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门中最完美的女性原来是她!
2024-12-05 11:43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我们已知的最完美的女性,她具有三十二种功德相:出身尊贵,种族清净,德行无缺,端正无比,身体容貌上下相称,从未生育,心常随顺一切善事,无有邪心,心无所畏、无谄曲、无诳诈、无镇恚,无嫉妒、无悭吝、能忍辱、有惭愧,无有女人过失,孝顺父母,心向丈夫,能生一切诸功德等。

尼泊尔蓝毗尼花园摩耶夫人庙

摩诃摩耶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母,又称摩耶王后,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妻,她和净饭王结婚后20年没有生育。然后有一天,摩诃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她在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停留。在园中她举手攀一根树枝(无忧树或娑罗树)休息的时候,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右肋而出。传说园中的圣池是她在生产之前沐浴,以及之后她给释迦牟尼第一次沐浴的地方。摩诃摩耶生下佛陀后第七天就逝世了,当佛陀涅槃时,摩耶夫人特地从上天赶到火葬场,佛陀听说母亲来,便从金棺中坐起,为母亲说法,以尽孝道。

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完成了一个母亲最光辉的时刻后,世界佛教史就开始了崭新的篇章,而摩耶夫人从怀孕到生下释迦世尊的所有细节,都被历史赋予了不同凡响的意义。从此,佛陀改变了人类信仰的格局,而佛母的操行和功德却将人性中至善的理想追求变成现实。

End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更是佛门弟子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1785~1850年)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担任江苏、陕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功勋卓著。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佛门里也有出神吗

◎ 莲池 【原文】 或问: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为也。楞严云:其心离身,反观其面是也。而继之曰: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是能之而不为也。又问:神之出也,有阴有阳。楞严所云:阴神也,仙出

佛门之孝

佛门之孝◎ 太 虚 问:顷聆高论,大启愚塞。可知学佛是自救救人最积极的无上法门,惟世人惑于旧说,以为学了佛,则六亲不认,父母都弃,是故众人认为学佛是大背孝道的。向者其漠视佛教的心理,此或亦一原因,敬问

鬼神附体不是佛门神通

◎ 圣 严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谓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

佛门里的四尊大财神

十方财神中的财神之王--多宝如来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所以在人类所居世界的遥远的东方,除了药师佛教化的净琉璃世界、阿閦佛教化的妙喜世界等佛国净土以外,还有一个东方宝净世界,这片净土上

我为什么皈依佛门

稻盛和夫宇宙的意志、造物主究竟抱着怎样的期望让我们降生于世、授予我们不可重复的人生、并让我们自然地成长发展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生存才能顺应这个巨大的期望呢?这虽然是一个超越人类智慧的莫大的疑问,

女性学佛后只能素颜?

有人问法霞法师:女性学佛之后是不是不能打扮了?法霞法师:一些女众学佛后认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从而不注意形象,以至于到了邋遢的程度,这导致对佛法缺乏深入了解的大众对佛教产生误解。其实,佛教不提倡奢

刘德华皈依佛门13载 法号"慧果"变身刘居士

据悉,刘德华皈依佛门已有13年,是台湾灵岩山寺妙莲老和尚的弟子,法号慧果。刘德华在演唱会上,天王深情的情歌,与美女的贴身热舞,儿子安逗与黑仔的争宠,加上完美的迷幻舞台,让喜爱刘德华的歌迷们的尖叫声持续

女性养生防皱抗衰,只需揉一揉!

永葆青春,没有一个女人不想。没有一个人希望在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候被别人叫做黄脸婆,要永葆青春,除了在日常饮食习惯上下功夫之外,还需要常揉列部位。一、揉手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手保养的好,对自己也有自信。有

女性年轻秘笈主要有七招!

1想让自己常保20岁:搓肾,捂肾可促进肾循环。你知道:腰痛是常年伏案工作的上班族常见的毛病,多为腰部着凉落下的病根,也有的是腰肌劳损者,还有是因为肾虚引起。干手搓热捂肾,可促进肾循环,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女性皮松、脸黄、暴躁、体虚,往往是体内湿气大!

