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法身,亦真如之别名。身者,自体义。世俗以五根及肉体,计为自体,亦名为身。肉体,内典则谓之根依处。此但假名,而实非身。其真可名为身者,唯法身耳。法身者,是一切法实性。犹云宇宙实体。即诸佛自性,亦即
◎ 惠 能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为凡夫有妄想,诸位!妄想就是量,为什么叫无量无边呢?因为佛没有妄想,佛没有妄想,就无量无边,用哲学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放下有量,你才能拥有无量,从另
问:念起不随,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元音老人答:念起不随是有点小成绩了,能受生自在了。但不演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断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到了法身正位还要向上,要离开这个位子,著在这个位子还不行。修禅人:朗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古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①。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
第三节 南北两道的形成隋唐以来的文献传说,地论师分为南、北两道,但关于具体原由、地点则有不同说法,遂引起今人的争论。古代基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发生于洛阳,菩提流支在御道北译经,勒那摩提在御道南译经,二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佛教学者世亲所著的对于《十地经》的解释性著作,本论作者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成为瑜伽行派的祖师。《十地经》早期可
第五节 地论师南道的传承现存史籍中,勒那摩提的大弟子无疑是慧光,其它的如僧达,虽曾经跟随摩提学法三年,但最后仍然跟从了慧光。关于慧光的弟子,一直有“十哲”的说法。唐裴漼撰《嵩岳少林寺碑》(开元十六年七
第七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在历史上,地论师的注疏、著述极多,也极为庞杂,而且地论师从慧光开始就致力于综合创新,如以“大乘义章”为标题的著述,实际上构成一个传统性的著述习惯。这一点,在南道尤其明显。如慧光著
第四节 地论师北道的传承与转向从现有资料看,地论北道的积弱不振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被道宣记载为菩提流支唯一及门弟子的道宠,一直在邺都弘法。而且,如前文所考证,道宠于天保末年(560年)仍
第二节 《摄大乘论》的思想作为印度瑜伽行派的重要论典,《摄大乘论》本身篇幅不大,但瑜伽行派的几乎所有教义都已经包含其中。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摄论学派对于此论的不懈研习和弘扬,对于唯识思想的传播和普及起了巨
第五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从真谛圆寂之后至隋唐之际,《摄论》之学的弘扬,如火如荼。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著述也异常丰富,法脉传承枝繁叶茂。可惜,现存的思想资料非常有限,仅有道基、道奘、灵润三人的学
(一)六家七宗的学派归属关于鸠摩罗什来华之前的中国佛学,罗什高徒僧叡在《〈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中云:自慧风东扇,法言流泳以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寥寥
(一)《涅槃经》与涅槃学派涅槃学派是指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习、弘传《大涅槃经》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研习者史籍中称之为涅槃师。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大涅槃经》前,东汉支娄迦谶就译有《梵般泥洹经》二卷,三国魏
五、学派并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等等差别,形成南朝佛教重义学、北朝佛教重信仰修行的特点,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以专弘某一经或某一论的佛
(二)《毗昙》与毗昙学派毗昙学派是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习、弘传“一切有部”《毗昙》类经典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学者史籍中称为“毗昙师”。毗昙即“阿毗昙”,唐代译本作“阿毗达磨”,一般指部派佛教“三藏”中
(四)《俱舍论》与俱舍学派俱舍学派是指在南北朝梁陈形成一直延续到唐初的以研习、弘传《俱舍论》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相对于成实宗学派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学派则被称为小乘有宗,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原来中国佛
(三)《成实论》与成实学派成实学派是指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习、弘传《成实论》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间由于教义、人物、法统、地域的关系,这个学派被称为“成宗”、“成论宗”、“假名宗”、“成论师”、“成实论
