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
2025-01-22 12:17

佛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般都觉得是一种既不主张苦行也不同情纵欲的中道教,说到苦行大概多数人都会认为是外道修行法。其实,佛教也强调苦行,不信你打开三藏典籍,就会发现现在众多的经论中,都有关于头陀行的介绍。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历史车轮已经行驶到九十年代,在这样的进步时期,科学文明的发达、物质生活的丰富都已达到惊人的程度,还提出头陀行,岂不过时了吗?的确,站在时代的思潮上去看,头陀行确实是过时了,但我们学佛的目的为什么?答案是了生死,而作为了生死的相应生活方式,修习头陀行永远都是不会过时的。我经常这样想: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代得道者多,像法、末法成道者少,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原来我百思不解,后来历代高僧传记读多了,才发现,古人重视的是修道,今人重视的是享受;古人能吃苦,今人不能吃苦。因此,我觉得修习头陀行,在佛法的修证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头陀行是佛陀最早为弟子们制订的生活规范。在僧团成立之初,五比丘向佛陀提出,我们应该穿何衣?吃何食?住何处?佛陀当时的回答是: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尽管佛陀后来又开许了三衣、百一、长衣、僧食、受请食、聚落住、僧伽蓝住等种种方便。但僧尼受具戒时,总要受四依法(四依是头陀行),以显示头陀行的重要。《增一阿含经》说:其有毁赞十二头陀,一一行者,则为毁赞于我,我常赞此法,由此住世故,我法久住于世。《杂阿含经》记载:如来移身分座给迦叶,又手授僧伽黎易迦叶所着大衣,于大众中称赞头陀大行。说明了佛陀对头陀行的重视和提倡。

头陀行在佛教中既有着这么重要的地位。身为佛子的我们,自然有必要了解或实践,所以笔者撰述此文,以飨同道。

一、头陀的含义

头陀,西域又作杜荼、杜多,汉译抖擞、抖拣、洮汰、浣洗等。《行事钞、头陀行仪篇》说:

《善见》云:头陀者,汉言抖擞。谓抖擞烦恼,离诸滞者。《圣善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欲、嗔恚、愚痴,三界、六入、一一别论。

《钞》引《善见》、《圣善住天子经》译头陀为抖擞。抖擞有振作、振动、乃至向外倒出的意思,因此,抖擞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可以说就是智慧,依靠这种智慧,能抖擞衣食住的贪着,以及贪嗔痴烦恼等。《大乘义章》十五说:

头陀胡语,此方正翻名为抖拣,此离着行,从喻名之。如衣抖拣能去尘垢,修习此行,能舍贪着,故名抖拣。

头陀译作抖拣,这是从譬喻而言,通常我们衣服上有了尘垢,经过抖拣就会干净,同样我们有了贪着,有了烦恼,修习头陀行之后,就能远离。另外,《玄应音义》、《瑜伽伦记》以为头陀正音是杜多,译曰洮汰、译曰洗浣等,都很清楚的说明了头陀一词的含义,也就是头陀行的目的,在于远离贪着,在于断除烦恼。

二、头陀行者的衣服

明确了头陀的含义,进一步需要说明的就是十二头陀法,律中从衣食住及威仪四个方面阐述。衣是衣服,僧尼的衣服,除了三衣之外,根据实际需要,佛陀还为比丘开许了帽子、鞋子、腰带、面巾等,一件二件乃至多件,这在律中称为百一,长衣。但修头陀行者只许有纳衣和三衣。

纳衣即粪扫衣:由世人所弃的零碎布帛缝缀成的。《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粪扫衣有十利:一不以衣故与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现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说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忧,六得亦不喜,七贼物易得无有过失,八不过顺受四衣法,九入在粗衣数中,十不为人所贪着。

粪扫衣好处很多,容易得到,麻烦少,不会引起贪着。从修道角度来看,这些方便的确很有帮助的。

三衣为三种衣:一梵语僧伽黎,汉译集碎衣,从用则名入王宫、聚落衣,是入王宫或聚落时穿的。这有三品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为上品。下品二长一短,中品三长一短,上品四长一短。二梵语郁多罗僧,汉译中偕衣,从用名入众衣,集体活动时穿的,其形状七条二十一隔,二长一短。三梵语安陀会,汉译下衣,从用名院内道行杂作衣,是走路或者干活时穿的,其形状五条十隔,一长一短。

