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前十不求
2024-11-05 10:57

佛前十不求

◎ 星云大师

《宝王三昧论》的十不求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参禅学道的人,不要要求身体一定要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有时候容易生起贪欲、执着。有病方知身是苦,学道的人有时候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因此,无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发精进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无病。

第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在世间做人处事,不要害怕困难挫折,有时太容易、太顺遂,容易骄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从艰难困苦里完成目标,反而不会遭致嫉妒、障碍。所以,处世不求无难。

第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发心学道,不要要求没有障碍;没有一点障碍、干扰、困难,容易轻忽所学,做人就会躐等、僭越。所以,世事越是艰难,越懂得谨慎从事。所以,究心不求无障。

第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不坚。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怕魔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难有时候也是我们的逆增上缘。所以,立行不求无魔。

第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我们无论是读书、创业,或是从事任何工作,不要急于成就,太容易成就,则志愿不坚,很容易遭致失败,所以,谋事不求易成。

第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

与人交朋友,不要处处想到要别人帮忙我、有利于我,这种自私的心态,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

与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样给别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所以,交情不求益吾。

第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与人相处,不要要求别人凡事听命于我、顺从我,事情太过顺心如意,则容易刚愎自用。所以,于人不求顺适。

第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帮助别人,不要企望人家报答我。望人报答,那不是布施,是贪欲;既然布施,就要无所求,无所求的无相布施,才是真布施。

第九、见利不求争分,利争分则此心妄动。

见到人家有了好处、利益,不要就想分一杯羹,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生随喜心,为人家欢喜、祝福,这样就不会痴心妄动。

第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

受到人家的冤枉、委曲、压抑,不要急于辨白、申诉,否则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够吃得亏、看得破、放得下,有时反能增加自己的道德、福报。

摘自《沐恩》2017年第12期

End

保持不求回报的心态

◎ 罗 金你总是期待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吗?或是,经常质疑自己付出那么多,却为何没有人愿意为你付出吗?很多人以为自己对别人有所付出,别人也理应为我们付出。只是,有时候就算收到了回馈,却还是达不到自己所预期

佛前十不求

佛前十不求◎ 星云大师《宝王三昧论》的十不求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修养身心。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参禅学道的人,不要要求身体一定要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有时候容易生起贪欲、执

见好不求

证严法师佛说人有二十难,见好不求第七难;人生大患在贪婪,庸碌一生心难安;精进弃除身外欲,心中宁静能致远;清净佛心最轻安,见好不求亦不难。人生到底有什么困难?其实都是出于一念心,心结打开,一切就不困难。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清净之爱——心存善念不求回报

清净之爱--心存善念不求回报证严法师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份很清净的本性,这也是佛陀所说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被社会不良环境所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心念来支配时间。有心利用时间,就会

天道忌盈,业不求满

相信我们小时候削铅笔,刚开始我们肯定总想削成最尖的,但是结果往往折断。而这给了我们很深的教训,以后再削铅笔,相信都会适可而止,不求最尖了。世人往往忽视这一点,凡事总是求全求美,绞尽脑汁企图达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