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感上天之德,应当下之身,皈依道教三年读经心得体悟!
2024-12-08 11:56

01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浓墨重彩的角色,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的风风雨雨仍屹立在历史的舞台上。学习道教经典已有不少时日了,我从最初的一个懵懂少年到现在的立志修者,经历了坎坎坷坷,在师父的严格要求指导下,终于茁壮成长起来,虽然有点歪歪扭扭行姿不正,但总算初窥门径。我衷心的为道教的诸位祖师以及为道教事业兢兢业业奋斗一生的修者表达深深地敬意和感谢之情,没有先师们的摸索探寻,就没有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经典。

凡人常说道教是迷信,师父这么回答我:迷信在人,而不在教,迷而深信,不疑不思不知,则谓之迷信。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内含,通过学习经典我都从中得到了答案,真正的信是我们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及深思,以至于是对生命的一种认知。一个人如果对未知失去了应有的好奇说明他已经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活着也是如同行尸走肉。

学习经典,让我们对自己的外在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衣不蔽体谓之丑,污言秽语谓之恶,助人为民谓之亲,和人争纷谓之善。也对内在的自己有了认识,心善言善行善谓之积德,心毒貌慈谓之伪,视恶行恶谓之损,太上感应篇中有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我从每日的小事做起,能做到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便是功德,吉神相随,诸恶未及。对经典的学习更让我对善恶是非明了于心,坚定了我学习道教文化的信念。

自皈依三年以来,感受最深的还是道的宽容,博大。我们每天都在说道,你知道吗,讲道理,生活中的道让我体会到了道的包容,让我学到了一种用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我们不应该退缩畏惧,道德经中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敢于面对,敢于正视,敢于动手,何愁事事无成。但凡事不是一蹴而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还是要从基础做起,忠孝友悌,慈心于物就是标准。

从感应篇中学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学道,好比爬山,爬得越高,视野越宽广,见识越深厚,沉积的都是精髓。好比做人,职务位置越高,越要有大局观念,不能过分的吹毛求疵。懂得感恩明理,晓得是非曲直,心中一杆称,头上一座钟,时时警醒,时时反省,如有过错,自罪自罚,他过自检。久久必获吉庆。

02

从清静经中学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何清静,内观其心,心静如水,波澜不惊。外观其形,不动如山,颜色不改。凡遇大事时,冷静理性的思考和换位分析总是解决问题的最佳良策。我的理解是心不但要静,还要清。静心是为了让我把烦恼妄想都静止下来,但这些纷杂诸事还是存在的,只有拂去表面的那一层灰尘,心也就清了,好比镜子,擦干净了就很明亮,心也一样,如此才能更直接的体道悟道。

其他经典虽有查阅,但不甚明了,故不赘述。对于我今后的学习修行,任重道远,需要学习很多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填充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有信仰有原则的人。

首先,在为人处世上,学会尊重,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尊重朋友,尊重自己。身为人子,首先尊重父母,感谢父母辛勤养育、点滴教诲,恩重如日月之光。其次尊重师长,感谢师长传道受业解惑,对师长的学识表示尊重,对师长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成果表示尊重。尊重朋友,人处在一个环境中不是独立的,与朋友共同处事探讨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以求进步。尊重自己,自爱自强,方不失为人,又有正已化人之说,所以自己的德行也影响着周围的人。

在学习工作中,学会思考,探索。道无所不容,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博大精深。学会思考,多方位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体会事物本身存在的价值,用途,影响,间接地我们学会了使用。学会探索,事物本身或许不值一提,但是举一反三的思考和深度的探索使得我们的视野开阔,对自身的提高意义深远。

03

在婚姻家庭上,以孝顺俭廉为准则,孝顺父母,不但是为自己安心,更影响着我们的后辈学习效仿,中国以孝道立德,以持家为本,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本分;夫妻之间和顺为贵,家和万事兴,现在的年轻人总感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一种拖累,但我觉得这就是家的牵挂。

活在当下,立志当下,从现在的每一件事入手,踏踏实实的求知,实事求是的工作,本本分分的为人,抛却了妄想的枷锁,放下烦恼的困惑,本着一颗淳朴本真的心,干干净净的做人。恩师在三年里的严厉教诲让我从内心体会到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读经典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祖师的教诲,行在当下是为了结合实际出发而与时俱进的体道,思考反省是把自己的棱角磨平,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如此循环,所作必成。

愿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愿四方同修终得正果。慈悲是祖师最好的教诲,再次感谢祖师、历代宗师、恩师的谆谆教诲,弟子定当坚守初心,以求始终。

作者 | 正一天师道后学 王金圆

End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看你骨骼惊奇,万中无一的学道奇才?道教修行这样说!

