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指舍利是怎么传入中国的
2025-03-31 11:31

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如何传入中国的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古印度的阿育王讲起。

公元前273年,古印度阿育王(亦译无忧王)即位(前273~232)。阿育王用武力统一了战乱频仍、小国林立的古印度,除锡兰岛与印度半岛南端外,其余皆入版图,并包括阿富汗的一部分。阿育王使孔雀王朝达到极盛时期。

在统一战争中俘虏和战死了许多人,战争结束后,阿育王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转而反战并狂热地崇佛,他四处立柱凿壁,镌刻崇佛反战的敕文,如在他的敕令中这样写道:

15万人作为俘虏被带走,10万人被杀死,许多倍于这个数字的人死去。……为诸神所爱的羯陵伽的征服者,现感到很懊悔,感到深深地悲伤和悔恨,因为征服一个以前未被征服过的民族,包含着屠杀、死亡和放逐。……即使那些躲过灾难的人,也由于他们始终热爱的朋友、熟人、同伴和亲属所遭到的不幸而极度痛苦。因之,所有的人都承受着不幸,而这使国王的心情十分沉重。(斯塔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编第九章)

史载:年迈的羯陵伽国国王被捕后宁死不屈,在囚禁中自尽身亡。这件事给了血气方刚、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阿育王以心灵震撼,使他明白武力只能征服国土,并不能收服人心的道理,而且他在即位第四年就已皈依佛教并受灌顶之礼。遂以幡然醒悟的姿态下令休兵,并颁布诏令,表示忏悔。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建起84000座寺塔,约在公元前253年在华氏城主持佛教史上第三次结集,编纂经、律、论三藏经典,统一认识,解决教派争端,为佛教的发展立下不世之功,被佛教徒尊为“护法之王”。

阿育王最值得称道的弘法之举是传法的跨国行动,他曾派大批佛教传教师到印度各地以及印度周边国家传教。阿育王时代佛教已自恒河流域向周边扩散,传播到印度各地及南亚、东南亚诸国。不仅如此,据阿育王时期碑文《摩崖法敕》(第13)记载,传教师的足迹已到中亚、南欧及北非。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首先在西域。“西域”是个历史地理概念,是汉以后对于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西域有两种意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包括在内。

汉武帝派张骞初通西域,汉宣帝始置西域都护。唐在西域设安西、北庭二都护。以后各代,大月氏原居住于敦煌、祁连山一带,在汉文帝时(前176~前174)败于匈奴冒顿单于,经乌孙、大宛西逃,于公元前130年至妫水(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占有了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曾经过康居到过这里。大月氏后来分裂为休密、双靡、贵霜、筭顿、都密“五部翎侯”(即五部君长),其中以贵霜部最强大。大约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贵霜翎侯邱就却攻灭其他四翎侯,自立为王,建立贵霜王国,西侵安息,占有了喀布尔平原,南侵印度,灭濮达、罽宾。至其子阎膏珍(约45~78)统治时期,贵霜帝国南侵印度吞并了印度西北部诸小国。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约78~120),贵霜帝国进一步扩张,势力到达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并逐渐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疆域东起恒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北至咸海、药杀水、葱岭一带,南达印度的纳巴达河。今新疆喀什、叶尔羌、和田亦在其版图之内,首都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时称布路沙布罗。

贵霜人很早以前便已从印度人那里接受了佛教,时间大概要上溯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贵霜帝国征服印度后与西域也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仍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亚、欧海运畅通前,横贯西域的大路长期是东西往来要道,便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印度佛教传入西域没有确切的时间,但早在阿育王时期,便已有佛教传教师来西域弘扬佛法。从阿育王直到公元前末期,印度佛教已从早期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以后,上座部、大众部中先后分出部派18部或20部之多。各自的部派都已具经、律、论三藏,史称这时期的部派佛教为小乘佛教,并已传播至安息、大夏、大月氏等中亚地区。

贵霜帝国继孔雀王朝之后再一次大规模传播佛教,用佛教文化征服天下。北传路线以大乘佛教为主,先影响毗邻的安息(今伊朗)、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于阗(今新疆和田)、龟兹(今新疆库车)等小国,然后东传中国内地,再传蒙古、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南传以小乘佛教为主,经锡兰(今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居住地区。

佛教传播路线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条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沿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兹焉。这就是史书常提及的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路有三条路线:

