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是什么意思
2025-03-08 10:40

佛性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 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往无住,这就是佛性
师父跟你们解释一下。首先,佛性是在本性里面的,对不对?那么本性里面是在心的意识当中,在八识以内,实际上, 阿赖耶识就是佛的本性开始的地方。那么,师父问你们, 本性动了没有?从来没动,每个人都一样,对不对?那 么本性有没有静啊?
它一直在里面,它是从来不动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它是不动的。你们去看看镜子,如果你不去照镜子,镜子里面哪来的人啊?你照着镜子,你 就发现里面有一个人了。你拿镜子去照任何地方,你就 会发现,原来镜子里有这么多的事情啊?你把这面镜子 藏起来、不用了,是不是就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你的心 里啊?你没有看到,没有闻到,你是不是就没有了,对 不对?
一个人在人间惹是生非,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找来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要懂得,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唯心所造,因为你有此心了,才会有此意。因为你有了这个意念之后,你的心中才会有尘埃。
我们学佛人要懂得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随顺,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随意,顺着缘分走。
实际上,我们惹出很多事情来,就是因为我们想不通,我麻烦,我难过,我心里不舒服,我就不想做。所以,你不顺着这个因缘走,接下来你会越来越烦恼。
在实际生活当中,随顺还可以用在度众生方面。你在度人家的时候,你也是一种随顺。随顺是什么?就是 说,人家要学心灵法门,你就顺着人家去度、去讲;人 家不要学,你就不要去度他。否则的话,你会执著,你 的功德就会有漏。
师父接下来跟大家讲,因为我们是众生,我们一定要忏悔;因为我们是众生,我们才会惹尘埃;因为我们 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物掺杂在心中,我们才会要忏 悔;没有众生,我们就不可能要忏悔自己做错的事情。
忏悔分成有相忏悔和无相忏悔。一个是由内心到外都要忏悔,一个是真忏实忏。有相忏悔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有愚痴、迷惑、骄狂、嫉妒,这个都是有相的, 所以要忏悔;我们太骄傲了,我们迷惑了,我们做错事 情了,这叫有相忏悔。无相忏悔是从心里来忏悔。
你心里因为有菩提,所以你就要懂得怎么样来用自己的佛心对照自己生活当中所有的言行举止,还有思维,所以,无相忏悔不但要去除愚痴、迷惑、骄狂、嫉妒,而且忏悔人忏悔过后要不断地进步,不进步这个人就会很快地变得愚痴。无相忏悔是一种觉悟,内心的悟性。所以,进步的学佛人才会有心量,气量特别大。师父问你们,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碰到一点事情马上跟人家说:“对 不起,我做错了。”你说这种人的心量大不大?还有些 人做错了事情,永远不肯承认自己错了,你说这种人的 心量大不大?
6忏悔是锻炼心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经常跟别人 说“对不起”,这个人能进步啊,经常说自己是错的, 这个人才会改变自己。
所以,要把自己的心量增加到无尽无量,就是没有尽头。也就是说,一个人谦虚要谦虚到没有尽头,要无量,任何的事情我都能接受,就叫无量;任何人对你怎么样,你都要能够接受,这就叫“无 量”。要记住,无量之后,才会没有边啊,叫无量无边。 看看大海,有边吗?没有。
众生和我是无边无际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众 生跟我们的缘分不知道多少年以来已经有了,因为我们 过去可能都是做过菩萨、做过佛的,
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懂得怎么样对别人好,实际上你就是不懂得佛法、因果。所以,要常忏悔,把每个人都视作未来佛、过去佛、现在佛,你才能真正地断掉自己的贡高我慢之心。要自度度他,先把自己度好了,你才能度别人。
众生要断烦恼,修行人更要断自己的烦恼。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你不懂得断烦恼,那么,你根本无法让别人舍去烦恼。修行人的烦恼不停地在增长,很多人说,那么我不修行,我就没烦恼。你们说,不修行有烦恼吗?烦恼会比修行人还要多,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是会让 你感受到烦恼的存在,但是很快地你就会消除烦恼。就 像很多人在没有学医之前,他根本不知道空气当中有这 么多细菌,等到他学医之后,他会感到很痛苦,他都不 想呼吸了,因为空气中有这么多的细菌,所以他只能带 一个口罩,道理都是一样的。当你看到这么烦恼之后, 你才知道怎么样来回避他们。刚刚看到烦恼,你会很痛 苦,这就是学佛后不一样的地方。
修行人如果一直不往前进,在退步,他就是凡夫了,所以,没有烦恼,你修行就是无上。无上是什么?一直 在往上,有烦恼的人,他不会一直在往上修的。你们去 看一看,很多天天有烦恼的人,他的心量不大,气量不 大,整天烦恼不断。

