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似阳光雨露
2024-11-19 08:45
余世磊
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
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由于天空有了太阳、云朵等,才使得这个地球生机盎然,成为我们人类生活和繁衍的乐园。假想:太阳也要向我们收取照明费、取暖费,云朵也向我们收取滋润费、养育费,我们交得起吗?
太阳和云朵不会,它们给予这个世界的,是完全无私的奉献。这是怎样博大的一种爱?这是怎样深广的一种情?我觉得,博大、深广,这样的词汇,似乎还是无法完全表述出我心中对它们的赞美。与之相比,我们人类心中的那些爱与情,委实太渺小而狭隘了。
这让我想起了佛,佛不也是这样的吗?他所宣扬的佛法,不也像那阳光和雨露吗?
今年,我替某出版社编一套给中学生看的书,初稿时,选了不少名家的作品。出版社的责编再三要求,所有入选稿件,务必得到作者授权。原来前不久,这家出版社因为出版一书,里面有几篇文章没有得到作者的授权,结果被作者告上法庭,出版社败诉,财力和人力大受损失。出版社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涉及侵权事十分小心。我自然也不敢怠慢,向作者求取授权书,花掉我相当于编稿两三倍的精力。因为很多作者都不认识,费了不少周折,才与他们联系上,而有人还是无法联系,不得不撤了他们的稿子,另换他人的稿子,以前的劳动也白费了。
经历着这些事情,我常常会想起佛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固然应当,但比起佛是怎么做的,我们这些俗心和俗行,与佛的境界与精神,相差得太远了。
当年,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进入深山,五年参访,六年苦修,最后于菩提树下,苦苦思索,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之后,他一生教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化度五比丘,又到波罗奈城,化度耶舍等五十一人,又随机应化了迦叶、舍利弗等千二百人。在佛经中经常提到的祗树给孤独园、灵鹫山、竹林精舍等地,佛说法四十九年,开了三百多场法会,闻法者不可计数。试想:佛要是也派人收报名费、学徒费、听课费,那他能收得多少金钱啊?佛之说法被其弟子多次结集为三藏,从古至今,译成了多少种文字?印成了多少册书籍?是任何著作者也无法相比的,如果佛也要收稿费、版权费,那他该收多少钱啊?
大慈大悲、大觉大悟的佛,才不会执着于这些名闻利养。佛早已透视了人生和自然,人生痛苦无限,其中有不少苦就来自于这些对于贪、嗔、痴的执着中。佛把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他一生教化,正是要把众生解离苦海,同抵极乐彼岸。
佛的心,多像一颗太阳,光照大地和众生。佛之身,多像一片云朵,随时洒下慈悲济世的甘霖。佛法就像阳光,像雨露,催生、滋润着那些种在众生心田上的好因、好种,像庄稼一样萌芽,生叶,抽藤,开出好花,结出好果。利乐有情,让众生获得正当的利益,享受真正的快乐,和谐相处,和美生活。庄严国土,使国家变得更加富绕、美丽,少了许多纷争,成为人间乐土。佛法谓之法宝,不错的,这是人世间最正确的大法,能闻之即福,这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宝藏,能藏之即富!
记得刚接触佛教时,曾在某寺院,看到几本内部流通的佛学书刊,当时一看就着迷了,相见恨晚,非常希望得到那些刊物。看到书中写有免费赠送、欢迎索阅的字样,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编辑部写了几封信,当时也不相信天上掉馅饼之事。想不到,不久就收到几本刊物,如《佛教文摘》、《禅露》、《觉群》、《普陀山佛教》等等,一直寄到现在。每收到一本结缘的佛教书籍或书刊,放在我的桌子上,在我的眼里,就像一束阳光照在那里,给我一种暖暖的感觉;我开卷读之,像丝丝雨水落在我的心上,让我的心像春泥一样,湿润了,疏松了,有种子即将破土萌芽了。是的,只有阳光才可以这样免费奉上,只有雨水才可以这样不求回报。
我们每个人皆有佛性,皆有佛心,恰如一片阳光、一片云朵。如果无数片这样的阳光加在一起,也可照亮和温暖大地众生;如果无数片这样的云朵加在一起,足可下一场好雨,滋润和养育万物。
(作者系《赵朴初研究动态》执行副主编,《安徽佛教》编辑)
End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毕淑敏一位心理学家主张大家从此废弃但是,改用同时。比如我们形容天气的时候,早先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今后说: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最初看这两句话的时候,好像没有多大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问:自从拜读了您老的文章后,我对佛所说的法,有了正确的认识,佛法不光靠理解,更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修行。元音老人答:很好,你有了正解,就应不懈地努力修行,以期亲证本来面目。只是理解不务正修,那是谈食不饱的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佛法只在心内求◎ 虚 云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
乌云背后的阳光◎ 一 行下雨时,我们总以为太阳不见了,此时若坐上飞机,穿越云层,灿烂的阳光又在眼前,这才明白阳光其实永远都在。同样的,当我们感到愤怒、绝望时,爱其实也还在心里,与人沟通、原谅和慈悲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吃到好吃的美食,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觉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得遇正法是一件因缘殊胜的事情,所以总是迫切地想要,把佛法的智慧和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