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 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
2024-11-14 09:49

佛 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

释国亮

众缘聚合,人类面临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心灵缺乏佛法引导,人们认知混乱,焦虑、迷失、妄执、内而自心,外而世界,失去和谐。家和血缘的执著,积淀了汉文化,面对变革,撼动根本,汉文化区焦虑不安。汉传佛教若即若离,浅尝则止,需下切实工夫,养育国民品格,融入生活过程,服务人生。不坏缘起,此时此地此人,当下不执著的生命境界,唯佛法可以实现。而这种禅修体验,正是生命和乐、世界和谐的切入点、转机与基石。顺势利导,重新定义,置换内涵,汉传佛教需抓住机遇,深入引导心灵,致力于和谐。

 祈请顶礼

顶礼文殊智慧之尊!

心显文殊师利智,勤学普贤行愿义;

持佛佛子事业者,祈祷文殊上师足。

为令一切生命光明和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世界和谐,祈清三宝加持胜缘,令正法久往;祈愿佛陀智慧慈悲的光明,遍照每一位众生,信任生命的光明和乐,自觉利他,共创平安喜乐的和谐世界。

借此机缘,仅就汉传佛教未来走向,提供一些陋见,就教于诸大德。

时节因缘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表达商业化、居住环境城市化、生活模式化、社会活动程序规范化、生物圈暖化、地球生态环境恶化、文化传统遭遇边缘化,如是等等,人类面临巨大的变革与挑战。

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直接对现在及未来人类的生存产生深远影响;生活节奏加快,人机互动过程中当事人缺乏过程体验,人际互动中信任沟通面临障碍,生命缺乏哺育,心灵缺乏引导,焦虑、乏味困扰着人类。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物质消费扩张,精神文化产品短缺,教育迷失,未建立普世核心价值,人们认知混乱,焦躁不安。

成就与尴尬

汉传佛教在中国大陆从文革劫难中复苏后,其重建过程与中国大陆30年改革开放相伴随。

佛教寺院从废墟尘封中建立起来,信施香客正待静修之际,旅游观光客如潮水般蜂拥而至。

佛教人才青黄不接,佛教消费的需求激增,朴素的供求双方共赢,掩饰了人才断层问题的严重性;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中国加入WTO,焦虑困扰下的人们渴望心灵引导,他们再次奔向寺院时,不满足感滋生出来:或退隐,或抱怨批评,或继续寻找,或奔向青藏高原,或奔向网络弘法园区这时候教内外才猛然体会出赵朴老那心底的呼唤的份量: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

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公民社会,化解重重危机,佛教可以贡献智慧心力同时世界也亟需生命向导,然而在中国大陆,佛教却并未回归社会主流意识,极少拥有话语权,缺乏恰如其份的互动平台;已经数不清佛教界在慈善公益中做过多少奉献,以及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旅游观光、佛事服务等诸多贡献,然而法布施无畏布施呢?信众需要佛法和心灵引导,这种需求日益突显,如何应对呢?

汉文化反思

汉文化注重家庭。对于汉族人来说,家,是人生的源头、生命的摇篮,是生活平台,是人生归属地,是家人的生命城堡,祖先的祭坛,全家人的集体记忆,生老病死的依托,生命认同的标志。

家园是全家人的神圣领地,别人见到园墙,自会敬重这家人的权利。然而,对家的执著,却成为全家人心灵困扰所在。

家是人生责任所在,行为价值取向,评价回馈的唯一参考。失去家的信任依托庇护,是内心最大的恐惧;失去家人,是最大的苦痛。为家人谋幸福,是最大的快乐。

团体、社区、族群、国家、宗教等等一切,都要经历家的认同投射,才决定行为取舍。一旦认同为自家人,善恶是非等等都让位于和睦相处,资源共享不计成本;否则,门也没有。

内外有别,表里不一,隐秘莫测,都是源于家的认同执著的积淀与投射。

性格特点,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社会架构,制度设计,文明道统,都由此衍生。

文化交流,族群融合,时空流转,人事变迁,都未能撼动这个根本;佛教传入汉地,也未能完全化导。

众缘和合的任何显现,不执著,都足以滋养生命;然而,一旦执著,甘露即为毒染污。

佛法的卓越之处,恰好在于以不执著一切的见地与方法,平等养护一切生命。

时节因缘聚合,社会大变革,撼动了汉人家之根本,有复古的潮流,也有破旧立新的潮流,这些都令人焦虑不安。

佛教的缘起空性正见,不坏缘起,觉悟人生,不取不舍不破不立。大开大合的时局,给佛教提供了契机。如何把握呢?

