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2024-10-08 11:24

一 行

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因为他把自己的部分财富用作救助孤寡贫弱。他对别人每一分的帮助,都给予自己很多的满足和快乐。那里的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给孤独长者。

须达多不时往摩揭陀买卖商品。在王舍城时,他会在妻子的兄长家里投宿。他的大舅兄待他很好,每次都让他住得非常舒适,没有任何短缺。雨季的末期,他正好在他大舅兄家里住。

但这次与往常不同,他的大舅兄没有为他打点一切。他忙着指挥家人和仆婢准备什么美宴。须达多抵达时,发觉全家人都身在一片忙碌之中,他于是便询问他们是否在筹备结婚纪念或忌辰。

他的大舅兄答道:我明天将会宴请佛陀和他的比丘前来受供。

须达多奇怪地问道:佛陀不是觉者的意思吗?

对啊,佛陀就是一位觉者。他是开悟了的大师。他容光四射,妙相庄严。你明天便有机会与他会面。

须达多也不知为何,当他听到佛陀的名字,心里便充满振奋和欢乐。他请大舅兄坐下,要他多说些有关这位大师的一切。大舅兄告诉他,当初在街上看到了平和地乞食的比丘,这促使他前往竹林精舍听佛陀说法。之后,他便成了佛陀的在家弟子,还在竹林建了数间茅寮供养比丘,使他们不必受日晒雨淋。他一天之内监察了六十间茅寮的建筑。

须达多想,或许是前生的宿缘,他总觉得心内对佛陀有着无限的敬爱。他急不可待地等着翌日午间会见佛陀。他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地等待天明,好使自己可以大清早先往竹林精舍拜会佛陀。他曾三次醒来看看是否天亮,但每次都仍然是漆黑。再难入睡,他唯有起床。穿上衣服鞋履之后,他便踏出门外。外面迷雾冰冷。他通过湿婆伽门直往竹林去。他到达时,竹叶间刚透射出第一线晨光。他知道自己渴望着见到佛陀,但心里却又战战兢兢。为了安定自己,他轻声对自己说:须达多,不要担心。

就在这时,行禅中的佛陀刚好经过须达多身旁。他停下来细呼:须达多。

须达多合掌向佛陀鞠躬顶礼。他们一起步回佛陀的房舍,而须达多更问佛陀昨夜睡得如何。佛陀说他睡得很好。须达多则告诉佛陀他因急于前来与佛陀见面,而导致整夜难眠。他又请教佛陀大道之义,于是佛陀给他解说了解与爱心的重要。

须达多感到非常高兴。他伏在地上请求佛陀纳他为在家弟子。佛陀欣然答应。须达多又邀请佛陀和他的比丘,翌日在他大舅兄家里接受他的供养。

佛陀浅笑,我和比丘今天都已被宴请到你大舅兄家里受供。我们没道理明天再到那里受供吧。

须达多说:今天是我的大舅兄做主人。明天将会是我做供主。很抱歉我在王舍城没有家宅。我恳请你接受我的邀请。

佛陀微笑答允。须达多高兴至极,鞠躬礼谢后便立刻回去帮大舅兄安排当天的供宴。

当须达多在大舅兄家里再次听佛陀的开示,他真的感到有无穷的喜悦。佛陀说法完毕之后,须达多亲送佛陀和比丘到门外,然后又立刻赶回准备翌日的供宴。他的大舅兄也热烈地帮他一把,还说:须达多,你仍是我的客人,不如就让我安排一切好了。

须达多当然不肯。他坚持要亲自付出一切开支,只让大舅兄帮忙做琐碎的工作。

第二天,须达多再一次听佛陀说法时,心里有像花儿开放一般的感觉。他跪在地上说道:佛陀世尊,憍萨罗的人民还未有机会欢迎你和僧伽到那儿为他们讲说醒觉之道。恳请你考虑我现在的邀请,前来憍萨罗一段时间吧。请向憍萨罗的人民示现你的慈悲。

佛陀答应与他的大弟子磋商后,会在数日内给他答复。

几天后,须达多造访竹林精舍时接获喜讯,知道佛陀已决定应他的邀请到憍萨罗一行。但佛陀想知道在舍卫城附近有没有适当的地方可供这么多的比丘居住。须达多答应一定会找到适合的地方,并会供给他们一切的所需。他又提议希望舍利弗尊者可先行与他到憍萨罗,以协助他筹备迎接佛陀。佛陀问舍利弗的意见如何,舍利弗表示乐意跟须达多先行一步。

一个星期后,须达多来到竹林与舍利弗会合。他们一起出发,渡过恒河,到达毗舍离。在这里,他们获得阿摩巴离的接待,并下榻在她的芒果园。舍利弗告诉她,佛陀将会在六个月后与比丘们路经毗舍离前往憍萨罗。阿摩巴离表示她到时定会尽地主之谊,给他们供应食物和地方居住。她还告诉舍利弗和须达多,能够这样做实在是她的光荣。她同时又嘉许须达多对慈善工作的不遗余力,并鼓励他致力于请佛陀往憍萨罗弘法。

与阿摩巴离道别后,他们沿着阿夷罗跋提河向西北而行。须达多从未步行过这么远的路程,因为他是习惯乘马车的。他们每到一处,须达多都向当地的居民宣布佛陀和僧伽行将路过,并嘱他们要给予僧团热烈的欢迎。

