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位师兄应该都是知道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境。三宝可以帮助达成我们成佛的目标。若从因与缘的角度来看,三宝当中,佛宝与僧宝是外缘,那主因是什么呢?是法宝。如果没有智慧的眼光和善巧的方法,我们往往在护法、弘法的热情驱使下,却糊里糊涂地做了许多妨害正法之事,殊为可惜。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佛书、善书与邪书的概念加以分析和区别。
一、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众生趋向解脱的书是佛书
经、律、论三藏就是佛书。一是佛经,是佛陀亲口所宣的教言;第二是佛陀为七众弟子所制定的戒法;第三是由西域、东土、天竺等历代祖师大德,为了注解佛法所作的论著。
不能简单地认为打着佛的旗号的就是佛书,这其中有很多有意或者无意所造出来的一些伪经。据记载,在阿难尊者一百多岁时,佛陀已经入灭,阿难当时带领大众结集经典。有一次在游历时,听到有一个年轻的比丘正在诵经,念到说:“若人生百岁,不见水鹩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尊者当时一听就觉得不对,一个比丘怎么念“水鹩鹤”的问题?于是就去问,这个比丘就重述了一遍,阿难尊者这才知道,其实这句法是佛陀的一句话,叫“若人生百年,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这是指生灭法。阿难尊者知道这位比丘念错了,于是就问他,这是谁教你的?这个比丘说,是我师父教我的。阿难尊者跟他说,你这个念错了,应该是“生灭法”。这个比丘听了之后就回去跟他师父说,阿难尊者说我念错了,应该是念“生灭法”。结果他的师父却跟他说,你别听这个阿难的,阿难老朽,已经老糊涂了,你听我的,就念“水鹩鹤”。当时阿难尊者听到之后很伤感,觉得佛陀刚刚入灭不久,教法就开始被误传。
由此我们知道,佛陀的教法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些人是因为愚痴,无意中教法误传;也有一种,他是故意的扭曲。
有一种是道教为贬低佛教,于是出现了《老子化胡经》这一类的经典。还有一种是为了反对统治阶级,想要谋反出现的,像白莲教、一贯道、弥勒教、三阶教等,为了谋反而伪造的一些经典。还有一些是为了骗取民众钱财,伪造出来恐吓大众、控制大众的一些伪经。比如《寿生经》、《血盆经》、《血湖经》等等,根据你的生辰八字推算,你欠阎王爷多少钱,你要不还随时都有可能死亡等,说得很吓人。
我们要严格区分佛经与伪经,对收入《大藏经》的经典,历代祖师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考据、研究,能入藏的经典都是没问题的。有一部分当时流传的伪经,为了令后人明辨,祖师则把一部分伪经作为《疑伪部》专门收录在《大藏经》中,《疑伪部》中的伪经有几千卷,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些经典危害是非常大的,好在这些经典流传的并不多,能够在民间流传的只是一部分,大家能够经常见到的有《地母经》、《灶王经》、《血盆经》、《妙沙经》。这一类的伪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白、粗陋,夹杂儒道名词及民间俚语,有很多都是顺口溜。佛陀的教典,由印度和西域传来后,由皇帝亲自颁布政令,组织译经班子翻译成中文。有口译的、有记录的、有润笔的……最后再来深入地研究,确定没有问题,一一标注出来,是非常严谨的。
民间会道门的顺口溜是非常低俗荒唐的,但是为什么民间却是屡屡有人去印发呢?就是因为大乘经典用词比较高雅,而且有很深的逻辑思维性,对于没有文化的普通大众来说看不大懂。那些能够组织外道的人,要么是恶意,要么是确实没文化,他们就用这些顺口溜,在跟民间的百姓宣讲的时候,能圆得起,说得通,大众也易懂,所以这些类伪经流通很多。
我们在流通佛书的过程中,要善于拣择。如果你看到一个流传不广的经,你就暂时先放一放,不急于去看。因为大乘的经典,普遍流通的经典,都是经过各位大德统一认证的,没有问题。它流传得很广,有共修的团队,也有专修的宗派,大家都可以去修学。像《普门品》、《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阿弥陀经》、《净土五经一论》、《普贤行愿品》等这些经典都是我们经常能见到的,这些大家尽可放心地去阅读、修持。你突然得了一本不熟的经典,你不要看经典上说看了有什么好处,学了有什么妙处,不要急于相信这个,先缓一缓再看。对于那些不是很熟的经典,第一不要急于去印刷;第二不要急于去流通。要找一个懂行的帮我们鉴别一下,免得我们一腔热血做了一些荒唐事,为邪教推波助澜,那可就冤枉了。
二、在世间法层面劝人向善的书称为善书
善书就是在世间劝人向善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诠释因果现象,属于善书。但这些善书并没有探讨出轮回、得解脱、成佛道,没达到这个高度。它对于世道人心的净化,对于社会道德的提升也确实有它的作用在,这个我们不能去否认。但对于我们修道的人来说,不能老停留在这个层面去用功。你就是再善,它也是个轮回种子!所以我们谈到善业和恶业的时候,修道人和世间人还是有不同的。对于世间法来说,能够帮助别人的,就叫善业,伤害别人的就叫恶业;对于修道解脱来说,能推动解脱的力量称为善业,推动轮回的力量就叫恶业。所以从解脱道来说,你做好人好事,如果是为轮回而做的,这一类的统统称作恶业,帮助人也是恶业。所以我们对善业、恶业,在不同的次第对它要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对这个世间世道人心改善再大,那也是一种强大的轮回力,这种强大的轮回力的根源终究是苦的,有漏是苦。即使你表面上是在利益别人,在解脱道来说也仍然是属于恶业。这是道次第不同,对善恶业力标准的认识也不同。