因势利导? 重新定义

缘起显现时,生灭、破立、誉毁、增减、取舍、迁转,这些执著都会令当事人焦虑烦恼;不坏缘起,此时、此处、此人当下体验不执著的生命喜乐,唯佛法可以实现。而这种佛法禅修引导所致的喜乐体验,正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切入点、转机和基础地。

活动设计、劳动创作、教育制度乃至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等,都融入这些方法,平等参与,体验过程,养育性格,成长进步。

世间林林总总,除佛法外,都是增加执著,我们不能等待大浪淘沙后再搜寻信众弟子,而要设法主动介入。

许多事物已变得面目全非、貌合神离,我们正好可以置换佛法的精髓,重新定义,顺势利导。

往世今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有幸以睱满人身皈依佛门,听闻佛法。既入宝山,岂可空手而还?教界同仁,不论僧俗,都要珍惜践行佛法。

闻思经论,正信正知,学习仪式,这些都令行者充满成就感;然而,实修佛法,却是要超越自己种种局限,放下自己重重执著,其内心历程,岂是一句寒彻骨所能概括?然而,放下妄想执著,是我们生命内在的需要。

无数众生,与我们同一灵性,帮助每一个众生,就成为我们份内之事;担当生命,是我们自觉的诀择。缘起,即担当生命;性空,即担当的当下不执著一切 。

诸法因缘生,生者即父母。当下支持我的一切缘起皆我父母,皆知恩、念恩、感恩、报恩。

天下父母,放开怀抱,更进一层,超越血缘,平等看护养育一切生命,喜乐无量!

诸法平等,生命同体,一切生命都是我的家人,我的思想行为,我的劳作服务,我的产品成果,岂容假冒伪劣,那样欺害我的家人,天地间焉有我容身立命之处?!

以家族血缘为生命认同标志,成就感不足以实现人生价值,使自己内外失衡、身心交困。以生命为标志,服务生命家园,方可快慰今生。

以无上觉性为天,以缘起显现为地,以菩提心为君,以不执著的正念为亲,以悲智双运事理圆融的圣贤为师。

个性是我的机缘,如果执著张扬突显它,则违背平等,困扰自己,保持自他平等,借助个性展现人性,回归觉性,才真正实现了我的个人价值。

共性是我们的共识共业,如果执著突显它,则违背平等,小圈子困扰我们;保持内外平等,则共享共荣,回归觉性,真正实现了团队价值。

面对自己,务必而且只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回归觉性,此即生命的价值。

面对生命,敬重和乐自觉利他,此即生命的权利。

面对资源,感恩惜缘持续共享,此即生命的责任。

如果你信任并且委托我,那么与你共同维护你的权利,就成了我的责任,因为我们都有义务,共同捍卫生命共同体的平等觉性。

市场经济中,我不是以一个产品服务去赚钱,而是以该产品服务重新定义诠释生活,为利乐生命,供养一个机缘。

生命本来单纯和乐,缘于无明妄执,而呈现复杂、困扰与苦恼。然而妄执根本不可能确立生命的终极意义,因而,不坏缘起,解脱妄执,敬重生命,接受无常,学习放下,自觉利他,和乐共享,体悟人生。

这就是我们期望的和谐世界,任重道远,众生的苦难在召唤勇士

感恩共享

僧才素质、公民品格是佛教信、解、行、证的世出世间两方面体现。

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成熟,是佛法功德加持的描述。

菩萨从来不会足踏祥云放光天际,而是利乐有情,化导世间,哺育生命。

感恩三宝,感恩胜缘,感恩一切

祈祝善愿皆办,吉祥喜乐。

End

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

净界法师在宋朝有一个越国夫人,这个《净土圣贤录》有讲到。这个夫人福报很大,她领着一群婢女一起共修。有一天发现有个婢女懈怠,几天都不来参加共修,夫人就把这个婢女叫过来,就诃责了一下:你这么懈怠,你这个往

无需怀疑极乐世界之实

◎ 印 光 【原文】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在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

