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耕云:法供养最殊胜
2025-02-11 12:21

一九八七年七月于台北市

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每个人的祸与福、苦与乐都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如果我们把心净化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我们就是在享受生命,开创人生,倘若我们的心态不好,观念不正确,只有邪知缺乏正见的话,那么,日常生活对生命来说,亳无疑问地就会形成了一种煎熬、折磨而充满了烦恼与无奈。

人,究竟是要过着喜悦、洒脱、自在、无碍的解脱生活,抑或是陷入烦恼、无奈、惩罚、煎熬完全由人自己来决定的。

很多人因迷失自我,而在过着醉生梦死、冥顽不觉的生活;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生追求正法、追求解脱,却不得其门而入,结果是──求解脱转成系缚,求开悟反而迷失,是谁之咎?无他,「正法难遇」而已。

各位在座的会友,费了许多心力,为弘扬正法而写作,在每逢写作的当时,一定会有种亲切的感受,修学佛法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相应;相应,用现在新潮的话来说就是「来电」。各位在写作的时候,感受到内心涌出安祥,写完了以后不会像写一般世间文章一样感觉疲劳,这即是心光的发露,这就是相应,这是非常可贵的,这显示了在正法中的你并不孤立,你已经与法相应,相应到最高点时,就进入不二法门了。

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

各位到禅学会来,坐在这里,都会亲切地感受到心境为之一变,何以如此?因为这是道场,若非如此,道场与非道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道场会给人一种非常美好的觉受,各位因为提供了法布施,做了法的供养,合当接受这份心灵的飨宴;各位掬诚做了法的供养,自然就会消业去障,因为以最上品报了佛恩和众生之恩。经上说:「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最为殊胜」。各位写正法的文字给别人看,就是法供养,这种功德极大,绝对可以消业去障。

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有业障──电阻太大,电流不通。我们学禅常常接触到「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这样的句子,会不会感到矛盾、不能统一?众生是烦恼积聚,佛是光明解脱,怎么说众生就是佛呢?烦恼是痛苦无奈底,甩都甩不掉,怎么说它即是菩提呢?

这,看起来好象是很矛盾,而实际上在「不二法门」中,是无二无别,如果佛是佛,众生是众生,那是二法,二法就不是真实法,烦恼和菩提也是一样。这样说,是否勉强把佛说成众生,把烦恼说成菩提呢?不是勉强。坛经上说得很清楚,你若不认识佛,你也不认识众生。佛是什么?佛就是布大(Buddha),布大就是觉。觉,是生命的特性,所有众生皆有觉性,如果没有觉性那就不叫众生,那是众死,太平间里的死人还能叫众生吗?因为佛者觉也,众生因为有觉性才叫众生,所以说:众生即佛。

既然生命是「觉」,众生即佛,为什么众生陷于烦恼不得解脱呢?因为众生不认识自己是真佛,妄生见、取、污染心性,蒙蔽心聪,不肯付出,不肯放弃,不肯舍。

在圆觉经中说,众生是金矿里的矿石,佛是净化了以后的纯金,矿石中虽然含有黄金,但毕竟不能当黄金使用,你如果拿块矿石去换一碗面吃,老板会说:「我送碗面请你吃,吃完面把石头带走吧。」这简直是找人家麻烦嘛!但是如果没有矿石,则根本没有黄金。如此说,则离开众生那里有佛呢?因为佛是由众生净化、升华以后完成的。

因此,禅之所以强调「但愿空其所有,切莫实其所无」,原本不有而多余地东西把它不断的拋丢,像剥香蕉树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剥到最后,真实地自我就出现了,所以说众生本来是佛。

彻底反省忏悔,成佛终必有份

从第二个观点看「众生即佛」,是因地佛。众生虽具备了成佛的基本条件,但是众生毕竟还不具备佛的功德──智慧德相。如果他自甘沉沦,保持原状,不肯净化和提升,众生便永远是众生,矿石依旧是矿石了。不过众生虽然没有觉醒是佛,佛性依然不失──没有丧失成佛的资格,因缘成熟,时间到了,众生必定成佛,这道理已经很明白,成佛作祖并非难事,只要条件具备,得到方法,加上恒心、意志力就会成佛。成佛以前的方便法,各宗派都主张反省、忏悔;反省就是要找出应该忏悔的东西,彻底做一次搜罗、剿绝的工夫。反省、忏悔若做得好,海清河宴、天下太平,成佛有份。所以从众生即佛的认知上,要知道修心的方法。修心的方法,简单地说是不断的净化,而绝不是要多读些经书,多懂些道理,那样会滞碍自己的心灵,那不是摩诃般若。