佛世僧伽衣服的来源有二种:一者粪扫衣,二者居士施衣。三衣是在佛陀允许接受居士施衣之后规定的,之所以但制三衣,依《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但三衣亦有十利: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二无有守护疲苦,三所蓄物少,四唯身所着为足,五细戒行,六行事无累,七身体轻便,八随顺阿练若住处,九处处所住无有顾惜,十随顺道行。

僧伽衣服除了粪扫衣,就是从居士乞得。衣服少,可以减少乞求的麻烦;佛世僧尼大多过着行云野鹤似的生活,衣服少,行为方便;尤其在修道上,衣服少,贪着也少,与道相应,这也可见但畜三衣的好处了。

三、头陀行者的饮食

佛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中国古书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正因为如此,当人们面对美味饮食时,往往容易贪着。佛陀有鉴于此,在僧团成立之初,提倡乞食,随后僧团壮大了,僧尼多起来了,为了适应不同根基的需要,才又有僧食、受请食。但乞食始终是佛陀所提倡了,所以在头陀行中对饮食的规定有乞食,以及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揣食。

乞食法:乞食是当时印度出家修道之士的普遍现象,印度民俗宗教信仰浓厚,沙门乞食倍受尊重。僧团初成立时,佛陀觉得这种做法,很有利于修道,因此也提倡乞食。乞食方式依《四分律》说:

兰若比丘入村乞食者,清旦净浣手,至衣架边,一手举衣,一手挽取抖擞,着七条已,揲大衣着肩上,若钵囊中,执打露杖在道行,当思惟善法。若见人,先问讯言:善来。若近聚落,便着大衣。至于村门,应看巷相,空处相,第一门相,第七门相,右手执杖,左手持钵,道侧而行,次弟乞食。若俗人送食,不得迎取,除唤来,往取,不得强取,应知当得立待,得食已,乃至出村安钵着地,揲僧伽黎如前进否,至阿兰若处,方共食之。

这段文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很形象的沙门乞食图。一个住在阿兰若处的比丘,清早披着袈裟,一钵一杖,具足威仪,端心正念,次第乞食。而乞食不得超过七家,乞到之后,回到阿兰若处再吃。

沙门从乞食为正命,乞食的好处,依《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见有十利尽形乞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若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我当勤行精进,令住善布施作已乃食,四随顺佛教行故,五易满易养,六行破憍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九不与男女大小有诸因缘事,十次第乞食故于众生中生平等心即种助一切种智。

乞食可以让众生种植福田,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平等心,降伏自己的憍慢,收到自利利他的效果。

乞食制度在中国古来一直没有很好的实行过,当然这与中国的国情是有关系的,不行乞食法,势必要考虑衣食的来源,为衣食奔忙,这就产生了一些邪命现象,正如灵芝大师在《资持记》中说:

嗟乎末法,五浊益深,我慢自高,略无正信,而乃奔驰世路,请谒门徒,折腰于村叟之前,谄笑于闾阎之下,或躬为商贾,或亲执耕助,毕世营生,终身不足,自甘下劣,孰畏勤劳,可谓世间愚人之所轻慢,宁知清净之妙术,自在解脱之法门。

灵芝大师所痛斥的时弊,也正是现在存在的现象,当然,这些都是因为汉地没有实行乞食制度的结果。

不作余食法:根据律中规定,僧尼先食正食已,日未中前,如还想食,作余食法已,还可以再食,但修头陀行者,日中正食只允许食一次。《大智度论》说:

由求小食中食后食,则失半日之功,佛法为行道故,不为益身,如养马养猪等多食无度,浪费时间,妨碍道业。养马养猪者,养马图力,养猪图食,出家行道不图色力,所以出家人不能像猪马似的饱食无度。

一坐食:一坐食是在一坐处吃饱为止,但受一食,不同不受余食法,犹受小食。受一坐食法有十利。如《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一坐食亦有十利:一无有求第二食疲苦,二于所受轻少,三无有所用疲苦,四食前无疲苦,五尽在细行食法,六食消后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体轻便,十身快乐。

受一坐食法,不必数数乞求于他,少食不会引起疾病,少食身体轻便、快乐。

一揣食、是规定尽一钵之食,由数受贪心则多,所以限在一钵之内,吃饱而已。需要注意的是,受不作余食法,一坐食、或一揣食者,都是为了对治贪心,所以食时要节量。如《大智度论》说:

