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门里也有出神吗
2024-10-22 10:19

莲池

【原文】

或问: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为也。楞严云:其心离身,反观其面是也。而继之曰: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是能之而不为也。又问:神之出也,有阴有阳。楞严所云:阴神也,仙出阳神,禅者能之乎?曰:亦能之而不为也。或者愕。曰:毋愕也。尔不见初祖已没,只履西归①乎?尔不见宝志公②狱中一身,市中一身乎?尔不见沩山晏坐静室,乃于庄上吃油糍③乎?然亦不名圣证,宗门呵之。昔一僧入定出神,自言:我之出神,不论远近,皆能往来,亦能取物。正阳神也。先德责云:圆顶方袍④,参禅学道,奈何作此鬼神活计?是故吾宗大禁,不许出神。

【注释】

①只履西归: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达摩祖师于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坐化,葬于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三年后,魏使宋云奉使西域,归途中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行,遂问师何往,师云:西天去。又谓宋云曰:汝主已厌世。宋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行。既回朝,果然明帝已崩,而孝庄帝继位。宋云具奏其事,帝令启达摩之塔视之,棺空,唯存一履,举朝惊叹,帝乃诏少林寺请回供养。于唐开元十五年(727),此履移置五台山华严寺,后复失窃,不知所终。

②宝志公:南北朝时高僧宝志禅师。世称志公和尚。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人。俗姓朱。年少出家。师事道林寺僧俭禅师。刘宋泰始年间,往来于都邑,居止无定,时或赋诗,其言每似谶记,四民争就问福祸。齐武帝以其惑众,投之于狱。然日日见师游行于市里,若往狱中检视,却见师犹在狱中。帝闻之,乃迎入华林园供养,禁其出入。而师不为所拘,仍常游访龙光、罽宾、兴皇、净名等诸寺。至梁武帝建国,始解其禁。师每与帝长谈,所言皆经论义。谥号广济大师。

③庄上吃油糍:据《禅宗颂古联珠通集》载:昔有古德,一日不赴堂。侍者请赴堂,古德曰:我今日在庄上吃油糍饱。侍者曰:和尚不曾出入。古德曰:汝去问庄主。侍者方出门,忽见庄主归,谢和尚到庄吃油糍。

④圆顶方袍:即比丘形象。圆顶,表示愿断一切烦恼以及习障。方袍,比丘所著之三种袈裟,皆为方形,谓之方袍。

【译文】

有人问:仙能出神,修禅定的人也能出神吗?我说:能!但不为啊!《楞严经》云: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就是所谓出神。接着又道: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便是能而不为呀!

又问:神出的时侯,有阴有阳。《楞严经》所指的是阴神,仙所出的是阳神。修禅定的人也能吗?我答:也是能而不为啊。问的人听了很惊讶。我对他说:请不要惊讶。你没有看《景德传灯录》上记载初祖达摩逝世三年后,还有人看见他手携只履翩翩往西而去呢?你没见过《高僧传》上记载宝志公在狱中有一身,在市中也有一身呢?你没听说沩山禅师在静室中宴坐,却有人看见他在庄上吃油糍呢?即便如此,也不名为圣证,而且宗门一向呵斥这种现象。

以前有一僧人能入定出神,自称说:我出神时,不论远近,都能往来,也能取物。这便是阳神啊。然而先德呵责说:出家人本为参禅学道,奈何作这等鬼神活计?因而禅门中极力禁止,不许出神。

演莲法师译

摘自《竹窗随笔》

End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更是佛门弟子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1785~1850年)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担任江苏、陕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功勋卓著。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

佛门里也有出神吗

◎ 莲池 【原文】 或问: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为也。楞严云:其心离身,反观其面是也。而继之曰: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是能之而不为也。又问:神之出也,有阴有阳。楞严所云:阴神也,仙出

佛门之孝

佛门之孝◎ 太 虚 问:顷聆高论,大启愚塞。可知学佛是自救救人最积极的无上法门,惟世人惑于旧说,以为学了佛,则六亲不认,父母都弃,是故众人认为学佛是大背孝道的。向者其漠视佛教的心理,此或亦一原因,敬问

鬼神附体不是佛门神通

◎ 圣 严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谓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

佛门里的四尊大财神

十方财神中的财神之王--多宝如来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所以在人类所居世界的遥远的东方,除了药师佛教化的净琉璃世界、阿閦佛教化的妙喜世界等佛国净土以外,还有一个东方宝净世界,这片净土上

