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而来,但我们到最后都是两手空空,什么也留不住,我们的脑中走过无数的念头,一个念头生出许许多多的念头。所有的念头都是增加内心的骚动与不平而已,假如仔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一、不要拿自己去跟别人比较而贬低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必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作比较,也不必经常自叹某某处总不如人,因为没有谁可以号称完美。人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却可以一生横超三界!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问:承蒙指示,念佛不必观想,但我念佛时,思想不能集中,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李炳南答:佛号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再印于心,要使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这样就能做到思想集中。如果仍然不能集中,就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 圣 严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
十 大 碍 行◎ 妙 叶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证严法师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皂宫的楼阇,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
◎ 圆 因 一、忏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 刘江川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40年的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有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侍者听到禅师叫他,以为法明禅师有什么事需要他帮
问: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元音老人答:心体没有两样。因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有人说大话,心不肯空。事情来了他还著相,著相了就不是净土。。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圣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
中国式佛陀之美◎ 张 弓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众瞻拜,已唤起信众的信向;他同时又是艺术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所谓佛教艺术两重性的体现,即宗教性和世
编者语:炼狱的历练是黎明前的混沌!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时下每个人,不管现在做什么,只要初心不改、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当我们明心见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圣贤!因为你最终的
一、流水不争先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做事不能靠一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第三讲 长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证道一、 人间佛陀人类自有历史以来,为世人所公认[四大圣哲],是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地、耶稣。中国人称颂孔子, 有谓: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常夜 ]。我想、这句话如果用在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第六讲 生命流转的连锁环十二缘生观一、 非无缘生,从因缘生佛陀青年时代,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烦恼,而舍亲割爱,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缘起。佛陀当时所证悟的缘起,是以人生论的观点,探索生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佛陀大约在成道后的第五年,率领弟子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祗园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沙门瞿昙的教团到拘萨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
第十一讲 佛陀的遗教以己为洲、以法为洲一、 佛陀的容色言行佛陀住世时代,没有照相术,没有画像,佛陀涅槃,没有留下任何遗影。我们现在所看到绘制的、雕塑的种种佛陀像,全是佛陀入灭数百年后,历代后人想像出来
佛曰:如实修行是真供养故。如果你们用心以佛菩萨为榜样修行的话,那就是真的修佛修心了,如实就是实实在在,没有半点虚假的用真心修,你就是真的在供养佛菩萨。想想看,你们学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是不是在供养菩萨
流传越广的著作,人们对它的误解越多,造诣越高的著作,人们对它的不解越多,无数学者为名著经典着迷,却没有人敢说真正读懂了其中的深意。一定程度上,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比名著本身更占据我们的记忆,所以理解经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
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充分挖掘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我们深入传统,寻找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困境。浮躁的时代,学一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里。那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对长寿有特殊的功效。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续,派术士徐福率到东海寻求长生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下来,可想而知水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水有很多神奇的功效,可以美白肌肤,促进新陈代谢,瘦身减肥,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喝水。日本的肥胖率在全球是
养生其实就是养阳气。但可悲的不仅仅是现代人或因压力所迫、或欲望所使、或随波逐流在每天不断的耗伤自己的阳气,更可怕是直至伤及根本,疾病丛生时仍浑然不知。正如一个反复发作口腔溃疡的病人来门诊就诊时说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