云何受节量食,若餐啖无度,增身睡重,常贪乐为腹无厌,知是过已,见节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贪恣,筹量所食,不恣于腹,多食增赢,知而不乐,除贪灭病,断诸懈怠,善人所行等。

食要节量,由食多昏睡,不能修道,食多肠胃不适,引起疾病,所以节量而食。

四、头陀行者的住处

与衣食同样重要的是住处,凡夫的特点是心随境转,不能自己,所以选择住处环境,对于修道的能否成就,至关重要。僧尼的住处,佛世有两类:一是僧伽蓝摩,一是阿兰若处。僧伽蓝摩,汉译众园,是众僧共住的园林,阿兰若处,汉译寂静处、或闲静处。修习头陀行者只能住在阿兰若处,以及属于阿兰若处的冢间、树下、露地、随坐的五处。

阿兰若处:相对聚落村庄而言,指郊外山林旷野之中,杂音不到的处所。《智论》说离村最近三里,能远益善。《四分》说:去村五白弓。按一弓长四肘,一肘长一尺八寸,一弓长七尺二寸,一百弓为七十二丈,五百弓为三百六十丈。六尺为步,六十丈为百步,三百六十丈为六百步,即二里也。萨婆多部律说:一村一拘卢舍,一拘卢含为一鼓声,也就是说钟鼓声闻不到的地方。所以阿兰若处是清净的处所。

冢间坐:又称死人间坐,印土有林葬的习俗,山林旷野之中随处可见死尸,与死尸同住一起有益于道念增长。所以《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死人间住亦有十利:一常得无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净想,四常得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常得远离一切所爱人,六常得悲心,七远离戏调,八心常厌离,九勤得精进,十能除怖畏。

凡夫有四种颠倒:无常执常,不净执净,无我执我,以苦为乐,所以佛陀遗教比丘,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通常人们住在舒适的环境里,但凭观想的力量修四念住总觉得困难,倘若能住在冢间、面对死尸,自然会容易许多。

树下坐:树下与佛教的关系密切,教主释迦牟尼的出生、修行、成道、涅盘,都在树下。我们身为佛子,当随佛学,因此树下坐也成了头陀行之一。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树下坐在修道上有许多利益,如《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树下坐亦有十利:一无有求房舍疲苦,二无有求坐卧具疲苦,三无有所爱疲苦,四无有受用疲苦,五无处名字,六无斗诤事,七随顺四依法,八少而易得无过,九随顺修道,十无众闹行。

树下到处都有,大树底下好乘凉,避雨,树下坐可以避免乞求房舍的麻烦,树下空气好,有利于修道。

露地坐,比起树下坐更为艰苦是露地坐,大树的垂荫,就像半座房子,树下荫凉,鸟语花香,往往也会使人贪着,这就有必要受露地坐。露地上空荡荡的,一无所有,容易证入空定,当然露地坐必须是没有下雨的时候,倘若下雨天气,就得移到山洞或房屋下了。露地坐的意义,依《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空地坐亦有十利:一不求树下,二远离我所有,三无有诤讼,四若余去无有顾惜,五少戏调,六能忍风雨热蚊虻毒虫等,七不为音声刺激所刺,八不令众生嗔恨,九自亦无愁恨,十无众闹行处。

空地坐能磨炼意志,空地坐无所依赖,自然不会有什么可贪着,但空地坐太坚苦了,不是非常意志者所能办到。

随坐,就是不择树下露地,随处而坐,不乐人所贪,不恼他令避。随坐利益依《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随敷坐亦有十利: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二无求好坐卧具疲苦,三不恼上坐,四不令下座愁恼,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则少务,九不起诤讼因缘,十不夺他人受用。

随坐与露地坐、树下坐、冢间坐一样,不必向施主乞求精舍,不给僧团增加任何的麻烦,不会引起任何得失是非,随遇而安,无挂无碍,但要做到是不容易的。

五、头陀行者的威仪

威仪有行住坐卧四种,作为修头陀行者要常坐不卧。坐是修道的一种最佳方式,佛教中有着名的七支坐法,据佛经上记载:七支坐法早已失传,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后来在雪山深处,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得阿罗汉果。这传说近乎神话,但却能说明坐的修道意义,所以萨婆多部律中说:三乘圣人皆以此坐而悟道。