女性如果出现皮肤松弛、脸色发黄、情绪起伏大、身体虚弱等症状,你就要注意了,这些可能是体内湿气太重的表现,下面教你如何去湿气,让你养颜养生两不误。1、经常吃点发酵食物,帮助湿重女的肠道代谢通畅。在人类漫

降低女性颜值的黄褐斑,看看中医怎么治?

01、有一首歌中这么唱到,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随着岁月的苍老,脸上便会爬满皱纹和斑点,直接让美丽容颜大打折扣啊!然而,对于女性来说,有一种斑可谓是拉低颜值的元凶,这

佛门中最完美的女性原来是她!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我们已知的最完美的女性,她具有三十二种功德相:出身尊贵,种族清净,德行无缺,端正无比,身体容貌上下相称,从未生育,心常随顺一切善事,无有邪心,心无所畏、无谄曲、无诳诈

佛门养生十大秘诀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里。那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对长寿有特殊的功效。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续,派术士徐福率到东海寻求长生

道教与唐代女性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道教对女性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这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鲜明特色。法国道教学者说:在中国儒教、佛教道教三种基本教义之中,道教在观念上对女性最抱有善意。  道家理论肯定了男女的平

什么是佛门中的究竟正见

希阿荣博堪布所谓正知正见,是指能帮助我们了断痛苦烦恼的知识、见地,依这种见地,我们将调整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从狭隘、僵硬、矛盾重重到宽阔、温柔、和谐圆融,从不伤害自己、他人及一切众

佛门中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是什么时候

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略称。又称“正像末三时”或“三时”。亦即将佛法住世之时期划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时期。如果将历代佛法的施行,分为教(教义)、行(实践

佛门中第一位优婆夷是谁

“优婆夷”即指佛教中在家学佛的女性弟子。佛教中第一位优婆夷是第一位优婆塞古印度波罗奈国的倶梨迦长者的 夫人。据佛经记载,佛陀为俱梨迦授了三飯依,俱梨迦成为佛 教中的第一位优婆塞之后,决定在第二日将佛陀

佛门中人圆寂之后是如何举行葬礼

人死了总是要安葬的,这是活人对死人应尽的义务。佛教安葬死者的方式,《涅槃经》、《净饭王泥洹经》、《毗奈耶杂事》等佛教典籍中都有记载,一般有“三种”、“四种”之分。“三种”指火葬、水葬、野葬,“四种”指

初入佛门要怎样修行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

佛门中的五阴是什么

色阴,受阴,想阴,行阴, 识阴。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

佛门中的妄念究竟是什么

佛学中不断提到“妄念”这个词,但我一直没有明确的理解“妄念”到底是什么,所以就感觉有点无的放矢的无力感,最近突然意识到,“妄念”是“观念”或“见解”的意思,而不是指头脑连绵不断的“想法和念头”,这样理

佛门中为什么有早晚课

1、佛教的早晚课诵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传统,早晚课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出家人的生活来说,早晚课是必要的,必须的。晚课内容包括:《阿弥陀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等。2、那么晚课,比如说以

佛门早晚课分别诵什么经

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韦驮赞》。晚课:《佛说阿弥陀经》(农历单日持诵)、《大忏悔文》(农历双日持诵)、《放蒙山施食》、《大慈菩萨发愿偈》或《

魏德东:为什么女性更信仰宗教

在宗教社会学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信奉宗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目前中国的宗教集会来说,大多数场所的男女性别比例不会超过3:7,也就是说有7成以上参加宗教集会的人是女性。而且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这

佛门中四众弟子是哪四众

比丘:梵语(bhiksu、bhisuka),汉译为乞士、熏士、破烦恼等,等于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削发须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

