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2024-11-09 10:19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 了 寂

释迦世尊在向四众弟子宣讲佛法时,为了令众生对所说的深奥教法能够明了,往往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以说明。在种种比喻方式中,以医生应病与药来比喻释迦世尊针对不同根性众生讲说不同法的方式最为常见。《佛说医喻经》就是一部这样以医生医病来比喻佛之说法的经典。在经中,释迦世尊首先向众比丘弟子讲述了世间良医善于知病识药,如果良医具足四种条件,即可称为医王。释迦世尊以医王医治疾病为比喻,讲说了苦集灭道四谛法对治修道者各种烦恼妄想及生老病死的重要作用。

本经讲述了释迦世尊在舍卫国中与众比丘一起修学论道。这时释迦世尊对众比丘说:你们应当知道,就像世间的良医,知道什么样的疾病应当用什么药来对治。具足以下四种条件的良医方能称为医王。

经云:何等为四?一者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生,是为四种。释迦世尊然后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对医王应当具足的四个条件逐一解说。对于第一个条件,释迦世尊自问:云何名为识知某病应用某药?自答云:谓先识知如是病相,以如是药,应可治疗,令得安乐。

究竟怎么样才能自作识知某病应用某药呢?世尊解释说,真正的医王是先看病人的病相,从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病相可以知道用什么样的药物能治愈这种疾病,使病人得到究竟安乐。

对于成为医王的第二个条件,世尊自问:云何名为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也就是说如何能知道病人所患疾病的起因。自答云:谓知其病,或从风起,或从癀起,或从痰起,或从癊起,或从骨节起,或积实起起,知如是等病所起处,随用药治,令得安乐。世尊解释说,所谓知道病人所患的疾病,或从风起,或从牛马等家畜的炭疽引起,或是从痰中引起,或从心病引起,或是从骨节的疾病引起,或由饮食不消化所致。良医知道这些疾病产生的缘由,于是采用对症的药物加以治疗,令病人疾病消除,得安乐自在。

对于成为医王的第三个条件,世尊自问:云何名为已生诸病治令病出?也就是说,良医如何能令病人所患的疾病通过治疗得以去除。自答云:谓知其病应从眼出,或于鼻中治疗而出,或烟薰水灌鼻而出,或从鼻窍引气而出,或吐泻出,或于遍身攻汗而出,乃至身分上下,随应而出。知如是等病可出处,善用药治,令得安乐。真正的良医知道如何将病人所生的疾病从身体中清除出去。良医通过检查病人病因,知道病人的疾病应当从眼中出去,或者通过治疗从鼻子中出去,或者通过烟薰或水灌鼻子而出,或者引气而出,或者吐泻而出,或者遍身出汗而出,乃至于全身上下岁应而出。良医知道每一种疾病应当从身体哪个部位出去,然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治疗,令病人疾病彻底消除,得到长久的自在安乐。

对于成为医王的第四个条件,世尊云:云何断除病源后令不生?也就是说,良医知道如何在断除病人的病源后,使疾病永不复发。自答云:谓识知病源,如是相状,应如是除。当勤勇力现前作事,而善除断。即使其病后永不生,令得安乐。也就是说,良医知道病人疾病的根源,知道何种病状应当用什么药物来去除。而且,良医会尽心尽力为病人治疗疾病,找到真正的原因,彻底加以断除,令这种疾病以后永远不复发,使病人得到安乐自在。以上是良医四种知病识药的状况。

释迦世尊讲说医王知病识药四种类别的目的,是用来比喻诸佛度化众生时,也像良医一样,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性而讲说不同的法,令众生烦恼消除,得到解脱自在。经云: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出现世间,宣说四种无上法药。何等为四?谓苦圣谛、集圣谛、 灭圣谛、道圣谛。如是四谛,佛如实知,为众生说,而令断除生法,苦本生法断故,而老病死忧悲苦恼,诸苦永灭,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为是利故,宣说如是无上法药,令诸众生得离诸苦。

世尊告诉弟子,诸佛出现世间,为诸众生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这四圣谛法包含了世出世间两重因果。苦谛是说明众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恶业。灭圣谛是指断尽各种烦恼痛苦,得到究竟涅槃之乐。道圣谛是指为了证悟涅槃,学佛者应当精进修行,断除苦因,方可得到最后的解脱自在。

四圣谛为圣者所见的四种谛理,释迦世尊深知其深意所在,故而在成道之后,首先来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讲说四圣谛法。诸佛讲说四圣谛,令众生断除生之痛苦,众生没有生苦,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等各种痛苦都会永远断灭。脱离了生死轮回,即可断除苦因,趣证菩提涅槃。世尊如无上大医王,针对众生的各种烦恼痛苦,应病与药,讲说四谛法,令众生精进修学四圣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最终都能离苦得乐。

摘自《灵隐寺》

End

禅修的第一个条件

◎ 明 一我们一讲到禅修,就会想到在禅堂里面两腿一盘,监香师父扛着香板走来走去。各自闭目用功,或者数自己的呼吸、或者看话头、或者参话头、或者持咒、或者观想、或者念佛等等。所见都是有人卯足劲头、有人攥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成就大器要有四个条件

◎ 大 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

佛说孝顺父母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议

广行法师《本事经》里说: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意思是说,世间有智慧的人,都会对父母特别恭敬,恒时供养,让父母心生欢喜。释迦牟尼佛在多部经典中宣说了子女孝顺父母的福德。下列若干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