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书再多,说的也就是这三件事
2025-03-28 09:15

诸位师兄都是读诵过佛教经典的,我们可以发现现在是有很多的佛教经典的,结集成文字的佛教经典,目前流传的有巴利文、藏文、汉文、蒙文、满文等多种文字。汉文大藏经差不多有八千多卷,藏文的《甘珠尔》(佛经)有一百零八函(约三千万字),《丹珠尔》(印度佛学大师的释论)共有二百三十多函(约七千多万字)。

而藏传佛教各派历代高僧所著的显密经论仪轨,至少也有一万多函。这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不但记载了佛教哲学,也包括有各种世间学科诸如医学、星相学等内容。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科体系,很多人除了感叹佛教的博大精深外,也深觉难以入手学习。

但内容庞杂的佛典,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汉藏两系的大乘佛教认为,佛陀讲法一生所留下的典籍,根据当时不同层次的听众,其思想观点主要分三个阶段,佛教称为三转法轮。

三转法轮的内容

第一阶段叫四谛法轮,佛陀主要为五比丘等小乘听众,宣讲了以《阿含经》等为主的小乘经典,重点诠释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佛教基础哲学,建立佛教的基本观点。

从佛教的哲学观点来说,这个阶段重点诠释小乘哲学和建立基本佛教哲学构架,较少谈及大乘佛法。而《阿弥陀经》属于大乘经典,因此并不属于这一阶段的经典。初转法轮的经典主要就是四部《阿含经》等,论典主要有《大毗婆娑论》、《俱舍论》等等,律典有《四分律总论》、《律仪三百颂》等。

第二阶段叫无相法轮,也叫无自性法轮。其代表经典是《般若经》。《般若经》是佛教最核心的经典,佛陀甚至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来宣说。般若经的种类也较繁多,如《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颂》、《般若八千颂》、《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等。从文字表面来看,般若经重点阐发了一切存在都没有任何自性,都是缘起、依赖条件的存在的空性观点,但在字里行间也隐含着修行的次第,特别是大乘道的修持次第。

由于般若经的意境高深、内容丰富,因此普通人根本无法直接读懂。在佛陀涅槃后四百年左右,佛陀预言能附顺佛意解释般若经的高僧龙树菩萨诞生,并著作了以《中观论》为首的中观六论,对般若经的空性学说加以阐释,开创了大乘中观学派。

约在佛陀涅槃九百年左右,无著菩萨因难以读懂般若经而修持弥勒法门,后升至兜率净土,在弥勒菩萨前听讲了以《般若现观庄严论》为主的弥勒五论,传出了解释般若经隐义修道次第的大乘广行派。

第三阶段叫善辨法轮,其代表经典是《解深密经》。佛陀在第二阶段宣说的般若空性,是最彻底的究竟学说,但由于甚深难解,往往给人造成误解,从而否定现实的存在,走向虚无主义。因此佛陀在《解深密经》中阐释万物并非都是空性,而是有空有不空,确立了三性三无性的观点。后来无著菩萨根据此经,加上弥勒的《大乘经庄严论》、《辨法法性论》等,开创了大乘唯识派。

藏传佛教各派大都以中观为主要指导思想,而汉传佛教则以唯识思想影响较大。我国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就是唯识派的代表人物。

了解了三转法轮,就可以对众多的经典进行梳理,对各经典的主体思想也会有个大概的了知。对于佛经的分判梳理,除了这里提到的三转法轮说之外,汉传佛教也有五时八教等不同的判别,想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自行研读相关典籍。

佛法与三藏

在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中说:“佛陀的正法只有二种,即教理正法与实证正法。”教正法属于理论指导,三藏十二部的佛教理论思想都属于此类;证正法属于身心实证境界,是通过修持后产生的效应。如果把药方药理比喻为教正法的话,吃药后获得的健康结果就是证正法。佛教皈依三宝中的法宝,其实主要是就证正法而言,教正法属于相似法宝。

三藏教法就哲学思想划分,就是上文提到的三转法轮说。若就文字体裁与内容,也可以划分为十二分教法,即佛教常说的三藏十二部。由于十二部都隶属于三藏,因此我们先谈谈佛教的三藏概念。

“藏”是梵文“毗扎嘎”的汉译,意思是总聚、含藏。因能总摄归纳同类于一处,所以称之为“藏”。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之所以把经典都纳入三藏,是有其哲学原因的。

为了调伏众生摆脱受苦与享乐的两边生活,讲说了律藏,开显佛教的戒律道德规范;为了让众生断除对世间存在三宝四谛等真理的疑惑,宣说了经藏,同时开显摄心一处的禅定;为了对治众生与生俱来执我的错误观念,佛陀宣说了论藏,同时阐发智慧。

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佛教倡导人们要学习各种知识,开发智慧,这样才能自利利人,而并不是靠神佛的拯救。

明白三藏含义后,我们可以较易区分经典的所属。譬如《优婆塞戒经》,其内容主要是讲述戒律和规范,则属于律藏所摄;《中观论》主要阐释空性无我的哲学观点,因此属于论藏所摄;而如《阿弥陀经》,开示西方有净土,倡导一心念佛,则属于经藏所摄。

上面就是关于佛书的内容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经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我们若是可以是可以看一看法师讲解的佛经的。

End

一辈子,两件事!