一九五O年代,曾经流行过一阵子立体电影(3-Dimension Movie)。这种立体电影需要戴上特製的玻璃彩纸眼镜一隻红、一隻绿利用两者的偏差,眼睛可以看到银幕上的皮球向观众掷来,巨大魔怪向你扑来,
佛教对有关佛陀生身的殊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力(十力、四无畏)及其实身成就的种种考察,称为佛身论,是佛教思想的重要教义之一。由于当机不同,经论所说不一。大小乘,显密教,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有说一
《观无量寿经》载:观世音菩萨的身相非常广大并呈紫金色;头上圆光有五百化佛,每尊佛有五百菩萨和无数诸天侍奉;头冠有一高大宏伟的站立化佛;菩萨面部呈金色;眉间的白毫放八万四千光明,每道光有无数化佛,每尊化
问:诸佛菩萨圣像。或塑就金身,或印画图幅,头面眉目耳鼻唇口入法身肢体,种种相好,端严无异。惟两眉中间有一小圈,胸前有一卍字,不知唤何名色,有何作用。历观其他神像,非罗汉已上果位,皆无此圈,卍字独佛方有
法身、报身、化身为佛的三种身。1、法身第一法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报,感召四大色身。佛是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妙色之体。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
法身就是自己生命的灵魂,就是本自具足、不生不灭、不会断灭的身。很多人总以为在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过;而一口气出不来之后,自己也将消失於无形,认为生命就是从生到死这几十年的经历。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事
1法 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报,感召四大色身。佛是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妙色之体。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一、“法身慧命”是佛教术语,意思是以无漏的功德正法成就的身体,此法身是以智慧为生命。“法身慧命”是针对“色身身copy命”而言,是生命的一种高级状百态,而“肉身身命”只是生命中的低级状态。佛教认为,每
传喜法师答:因为法身慧命是我们生命的高级状态。如果忘却了法身慧命,只是停留在我们生命的呼吸啊,吃喝拉撒啊,我们生命的基本功能上,这是一个低级的生命状态,所以狗只会找骨头,它不会读佛经的。人如果不会读佛
“身”有聚集之意,即聚集“法”而成“身”,所以“法身”是理法的聚集,“报身”是智法的聚集,“应身”是功德法的聚集。一、法身法身是证显真如的自性法体。真如法性既然无相,为什么称之为“身”呢?因为它是报身
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于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 四明教行录四
佛教中五种法身分别是法性生身、功德法身、变化法身、虚空法身、实相法身。五种法身具体的含义如下:1、法性生身的含义: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2、功德法身的
在佛教之中,常听到有一个概念叫做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在这三身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法身”,因为“法身”是佛的“自用受身”,只供佛自己受用。“法身”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研究《坛经》的时候,
法身属于佛的三身之一,又称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等,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真身。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的菩提分法、佛所得
法身(梵语dharma-ka^ya):属于佛的三身之一,又称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等,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真身。也可以认为,是
大乘佛教认为:“身”有“体”之意,有“聚积”之意。所谓聚积,是指由聚积功德和觉悟而成就的佛体。于是发展为佛有二身、三身、四身、五身以及六身等说,其中以佛具三身为最基本的说法。三身,梵文 Trikāyā
在佛教之中,常听到有一个概念叫做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其中“报身”是佛供菩萨用的,“化身”是供众生所用,“法身”是佛的“自用受身”。第一法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
法身代表着佛法,绝对真理,也指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佛性,法身不现。 报身:经过艰苦修行,证得真理而成佛,他是佛的一种客观存在相,行态圆满福态,极为高大,常为诸菩萨说法,报身时隐时现。化身:是佛的变化身,
每一个事物都有法身,但是不是佛因为你的来佛性没有完全挖掘出来。法身的意思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去不来、能生万法、不会断灭的这念心。源这念心能见、能闻、能知、能觉,而一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南北朝时期,众多学派的出现成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们从不同的理论方向推动了中国佛学的完形。在译介佛教经论的同时,中国僧人开始倾心于对佛教义理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