所以,只有去除烦恼,让自己懂得什么叫圣贤、什么叫心量大,愿力才会增大。很多人为什么许愿之后还不灵呢?因为他的愿力太小,他在放生 的时候还在想,“我是买小鱼呢,还是买大鱼,我是怎 么个救法呢?我每个星期都在放生,我每个月都在放生 啊”。这些让自己自圆其说的话语,实际上统统地会让 你的气量变得越来越狭小。
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没有冤家,没有仇人,没有人间所谓的怨,也没有人间所谓的恨。要明白,全是冤结,全是因果啊,你为什么非要把它分成冤和家呢?你为什 么还要去给自己找这么多的烦恼?
我们没有仇人,因为我们不对别人不好;因为我们从来不跟人家去作对,所 以,我们没有冤家;因为我们从来不恨别人,所以我们 无怨无悔。很多歌曲里唱道“无怨无悔”,其实无怨无 悔就是一个境界啊。妈妈对孩子有怨恨吗?孩子有时候 这么难带、这么可怜,这个孩子这么难带,妈妈有怨恨 吗?这就叫无怨无悔,那就是境界。
如果我们在生命当中没有怨,也没有恨,师父告诉你们,实际上你们很幸运,因为你们已经没有下一次在六道轮回的种子了,所以你们就不会愚痴,就会清净心灵,
就会圆满人生,你们就会求光明,就是心里整天都是光明的,你们就会利益众生,你们就会慢慢地觉得自己不执著了,没有烦恼了。多忏悔吧,忏悔会让你们摆脱六道,这就是忏悔的妙用。

End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二)中土涅槃圣与阐提成佛说罗什囿于自己学派之见,不曾涉及佛性问题。而由竺法护等翻译的佛经,对佛性义又言之未详,遂起疑云,成为中国佛学界的难题。迨至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讲:“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
(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据《出三藏记集》及《高僧传》所载,慧远卒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六日,年八十三岁。据这一记载,慧远当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
一、种姓与种子唯识宗竭力主张五种种姓之别是与立第八识即藏识为本体密切相关,而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藏识是因为其蕴藏了万法之种子,以种子诠释种姓,是唯识宗的独特立场,也是分析唯识宗如何分疏心性与佛性之关联的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言: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世界草木丛林诸无情物,皆曲身低影,归向道场。又:入法界品:大光王入定时,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
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里,常常供有三身佛。三身佛常常合供于佛寺主殿中,中央为法身佛,法身佛的左边为报身佛,右边为化身佛。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禅宗认为,三身佛不在外界,而是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无情有佛性周叔迦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①》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
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赖永海[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天台、华严两宗的佛性思想及其异同。文章认为天台宗佛性思想的最大特点在其一反佛性至善的传统看法,而主张佛性具恶。文章在考察华严宗
佛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ó xìng,佛教术语,意思是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
法性、佛性,其性本空,故称空性。一切东西都具空性,都不可得,谓之“性空”。其性是空,是真空之本性。其空性,本来就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叫本住。“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要起现大悲心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性,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1、正
在当下的社会中,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信仰,在我国的土地上有着长久不衰的三大主流宗教,可谓是跟着中国的历史起起伏伏,一直都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存在即合理,他们能够既然能够生存下来,自然有他们自身的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
佛性有两种含义:一者“成佛的可能性”。这是指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如(真心)。二者“眼见佛性”。这是明心之后的第二步:“见性”(有些复祖师是明心、见性同时证得)。眼见佛性者,能亲眼看到众生的真如显现出来,
佛性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 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往无住,这就是佛性师父跟你们解释一下。首先,佛性是在本性里面的,对不对?那么本性里面是在心的意识当中,在八识以内,实际上,
问: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元音老人答:灵魂是佛性与无明的和合。如你没有识得本性,著相的,就是灵魂。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魂与魄也有区别。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魂是阳气,魄是阴气
佛说:“世人本有开启智慧的种子,却多生多世被淹没在轮回的汪洋里”。这句佛语的意思就是说红尘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修身化佛的潜能,可惜这种潜能与世人相伴了无数个轮回却还没有被觉醒过来,我想这种潜能可能就是
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在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佛无漏的功德。但是因为有业障,这些无漏的功德没有显现出来。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但是现在镜面上有特别厚重的灰尘、污垢,无法能映现出万物的影像,现在要将这些灰尘、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个众生都已经成就
佛性与修行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通过观察而知,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皈依佛陀,具有导向善道,种植福田的利益。如果归依之後能够诚恳的发心圆成有如佛陀一样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佛性与顿悟蔡惠明一、中国禅宗的中心思想佛性说中国禅不同于印度禅,也有异于日本禅。慧能思想的中心是他的佛性说。《坛经)记载,他由岭南到黄梅,初见弘忍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弘忍问慧能日:“汝何方人
源流《佛性论》题为世亲所造,但其论旨与世亲其他重要论典不尽相合,故而有学者疑非世亲之作。我们认为,《佛性论》虽然深受唯识学派的影响,但严格说,其学说归宗,乃如来藏系。该论以如来藏思想为主旨,同时又广泛
解说《佛性论》虽为不少学人视为如来藏系之论典(注释:吕沔、印顺心法师都认定《佛性论》为如来藏思想的典论,可参看吕沔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与印顺法师之《如来藏之研究》二书。),但其也结合了般若中观与唯识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个众生都已经成就了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
无情也有佛性吗?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
狗子佛性又作赵州狗子、赵州佛性、赵州有无、赵州无字。自古为禅师破除执著有、无之公案。赵州从谂(七七八-八九七)系唐代著名禅师,山东荷泽人,俗姓郝。幼年于曹州扈通院出家,往参南泉普愿,依止二十年,尽得心
佛性是佛教专用术语,又称为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和智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了福保《佛学大辞典》将佛性解释为: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
佛性禅心什么意思?佛性禅心,意思是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出自《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佛性禅心语录
道生法师的佛性思想蔡日新大凡衡量一位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往往不能只看他在世时的名闻是如何地显赫,而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究竟能给后世造成多大的影响,要看他的思想在后世能否显现出不朽的价值来。如果以这样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