生命的品格

一个人能否远离损友、交到益友,关键在于自己。倘若别人指出你的过失,你非但不生气,还愿意认真改正,就能交到益友。反之,假如你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不肯虚心接受,甚至还暴跳如雷,益友就会慢慢疏远你,终有一天

生命的缘起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世界原本是安静的

◎ 海东青诗僧世界原本是安静的,只是被浮躁的喧嚣所掩盖。在城市之外的郊区,在郊区之外的乡村,在乡村之外的旷野,世界依然是安静的。山上的树是安静的,树下的山是安静的,山下的村庄也是安静的。炊烟缓慢得像是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决定处境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当我们今天去着这个水大性相,向外攀缘,缺乏回光返照的圆顿止观的时候,那我们就会认为说是因缘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实这都是一种向外攀缘的分

生命的重建

◎ 路易斯海人们常常讲以下的两句话,你不妨想想,哪一句话是你自己也常说的?这两句话是:所有人都对我别有用心,不怀好意。所有人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别轻视这两个不同句子的力量,它们往往会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经

生命的奥妙

◎ 耀 泽 佛经曾记载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出外旅行,途中错过了旅店,忽见一土地庙,就想在此暂住一宿。此旅行人住在土地庙里,睡的很不安稳,因为半夜来了一个小鬼,扛了一具尸体进来,这个人心想:糟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在辽阔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或几朵祥云为你缭绕。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黄念祖: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

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无量色树愿,欲见诸佛净国庄严都在宝树中看见,犹如明镜睹其面相。在极乐世界想看释迦摩尼佛的世界

生命是一件艺术品

◎ 一 行在南加州一次静修结束后,一位艺术家这样问我:为了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更好地表现一朵花,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欣赏它?我告诉他:如果你用那种方式观察一朵花,你将无法与之同在,无法真正感受它。放下你所

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脆弱

死亡随时都会出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死亡不会马上降临到我们头上,因为人的生命实在是太脆弱了。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描述死亡无常时说:呼出一口气,能有机会再吸气是很难得的事;吸入一口气,能有机会呼出去

“最初的目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

顺境、逆境,都是生命中的礼物

明海法师生命中总有顺境和逆境,顺境是福报,那逆境是什么?逆境就是创造新的福报之前,你必须面对的功课,完成功课,顺境会跟着来。所以我们要看到功课,当功课出现的时候,有的人会害怕,但此时,也正是你在开创新

生命的意义

◎ 林清玄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

李炳南:为什么称极乐世界为莲邦?

为什么称极乐世界为莲邦?极乐世界莲花最为微妙特殊,所以称为莲邦。今天中国以梅花为国花,日本以樱花为国花,称梅称樱就可以代替国名。

刘素云:这个世界什么能量最大?

有人问,说在这个世界什么能量最大?老法师说了,我不知道你们记没记住?就阿弥陀佛最大,在这个宇宙之中能量最大、能量最善的就这四个字,阿弥陀佛。你把其它的都排掉,就留这个阿弥陀佛,你决定今生成就。

刘素云:今生的任务就是去极乐世界

念佛法门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你是福报大,你是运气好,就看你知不知道珍惜,你遇到了如果你又错过了,那就太遗憾了。因为什么?你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成佛的机缘。我们修行人不就是要成佛吗?

关于生命的实质

要突破生命的轮回圈,我们先要了解生命的实质,掌握了生命的实质,我们才能把握好这一期的生命。在这一期的生命里勤修苦行,断掉促成轮回的生命圈,才能真正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体。那么生命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命

安心就能安世界

人心不平衡,事事争。与人争,要改变他人,其实伤害了他人;与自然争,要改造自然,结果破坏了自然。每个小人物的心安定,世界就能安定只要有人的一天,只要有地球的一天,只要是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天,就会有天灾人祸

生命因厚重而美丽

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又是极其短促的。无论你是家财万贯,还是权势显赫,都无法改变生命的旅程。可能有人会想着把生命的长度拉长,但任谁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任何人也不能推迟死亡的时刻。所以,人们不能拉长生命

妙宝世界

释尊告诉曼殊室利,从我们这个世界往东方去,过五倍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个佛国世界,名叫妙宝,其佛祖号称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有无数、无量亿的菩萨围绕着佛陀,聚精会神地听佛宣讲微妙

他方世界

根据现代科学的发现,我们了解人类世界的局限性,同时也重视宇宙还有其他世界的说法。有一回,佛陀论及宇宙的本质与构成,佛陀说:总共有三十一种不同形态的生命生活在这宇宙间。 人类世界为限的有四类众生。它们是

