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高僧的惜福节俭
2024-10-31 09:57

高僧的惜福节俭

◎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

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3-754),俗姓傅,法号玄朗,字惠明,先祖居北地郡泥阳,为汉魏大族,随晋室南迁,居东阳义乌,为天台宗第八祖。法师三学兼通,解行相应,宴坐左溪,名重天下,是故求学者无远不至,拥室填门,使沉寂多时的天台教门转而鼎盛,也为后来的湛然中兴奠定了基础。

玄朗法师经常行头陀苦行,他常居住于岩石溪涧旁,因号左溪尊者。法师常居住一室,室内虽小却常觉有法界之宽。一件祖衣,四十余年不曾换新的;一件尼师坛(卧具),终身没有重新更换。若不是查阅经典,不轻易点燃一支蜡烛;若不是朝礼圣容,从不妄自行走一步。每当法师洗钵盂之时,常有一群猿猴争相捧钵;每当诵经之时,则众鸟交相飞翔。刺史王正容屡次请师人城,玄朗法师都以生病为由婉言谢绝。

唐代高僧通慧法师,三十岁出家,受具足戒之后,到太白山结茅隐居。法师人山时没有带任何粮食,饿了就到山中摘取野果吃,渴了就饮用山泉水,若困倦时,就靠在大树下休息,法师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禅思中度日。

通慧法师在山中经过五年隐居修行,一次因为用木头打土块,土块破碎消散,法师因之廓然大悟。法师平时生活十分阶福节俭,多年一衣一被简朴度日,所穿的麻鞋二十年不曾更换,当鞋破旧时,就以布重新缝补一下,继续穿着,不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都不换新的。

宋代高僧慈受怀深禅师,经常警示弟子惜福节俭。禅师一次小参示众说:淡泊名利,世间的心就会变得轻微,道念自然会变得浓厚。比如扁担山和尚,一生从不乞食,长期以橡树栗子为食物;永嘉大师从不吃锄头耕种的菜;高僧惠休禅师,三十年只穿着一双衲鞋,遇到软地则赤脚而行。你们现在衣食无缺,还没有饥饿就吃饭,没有寒冷就穿衣,身体还没有尘垢就洗澡,还没有到睡觉的时间就睡觉:生死之道尚且没有弄清楚,心境污染未尽,或障不断,如何能够消受以上种种福报呢?

莲池大师是明未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博学多才,精通三藏教典,而且还具有高深的文学才华。在为人处世方面,大师不仅以德行高尚为人崇仰,而且还特别教化弟子养成惜福节俭的好习惯。大师在《竹窗三笔僧宜节俭》一文中,劝诫僧众要惜福节俭,大师说,宋代张子韶侍郎从做秀才时起,至状元及第,以至于位登枢要,依然恶衣菲食,保持着惜福节俭的习惯。即便是做侍郎时,家中也没有完好的器物,一支笔因长期使用也残秃破旧。大师又以宋代宰相胡克仁为例,指出胡克仁虽然身居高位,但终身茹蔬,常在一纸帐中睡眠。胡克仁可称得上现宰官身,行比丘行的官宦,更何况我们身为比丘之人呢?

莲池大师指出,佛陀住世时的头陀比丘,以乞食为生,穿粪扫衣,常于冢间或树下露宿。而今日的比丘有檀越送供,衣食丰足。自身安居于兰若中,更求华丽,能行吗?古德有一钵乞食,一双芒鞋穿三十年。而自己与古德相比却自惭形秽,并以此效仿高僧大德的节俭之行,

弘一法师是现代有影响的高僧,他的惜福节俭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平时的穿著都是破旧的,1937年他到青岛湛山寺讲律时,只带一破麻袋包,上面用麻绳扎着口,里面一件破海青,破裤褂,两双鞋。一双是半旧不堪的软帮黄鞋,一双是补了又补的草鞋。一把破雨伞,上面缠好些铁条,已用很多年了。