熟读六祖坛经.直截了当成佛

虽然我说不必多读经书,钻研道理,以免变成滞碍理障,但我却常劝大家要多读六祖坛经,因为不熟读六祖坛经,你根本就不认识什么是佛法,也不知道什么是禅。六祖坛经是五家──法眼、沩仰、临济、云门、曹洞、再加杨歧、黄龙为之七派的根源,坛经最精彩的开头四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用那个原本清净的心,就直截了当的成佛了。

你,本来是佛,只是你的知觉被迷惑、妄想、私欲蒙蔽了,被很多的本能、偏去的机械惯性捆住了、埋没了,而你又没有作一番奋勇的挣扎、战斗,始终因循过日,时间过去了,你没有改变什么;时间再过去了,而你的生命腐蚀了,肉体消失了,这是很可悲的事。

大家知道了众生即佛,是不二的,不是对立的,离开了佛(觉),众生即非众生,就没有众生了。了解了这一点,便知道禅是什么,禅是突显生命的。布大在菩提树下所悟的十二因缘,说生命、业障的形成,轮回所累积的业,积重难返,再回返到原本的心(真实自我)就不容易。所以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因为生而为人的使命就是修行,如果不经过一番的净化修行,矿石仍然是矿石,矿石里的黄金不能当黄金用,矿石里的杂质──根本无明、具生无明、无始无明永远存在,以其无始、具生,你在的时候,这些无明就在,什么时候就有都算不清楚了,所以罪垢与生命同在,只有彻底净化、提炼以后,才能突显摩诃般若,即是大智能,也即是安祥。

读六祖坛经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了神秀大师的伟大,「时时勤拂拭」虽然不究竟,但是修行入门上路的法门,如果你不「勤拂拭」,那就不会到达「无一物」;无一物是结论,勤拂拭是下手功夫,修行不可好高骛远,否则容易落空。

根本智是一切创造、可塑的本源

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就超越了一切的哲学家,是出格的,是最了不起的;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是务实的,两个人都得到解脱。当时南北对立的时候,神秀大师的弟子膲不起慧能大师,说他是个文盲,凭什么得五祖衣为六祖?神秀说:他得无师智、根本智、自然智。其实就是指「不学而知,谓之良知」,良知是绝对的知,绝对的知很难得,每天若能抽出一个小时做「自觉」,自觉者「觉自」,只有「觉」,没有思、没有想,每天如果有一个小时「自觉」「觉自」,一年以后你就超佛越祖,一天做二个小时,半年以后就堪继祖传灯;但是,如果认真去做,敢保你十分钟也做不到,这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自己是否能够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全生命的投入!所以这个「无师智」,看来空空朗朗,什么都没有,但它就是自然智,什么叫自然智呢?比如一块画布,没有着色以前具备了无限的创造性、可塑性,是平等的,画什么都可以;一旦画上了景物那就僵化了,画上了释迦牟尼,就不能再画耶稣。创造、可塑的本源,也叫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如果没有根本智,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的学问都无从建立,所以说它是一切的基础、根本,你若得了根本智,使根本智现前,你活着就是佛。

所以,作自觉功夫是高级的观心,高级的观心是不观而观,因为真正的法是无为法,有为是入手的方便,无为才是修行的正途。「本来无一物」是到家以后的话,六祖慧能见五祖不过几个月,一个字不识,普通话都讲不好,也没有出过家,竟然超越跟随五祖一、二十年,身为五百众上座教授师的神秀而获得衣钵,继承祖位,由此可见,法是大公无私的。试想,如果五祖把衣钵交付给神秀,那以后就没有禅了,就只有道理和学问了。众生的确是佛,遗憾的是众生自甘堕落,不肯承当,如肯承当,把那些多余、原本不有的东西丢掉,请问当下不是佛又是什么?不要误会说我比不上佛,佛有的我没有,其实是你有的佛没有啊!只要你找出佛所没有的,把它丢掉,你就跟佛完全一样了!我学佛是要这样学才对,众生即佛不是戏论,不是诡辩,而是事实。

烦恼萌生是追求解脱的动机

什么叫烦恼即菩提呢?

就佛法的基本出发点来讲,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众生活得太苦、太烦恼,所以才萌生追求解脱的道心。如果他活得很自在,快乐无边,像极乐世界一样,那他就缺乏追求解脱的动机了,也不追求菩提了;菩提对他来说亳无边际效用,也无价值可言,就因为有了烦恼的觉受,所以才感觉到解脱的可贵,才有追求解脱的渴求。这样说是方便说,若是直说,烦恼跟菩提本来是一个,菩提者觉也,死人还会有觉吗?一个没有知觉的人,他还有什么烦恼呢?就因为你有烦恼,所以才在烦恼的同时彰显了你的觉性,你只要把自己彻底净化,突显出原本不生,历劫不灭的觉性,那就是菩提了。