我为什么皈依佛门

稻盛和夫宇宙的意志、造物主究竟抱着怎样的期望让我们降生于世、授予我们不可重复的人生、并让我们自然地成长发展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生存才能顺应这个巨大的期望呢?这虽然是一个超越人类智慧的莫大的疑问,

刘德华皈依佛门13载 法号"慧果"变身刘居士

据悉,刘德华皈依佛门已有13年,是台湾灵岩山寺妙莲老和尚的弟子,法号慧果。刘德华在演唱会上,天王深情的情歌,与美女的贴身热舞,儿子安逗与黑仔的争宠,加上完美的迷幻舞台,让喜爱刘德华的歌迷们的尖叫声持续

佛门中最完美的女性原来是她!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我们已知的最完美的女性,她具有三十二种功德相:出身尊贵,种族清净,德行无缺,端正无比,身体容貌上下相称,从未生育,心常随顺一切善事,无有邪心,心无所畏、无谄曲、无诳诈

佛门养生十大秘诀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里。那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对长寿有特殊的功效。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续,派术士徐福率到东海寻求长生

什么是佛门中的究竟正见

希阿荣博堪布所谓正知正见,是指能帮助我们了断痛苦烦恼的知识、见地,依这种见地,我们将调整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从狭隘、僵硬、矛盾重重到宽阔、温柔、和谐圆融,从不伤害自己、他人及一切众

佛门中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是什么时候

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略称。又称“正像末三时”或“三时”。亦即将佛法住世之时期划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时期。如果将历代佛法的施行,分为教(教义)、行(实践

佛门中第一位优婆夷是谁

“优婆夷”即指佛教中在家学佛的女性弟子。佛教中第一位优婆夷是第一位优婆塞古印度波罗奈国的倶梨迦长者的 夫人。据佛经记载,佛陀为俱梨迦授了三飯依,俱梨迦成为佛 教中的第一位优婆塞之后,决定在第二日将佛陀

佛门中人圆寂之后是如何举行葬礼

人死了总是要安葬的,这是活人对死人应尽的义务。佛教安葬死者的方式,《涅槃经》、《净饭王泥洹经》、《毗奈耶杂事》等佛教典籍中都有记载,一般有“三种”、“四种”之分。“三种”指火葬、水葬、野葬,“四种”指

初入佛门要怎样修行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

佛门中的五阴是什么

色阴,受阴,想阴,行阴, 识阴。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

佛门中的妄念究竟是什么

佛学中不断提到“妄念”这个词,但我一直没有明确的理解“妄念”到底是什么,所以就感觉有点无的放矢的无力感,最近突然意识到,“妄念”是“观念”或“见解”的意思,而不是指头脑连绵不断的“想法和念头”,这样理

佛门中为什么有早晚课

1、佛教的早晚课诵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传统,早晚课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出家人的生活来说,早晚课是必要的,必须的。晚课内容包括:《阿弥陀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等。2、那么晚课,比如说以

佛门早晚课分别诵什么经

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韦驮赞》。晚课:《佛说阿弥陀经》(农历单日持诵)、《大忏悔文》(农历双日持诵)、《放蒙山施食》、《大慈菩萨发愿偈》或《

佛门中四众弟子是哪四众

比丘:梵语(bhiksu、bhisuka),汉译为乞士、熏士、破烦恼等,等于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削发须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

四众、五众、七众在佛门中指什么

佛陀的弟子有在家及出家两类。在家的男性信众称为优婆塞,女性信众称作优婆夷。优婆塞是“侍奉的人”之意,侍奉于出家者,布施其生活资具,受其指导,过在家生活而修行。在古代印度的佛教徒,是不像现在有固定的寺庙

佛门中十念的修行方法是什么

佛教修行法门中的“十念法”,是思忆,忆念,不单是指念诵佛号。哪十念?一、念死:世人都不愿意念死,事实上原始佛教有公墓荒冢之上修行心性的法门,这是正统的佛法。净土宗大德印光老和尚,在他的屋子中并没有供着

什么是佛门中的十六罗汉

佛教中关于十六罗汉的记载,主要是来源于玄奘大师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据经典记载,十六罗汉受到佛陀嘱咐,令他们常驻世间,不入于涅槃,为世人谋福田,且受世人供养。别于十六罗汉,还是十八罗汉之

从三国猛将到伽蓝菩萨 武圣关羽皈依佛门始末

据《佛祖统纪-智者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颇(智者大师),“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入室,昼夜演法。

俱舍宗--佛门分宗的理由

佛法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所有世出世一切诸法,皆在其范围之内。扬眉瞬目,担水劈柴,是极寻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会扬瞬担劈?则非深入经藏,穷法相唯识之学,必不能提出一个所以然的圆满答