北路:自长安,由河西走廊,北至哈密,然后沿北疆的吉木萨尔、乌鲁木齐、伊犁,顺伊犁河下游通往里海沿岸;

中路:自长安,由河西走廊经敦煌、玉门关,顺汉古长城经古楼兰,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库尔勒、轮台、库车、拜城、阿克苏、喀什通往伊朗及地中海沿岸各地;

南路:自长安,由河西走廊经敦煌折向古阳关,沿若羌、且末、于阗、和田、叶城、莎车穿越南疆,取道塔什库尔干南去印度、克什米尔,西去阿富汗、伊朗。

横穿欧亚大陆的丝绸古道总长约7000公里,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止,把古老的中原文化、印度的恒河流域文化和希腊文化、波斯文化联系在一起。

在公元前若干年,印度的商人僧侣风尘仆仆跋涉在这条丝绸古道上,西域是他们最先光顾的地方。

印度佛教文化最早是沿陆上丝路传入西域,东渐中土始于汉明帝永平年间。传说佛灭后200余年,称霸印度恒河流域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前往王舍城取出阿阇世王所藏八万四千舍利,造八万四千琉璃宝箧盛之,并造八万四千宝函、以八万四千匹彩为之庄严,使诸鬼神于世界各地同时筑起八万四千座宝塔,相传华夏之中有五,扶风为其中之一。关于阿育王分舍利、造塔的事迹《广弘明集》、《魏书·释老志》、《历代三宝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以及敦煌壁画中都有所记载。

据《法苑珠林》载:阿育王塔在中国有19所,它们是: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后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藏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杜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八王分舍利

净  行佛陀入灭后,住世的觉者,便在人间消失,现在再不能如以往,有如来的色身可见了。在场的弟子,除了已见道迹、证入圣位的尊者,因已亲证生死皆是虚幻不实,又能遨游于精神界的缘故,心境泰然不动外,其他未得

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

大安法师问:请师父您给我们讲一下殊胜的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大安法师答: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有个五会念佛,但没有传下来。到底五会念佛是什么样的音声格调,我们不得而知。据说在日本等地还保存了五会念佛,有些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刘素云:戒定慧究竟是怎么来的?

老法师还有这么一句话,说我们要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什么?就是原谅人、爱护人、不责备人。原谅他、爱护他,不责备他、不批评他的意思,这些做到了,你才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我就想姐姐是观世音菩萨大

妄语的故事 ——舍利婆国的商人

妄语的故事--舍利婆国的商人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的安达葡罗城去做生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

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 居 简舍利凡一善有常者咸有焉?不用阁维法者,故未之见。都人以湖隐方圆叟舍利晶莹而耸观听,未之知也。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辞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疏,介而洁,著语不刊削,要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刘素云:没达到三昧之前是怎么念佛的?

问:第十个问题,刘老师好,请问您没达到三昧时是怎么念佛的?答:我啥时候三昧了,我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因为有人问我,妳怎么得的三昧?我就去问师父,师父就说九个好好好,也没回答我什么叫三昧,我就别问了,还是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吠舍离·阿难舍利塔

吠舍离不仅是佛陀最后开示法义、并告知弟子们自己即将入灭之地,还有许多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亦在此发生。就在吠舍离,佛陀做了一个足以在僧团和当代社会激起惊涛骇浪的重大决定,那就是女众终于得以受戒进入僧团学法

舍利不可思议,却又真实存在

明海法师今天的开窑活动是我们老和尚示寂荼毗仪式的最后一个法会,这么多天有很多信众都期盼着开窑这一天,对老和尚荼毗以后的舍利都非常关注。我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舍利这个词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在有的地方翻译成

唐朝崇佛指舍利

◎ 栖 妙唐朝诸帝礼重佛教,先后六次将佛骨舍利迎入京城供人瞻仰。这是一段佛教在皇城中走红的时期,崇佛热潮涌起。从帝王到平民百姓如痴如醉,莫不以看一眼佛骨为福。那么唐朝的帝王们是如何奉迎佛骨的?隋唐时期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佛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佛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广 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更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佛教融入民俗,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才成为大众信仰而非仅是精英宗教。 佛教融入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星 云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无论是文体的开创、技巧的表现、文藻语法的讲究、境界的创新、内容的蕴涵、价值观的突显等,对人们思维领域的扩大,产生既深且广的影响。扩大中国文学词汇随着佛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