佛教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是苦、涅盘寂静。我们是依据这个来判定是否是佛陀的教言,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言。世间很多善书,像诸子百家等很多善书,在世间的传播也能够改变世道人心,但它离成佛还是遥不可及的,这是我们要理性地看到这一点。善书在流通中也有很多,像《太上感应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了凡四训》等等这些都属于善书范畴。
在善书范畴中也有一些不良迹象,有些书是以附体来说法,以附体来劝善,说神弄鬼,造成了相当多修行人的误解,我们要善于去分别。我们印书就印佛陀的书,印祖师的书,印大德的书,不要印那些谈鬼说怪的书。虽然说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劝人行善,但是当它在人们心中种下了太多鬼影的时候,也是“心作心是”啊!《观无量寿佛经》讲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就告诉我们,你心里想着佛的时候,你的境界就显现是佛;你心里想着鬼的时候,你的境界就自然显现为鬼。我们是正信的佛子,受持了三皈依,最基本的皈依就是: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要善于去分别这些善书。

三、以欺骗为目的的书称为邪书
欺骗的动机无非是骗财、骗色、骗知名度、骗政治资本。这个时代是人们信仰饥渴的时代,如果他找不到佛法,随手一找,可能找到附佛外道,一入就很难回头,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分别。附佛外道中,近些年影响很大的就是法轮功,李洪志是典型的附佛外道中的大阴谋家,一开始只想骗点钱,钱多了就有了政治野心。还有现在在国外的卢胜彦,台湾的萧平实,清海无等等。澳门“卢台长”的“小房子”法门最近很活跃,打着给人治病、看风水、改命的旗号,开始把佛法伪装成他的东西来卖。这就是大我慢,是《楞严经》中五十阴魔的一种典型显现。生遭王难,死堕地狱。
这些附佛外道有一个共同特点:劝人修行不是为了让大家求生净土或者求得解脱,都是打着给大家治病的旗号。在许多大众的心中,求长生的心要比求往生的心更迫切。所以他们就在传法中处处给人说治病,而不是劝人求生净土,劝人发菩提心,劝人得解脱。“饶君善将息,难与死魔争!”这一期生命的死亡是共同的结局,对已经定了的事,我们真的不需要去费脑筋纠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在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悟道,证无生法忍,倒驾慈航,广施法雨,度一切众生,这样是最稳妥。
对于邪书伪经,在网上一搜就搜得出来,有很多法师、大德都把它一一列举出来了,我们稍加看一下就明白。有几种邪书流通比较广:一个就是《玉历宝钞》,《玉历宝钞》是劝善之书,但是处处说鬼。不是说劝人行善的就一定是好书,比如说鬼的、说怪的、说附体的。还有《地藏菩萨开示录》、《地藏菩萨指禅开示录》、《龙华经》……这些都是“一贯道”的书。还有《地狱游记》、《天堂游记》、《极乐世界游记》,这都不是佛教的书。尤其《极乐世界游记》,很多人看了觉得不错,但其实专门有大德去实地勘察过,没有此事。无论说得再好,即使是劝人行善,但以欺骗的手段,也是佛法不提倡,不许可的。
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如《天地八阳神咒经》、《金刚经总持论》、《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有个共同特点:一是劝善,二是都有般若思想,但是它们确实是伪经。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劝人尽孝的,内容很好,但它确实是伪经。还有《三世因果经》也是伪经,如果它只是作为一篇文章,谈三世因果,它是可取的,但打着佛经的旗号,就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前边也加上“如是我闻”,这就是伪造佛经,从维护佛法的严谨性来论,是很不合适的。
如果碰到这一类邪书或伪经,或者别人送这类书来让你流通、助印,首先应该劝他不要再印了。如果对方我执很重、法执很重,不听劝,你就别再多说了,只是告诉他,我不参与助印,也不流通,希望他把书带回去。佛弟子印这些书是有过失的,连三皈依这个戒法都有违反,大家一定要注意。

上面就是关于佛书、善书、邪书的区别了。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应该弄清楚了什么是佛书和善书了,我们若是读诵修行佛书,善书的话一定要特别的认真。
End
问:佛与圣人有何区别?(李中心)答: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仅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觉声闻等皆是也。佛则与
李炳南:佛与圣人的区别问:佛与圣人有何区别?(李中心)答: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仅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
普皆回向,这是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普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穷无尽。回向是破执著,我们要把所有一切所修的福报、功德,都分配给大众分享,就是不要留给我们自己;我们所修的一切福德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惟 贤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产生的来源不同封建迷信来自民间,涉及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理想、民间的愿望。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既有产生的历史根源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是否开悟的区别来果禅师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笼统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狗屎