范古农答:禅定既为佛门要道,愿闻其详。

问:禅定既为佛门要道,愿闻其详。范古农答:禅定无量,举要而言,不出三门,所谓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者,谓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此皆因息摄心所致,一往是凡夫禅门。出世间禅者,谓

在佛门中还俗意味着什么

学佛的人,大致分有三种,即僧人、居士、学者三种。后两者只能算是半个学佛之人,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之人。也就是说,居士和学者这两种人,并不是真正的学佛之人,至少是红尘之念断得不够彻底,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尘

佛门双手合十礼仪的讲解

合十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2.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3.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操手1.双掌平放

佛门中的化身代表着什么

娑婆世界的主人实际上就是报身佛,如果你们能够在这个世间做主人,你就是一个佛菩萨,你就能控 制这个世间所有的精神和物质。师父给你们讲过,师父是境转而心不转,师父是让境界随着我的心转,而不是我的心随着境来

佛门中的法身、报身、化身是什么意思

1法 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报,感召四大色身。佛是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妙色之体。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佛门中的慧命指的是什么

慧命的解释:1,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2,引申指人的智慧所注。3,僧人的尊称。在佛教中,慧命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如色身必赖回饮食长养,而法身必赖智慧以长养。

佛门中的共业是什么

业,是佛教里很重要的一个名词,业又分为共业和个业。通俗来讲,共业,指的是我们对世界共同的感知,个业则是我们个人的经验。金庸先生所著《天龙八部》里,当虚竹解开珍珑棋局,来到无崖子面前,无崖子一看到虚竹的

佛门为何将吃饭叫做过堂

“过堂”,也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寺院中每天两次过堂,早、午斋各一次。僧人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相当于寺庙里的食堂。佛教僧侣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

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佛门吗

在印度佛住世时,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它不叫吃素,叫斋,而不叫素。这个素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了,在中国佛教这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优良传统,学佛也以素食作为一种标准。按照佛教根本教义来说不是很

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皈依,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的意思。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此后就可以居士身份自愿参加定期的佛事活动了。这和成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礼、此后自愿

进入佛门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

皈依佛门有哪些好处

皈依佛门有哪些好处:1.找到了宇宙间第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成为正式的佛弟子。2.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故一旦皈依三宝以后,立刻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

佛门用语都有什么

大磬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由维那以棓(木制之棒)击鸣,以引导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木鱼诵经时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称鱼鼓、鱼板。为鱼形木制的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佛教

佛门五戒是哪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出家人

初入佛门要如何修行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

初入佛门应该学哪些经

1、先读《随念三宝经》,了解三宝是什么;2、读诵《业报差别经》,了解因果业报;3、读诵《父母恩难报经》了解为人子女者应尽之责,加强孝心和知恩、感恩、报恩之心;4、读诵《吉祥经》,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处世

佛门修持方法有什么

一、深信因果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我们一生所作所为

佛门礼仪有哪些

礼敬三宝一、礼佛:入佛寺、禅修中心、精舍、塔,应至佛殿礼拜,行合掌礼或三拜礼,平时见到供奉的佛陀塑像,应在适当的位置行合掌,乃至跪拜之礼。虔诚的佛徒有时遥见寺、塔即行合掌礼。礼拜时,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

佛门中哪个法门比较好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宣化上人开示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八万四千个法门,就八万四千个第一。● 对众生的机就是第一今天晚间我给你们讲一讲修行的道理。这修行的道

佛门中日常修行的19种法门是什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

佛门中有几大法门

佛教有84000个法门。这是表法,佛教的法门有无量无边,根据众生的根性而现。在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中国佛教有八宗: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

宋智明:佛门研究漫言

一因为有了佛教,就有千千万万的人们去信仰;因为大众的信仰,于是就有僧俗团体及由此而形成的七众差异与佛化的仪规,所以佛菩萨的形像与教典就更为广泛地流布人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因为有了佛学,就有成千上

进入佛门之佛教的法事活动有哪些

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的是自我忏悔的方式,如忏摩;有的是经大众附议通过者,如布萨;有的是对大众宣说佛法,如陞座说法;也有于新春时为国家、檀那祈福祝祷者,乃至到山门迎春等;一

法相在佛门中代表什么

佛教对宇宙一切事事物物,统称之为法,而法必有它的本体,叫做性,也有它的现象,叫做相,性只有一个,相则万殊,就是我们在心上生起一个念头,也有它的相状,总名为法相。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