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祥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强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可以说,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现在有很多人由于社会的压力或精神紧张而失眠或睡眠不足。失眠是一件很令人烦恼的事,有时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时睡时醒,乃至彻夜不眠,从心理烦恼到身体疲倦,全面地影响着身心。
中西医对于睡眠虽有详尽的理论,但无切实有效的方法。在佛教看来,失眠是因为心念散乱而且执著心重,如果心中无事,自然容易按时入睡,只因为心中想念太多,不能清净,导致破坏了自然形成的生物钟。
佛教养生特别注意睡眠的方法,所以僧人的睡眠质量一般也比较高。
佛教养生讲究睡眠前的准备。每天在睡眠之前,要先在床上静坐两个小时,以保证自己身心放松、气运畅通、心无杂念,这样也能很容易快速地进入睡眠状态。
出家之人特别注重清静,在睡眠之前,还要保证房间内外没有嘈杂之声,保持一个安静的氛围,为睡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佛教养生在睡眠上还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认为最佳的睡眠姿势就是右肋向下侧卧,这样不会压迫到心脏,能够保证气血畅通。
在躺下之后,切不可倒头大睡,要徐徐入眠,保持呼吸均匀、状态安详,这样才能够保证睡眠质量。
如果在半夜惊醒,也不要心急或慌张,可以在床上静坐一会,感到有睡意时再继续睡。佛家讲究早睡早起,要在黎明前的两个小时之际起床,起床之后,不可立即离床,要在床上静坐一段时间为宜。
下面是佛教对付失眠的几个方法:
1、让心变清净,也就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这个不容易做到,因为人的心理素质并不是相同的,有一个偈子是这样说的: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诸法因缘,佛大沙门说。
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现象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从前种下缘(即发生的条件,如一棵树结果,是因为具备了种子、阳光、水、空气、土地等条件),等时机成熟必然发生,而既然是由因缘汇集才发生的事,也必然因因缘成熟而结束,所以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人的正确态度是坦然面对人生的所有问题,认真对待,但不要让这些问题搞得心神不定、方寸大乱。这种改变心理素质的方法是个长期的药方。
2、用数呼吸来让心静下来。
过去的人所处环境不似现在的花花世界这般杂乱,比较容易做到这点。但现代人心乱得厉害,在临睡前数呼吸一定要数得呼吸很微细很轻时才会见效。这时候感觉疲乏,就可以入睡了。
3、念佛号。
采取右肋卧并念佛号。卧时念佛号不能出声念,要在心里默念,念得什么都不想了,自然入睡。
4、背经文。
在夜间虽然胡思乱想睡不好觉,但那个时候还是要较白天疲倦的,你无所事事,念头就乱奔,当你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情时,精力就显得不够用了,这时它就会倦。
所以一心背经文.用不了很多,大脑就会疲惫了,你就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入睡。一般人背不了长经文,背《心经》即可。学生也可以背课文,但不如经文有效。
5、利用想象。
一位佛教大师对睡眠的禅法总结和内心感受,做了如下的描写和记录:
很舒服地仰躺在床上,让自己的身体与心理进入最轻松舒适的状态。两手放在身体两侧,身体完全放松,整个身体的骨头全部放开放松,肌肉全部放松,完完全全地放松。
想象自己仰躺在一个绿草如茵的山谷当中,整个大地长满了鲜嫩的绿草,每一根草都是柔柔软软的,我们躺在上面是那么地舒适,那么地喜悦。天上阳光普照着,是蓝色的无云晴空。思想透明得如清水流入了大地,与绿草如茵的山谷完全融合在一起。身体便消失在如茵的绿草中。
现在整个宇宙就剩下绿草如茵的山谷,天上是无云的晴空。慢慢地,整个绿草如茵的山谷开始消失了,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蓝色晴空当中。整个身体、心灵充满了觉醒的力量,十分舒适、喜悦,感觉处在很快乐、很安详的境界当中。
整个蓝色晴空及绿草如茵的山谷消失在我们心中。这晴空越来越亮,越来越透明,整个宇宙就像透明的水晶一样,无边无际的透明水晶,很亮、很明澈。整个宇宙越来越亮,我们的心还能够察觉到这样的明亮。所有念头都像虚空中的流星一样,一个个自然地消失了
摘自《德祥法师文章》
End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 净 慧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1、对座位的要求我们走到座位上来,首先要把位置整理好,垫子铺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碍他人。使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很安稳,身体很安稳。身体安稳了,我们的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夏坝仁波切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姐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首先是勿睹,这个里边讲的是妻子,但是你也可以同时理解成为他人的丈夫,丈夫、妻子都一样。首先你不要去对人家有家庭的人的妻子或者丈夫起贪心,因为这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版作者:褚小帅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
修行方法古人专注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期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记,一经放纵,便成