能弘法师我们汉传佛教和印度的佛教有什么不同?事实上,从教理上是一样的。教理上解脱道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或者大乘佛法的三大系--性空唯名、法相唯识和真如唯心,这个全世界的佛教都是一致的。讲解脱道
◎圣 严问:对治瞋怒之道,心理治疗法鼓励不要压抑内在情绪并建立宣泄的管道,例如在独处时大声叫喊、捶打枕头,或是找合适的对象倾吐,具有丢出去的倾向。但是佛法反其道而行,要人们忍一口气并靠自己消化之,属于
◎ 李炳楠 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觉声闻等皆是也。佛则与此两类皆
开悟前后有何区别◎ 来 果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
食饮有节,吃东西要顺应天时,吃应季的食物。甚至,随着24节气的变化吃东西。《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说的就是我们如何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去调整举止、思路、行为。1、吃东西不光吃的是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
保持警觉,区别真假明空人不能改变过去,不能预知未来,就连当下也不在人的控制之内,因为每个当下都在不断成为过去,想留也留不住。所以,对于所有的妄念,你都不要执著它,不要让念头牵着你走。不要因为妄念而快乐
◎陈亦新:如何区别骗子和信仰者?●雪漠:我的长篇小说《西夏咒》出版之后,许多读者对其中的关于反思宗教的内容很感兴趣。书中有两种打着宗教烙印的人:一类是真信仰者,如久爷爷、琼、雪羽儿、吴和尚等;另一类则
只有断除身见,方可契入正定谈佛教禅定与其他外道的一个根本区别林克智[北京]佛教文化,1996年第6期10-11页--------------------------------------------
问:弟弟每次钓鱼给我,我如果说放生就不送给我,如果说吃的话就给我,于是我就回答说吃。这算是打妄语吗?宽见法师:这不算是妄语,这叫方便语。五戒是有开遮持犯。为了利益众生的发心而讲妄语,不算欺骗。打个比方
尽管东密与台密有一些差别,但日本所传密法,都是在唐代由中国传去的,然由于传授师门之异,到了日本又分为“东密”和“台密”两派。唐时日本空海(弘法)大师来华求学,传不空三藏门下高徒惠果之大法,回国后于于京
台湾南部有一位同修的亲戚约五十出头,任职国小,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负责尽职,尽心校务,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校长口中的好干部。一日,由于宿业成熟,在晚饭后站起来之际,突然感到一阵晕眩、头痛,而后不省人
准提观音在我们生活中很是熟悉了,这个菩萨主要是以救助众人为主的,这个菩萨的感应是非常的灵验的,有着很大智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去学习它们。那你知道准提佛母和准提观音有什么区别?吉祥金刚阿阇梨:从
化身,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灵等超自然力百量,通过某种方式,以人类或动物的形态,实体化出现在人类世界之中。在宗教文献中,神明由天堂来到人间,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现,度他的本体仍然在天堂或灵问界,出现在
六斋日和十斋日区别:六斋日又称作六斋。指每个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僧众每月于此六日集会一处,布萨说戒,在家二众乃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
助念与超度,区别有四:一、对象不同。助念的对象主要是临终、新亡之人,超度的对象为地狱、饿鬼道众生。二、目的不同。助念的目的是令亡人往生极乐。超度的目的主要在脱离地狱、饿鬼道。三、方法不同。欲求超生净土
这是讲药师佛的善巧方便,能使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世界,前面讲的都是恶的,这是讲的善意。「若有四众」,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这些佛弟子若有人受持八支斋戒,八支斋戒
世间的功德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东方药师净土的功德,还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它们之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药师净土是药师佛的大愿所形成的净土,在东方过娑婆世界十座恒河沙佛之土之外,名为净琉璃世界。因为药师佛的
一、要求受过三皈依才能算优婆塞(优婆夷),然后根据受五戒条数不同,又称为一分、少分乃至多分、满分优婆塞,而居士则无此限制,也就是说,称为优婆塞者,至少是受过三皈依的。所以不能把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相等
阎王,又名“阎摩罗王”、“阎魔王”等,汉译为“缚”、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他能判决人生前之罪,加以赏罚。阎王的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在佛教中,阎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第五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圆寂是佛教用语,一般只有离世的高僧才称“圆寂”,“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这些说法就渐