坐是精进相,坐是一种修道表现,佛陀在许多经律中,总是勉励弟子们少卧多坐,如《四分律》记载:有兰若比丘敷好卧具安眠,佛言不应尔,应初夜后夜,警意思惟,所为出家,为存出要。又《大智度论》说:

身四威仪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利,求道者大事未辨,烦恼贼常伺其便,不宜安卧,若欲睡时,肋不着席。

四威仪中坐为最殊胜,坐有利于消化,调和气息,道业未成者是应该多坐少睡的。《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时肋着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求坐卧具衣服心薄。

坐可以改变人们爱睡的懒惰习性,坐,卧具简单,坐有利于诵经参禅,与道相应,所以佛陀要求头陀比丘要常坐。

六、头陀行的受法和舍法

佛陀提倡头陀行法门,受具戒中受四依法,但头陀行并不是每位出家人都要修的,比如戒律中对衣服的规定,最早为粪扫衣,随后制三衣,后又开许百一、长衣,良由众生根机不一,报体强弱不同,佛陀才有种种不同的方便,但有些根机利的,报体强壮的,如大迦叶***之流,终身坚持头陀苦行,为僧团树立了简朴的楷模。因此在十二头陀行法中,你自觉受持了那一种法,则必须实行那一行法,假如没有受持,则可以不修头陀行了。

头陀行受持后,在没有舍去之前是不能违犯的,如《五分律》说:

若不舍十二头陀法,在人间受请,一一吉罗,若不能者皆应舍头陀法。

这里约饮食说的,头陀行者在饮食上,只能乞食,若接受人间受请,就要犯突吉罗。不能坚持头陀行,可以对一位比丘,舍去头陀法。

又发心持头陀法,而自己有意违犯,头陀法也会自然失去。比如接受居士施衣,持粪扫衣法就失去;畜长衣,持三衣法就失去;受请,持乞食法就失去;作余法食,持不作余食法就失去;再食,持一搏食法就失去;聚落住,持兰若法就失去;覆处住,持露地法就失去;贪乐住处,持随坐法就失去;寝卧,持常坐法就失去。

七、一些古德修头陀行的例子

上来依次介绍了十二种头陀行,有人看了之后,也许会觉得头陀行只能在印度实行,中国的环境是不适合的,这种理由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翻开高僧传记,却不乏头陀行的例子,这里我想引几则,供大家参考。

唐朝玄朗禅师常行头陀,住在溪涧岩石之傍,号左溪***。四十多年用一条尼师坛,始终不换,除了看经,不轻易燃烛;非见圣容,绝不妄行一步。由于他的道德感化,洗钵时众猿争捧,诵经时群鸟交翔,刺史王容屡次请师入城供养,他总以疾病为由推辞不去。

唐朝通慧禅师三十岁出家,不蓄粮食,饥则吃草果,渴则饮水,树下住,终日禅思,经过五年,因木头打到土块上,块破形销,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双麻鞋穿了二十年,布衲缝缝补补,冬夏不易。

唐朝智则禅师,雍州长安人,性格落魄不羁,总是披着破纳,裙子垂到膝上,房间仅有单床、瓦钵、木匙,房门从不关闭,有僧以为狂,师感叹说:出家远离世俗了,不修道业,专为衣食奔忙,浪费时间,扰乱内心宁静,如果这不是狂,还有甚么样算狂呢?

唐朝慧熙禅师,一个人住在岩洞里,不接受居士供养的房舍,日中一食,坐垫周围都是灰尘杂草。衣服敞陋,仅能避免风寒,冬天穿一阵,夏天就挂到壁上。有仰慕大名来参访者,多日才能见到。

宋朝道法禅师,炖煌人,专精禅思。后云游成都,受王休之费鉴之邀请,主持兴乐、香积二寺,领众有方,严以律己,不受别请,不预僧食。乞到的饮食减施虫鸟,夜晚脱衣露坐,以饲蚊蚋。后入定见弥勒佛脐中放光,照烛三恶道,于是更加精进,常坐不卧,元徽二年,在定中入灭。

宋朝慈受深禅师,在一次小参开示说:出家人要忘名利,甘淡泊,世间心轻微,道念自然浓厚。匾担和尚一生拾橡栗为食,永嘉大师不吃锄下菜,高僧惠休三十年着一鞋,遇到软地就赤脚。你们现在种种受用,未饥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业没有成就,烦恼依然存在,如何消化的了啊!