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因为,人一辈子能把饭吃得很香,把觉睡得很甜,确实是不容易的事。年轻时,林清玄因为失恋而痛苦不

刘素云:当前最重要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概括为俩字自度,就是你自己要把你自己度明白了,要拿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通行证。怎麼拿?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路。你要是不信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通行证你拿不到。昨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不生病的秘诀,就这三个字!

不生气就不生病  人的情绪的不稳定,和负面情绪的多发,和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脏腑功能有些紊乱,气血循环不大好等有关。所以,当你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有可能就是身体健康问题的反映。相辅相成的,要防微杜渐不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做人最难的两件事

◎ 朱光潜说来说去,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他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这归根还只是一件事,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因为知道如何对付自己,也就知道如何对付他人,处世还是立身的一端。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

佛弟子吃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

◎ 衍 慈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观:(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 为成道业,应受此

人生无常,钱再多都无用!

人生无常,钱再多都无用!证严法师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划,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

具备这三种心必得往生

问曰: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答曰: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

避免这三十三种不清净的布施

避免这三十三种不清净的布施◎海 涛《毘耶娑问经》记载佛为毘耶娑仙人说有三十三种不清净(染垢)布施,佛弟子也应该了知、避免:一、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施众生财物,这不是佛教的布施。例如有人

拥有这三种能力助你正念正行

◎ 贤 宗1.专注当下的能力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缺陷不足并不可怕,懂得对自己时时进行反思、修正与升华才更为重要。我们打坐时,可以静下心来,对自己性格上的短长进行反思:我是常常

初学佛的人要了解的三件事

初学佛的人要了解的三件事◎ 弘 一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

王阳明:人生一世,最该看透这5件事

1朋友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王阳明对待朋友,最重要的真诚。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才真。对待朋友只有拥有一颗真诚之心,尽心竭力,信守承诺,才能换来朋友的信任和温

修道要明理,至少这三条得搞明白!

修持并不是说什么都不管,告诉意守小腹就意守小腹,让炼小周天就炼小周天,让静坐就静坐,它更要明理,要用智慧,才能往前走。所以人比大象更有本事,尽管人没有大象的力气大。要明理,就应该需要研究些什么?一、明

《周易》:坚持3件事,运气会越来越好

1、常怀感恩之心《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有好运,须有厚道之德,感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不仅感谢那些在困难时帮助过你的人,还应感恩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因为正是有了他

《论语》:三件事,看清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世界上用的最普遍的名词是朋友,最难得的也是朋友。朋友分很多种,点头之交、酒肉朋友、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等等,什么样的人值得深交,什么样的朋友只是过客。三件事看

春季养生必做的五件事!坚持做下去身体好!

万物初生始于春,在这个阶段正是养生的好机会,因此,不管男女都要及时做好养生准备。那么在春季该如何养生好呢?这5件事,建议大家要坚持做,这样身体才能好。春季养生必做的五件事1、吃点甜食春季正是肝气生发的

一日禅| 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总是将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爱人关系看得过高,并不自觉把这当作可以肆无忌惮的筹码,觉得当了丈夫,妻子便理所当然地应该照顾自己,做了父亲,孩子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尊敬自己,谈了恋爱,爱人就

修行千万不要盲修瞎练 要抓住这三个点

第一点,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以佛祖的言教作为我们修行的理路,这一点要切记。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虽不立文字但也没有离开文字,它是教外别传,有的大德说是教内真传,教内真传的意思是:佛祖千经万论

这三种人 即使天天念佛也不得往生!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

这三个时辰一定要睡觉,否则一身病!

睡眠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按时睡眠,就能调养精、气、神,也会远离疾病。若要养好精、气、神,必须注重子、丑、寅这三个时辰的睡眠。子时睡好觉:养胆中医讲养生,就是要人们每天按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

《菜根谭》:对待这三种人,无需和颜悦色

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珍惜,不是每一段时光都值得铭记。生活就像一个大的困兽场,人人深陷其中,挣脱不得。我们在时间长廊中遇到很多人,有人相遇,有人别离,有人相逢一笑,有人反唇相讥。不是所有人都配的得上你的真

学佛也有方便法门?做到这三点就够啦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味之名纵横满纸,如何

证严法师:对你一生影响巨大的七件事 千万不要做

人生有七件事,千万不要去做。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自然

春天来了,这几件事最积功德,千万别错过!

