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但却不能让人清心,人生没有寄托,时间充裕,生活富足,又无事可做。这种生活会让人的心灵空虚漂浮,让生命毫无意义,所以无所事事绝对不是自在。
一
有一位老人,已经年近百岁,这在古时候是非常少见的,老人以此非常自豪。有一天,他遇到了老子,很骄傲的对老子说:先生,听说您很有智慧,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老子点头示意他说下去。老人说:我一生不用动手就丰衣足食,可是有的人却辛苦一辈子,我不用劳动还能过上好日子,并且今年我都快满百岁了,而那些劳动了一生,却早早死了的人是不是很值得同情和悲哀。他们的人生是不是太不值了?
老子听完什么也没说,只是找了一块小石子和一个陶器,老子问他:你觉得这两样东西,哪一个寿命长?老人莫名其妙地看着老子,回答说:当然是石子了。
老子告诉他:小石子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他对人们没有价值,所以弃之不用。而陶瓷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你看,越是有价值的事物人们越喜欢。这样就算它的寿命很短,也值得人们怀念。老人听了老子的话,羞愧的无地自容。
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是事实上确实很多人就在这种无所事事,空虚无聊的状态中荒废了生命。太可惜也太可悲了。
但是人们如果整天像拉紧的弓箭一样,忙忙碌碌,会觉得疲惫不堪,体会不到生命的自在和快乐,那怎样的生活状态才是真正的自在呢?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叫做: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就是说我们做事要有个度,该坚持的要坚持,该放弃的要放弃。
二
《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两个牧童在山上发现了狼窝,里面有两只小狼崽,一人抱起了一只,没想到刚抱起来要走,老狼就回来了,这两个牧童就分别爬上大树,两棵树之间相距几十步,一个牧童在树上拧小狼的腿,弄的小狼嗷嗷直叫,老狼跑过来。气急败坏的在树下乱抓乱咬,这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掐小狼的耳朵,这只小狼也疼的嚎叫,老狼又赶过去,这只老狼不停的在两树之间狂奔,最后累得气绝身亡。
狼被累死就是因为不会选择该坚持做什么,该放弃做什么。
人也是这样,在生活中很多人感叹:活得真累。这跟你不会选择,不会放弃有很大关系,有时候过分追求那些诱惑我们的东西,往往会适得其反,连本来拥有的东西都会失去了,所以合理地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活得充满活力,更健康,更有意义。
三
后汉时期,大将郭威平定以李守贞为首的三镇割据后,汉隐帝对他十分满意,赐给他衣服,金帛,玉带等,郭威没有接受,他说:我带兵只攻克了一座城池,有什么功劳可言呢?况且京城的大臣们供应军队所需,使前方不缺粮,这都是他们的功劳啊,汉隐帝听了十分感动。
后来,汉隐帝又提出加封郭威为地方藩镇,郭威还是不受,他说:宰相的地位在我之上,都未曾分封藩镇,还有节度使也有功劳。
汉隐帝越发觉得郭威这个人十分难得,打算再赏赐他,郭威第三次推辞说:冲锋陷阵,都是将士,功劳都归于我,我怎么承受得起呢?
郭威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将功劳归于大家,不忽略每个人的付出,这样做不仅免遭朝廷上下的嫉妒,而且在朝廷留下了好名声,假如郭威什么都想得到,又要封赏,又要美名,那他最后必然会落得两头空,甚至会因为被人嫉妒,受到排挤,惹来杀身之祸。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抉择,只有舍弃琐事的纠缠,舍弃不切实际的欲望,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酣畅淋漓地把自己发挥到极致。
无所事事,是对生命的无知,只有经历奋斗和繁华,铅华洗尽以后,你才会真正体会到满足而自在的人生。
End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却被他伸手拦住,劝道:天色已晚,鸡要睡觉,你就别杀生了。谁知,男子就这么随口一说,却让他当晚躲过一劫。这名男子名叫施复,他的朋友是朱恩
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 黄小平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母亲回答,因为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
◎ 净 界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实相,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就是我们没办法做到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我们必须怎么样?采取对立。就是生死是杂染法,四圣道是清净法,我们要把染净先切开
王 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摘自《王维咏佛诗文集》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 文 远 舍与得寺庙里住着了凡、了尘师兄弟,他们晨曦微露出外化缘,星辰满天回到寺里。后来,只有了凡天天出去,了尘则买了很多米、面存放着,然后睡懒觉。了凡见师弟渐生懒惰,劝他。了尘却听不进劝告,反而振
◎ 杨 雄 于阗城西五六里喀拉喀什河畔,原有萨迦耶仙寺(即《大唐西域记》中的娑摩若僧伽蓝)。寺中有塔,高十几丈。寺塔多有灵瑞,常放神光。这寺塔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有一个远方来的和尚,走到西玉河畔的一
