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徒都应具备的三重人格
2024-11-20 10:14

苏晋仁

1970年夏天,我正随着民族学院教师在湖北潜江县沙洋地方参加劳动,那里天气炎热,大家和当地农民不一样,赤膊下棉田。有时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鞋上沾满胶泥,行动极其困难。七月初的某天,从《人民日报》第一版的右下方,看到老师叔迦先生于七月一日逝世的简短报道,当时心情万分沉痛。回忆三十多年来蒙受先生的教导和关怀,言传身教,化雨春风,而不知涕泪之何从!犹记68年秋天,当我要下放出行之前,先生正有病住在西四白塔寺旁中央医院病房楼上,我去告别,精神还很健旺,谈话训勉有加。临走时,送我到楼梯边,频频招手,不尽依依惜别之情。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而哲人其萎,又将近三十个春秋。人生本如梦幻泡影,而浩劫更加深了人间世的悲欢离合,想到释尊启示的因缘聚散,业力感召,不禁怃然若失了。

先生本是安徽阀阅世家,上辈是青史留名大有建树的人物,祖父周馥光绪朝总督两江,《清史稿》卷449有传。父亲周学熙北洋政府时期任财政总长。先生自三十年代末即离开实业界,专心从事佛教的研究、讲授、著述、传播,在后海瑞应寺和宣南法源寺前后两度创办佛教学院,培育僧材,不遗余力,财法兼施,成绩卓著。

记得1942年9月,中国佛教学院开学,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谈到学院是选佛之场,在此学习,能否成就,要看办学的人是否依法设施而定。因为现处末劫,众生刚强,难于调伏。所以学院要因才施教,使人无弃材,各尽所长。对于平凡学僧,不可求全责备,凡有一念善信的,就应予以赞扬,鼓励其继续上进。而以大悲心,愿一切众生,离世间苦,得出世乐。即使是恶习学僧,也不应有舍弃心,但有一毫可取,便宜以种种方便,使之成为有用之材。绝对不可放之任之,以致流荡堕落。佛门中少一正僧,社会中就会多一败类。并谈到对学院不可有期望心,要明其道不计其功。至于工作人员,则要努力负责职务,不可有丝毫懈怠,粗率待人。这些谆谆之言,正是先生历来办佛教教育的一贯宗旨。

41年的夏天,我当时住在华北居士林。某日傍晚,正在大殿前乘凉,清茶一盏,悠然自得。这时先生忽然驾临,寒暄之后,便谈起他自己的一些设想:从近年来佛教本身发展的情况看,许多人认为佛教自清末到民国,经过杨仁山等居士的倡导,在佛教文化上有一定的昌明。但是在主持佛教的僧人方面,却很少行解超群的大德;而混迹僧中的人则不在少数。这不但引起社会的非议,而且也玷污了释迦的本旨。所以现在不能仅限于教理的提倡,为了挽回佛教原有的地位,应建立佛教徒的标准人格,无论出家在家,都应以此来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佛教自然也会赢得社会的信仰。什么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先生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有自己的人格,而佛教徒则应具备三重人格。一重是善人的品格。这善的标准就是一般社会所公认的公德,公理所承认的道德,佛教徒在言行之前,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一道德标准,绝对不能作任何侵犯这种标准的言行。否则,作为佛教徒,违背了世法的标准,受到世人的指摘,就是以身谤法!

第二重是修行人的品质。作为佛教徒,只作到世法的善人,远远不能表达佛教的济世精神,而是要根据佛教的规范,行住坐卧从事修行,随时随地杜恶防非,严格要求自己,利益广大群众,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

第三重是明白人。佛教徒应具有指导社会、净化人生的使命,所以必需研究经典,了解各宗教义,从中领悟真谛,做到自己明了,才能帮助世人,解决疑义,导引众生了悟生死大事。这三重标准相互联系,都具备了,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

最后,先生又谈到每个人要作到以上三重人格,是不容易的,必需寻求善知识来监督勉励。甲以乙为善知识,乙以丙为善知识,丙又以甲为善知识,如此连续循环,互相检查规劝;有错误发露忏悔,改过自新。首先从自身作起,逐步争取志同道合的人,扩大范围,这对于社会,定会起到净化的作用。

先生一生,涉身处世,严格以三重人格要求自己。不但是佛教学者,教育家,也是真正的佛教实行家。虽人世代谢,而德音未远,典范将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摘自《佛教文化》1999年04期

