些,是结集这个经典的我亲自听佛讲的。经典的结集,南传佛教认为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各自就座以后,就要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五)

所谓的度,也不是说我给你一个什么,或者说像轮渡那样用船把你渡到对岸去,无非是引导众生如实认识自己本来的实相,依法修行,自臻解脱。所以,菩萨也没有度众生,是众生自己度众生,或者叫自性自度。认为自己是菩萨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四)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佛解释了:发心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六)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真实发菩提心之后,要行菩萨道,让菩提心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一)

《金刚经》是中国汉传佛教最著名的经典,全文约有五千字。道家最著名的经典《道德经》(《老子》),全文也是五千字,称为五千言。佛教的《金刚经》正好约五千字,这就是佛教的五千言了。过去不仅很多佛教徒读诵、书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七)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真实发菩提心之后,要行菩萨道,让菩提心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德胜彼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成佛,证无上善提,只不过是断尽了无明妄执,觉证本来自性,如古人所说: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以上所说,太宝贵了,须菩提长老听到这里,深刻理解了佛所说的义趣,不禁感动得涕泪悲泣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三)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四)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佛进一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一)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佛问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能这样想:我证得须陀洹果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