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理禅机:佛语名言_50句佛家禅语名言
2025-04-16 13:33

1、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2、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3、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4、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5、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6、僧问石头:如何是解脱?石头反问:谁缚汝?僧问:如何是净土?石头反问:谁垢汝?僧问:如何是涅盘?石头反问:谁将生死与汝?

7、佛问:生命在几间?僧:数日间。佛复问一僧,僧答:饭食间。佛又问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间。佛:善哉,这才是生命。

8、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9、事物蓬勃发展时已埋下凋零的种子,万物凋零中亦酝酿着重生,有诞士居安思危,发生变故,则能坚强忍耐等待否极泰来。

10、猎人搜寻狮子的足迹,禅师:我知道它在哪里!猎人一听害怕了:我其实并不想遇到它。有些人的勇敢仅停留在口头上。

11、一碗浑浊的水,老摇它,水便总是浑浊,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动,沙尘便能沉底,可见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驱烦恼的初步功夫。

12、古德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13、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4、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5、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16、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17、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18、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

19、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20、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21、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22、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23、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24、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25、 一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禅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

26、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2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28、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29、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30、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31、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32、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3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4、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35、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6、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37、痛苦只是一阵子,过后回头看看,其实那都不算什么。学会放下,拽的越紧,越是无法自拔。学会感恩、随顺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因果原则。

38、别想得太多,别活得太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39、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40、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41、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42、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3、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44、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5、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46、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47、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48、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49、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50、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End

古人的家风名言

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这是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治家》中的一句话。海涅有一句名言: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和谐是家庭的最终归宿,也是家庭成员努

佛家的语言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是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禅机妙境

禅 机 妙 境◎ 秦孟潇俗汉不凡过去有一个俗人很羡慕寺院僧人的生活,因此,他拜泉州崇福寺老当家为師父,法号了翁。在寺庙里做些活,二年后,他受了比丘戒。在名山古刹参学多年,终于又回到自己出家的寺庙里來了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

1.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释义: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2.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

空灵一梦解禅机

  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佛教禅宗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对我们高层管理人员有什么作用。  据统计,美国现在每天有1500多万人禅修。在日本、东南亚等地方,禅宗对社会精英人士的影响也非常大,像乔布斯,就是一个

陈兵: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

品一杯禅茶 参一种禅机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条件中的具体表现,它默契了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

跟道家学想得开,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

智慧佛语: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经典原文】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经文解释】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功?我们

智慧佛语:临命终时诵这部经最好

【经典原文】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华严经》【经文解释】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

智慧佛语:参禅用功不得有一丝一毫挂念

【经典原文】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香严智闲禅师【经文解释】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好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参

智慧佛语:修行人一心在道 心定菜根香

【经典原文】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潭州龙山和尚【经文解释】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心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

智慧佛语: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经典原文】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经文解释】无功用道时。虽身临白刃坦坦然无伤无惧。如六祖。夜被贼人

佛家的正觉是什么意思

正觉,即正确的觉悟。正觉为佛教修为的最高境界,被佛教诸多经典著作中广泛提及,在佛教典籍中被描述为“无上正等正觉”,寓意是宇宙中的所有生命体,在通过不断的修为,诸如学习、生活、思考、锻炼等过程中,领悟或

佛家所谓五浊恶世,五浊是指哪五浊?

五浊是指: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1、劫浊,心之生住异灭不净。2、众生浊,心中诸法不净。3、命浊,心中诸法余寿不净。4、烦恼浊,心中烦恼不净。多贪、多嗔、多痴。5、见浊,心中见不净。1、时劫

什么是佛家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

佛家五盖指的是什么

佛家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自己清静无为的本性。这也是在世间人们努力打拼、奋力追求的结果。向往自由、渴望自由、冲破束缚,奔向无拘、无束自由祥和的境地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最终目标。 然而这是一条曲折蜿蜒、艰

麻天祥:佛家说“吃”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又何者为苦,何者为乐?自古及今,这也像人性问题一样,是永远谈不完,也永远说不清,却又不能不说的问题。就拿吃来说,孔子早就指出,食、色性也。吃无疑是人生头等大事,因为不吃就不能生存,

佛家讲“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

随缘,是指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例如“随缘化物”,是说佛菩萨顺应环境、顺应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用最适应对方的方法来教化他。还有“随缘不变”,不管外在的机缘千差万别,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成

佛家说的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1.四大皆空佛教所说的“四大”,乃是指构成世界的地水火风4种基本元素。佛教中的“四大”是从属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坚性的地大,湿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动性的风大。佛教的“四大”最早出现于佛陀所说的

佛家的三障是什么

释义一(名数)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一、烦恼障,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二、业障,五逆十恶之业。三、报障,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见涅槃经十一。【又】一、皮烦恼障,三界中之思惑也。贪嗔等之惑,对于外之六应而起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十二因缘的定律」而产生,又是由「种子现的循环定律」而生,这两种定律的关系是如何呢?为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这「现行熏习成种」是如何熏法?这熏习共有

15句经典的佛家偈语

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佛家禅语: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

佛家的禅宗和净土宗有哪些区别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

佛家净人是什么意思

诵经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菜

佛家戒律有哪些?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

佛家果位排序是那几个阶层?

佛家果位分大乘三种和小乘四种。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1、原始小乘佛教,按照从低到高,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佛家五眼【深入浅出】-法眼

很多的人都是知道佛教五眼的,佛教五眼指的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而今天要讲的是法眼,什么是法眼呢?一个人得到了慧眼之后,能不停滞留恋在「空」的境界里,却体认到:虽然他在不同的境界里所看到的都是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宋智明: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宋智明:禅观入门 八、禅的公案与悟境 禅机新说

禅机新说㈠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

斗战胜佛在佛家中的说法

斗战胜佛是佛教里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佛就是觉悟者,是佛家的说法。“三十五佛”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决定毗尼经》中说过犯了五五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面前诚心忏悔。何以号为“斗战圣”只因私心

大珠慧海禅师的佛理禅机

有一次,大众中一位僧人问:“如何是佛?”大珠禅师说:“清潭对面,非佛而谁?”大家有些茫然不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僧人又问:“大师说什么法度人?”禅师回答说:“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问:“禅师您的本事就这些

佛家经典禅语有哪些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

蔡惠明:禅机和转语

禅机和转语蔡惠明一、禅宗的演变中国禅宗是诸宗派中的特胜法门,教外别传的心宗,主张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以心传心。《六祖坛经》载:“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

佛家弟子阿难的具体故事是什么?

阿难尊者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佛祖涅槃后,大迦叶

佛家的阿罗汉果位与菩萨果位的区别

阿罗汉果:ā luó hàn ɡuǒ1.佛教语。小乘谓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知到阿罗汉果。在家人修行佛法,最高可得阿那含果。这是由于家室俗情之累,不能即生进入灭受想定或彻底无欲的境界

佛理禅机:传正法师:严守心门,让心定下来,方能除妄

妄想人人皆有,能否及时觉察并突破它,是修行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心若不定,便极易滋生妄想,并容易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这般情况,便是口中诵经,也难明其意,早被外境牵着鼻子走。故修行人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严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