以上几则都是引自《缁门崇行录》,看了这此古德的高风亮节,不禁停笔凝思:古德之所以能够在道业上取得那样高的成就,这与其修头陀行,摒去物质享受有绝对关系;反观今人,拼命追求物质享受,在生活上的确跟上时代了,但道业却是零,可见欲乐与法乐是不能两全其美的。

今天我们撰写头陀行的文章,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去修习,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既使在佛世,修习头陀行也是少部分人的事。但是作为一个沙门,绝对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色,头陀行就是告诉我们,出家人在生活上应该简朴清心寡欲,少欲知足,如此才能与道业相应,否则一味贪图物质生活,心不向道,与世俗人又有何区别呢?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送长沙赞头陀

送长沙赞头陀刘禹锡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不发尽摧峰。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摘自《全唐诗》卷365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真正的苦行

战胜烦恼困苦最胜行。我们修忍辱度又是能够战胜我们烦恼困苦的最殊胜的苦行。什么是苦行?不是说我们吃得很差,穿得很差那个就是苦行,或者我不睡觉就是苦行。真正的苦行是什么?就是忍辱度,这是最殊胜的苦行。平时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龟兹佛教的转折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龟兹佛教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小乘佛教再次迅速抬头,大乘佛教则呈现衰弱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以龟兹为中心的小乘说一切有部,最终形成小乘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李炳南: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谭嗣同与佛教

谭嗣同与佛教◎曾琦云谭嗣同(1865-1898)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巡抚谭继询之子。他在浏阳创立学社,1896年入南京候补知府,著《仁学》。1897年,帮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

佛教中谦卑

谦卑谦卑,即谦虚﹐不自高自大之意。中国人有一股祖先传下来的骨子里的谦卑。学会谦卑,你会轻松,可以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谦卑的基本概念谦卑,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

佛教生死观

佛教生死观◎ 黄 敏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佛教治疗失眠的方法

◎ 德 祥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强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可以说,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现在有很多人由于

略谈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

历史选择了佛教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人类的精神领域却面临着重重困境。面对着无穷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毫无节制的物欲渴求,面对着种种情感矛盾的迷茫与失落,痛苦、烦恼甚

佛教寺院为何要做早晚功课

在寺院里,全寺僧众每天朝暮都要在大雄宝殿内集体诵经,成为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的佛事,在念诵的准则当中冀获功德。由于在课诵朝暮进行,所以称为朝暮课诵或早晚功课。诵经的方式从《金刚顶瑜

明末的居士佛教

◎ 圣 严佛教在中国,自从宋室南迁(西元一一二七年)之后,渐渐式微,尤其经元朝蒙古族的统治(西元一二八○─一三六七年),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虽曾做过沙弥,并未把佛教特别重视,以致到了西元一四二五至一五

佛教的作用可以坦然面对痛苦与死亡

索达吉堪布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尤其在汉地,经常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算命打卦、欺骗民众,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误导无数人以为这就是佛教。其实,佛教的精神,在汉文《大藏经》中完好无损地保存

佛教的修持方法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汉魏两晋佛教传播路线

◎于卫青 陈 寒公元前后至五世纪时,为佛教初传入华时期。从学界基本认可的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伊存授经到东晋灭亡(公元420)的四百多年之间。除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外,中国社会基本上都处在政治分裂、社会

正确称呼佛教出家人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一般我们称呼

佛教疗养之法

文:圆瑛吾人铸形父母,寄迹乾坤,随业受身,依因感果,是身不实,四大假合所成。有病方知五阴幻报为苦,古云有病方知身是苦,斯言信不诬也。然当知病苦与身不相舍离,病是身生,身为苦本,苦乃身受,世人一一皆然。

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

佛像是木石所造,人心却不是木石。把它当做木头,它就是木头;当做佛像,它就代表着无上的悲智。建造寺庙、塑立佛像、供养宝藏等,都是历代大护法、大居士之力,用以表达内心的信仰。国外最好的东西都用来建造教堂,

佛教发展

◎ 栗静云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被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

佛教的四大魅力

◎ 余秋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门类相比,佛教究竟有哪一些特殊魅力吸引了广大中国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在学术上很冒险,容易得罪很多传统的文化派别。但我还是想从存在方式上,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佛教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