四众、五众、七众在佛门中指什么

佛陀的弟子有在家及出家两类。在家的男性信众称为优婆塞,女性信众称作优婆夷。优婆塞是“侍奉的人”之意,侍奉于出家者,布施其生活资具,受其指导,过在家生活而修行。在古代印度的佛教徒,是不像现在有固定的寺庙

佛门中十念的修行方法是什么

佛教修行法门中的“十念法”,是思忆,忆念,不单是指念诵佛号。哪十念?一、念死:世人都不愿意念死,事实上原始佛教有公墓荒冢之上修行心性的法门,这是正统的佛法。净土宗大德印光老和尚,在他的屋子中并没有供着

什么是佛门中的十六罗汉

佛教中关于十六罗汉的记载,主要是来源于玄奘大师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据经典记载,十六罗汉受到佛陀嘱咐,令他们常驻世间,不入于涅槃,为世人谋福田,且受世人供养。别于十六罗汉,还是十八罗汉之

从三国猛将到伽蓝菩萨 武圣关羽皈依佛门始末

据《佛祖统纪-智者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颇(智者大师),“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入室,昼夜演法。

俱舍宗--佛门分宗的理由

佛法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所有世出世一切诸法,皆在其范围之内。扬眉瞬目,担水劈柴,是极寻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会扬瞬担劈?则非深入经藏,穷法相唯识之学,必不能提出一个所以然的圆满答

范古农答:禅定既为佛门要道,愿闻其详。

问:禅定既为佛门要道,愿闻其详。范古农答:禅定无量,举要而言,不出三门,所谓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者,谓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此皆因息摄心所致,一往是凡夫禅门。出世间禅者,谓

在佛门中还俗意味着什么

学佛的人,大致分有三种,即僧人、居士、学者三种。后两者只能算是半个学佛之人,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之人。也就是说,居士和学者这两种人,并不是真正的学佛之人,至少是红尘之念断得不够彻底,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尘

佛门双手合十礼仪的讲解

合十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2.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3.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操手1.双掌平放

佛门中的化身代表着什么

娑婆世界的主人实际上就是报身佛,如果你们能够在这个世间做主人,你就是一个佛菩萨,你就能控 制这个世间所有的精神和物质。师父给你们讲过,师父是境转而心不转,师父是让境界随着我的心转,而不是我的心随着境来

佛门中的法身、报身、化身是什么意思

1法 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报,感召四大色身。佛是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妙色之体。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佛门中的慧命指的是什么

慧命的解释:1,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2,引申指人的智慧所注。3,僧人的尊称。在佛教中,慧命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如色身必赖回饮食长养,而法身必赖智慧以长养。

佛门中的共业是什么

业,是佛教里很重要的一个名词,业又分为共业和个业。通俗来讲,共业,指的是我们对世界共同的感知,个业则是我们个人的经验。金庸先生所著《天龙八部》里,当虚竹解开珍珑棋局,来到无崖子面前,无崖子一看到虚竹的

佛门为何将吃饭叫做过堂

“过堂”,也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寺院中每天两次过堂,早、午斋各一次。僧人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相当于寺庙里的食堂。佛教僧侣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

观世音菩萨是男性还是女性

说观世音菩萨在佛教里,是占很重要的地位的。这观世音菩萨,有的人说他是中国的,有的人说他是外国的;有的人又说他是男人,有的人又说他是女人。观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

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佛门吗

在印度佛住世时,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它不叫吃素,叫斋,而不叫素。这个素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了,在中国佛教这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优良传统,学佛也以素食作为一种标准。按照佛教根本教义来说不是很

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皈依,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的意思。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此后就可以居士身份自愿参加定期的佛事活动了。这和成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礼、此后自愿

进入佛门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

皈依佛门有哪些好处

皈依佛门有哪些好处:1.找到了宇宙间第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成为正式的佛弟子。2.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故一旦皈依三宝以后,立刻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

佛门用语都有什么

大磬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由维那以棓(木制之棒)击鸣,以引导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木鱼诵经时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称鱼鼓、鱼板。为鱼形木制的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佛教

佛门五戒是哪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出家人

初入佛门要如何修行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