弘一大师平时饮食最为简单,一般是白开水煮熟菜吃,并且每次用斋不超过两样菜。1937年夏天,弘一法师应邀到青岛湛山寺讲律。侠虚老和尚在《影尘回忆录》中记录了法师当时的一些生活片断--屋中部是他自己收拾,不找另外人收拾,窗子地板都弄得很干净,因他持戒,寺院也没有给另备好菜饭,头一次给弄四个菜送寮房里,一点没动,第二次又预备一点,还是没动,第三次预备两个菜,还是不吃,未了盛去一碗大众菜,他问端饭的人,是不是大众也吃这个,如果是的话他吃,不是他还是不吃。因此,庙里也无法厚待他,只好满愿!他还有个习惯,就是每次吃过粥之后,他都会用开水倒人碗中,然后将碗晃几晃,再喝下,生怕浪费一点粮食。

弘一大师一直坚持惜福苦行。弘一大师的学生刘质平在《先师的生活情况》一文中写道:先师入山初期,学头陀苦行,僧衲简朴,赤脚草履,不识者不知其为高僧也。中期身体较弱,衣服稍稍留意。晚年身体更弱,乃命余代制骆驼毛袄裤,以御寒冷。先师所用僧服,大都由余供奉。尺寸函开示,照单裁制。回忆先师五十诞辰时,余细数其蚊帐破洞,有用布补,有用纸糊,坚请更换不许。人闽后,以破旧不堪再用,始函命在沪三友实业社,另购透风纱帐替代。为僧二十五载,所穿僧服,寥寥数套而已。作为一代弘律大师,弘一大师生活竟是如此简单清苦。

弘一法师常对弟子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法师曾说: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种意思啊!

现代禅门巨匠虚云和尚也时常开示弟子: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功,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哪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古人说: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一个人的福报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惜福,肆意浪费糟蹋,福报很快就会享尽,那时你就会一无所有,有的甚至还会为自己的浪费行为付出代价。因此,对于我们所享受到的福报,我们都应当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去懊悔。

摘自《觉群》总第88期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惜福的心

◎ 善 者一个人活在世上,不管家境的贫富,也不管地位的高低,都应该要有一颗惜福的心。要知道福不能享尽,若只知享福而不能惜福、培福,福尽则苦生。一首诗中写道:处世持家年复年,总须虑后更思前。这提醒人们应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要惜缘惜福

我们不但要懂得感恩奉献,还要知道我们同为人类,同时生存在这个地球,这个宇宙、这个空间里,都是无上的因缘,都是过去生中种了许多的善根,才有这样的无上因缘,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缘分。特别是今天同闻佛法,一起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节俭放下为捷径

节俭放下为捷径◎净 善死心谓陈莹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则不得其正,少有嗜欲,亦不得其正。然自非圣贤应世,安得无爱恶喜怒,直须不置之于前,以害其正,是为得矣。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

僧宜节俭

◎ 莲 池张子韶①自做秀才时,至状元及第,位登枢要,而粗衣菲食,无玩好器物,其笔亦用残秃者。胡克仁②居官,茹蔬终身,眠一纸帐。彼乃现宰官身,行比丘行,况身是比丘者乎?佛制头陀③比丘,行乞为食,粪扫为衣

知福惜福最幸福

知福惜福最幸福◎ 圣 严除了少数的人,恐怕连环保这个名词与观念,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外,多半的人都知道环保这个名词,并且知道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有了问题。透过各种各类的讯息,我们知道台湾的环境污染非常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节俭惜福,念恩报恩

净慧法师修行的机缘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会共同修行,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像这样一种法会共修,更是不容易得到。何况有诸多的善友,相互地提携,相互地关怀,相互地成就,这种因缘实在是十分难得。想一想

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

太虚大师雪窦寺训:俭勤诚公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有校训,寺亦有寺训,今以四字作为寺训:第一、俭字,即节俭。去除奢靡的浪费,作为恰当的用度,即是节俭;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惜福即是有福人

惜福即是有福人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惜福即是有福人。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这是教导我们,珍惜福报优于造作福业。怎样惜福?广结善缘是作福,惜时惜人是惜福;家财殷厚是有福,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陈柏达: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

于凌波:福、惜福、如何惜福

福、惜福、如何惜福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卢志丹:惜衣惜食,实为惜福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国迎来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来。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借鉴惜福呢?很多人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

卢志丹:戒奢靡,俭朴惜福

戒奢靡,俭朴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红楼梦》中钟鸣鼎食、呼奴使婢的贾府最后呼喇喇如大厦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奢侈浪费,长期地入不敷出。贾家荣宁两府每年要收数十万量银子的租子,收入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