春天已经来了,下面几件事请不要去做!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劝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爱向苍天,善行人间;爱是慈悲守护,喜舍难量。福生无量天尊。赶紧转给更多人知

你一定要看:这三件事决定了人死后最终的去向

信愿行即是信仰、发愿、修行。净土宗依此三者作为往生净土根本愿理,称为往生净土三资粮。资粮者,譬如远行,一者须要资财,二者须要粮食,若缺此二事,绝对难以到达,于此三种资粮中,又有带带关系,先由信生愿,由

吃西红柿当心两件事:这样吃可能会中毒!

时下,新鲜果蔬已逐渐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主角。我们只担心蔬菜是否有农药化学残留,却忽视了食物本身的天然毒素。不少果蔬都会含有天然有毒物质,有些果蔬的特殊部位还最容易残留农药,每年由此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频频

吃饭谨记这三点你会更健康

您是否被铺天盖地的养生信息搞得无所适从?怎么吃才能不生病,少生病?人的精神也和身体一样需要吃东西吗?严格素食,并且过午不食的佛家是如何看待吃饭这件事的?2017年3月22号,曹山宝积寺住持、曹洞佛学院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编者按:人生之事,莫过于生老病死!世俗凡人的烦恼太多,多是由于不明白因果道理造成的,被世俗心牵着走,非常被动。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

这三种茶,堪称糖尿病的克星,谁都喝得起

在日常合理膳食过程中,广大糖友常常过分专注于如何吃得健康,对于如何喝倒是比较缺少注意。  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三款非常经济适用、且降糖有果效的日常茶品。一、山药茶  山药本身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降

护士揭秘:千人在临终前最后悔的25件事

有什么事情,会让你到临终前后悔不已?如果早点意识到,也许可以换个活法、换种人生。日本一位年轻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在亲眼目睹、亲耳听到 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下了《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一书

道医告诉您不可以做的56件事

  1、锻炼身体不能一天锻炼,顶上一周,也不能为工作太忙,闲时锻炼找借口。  2、不能起个大早,锻炼身体,早起锻炼要必待日光,四季起居要有时。  3、昼练养阳,夜练伤阳,所以晚上不能晚上锻炼,跑步跳舞

李向平:功德与慈善不能混同为一件事情

摘要:继2007年四川新都宝光寺以99万元拍卖烧头炷香,把拍卖所得款捐给了贫困生之后,如今各大寺院纷纷效仿。即以佛教慈善拍卖的方法,服务于社会慈善事业。其中,除了烧头香外,还有新年祈福、零点钟声除夕夜

前世做了这件事,投胎出生后惊讶众人

从前有位长者,他的夫人怀了孕,口中能散发出非常好闻的清香之气。香气飘得很远,整个城市都能闻到。国王远在深宫里也闻到这股异香,于是派遣侍卫去查访原因,发现香气来自长者家。于是国王召见长者问道:“你家为什

佛说:供这三尊佛,功德最满

第一尊佛:供家里的佛。我们人人家中,都有两尊佛,这是很多学佛人,经常忽略的,佛早就告诉我们,家里的父母,才是真正的活佛,与其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养父母,所得福德更多。家里的父母,是世间最大的福田,佛法

庙里这三尊佛是谁?

三佛组合的历史目前留存的我国早期的佛造像,无论是石窟中还是金石造像,都是以一佛为主尊。主尊一般为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胁侍一般有弟子、菩萨、天王等。直到现在,有的寺院中还是只供一尊主佛。最早的

奇光如来--人生无常,钱再多都无用!

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划,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计画。其实错了,我要重新规划自

修净土法门要了解哪十件事

我们在修行净土法门之前都是需要先去了解一下它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修行净土法门,所以我们在修行净土法门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下修净土法门之前的十件事。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

最积德的七件事,你做过几件

一、孝百善孝为先,孝的意义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道家认为孝道应该是出于自然的一种行为,但是人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能为所欲为的动物,所以道家强调人要回归一种「孝道」的本性,孝敬父母尊敬师

佛书再多,说的也就是这三件事

诸位师兄都是读诵过佛教经典的,我们可以发现现在是有很多的佛教经典的,结集成文字的佛教经典,目前流传的有巴利文、藏文、汉文、蒙文、满文等多种文字。汉文大藏经差不多有八千多卷,藏文的《甘珠尔》(佛经)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