佛陀是醒悟了的大导师。准备大事欢迎和庆祝他和僧团的来临吧。

憍萨罗这个国家地大物博,民生丰裕,一点也不比摩揭陀弱。它的南面以恒河为界,北面接喜马拉雅山脉。所有的人都认识须达多又或他的外号给孤独长者。人人都很信任他说的话,并十分期待早日与佛陀和僧伽见面。每天早上,当舍利弗尊者到外面乞食,须达多都会向居民诉说有关佛陀的事迹。

一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舍卫城。须达多在家里宴请舍利弗,并介绍他认识他的父母和妻子。他请舍利弗替他们开示佛法。之后,他的父母和妻子都求受三皈五戒。须达多的妻子是个高贵可爱的女子。她名叫补纳洛迦纳。他们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女孩分别名叫大妙跋达、小妙跋达和妙摩揭陀;他们的儿子最年幼,名叫迦罗。

舍利弗每早在城里乞食,夜间则在森林或河边度宿。作为东道,须达多立即四处寻找适当的地方,以供佛陀和比丘居住。

摘自《佛陀传》

End

请教佛陀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刘素云:无话可说最好,无话可说是佛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佛陀的最后生活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佛陀不是创世主

◎ 圣 严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证严法师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皂宫的楼阇,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

佛陀的四个法宝

◎ 圆 因 一、忏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佛陀的下午茶

◎ 刘江川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40年的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有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侍者听到禅师叫他,以为法明禅师有什么事需要他帮

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

中国式佛陀之美

中国式佛陀之美◎ 张 弓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众瞻拜,已唤起信众的信向;他同时又是艺术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所谓佛教艺术两重性的体现,即宗教性和世

习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佛陀教育

编者语:炼狱的历练是黎明前的混沌!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时下每个人,不管现在做什么,只要初心不改、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当我们明心见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圣贤!因为你最终的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佛陀大约在成道后的第五年,率领弟子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祗园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沙门瞿昙的教团到拘萨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

出家师父能接受红包供养吗?看看佛陀当年怎么说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

供灯的功德太殊胜!只有佛陀能知其中微妙

供灯有世间、出世间两种功德。从世间角度讲,供灯者生生世世眼目清净,不会变成盲人,纵然即生中眼睛不太好、身体不健康,通过供灯也能双目复明、获得健康,还能发财、长智慧等等。而最主要的是它出世间的功德,供灯

智慧法语:不会掌握说话分寸?佛陀送你一个方法

核心提示: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很好把握说话的分寸,在《巴利经藏增支部》中,佛陀告诉大家一个掌握说话分寸的方法。【经典原文】(佛言):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见;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见。婆罗门!

智慧法语:佛陀揭秘为啥馋时会流口水 痛时会流泪

【经典原文】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

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世界观不矛盾

佛在《起世经》中所描述的须弥四洲,并非凡夫所见世界,是与凡夫不同层次的世界观,与现代科学所观察宇宙银河世界并不矛盾。编者按:在一些佛经中,也会介绍我们所处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体的世界来讲,佛经也

智慧法语:佛陀用一句话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看法

【经典原文】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别译杂阿含经》【佛经解释】佛在世时,有一次,阿阇世王挥兵攻入西邻的迦尸国。而身为迦尸国保护国的统领波斯匿王,则从北方出兵驰援,双方在迦

智慧法语:佛陀如何看待大乘小乘之争?

核心提示:对大乘小乘问题,佛陀怎么看?请看佛在《法华经》中怎么说:【经典原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法华经》【经文解释】此段偈颂是佛

佛像是否等同于佛陀真身呢?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用以供奉,见之如对

优婆离怎么成为佛陀的弟子

优波离很欢喜,跟在舍利弗的身后去见佛陀,佛陀很欢喜的为他剃度,为他授具足戒。「百川河水,同流入海;四姓出家,同一释姓。」这是佛陀在法制上规定的精神,现 在能由优波离的出家而实现佛陀的理想。佛陀嘉许优波

须菩提之归投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香积佛--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迦叶执着于头陀苦行 佛陀涅槃后集结佛经

摩诃迦叶又叫做大迦叶、迦叶波,意思是乌龟,又翻译成饮光。传说他的祖先在修炼时,有一只具有灵性的乌龟背负着玄妙的图案而来,因此得道,所以以龟作为姓氏。又传说上古时代曾有仙人能吸取日光,平时隐藏着,见不到

佛陀和世尊指的是谁

在两千五百年前(按我们中国汉历记载是三千年前),佛陀出生在被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佛陀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灭度。中华民族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就是按的这

佛陀告诉你如何修宿命通

【原文】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四十二章经》【注释】沙门出家人问佛,是因为什么因缘,人可以得知自己的前世,能够达

哪些人会被佛陀授记?

授记,是佛陀对于某些众生未来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都已经很确定,而给予预先的记别。也就是说,当佛陀看到某些众生他的心中,某一类的种子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规模,而这些众生依凭着这些种子的势力以及现量所证的

卢志丹:佛陀拒绝回答的十四个问题

佛经记载:一天,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中,他的徒弟中有位叫鬘童子的,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生起了一些非常迷惘念头。于是鬘童子来到世尊面前,请教了令自己迷惑的十四个问题:一、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吗?二

卢志丹:佛陀告诉你饮酒的若干过失

佛陀告诉你饮酒的若干过失节选自 卢志丹《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善生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