◎ 本 性 我很欣赏韦陀小将,不纯因为他护法心坚,也因为他虽然稚气但却威严。在我们天王殿后面的弥勒佛背面,有一尊韦陀菩萨,也就是我所说的韦陀小将。他的顶上一般都会悬匾题额,曰:三洲感应。这韦陀小将,他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宽运法师在寺院里,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徒,尤其是法会节庆,善信络绎不绝,有来上香参拜的,有来参加法会的,当然也有一心来听经闻法的,所以,无论多么的忙,法会期间,我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 如 意清凉澄观困师(738-838)是唐代华严宗第四代祖师。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今浙江绍兴)山阴人。十一岁跟随宝林寺道霈禅师出家,坚持持诵《法华经》,十四岁遇恩崇,得度牒,成为宝林寺僧人。澄观
小故事三则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很早很早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优填王就为他造了许多像。有一身檀木雕成的立像,高有两丈多。头上有光芒,上有华盖,佛穿袈裟,脚登莲花。这是一身释迦牟尼的站立说法像。佛涅槃后,这尊檀雕佛像凌空而飞,从
我来的头一天,大云给我拿了四封信。这四封信是一个地方来的,从那个信上你就可以看出来,这四个人很熟悉,可能是同参道友,都是我们修佛的同修。这四个人的四封信写了同一件事情,就前面那个开场白,就是前面那个小
回到哈尔滨以后,正好赶上春节,赶上春节,我就忙里偷闲,在节前节后读了几本这位法师的法宝,读了几本书,大概是读了三到四本。正好我从这个寺院回来就快过春节了,所以就在这个中间我就读了三、四本这个法师给我结
道宣律祖与五台山和老仙翁的故事◎ 体 喜记载: 唐朝的高僧--南山道宣律祖,是彭祖的后裔,亦是南朝吏部尚书钱申的独生子。宣祖外通诸子百家之说,且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对于佛所制定的毗尼律法,不仅研究透彻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妄语的故事--舍利婆国的商人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的安达葡罗城去做生
大藏经典是正法久住的象征,是学佛修行的依据。历代缁素大德皆从大藏经典中开、示、悟、入佛知见而行证圣道,譬如当代深受佛教界敬佩仰慕的印光法师,20岁出家后,无论是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4年闭关时期,还是在浙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佛经放生故事《阿难现结经》中记载: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慈罗。他很仁慈,对人和动物都很慈悲。有一天他路过集市,突然看见有个人在卖一只大鳖,大鳖不安地动来动去,眼里流着眼泪,显得很有灵性。慈罗想像着可怜的鳖被
佛理小故事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南怀瑾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西藏人认为他是真正的活佛。现在书店里应该有他的传记卖,叫《密勒日巴尊者传》。其实他的传记以前就有人翻译,叫《
从前,有个名叫须陀须摩的国王,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平日遵守佛门教诫,做人老实诚恳,从不说谎言或无意义的话。有一天早晨,国王乘车与宫女们一起到御花园里赏花。走出城门不久,看见迎面走来一个修行人,停在国王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洛阳桥的故事◎南怀瑾观音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常现女身,以慈母的德性与形像,抚慰一切有情种种的苦痛。我们若能深切了解世上一般妇女们作为一个女人的甘与苦,那么也便差不多能体会得这个世界种种不同的生活滋味了。在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沐着清晨的阳光陆陆继继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轻轻地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庠序有次的端坐在尼师坛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特别清凉◎ 雪 漠你也许不甘心简简单单地被这个世界忘记,你也许想做个对世界更有价值的人,你也许想实现某种活着的意义但是实现这一切愿望的前提,都是你必须明白真心。 《实修顿入》
俗话说,老天有眼。但现在许多人不信,认为这是迷信。就有一个老天有眼的故事。陈大惠,原央视著名主持人。四年前,他请长假做义工,专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下面这个采访是一个古书里才有的故事,一个来自山区的坏媳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当年我听向小莉馆长跟我说,黄忠昌先生念佛,在她那儿,三年就往生了,他是成就了。他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位女居士,天津的,也在她那儿一起念佛,男众、女众分成两班。这个女众老到向小莉馆长那儿报告,说黄忠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自伞自度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佛法不是讲求普度众生吗,度我一程如何?禅师道:我走在雨里,你躲在屋檐下,这里有雨,而檐下无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那个人听禅师这样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