珍惜生命中每一场约会

星云大师现代生活忙碌紧凑,和朋友约会、和事业相关的人商谈,约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见面,都会发生不守时的情况。有时一等再等,对方仍然没来;有时相约同乘一班车,同搭一班飞机,对方也没有赶到。奇怪的是,迟到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星云法师人有一个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拳头,我打你一拳,你把我送到公安局,是恶;你帮我捶背,那就是好事。钱有净财,也有不义之财。人有三个东西很重要: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嘴巴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佛 光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

世界只有一个人比我富

世界只有一个人比我富◎ 寂 静曾经,有人问世界首富比尔盖兹:世间还有没有人比你更富裕?盖兹答:有啊!有一个人就比我富裕。然后他说了个故事当年我还没有钱,也没有名。我在纽约机场碰到一个卖报纸的小贩。我想

花的生命

花 的 生 命◎ 林清玄在一次演讲之后,一个听众问我:林先生在演讲里一直叫我们爱护生命,可是演讲台上摆满了鲜花,难道花不是生命吗?为什么我们爱护动物的生命,不能爱一朵花的生命呢?确实,花也是一种生命,

开悟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永不亏本

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永不亏本星云大师1)人家侮辱你,你要当作是培福;人家伤害你,你要当作是他来成就你。你受尽委屈,记得!你是有福报的人,不要抗拒,一个人伤害别人两种情形:伤害别人就是花自己的功德法财,一个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合掌世界上最美的姿态

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军人见到长官要敬礼,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过去,晚辈见到长者要鞠躬,西洋人见面也要握手,甚至拥抱,这些都是一种心意的交流。合掌的意义也是这样。《华严经》云:合掌以为华,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

◎圣 严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构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构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谓

禅与我们的生命

禅 与 我 们 的 生 命◎ 惟 觉禅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极为重要。佛经上讲,众生有分段生死,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寿命不过六十、七十岁,最多也才一百多岁,俗语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寿命再长,田地房

生命可贵,作业必慎

人类对一切事物尽管好恶不同,但对生命总是最爱好的。生命虽然有生灭的,但却有三世相续性:向前看,它承受着无限复杂的业因影响;往后看,它开展出无限复杂的果报事实;从现在看,它正从无限复杂的意志中创造一切。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 李 睿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

胡小林:想到极乐世界,但睡眠太多怎办?

这就是习气。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看我们这些男孩子,见女孩子就起心动念。你学了多少年的佛,佛在经上讲过这个故事。一小和尚在山上跟老和尚学佛,学了十年了说,师父,我成就了。下山了,下山见一小姑娘,不

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为凡夫有妄想,诸位!妄想就是量,为什么叫无量无边呢?因为佛没有妄想,佛没有妄想,就无量无边,用哲学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放下有量,你才能拥有无量,从另

修行:就是建构和谐的生命能量场

整个生命的过程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

我们这个世界人的来历

成 刚那么,小劫是怎么来的呢?得先讲人的来历。我们这个世界人的来历。色界光音天的天人,他们乐多苦少,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无需劳作,依报世界,七宝俱全,琉璃宫殿。虽然也有佛法,天道也在生死轮回,但因为他

从四个要点带你领略美妙的极乐世界

星云大师《阿弥陀经》里描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理想国:庄严、清净、美妙的极乐世界! 修学净土法门的,都希望往生后能去西方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也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

三宝是生命的归宿

济群法师皈依,是我们人生的重大事情。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我们之所以沉沦,不得解脱,就是因为,我们找不到生命的方向,我们找不到解脱痛苦和解脱轮回的究竟的方法。我们看不到生命的方向,一直在

生命无常,珍惜当下

如觉法师世间生命皆难以避免会遭受生、老、病、死等无常之苦,一旦遇到有些人便会非常痛苦,抑郁烦恼,甚至想舍命赴死,倍增苦痛。究其原因,则皆因不识生命无常苦空之理,所以遇到家人生病或其它意外事件时,就会陷

生命的安顿与归宿

◎ 弘 恩有人问: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皆有死,不知佛法对生死、对生命最终的归宿有什么看法?这的确是学佛的关键问题,此处正好可以说禅。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拘尸那罗双树之间取于涅槃。禅宗六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