有无数道友要拜师学道,又有多少人能觅得真师。那种看一眼就说你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学道奇才,并交付与你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再十块钱结缘一本失传已久的旷世绝学,这样的事儿你信吗?笔者以道门中人的身分,用

道教修行,追求的是现世,修来世是个空谈!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道教圆光术探秘,修法有成,可预测未来!

内容导读笔者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道门内圆光术的文章,介绍了当时尚不为广大爱好者所知的圆光。这几年由于一些人的炒作,圆光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受到爱好者的追捧与误解。因此,笔者发心再撰此文,旨在较全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

道教信仰,早已渗透到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不信道教!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敢说你不打太极拳,你不拜财神,你不接受传统方法养生,你也从不祭祀祖宗先人?甚至,你连豆腐也不吃?这些,都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内容,早已渗透到全民族的骨子

道教修炼入静的几种方法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 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己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

道教居家信士应如何奉道修行

居家信士如何修道奉行呢?这是很多信士想了解的问题,我们对此做一些讲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居家信士要注意养生,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1妥善安排有规律的

道教16条铁的规矩!

01/16道教十六条铁的规矩无论是信士还是居士还是道士,见到出家人或正一派火居道士一定要尊其称之道长仙长道师法师师父等,或称职位主持监院等,年长的可称呼道爷,知道姓的无论坤道。乾道。可称呼爷。万不可称

“出世、入世”兼行的道教

道教的修行及处世观,既不同于儒家的全讲入世,也不同于佛教的全讲出世,而是出世、入世兼行之。道教的入世即讲修人道,且奉行功德于民,功德于国终而功成、名遂、身退的法则;而出世即讲修仙道,主张清心寡欲、为而

道教法术与灵魂之谜

道教法术与灵魂之谜研究道家法术,就必须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世界上是否确实存在鬼神?如果回避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工作就根本无法入手,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修习法术是从不回避鬼神的,这项技术就是要同鬼

道教修行的六种方法,你到底适合修哪种道?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现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

道教讲究的“ 性命双修” 是什么意思?

道教讲究的 性命双修 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追求身心和谐。既要有心灵上的健康,也要有身体上的健康。是身体决定心灵,还是心灵决定身体?身心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此类身心关系问题,是自古以来西方哲学、

道教法讯:超度

超度亡魂其实道教的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有所出入。所谓超度,就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处的意思,是依靠亡者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功德力量的感应,并不是光靠道士一个人能力,只有双方都具备了这份心力,才

谭德贵:道教易学命运观的现代性反思

●谭德贵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以西方文明的视角,从命运观切入,在理性与非理性、宗教与道德、哲学与思维三个方面,对道教易学中的术数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从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参考。 [关

道教与唐代女性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道教对女性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这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鲜明特色。法国道教学者说:在中国儒教、佛教道教三种基本教义之中,道教在观念上对女性最抱有善意。  道家理论肯定了男女的平

道教全真居士如何修行?

首先要得到师父的传法。其次是学而时习之。那么道教又是怎么样入门的呢?道教的入门也是皈依三宝,就是皈依道、经、师三宝,全称是皈依太上无极大道、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皈依玄中大法师。那初学者又通过什么途径来掌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金涛:道教尊道贵德的慈善观

  张金涛,道教祖天师张道陵血胤后裔。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鹰潭市政协副主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作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

辟谷术的发展与道教的关系

道家承袭古代辟谷养生之术,结合道教理论予以解释,并扩展其内容形成一门方术。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

信仰道教是否一定要戒酒?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一144年)正式创立教

月称菩萨的不坏之身

复次,一天月称菩萨在寺院附近的森林中安住,一时森林突然着火,火势很猛,似要吞没大片森林,目击者很难过地说:月称菩萨定被火烧死无疑。那烂陀寺中对月称有信心者冲去救护,无信心者跑去看热闹。他们到了月称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