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典中的“黑”与“白”
2024-11-20 09:48

佛典中的黑与白

◎ 季羡林

1948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我在里面讲到朱子教人用白豆黑豆来系念,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起一恶念,则投黑豆。我认为,这个办法来自印度佛教。我举了《贤愚经》卷十三的一个例子。我的结论是:从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宋代理学不但在大的思想方面受了佛教的影响,连许多人们平常不注意的末节也居然受到佛教的影响了。

后来翻阅汉译佛典,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类似的例子,更足以证成我的前说。我现在再举出几个例子,稍加诠释,并引申谈一谈佛典中的黑与白。

《摩诃僧只律》卷十三:羯磨已,此比丘应作二种色筹:一者黑,二者白。不应唱言:非法者捉黑筹,如法者捉白筹。应如是唱:如是语者取黑筹,如是语者取白筹。

如果觉得这不够清楚,我再从对应本中举出一个例子。《十诵律》卷三十五:若比丘已作行筹人,随僧多少应作二种筹:一分长,一分短;一分白,一分黑。说如法者,为作长筹;说非法者,为作短筹。说如法者,为作白筹;说非法者,为作黑筹。

所谓筹,是小竹片。这里讲的是用投筹的办法来裁决和尚中的争端。我不讲裁决的过程,因为那同我要讲的无关。我想着重指出的是,在这里,黑筹和白筹尽管用途不一样--黑豆和白豆以及黑白石子象征的是恶念和善念,黑筹与白筹和善恶念头无关--可是黑仍然表示反面的近乎恶的东西,而白则表示正面的近乎善的东西,东西不同,含义则一。关键不在东西,而在颜色。

白黑象征善恶,还表现在其他场合。我举几个例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九: 苾刍当知,若纯黑业得纯黑异熟。若纯白业得纯白异熟。若黑白杂业得杂异熟。是故苾刍应离纯黑及黑白杂业,当勤修学纯白之业。

对几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业,梵文karma,巴利文kamma,指的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异熟,也译为报或者果报,梵文和巴利文都是vip ka,我们平常所谓报应。白业指的是善行,黑业指的是恶行。善行得善报,恶行得恶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反复说明这个善恶报应的道理,到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二,更言简意赅地说明:汝等苾刍当知,黑业还得黑报;若行白业,还得白报。

黑,梵文,krsn4a,巴利文kanha;白,梵文ukla,巴利文sukka。

黑业,梵文krsna-karma,巴利文kanha-kamma:白业,梵文ukla-karma,巴利文sukka-kamma。黑异熟(黑报),梵文krsnavip ka,巴利文kanha-vip ka;白异熟,sukka-kamma。梵文ukla-vip ka,巴利文sukka-vip ka。同在其他语言里一样,白的颜色总是同光明联系在一起,引申为善。黑的颜色总是同黑暗联系在一起,引申为恶。

黑白不但同业报相联系,而且还同人的思维直接联系。《那先比丘经》说:因知善恶,知当所行,别知黑白思惟。有时甚至同出家、在家联在一起。

在中国,黑白有时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决不像佛典中这样具体,这样复杂;用途决没有这样广泛。

摘自《季羡林谈佛》

End

佛典小故事两则

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佛典汉译之经验

我国古代佛典汉译九百年 ,翻译家们不断总结翻译 经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魏晋以前中国人谈翻译 ,只有译字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 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札 记王 制》

佛典之翻译

◎ 梁启超佛典翻译,可略分为三期。自东汉至西晋,则第一期也。僧徒记述译事,每推本于摄摩腾、竺法兰,谓今所传《四十二章经》实中国最古之佛典。据其所说,则腾等于汉明帝永平十年,随汉使至洛阳,腾在白马寺中译

中古佛典序跋

中古佛典序跋◎ 赵纪彬佛教以佛典为载体,欲在中土广泛传播,佛典的汉译与整理必不可少。中古佛典序跋客观记录了其中的每个环节,真实地还原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过程。中古佛典序跋记载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时间、地点

《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管见

《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管见◎ 李子捷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问世,其中有数篇论文都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关。不久有幸受程老师邀请参加该新著的座谈

佛典中的“黑”与“白”

佛典中的黑与白◎ 季羡林1948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我在里面讲到朱子教人用白豆黑豆来系念,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起一恶念,则投黑豆。我认为,这个办法来自印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