End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李炳南:人格事业

俗话说:「在家为民百年,不如作官一日。」作了官,名留青史,子孙与有荣焉。但是,孔子告诫弟子,一个人是否作官,有无地位,不值得忧愁,应该忧愁的是人格事业有否建树了?若真能著书立说,也是不错。如果一味钻营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圣严法师一个寂寞的人,虽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对于寂寞的境遇,总是容易引起哀伤的情绪。所以寂寞的境遇,总是不受一般人所欢迎的。但是,人而真正能够忍受寂寞,安于寂寞,乐于寂寞,并且愿以

人格尊严

人 格 尊 严◎ 余秋雨善和爱,很容易被误解成为无可无不可的软体,失去了人格尊严。反之,人格尊严又容易被误解成极度敏感的金刚怒目,凛然不可侵犯。这两度误解使世间拥塞着滥好人和刺毛球两大类,一边下脚不得

相似的佛教徒和真实的佛教徒

索达吉堪布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1.救怖之发心: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

佛教徒怎样过清明节?

梦参老和尚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佛经没有提到怎样过清明节,但是面对亡故亲人、历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大师谈佛法诸山长老参学在先,太虚何须立说?即诸大居士皆研究有素,亦不待太虚启言。况佛法甚深,非言语所能及!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以实证说亦唯佛与佛乃能了之。

佛教徒都应具备的三重人格

苏晋仁1970年夏天,我正随着民族学院教师在湖北潜江县沙洋地方参加劳动,那里天气炎热,大家和当地农民不一样,赤膊下棉田。有时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鞋上沾满胶泥,行动极其困难。七月初的某天,从《人民日报》

让人舒服,是最顶级的人格魅力

古人说:真味是淡,至人如常。真正的高人,不是趾高气昂、盛气凌人的,而是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周到体贴、平易近人,相处起来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般的舒服。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让人舒服,发自内心地体贴他人,为他人

稻田和夫的修炼历程:从企业家到佛教徒

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日本诞生了一批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经营者,其中最负盛名者是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与稻盛和夫,他们被人称为经营四圣。四圣

佛教是要求佛教徒都出家吗?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

陈兵:塑造理想人格之道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现代心理学说人格成熟者有具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关系融洽、有安全感及自我接纳、具有现实性知觉、客观看待自己、专注于事业、行为具一致性七大特点,具有这种成熟人格,才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正常

陈兵:学佛修行自塑人格

学佛修行自塑人格陈兵当今心理学所说的人格一语,源出拉丁文persona,大略指由具有相当统合性与持久性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个人特质,亦即个人较为持久地表现出来的社会自我。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此

陈兵: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业果法则”,业果是通三世的,将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一句俗语叫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但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悲观的意味,似乎佛教是“宿命论”,今生的一

智慧法语:皈依三宝是佛教徒的根本

《优婆塞戒经》: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白话注解】:皈依三宝太重要了!如果你为了打破各种苦恼(包括恐惧、烦恼、各种各样的情绪化的东西)的困扰,怎么办?还有如果你想要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静波法师:邪见会让佛教徒偏离正确的修行道路

所谓邪见,就是对事物错误的看法:不符合现实中的缘起法,否定世俗谛的三宝。虽然也有行善积德的内容,已经到了似是而非的信仰,分明是附佛外道的非佛教思想。因为否定三宝,所以不相信世谛因果。而佛教的因果律,是

盂兰盆节--佛教徒的报恩节

一、盂兰盆法会的由来农历七月十五,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都在举办盂兰盆会,僧俗四众、善男信女,为了报答累世父母的养育之恩,向十方僧众陈设供养,凭仗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加被父母脱离苦难、获得安乐。盂兰是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世俗谛虽然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还有真谛。真谛是空性

为什么佛教徒要受戒

戒是佛的身体,受持戒律,是真正地与释迦佛陀在一起,诸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也以戒律来救度我们。受戒是一种甘露灌顶,是佛法中最殊胜的秘密,于佛投诚皈依,与佛接轨,悲恳摄受。受戒不仅能关闭诸恶趣门,还能得生于

奇光如来--每时每刻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话渐渐成了时下人的感概。然而,这份感概与自责却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肯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那怕就是坐在父母的面前没有任何的言语,父母的心里也是甜的。有的人

供养佛教徒阿罗汉不如去供养辟支佛

所谓“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就是说供养一万个受持五戒的佛教徒,不如供养一个证得声闻乘初果的阿罗汉。大家想想看,最关键的问题是:与佛法解脱六道轮回相应!所谓“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就

周叔迦:佛教信众的三重人格善人、修行人、明白人

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各各就他的事业不同都只需要一

周叔迦:佛教徒的十大修养标准如何完善自我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

周叔迦: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周叔迦第一章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

佛教徒都守什么戒律?

佛教僧团,最初成立时并没有制定僧团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的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