声闻乘是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名,梵
1、从空性方面看,密宗不需要因明思维(逻辑推理)的过程,现在就能掌握心的本性——光明;2、从现象的角度看,显宗认为肉眼能见的所有物质都属于轮回,是不清净的,必须要断除,却从不知这些是佛的本性,是清净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密宗和显宗之间有什么不同?佛门中讲解的智慧和含义是有很多的,其中有不同的高僧大德就会分为不同的法门修行,其中就有显宗和密宗。 1.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
区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同的途径上。显宗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
首先我们学习传统的“信愿行”。这一提法,古代很多祖师都曾经有过专业的著作,我们就挑选一部很多人都熟悉的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这部《要解》是蕅益大师对于“信愿行”三法的解释。“信”是六信,“愿”是厌离
表面看上去,貌似“想”和“识”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经文中有一处关键的地方,就是佛陀在描述识的时候用了“刺激”、“不刺激”,“咸”、“不咸”两个对立的概念。正是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区分了“识”和“想”。“识
降魔杵,又名普巴杵,一端为金刚杵,另一端为铁制三棱杵,中段有三佛像,一作笑状、一作怒状,一作骂状。此法器通常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这种杵代表:可消除自身一切罪障,使三昧耶过悉皆清净,使胜共悉地
降魔杵:一头灯笼状,一头是三棱尖降魔杵即金刚降魔杵,藏语音译普巴杵,又名羯磨杵,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原也属于古印度兵器的一种,现在被佛教引用为法器之一。其一端为金刚杵的样子,另一端为三棱带尖之状,
1、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指的三圣不同: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是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娑婆三圣是指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与观世音菩萨。2、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界定不同:西方三圣属于另外一个银河
慧律法师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可不得了,那是成圣的一念之间,这个没有大福德、大因缘碰不到的。所以,你就晓得,我们福报大的人,身体健康、经济非常好,面相庄严,六根圆满具足。福报不够的人,一出生,没钱、残废
据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有许多信徒。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
大小乘之区别主要在于“小乘”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和传教士,是唯一的佛,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追求“自我解脱”,“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以建立净土佛国为目标;在修习方面,小乘以“四谛
我执,就是执着认为有个“我”。法执,有的修行人听闻佛法后,知道自己只是五百蕴四大的和合,“我”其实度是不存在的,但是组成“我”的这些四大五蕴应该是实有的吧(如果这些也是不存在的,那又怎么组成知这个身体
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佛学分析、阐释宇宙人生之现象与本所使用的一对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哲学术语。有为法,即有所作为,有所造作的意思。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的一切世间现象,认为表象的世界,处于相互联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此说见于(曹魏康僧铠译),谓法藏菩萨(即阿弥陀佛之前身)之师世自在王佛以前(从锭光如来至处世如来)之五十三佛。三劫三千佛于因位时闻持之佛,有五十三数。五十三佛,即法藏比丘未出世前,次第有此诸佛。五十四
1、起源不同(1)天台宗: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2)禅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
五佛又名五智如来、五智佛、五方佛、五圣或称五尊的五尊佛,有金刚界五佛与胎藏界五佛的区别。金刚界五佛:毗卢遮那佛、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胎藏界五佛: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