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2025-01-28 12:00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世俗谛虽然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还有真谛。

真谛是空性,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个游戏规则是什么?是一种假!它是不固定的!而不是固定的就会自在,比如说,那尊佛像摆放到什么方位?只要觉得尊重、欢喜就好!佛法没有定法!不一定说这尊佛像一定就放到这儿好,别处不好!大家想想,各个寺院、道场,包括居士林这个地方,它不能是寺院的标准,即使是也要因地制宜!所以我们不能执着,而是随缘安放就好!所以佛像的位置,只要觉得很欢喜和恭敬,就是最好的!有人故弄玄虚,必然别有用心!你懂的!

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明明说“不也”,即不是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是”呢?我们凭什么活在那种固定的法中呢?我们活在固定的法中,那就是我们有成见!觉得这样是对的,那样不对的!那么,这就已经不是佛教正法的信仰!如果大多数人都活在这种成见里,那么如果我们有能力,愿意发心,可以按着这种成见的游戏,先随缘后改变!当然不是借口!

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当我们已经不再把自己的成见当作一种标准的时候,我认为佛像摆放在哪里都好!只要它跟环境的整体布局协调就好!如果不协调,比如你把那尊佛像摆放在这中间了,那就不一定正常!我首先第一个反对,因为你放在中间不合适,所以说没有固定的标准!

佛教徒除了世俗谛之外,还必须有真谛!所谓真谛,就是它不固定!不固定很正常,因为是一种假!我们就不执着了,却可以做好游戏!佛像摆放在那儿好,摆放在这儿不好……那都是世俗谛上的事,告诉你,修行就是在真谛上下功夫,当然不可以违背世俗谛!如果只是在方位上纠缠计较,而不去思考佛像引发我们的慈悲和智慧,那么除了心外求法,误解和误导之外,再就是有欺骗的内容了!末法时代,我们还是要明白真相,而不是假相!

佛教徒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的说法,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都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数,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学佛呢?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因此,为了打破这些观念,为了超越这些因缘,我们就必须修行。

End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刘素云:什么是真谛和俗谛?

下面我想再说说悟真谛的问题,昨天那个大题目不有悟真谛吗?大家都知道,佛法有两谛,一是真谛,二是俗谛。什么是真谛?真谛就是佛亲证的境界,佛亲证的境界就叫做真谛,它是一佛乘。什么叫一佛乘?一佛乘就是叫人一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相似的佛教徒和真实的佛教徒

索达吉堪布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1.救怖之发心: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

佛教徒怎样过清明节?

梦参老和尚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佛经没有提到怎样过清明节,但是面对亡故亲人、历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大师谈佛法诸山长老参学在先,太虚何须立说?即诸大居士皆研究有素,亦不待太虚启言。况佛法甚深,非言语所能及!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以实证说亦唯佛与佛乃能了之。

不信是真谛

不 信 是 真 谛◎ 星 云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 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

佛教徒都应具备的三重人格

苏晋仁1970年夏天,我正随着民族学院教师在湖北潜江县沙洋地方参加劳动,那里天气炎热,大家和当地农民不一样,赤膊下棉田。有时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鞋上沾满胶泥,行动极其困难。七月初的某天,从《人民日报》

稻田和夫的修炼历程:从企业家到佛教徒

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日本诞生了一批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经营者,其中最负盛名者是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与稻盛和夫,他们被人称为经营四圣。四圣

佛教是要求佛教徒都出家吗?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谛!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智慧法语:皈依三宝是佛教徒的根本

《优婆塞戒经》: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白话注解】:皈依三宝太重要了!如果你为了打破各种苦恼(包括恐惧、烦恼、各种各样的情绪化的东西)的困扰,怎么办?还有如果你想要

【星云大师】佛教的真谛

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讲说佛法,而其讲法的内容就是四圣谛,此即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华冈学园是我仰慕已久的一座学府,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贵校,我就以佛陀最初的说法──四圣谛,作为演讲的题

静波法师:邪见会让佛教徒偏离正确的修行道路

所谓邪见,就是对事物错误的看法:不符合现实中的缘起法,否定世俗谛的三宝。虽然也有行善积德的内容,已经到了似是而非的信仰,分明是附佛外道的非佛教思想。因为否定三宝,所以不相信世谛因果。而佛教的因果律,是

静波法师:透视方向,感受佛法真谛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谓

盂兰盆节--佛教徒的报恩节

一、盂兰盆法会的由来农历七月十五,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都在举办盂兰盆会,僧俗四众、善男信女,为了报答累世父母的养育之恩,向十方僧众陈设供养,凭仗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加被父母脱离苦难、获得安乐。盂兰是

小乘佛法的真谛是什么?

其实就是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几个概念。为什么小乘法要讲这些呢?也就是说,讲这些有何用处呢?其实告诉你这些,是想说这个世间是苦的。正是因为苦,所以,才要“解脱”,而所谓的“解脱”就是出离苦海,不再堕于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除了俗谛,我们也是知道真谛的。其实真谛和俗谛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那么既然两者是相对的,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真谛围绕的核心是让我们出世的,讲的是出世法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缘起问题:目前弘法真谛强调太过而俗谛不足,应当加强俗谛世善方面的宣传,否则走向极端,可能最终导致与世俗社会脱节,真谛也弘扬不出去。有人存有如此认识与疑虑。二、净土宗真谛与俗谛的界定1、通常对真谛俗谛的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世俗谛虽然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还有真谛。真谛是空性

没有俗谛,就没有真谛

《华严经•世间净眼品》中说:“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其地金刚具足严净,众宝杂华,以为庄饰。”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就是这个道场在摩竭提国,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那个地方,有金刚宝座清净庄严

什么是真谛、俗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二谛的,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

【真谛】是什么意思?胜义谛和俗谛的区别

真谛指从圣人觉悟的角度观察到的诸法实相,究竟绝对的真理,又叫第一义谛、胜义谛。圣智所知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世俗谛重在讲一切的现象是因缘和合

为什么佛教徒要受戒

戒是佛的身体,受持戒律,是真正地与释迦佛陀在一起,诸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也以戒律来救度我们。受戒是一种甘露灌顶,是佛法中最殊胜的秘密,于佛投诚皈依,与佛接轨,悲恳摄受。受戒不仅能关闭诸恶趣门,还能得生于

供养佛教徒阿罗汉不如去供养辟支佛

所谓“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就是说供养一万个受持五戒的佛教徒,不如供养一个证得声闻乘初果的阿罗汉。大家想想看,最关键的问题是:与佛法解脱六道轮回相应!所谓“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就

周叔迦:佛教徒的十大修养标准如何完善自我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

周叔迦: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周叔迦第一章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

佛教徒都守什么戒律?

佛教僧团,最初成立时并没有制定僧团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的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

本智法师:如何做合格的佛教徒

要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却颇不容易。我们通常说学佛,学佛自然是要以佛为师,向佛学习,才叫做学佛。但究竟学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学佛的思想。学佛的行为。因为我们凡夫的思想,总是被贪嗔痴爱等许多烦恼所蒙蔽,

供佛八供真谛是什么

献供是佛法修习的一部分,有些寺院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传统方式献供的。这些献供不仅仅是仪轨的一部分,而是发愿服务众生的延长。献供是执与贪的对治方法。献供有其物质的意义,就是一个人献出他所有的有价值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