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学:本初佛、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佛、宝幢如来
2025-04-09 10:43

根据佛经记载,于劫初出现本初佛,他依禅定而创造世界,又自其精神而产生观自在著萨。又由此落萨两眼生出日月,由额生出大自在天,由肩生出梵天,由心脏生出那罗延天,由牙齿生出辩才天女。

开敷华王如来又称娑罗树王华开敷佛、华开数、华佛,密号平等金刚,是密胎藏界中南方之如来,由于他以菩提心培育大悲万行,具备万种德行,所以被称为开数华王如来。

根据佛教经典,开敷佛身有光明,显示出安住三味、远离诸垢的相状。开敷华王如来的形象,一般为金身,呈金色,通肩披袈裟,右手仰掌向外,指端垂下,左手执袈装之角,置于脐侧。

天鼓雷音佛又称鼓音佛、鼓音王、鼓音如来,密号不动金刚,是密教胎藏界中北方之如米。由于此佛常现寂定之相,具备如来涅樂的智慧,所以被称为不动金刚。

根据佛教经典,天鼓雷音佛如同天鼓般无形相亦无住处,能宣说法音来使众生开悟。天鼓雷音佛的形象,一般为金身,偏祖右肩而着裂裟,右掌结触地印,左手作举仰置于脐下。

宝幢如来又称宝幢佛、宝星佛,密号福寿金刚,是位于密教胎藏界中的东方之佛。因为此佛主章著提心之德,能以宝幢阐发提心之义,所以被称为宝撞如来。

根据佛教经典,宝如来以一切智为旗,能在提树下降伏魔众。宝幢如来的形象,一般为身呈浅黄色,偏相右肩着赤色製装,左手向内执持製装之两角置于胸前,右手结与愿即。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处处作主见如来

惟觉法师《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动念这一念心,一个是客,一个是主。客,是指我们的妄想,像空中的灰尘一样,始终是来来往往的。既然是妄想,来也好、去也好,就像灰尘一样;能够知道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 李 睿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前 言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所谓如来

◎ 清俞樾《金刚经》第十四分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按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皆易解说。独所谓如语者,不易解说。俗解云:默契真如之语,苟为推美,未合经义。愚谓如语即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虚 云《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

若能转物即如来

若能转物即如来◎ 老和尚《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中华传统佛学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时势人心而继承革新的问题,突出地提到了热心弘法者的面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佛教革命的

陈兵:佛学对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的考察

佛学研究真实,不是一味朝外看,把真实作为孤立的客体去研究,而是从缘起论的立场出发,首先对人认识真实这件事本身作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是佛学真实论最为重要的特质。从缘起论观察,人认识真实,是处在认识主体与

陈兵:佛学对真实的界说

佛学真实论,在印度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中,阐述最称细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分真实义为二种、四种。二种者:一、“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略称“真实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现象普遍共

陈兵: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佛学养生

佛教认为,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一、为四大不调。即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 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二、贪瞋痴毒,贪是对于自己的

智慧佛语: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经典原文】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经文解释】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