修行方法《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么多的魔子魔孙出家了,披上袈裟,都拿着佛经来说佛法,所说的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现在佛教的道场都被魔王的子孙占领去了。真正想学佛的人被赶到外面流浪
修行方法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儿,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
修行方法据《大阿弥陀佛经》上说:有一天,释迦佛容光焕发,并现出种种希有瑞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世尊何以今日显得特别高兴,而且光明瑞相也比往常更为殊胜微妙呢?佛说:你问得很好!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胜
修行方法世间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无不执著这个身相以为就是自己。于是贪生怕死发展成为自私自利,因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自拔,结果就是堕落,他在生命层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里讲的十法界,从畜生道
修行方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往生西方要怎样修》佛陀的最后教诲(节录自伦敦大学图
修行方法香、灯、烛、花、水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答: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来传递消息
修行方法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借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
修行方法从前有个老太婆,她也相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能精进念佛,她有个媳妇和一个孙儿。老太婆讨厌媳妇,时常吵架,但她疼爱孙儿,她每次跟媳妇吵架,就到离家不远的寺中拜佛,对佛说:阿弥陀佛啊,赶快带我去到
修行方法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除了专心念佛之外,还应当随时随地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以增进自己修行的功德资粮。所以这一卷的主要内容在于劝谕,如果遇到不识字的人,那就多多依赖慈仁君子,发菩萨慈悲救世的
修行方法今人学佛,业重心粗,却竟伶俐,不肯下真实功夫,却只想逞聪明,找到一条捷径。于是念佛之时想到诵经,诵经之时想到打坐,打坐时想到密咒,持咒之时想念佛。如此来修,忙得不亦乐乎,自心仍不踏实。半夜之时
修行方法我们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呢?因为你修别的法门,要想在今生了生死确实不容易,而净土法门由于它的高、妙、圆顿,能够直接让你在今生了生死。比如说在坐的二三十人,只要修好心态,方法对头,保证能个个往生。
修行方法佛就是因这一大事因缘而出于世。大经即《无量寿经》,是对圣量的具体讲解。不但《无量寿经》是对阿弥陀佛圣号的具体解释,就连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说明阿弥陀佛,也可以说阿弥陀佛就代表了三藏十二部。既然这
修行方法你怎样把自己修行的方法掌握正确呢?你要在《弥陀摄生三愿》中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修法,找到适合自己修行方法的位置,把方法修正确,抓住要点关键,才能使你的修行得力,才能保证拿到往生的金钥匙,才不会错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宽昌法师人们都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去比较别人的缺点,同时拿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举止、行为,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方面时会说:唉,比我差远了!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时,不屑一顾的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做
我这些修学的方法都是老师教的。最初章嘉大师教的,很得受用,老人没有欺骗我们。我跟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岁,祖父辈的,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很爱护、很慈祥,他怎么会骗我?所以我对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问:关于儒家所讲之爱\与佛教所讲之爱\及基督教所讲之爱\请略述之!(刘凯)李炳南答:儒家以仁字为体,爱乃多分用中之一用耳。先由近及远,由人及畜,但近与远,人与畜之间,其爱之程度,则各有相当差别及限度;
问:佛教能够解释宇宙之由来否?(黄大川)李炳南答:佛即为解释宇宙人生之迷,出现于世,岂仅解释而已,破之、立之、运用之、转变之,无不自如也。凡研究法界缘起者,类能道之,惟非初学所易解耳。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龟兹佛教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小乘佛教再次迅速抬头,大乘佛教则呈现衰弱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以龟兹为中心的小乘说一切有部,最终形成小乘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