佛法的起点,就是苦的觉受,自己解脱了、不苦了,怜悯众生的苦,把众的苦除掉,给予他以法乐,这即是法的布施、法的供养,也即是心灵救济的事业;各位参与这个心灵救济的事业,是功德中的功德,这是最伟大的事业,是功不唐捐的。

禅刊是众生慧命之所寄

总之,禅刊是众生的慧命所寄,各位每注入禅刊一滴心血,都会增加禅刊的活力、对众生的影响力,而诚挚的贡献,自己必能获得心灵的进步,突破烦恼,增强安祥,各位亲自的体验和感受,一定会很亲切,不必我说。所以,希望各位努力修行,把修行的心得体验,不断地作法的供养,以自己的心得,供他人作借镜,能够这样,对于心灵的净化和提升,绝对是有帮助的。

End

广钦老和尚讲述一次殊胜的念佛体验

念佛三昧的殊胜境界,得道之人一般不去广宣,修学之人仅可感受了解三昧相状,不可执着其境界。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麦彭仁波切开示最简单殊胜、适合末法众生的禅定修法

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

最殊胜的法

弟子问: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么是最殊胜的法?阿底峡尊者答道:证悟无我之义的人即是最殊胜的智者。最殊胜的持戒即是心相续调柔;最殊胜的功德即是具有饶益之心;最殊胜的教言即是经常观察自心;最殊胜的对治力即是

净土法门之殊胜

◎界 诠《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与大众一同来研究学习,而且还要真修实行。修者,若意于念佛法门者,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还要不定期加行。若修其他法门者,只是傍听,不做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惟 贤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

孝顺父母的方法与不可思议的殊胜果报

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说法要偈)一、孝顺父母的意义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精进念佛是最殊胜的报恩方法

忏云法师讲几句用功的话。佛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么说;过去佛这么说、现在佛这么说、未来佛也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十方如来呀,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可以说是一切佛,可怜、悯念众生,就

楼宇烈: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

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楼宇烈耕云先生所揭示的安祥禅,乃是当今社会环境下顺世适时、契理契机,适应相当部分在家居士根机的禅。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究竟方便,而化导无量众生者一也。唯其法门之施而

放生是救命,是一切福报中,最殊胜的

无论是求财、求福还是治病,放生都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是佛弟子求解脱,放生时,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如果是俗人求财,可将功德回向给自己的事业。如果家有病人,将功德回向给病人。都会有很好的效果。放生的好处

陈柏达:殊胜的往生咒

第六十一章 殊胜的往生咒异香终日 子梦佛光预知时至 微笑往生宋朝的阎邦荣,是池州青阳人。他中年时,曾经遇到一位僧人劝他修持净土法门,念往生咒。他因此不再吃荤,每天早晨,面向西方,念了一千遍的往生咒,又

供灯的功德太殊胜!只有佛陀能知其中微妙

供灯有世间、出世间两种功德。从世间角度讲,供灯者生生世世眼目清净,不会变成盲人,纵然即生中眼睛不太好、身体不健康,通过供灯也能双目复明、获得健康,还能发财、长智慧等等。而最主要的是它出世间的功德,供灯

供僧斋僧功德殊胜

我们都是知道供僧斋僧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因为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种清净的供养,让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而且发心设斋供众成就道场,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

作明佛母的殊胜功德利益

很多人都是知道作明佛母的,作明佛母为藏传佛教中赐予权威及怀法的本尊,其貌如十六妙龄美女, 全身红色为怀爱法,代表慑服人心;怒容表调伏四魔;其一面表法性一味;三目象征通达三世;四臂表四种成就(息灾、增财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之殊胜

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佛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药师十二大愿赞偈》十二大愿,饶益

月光菩萨的殊胜故事

在《佛说月光菩萨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北印度有一个名叫贤石的大城。当时的国王名叫月光,寿命有四万岁。他生来就具有天眼通和宿命通,而且相貌端严。他身上自带光明,就像天上的满月一样明

香板的妙用——消大业障的殊胜方法

我们在轮回路上际遇的一切苦和乐,都是分别和无常的状态,本质都是苦。只有把这种生灭的分别识归向到智慧的状态,我们的生命才会获得真正的大安乐。每一个学佛乃至发心出家的人,首先要明白轮回的过患,要生起厌离,

天台宗的殊胜之处是什么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实际创始人四祖智顗大师(读音:yǐ ,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栖止浙江天台山,创立伽蓝为终身道场,开拓鸿业,倡立一宗之教观,故依天台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其

殊胜礼拜--三十五佛

在当今这个社会里,只要掌握住一个根本行业就能赚大钱,请问这个根本行业是什么?(大众答:资讯)对,就是资讯。台湾在这几年内窜起最快的行业就是资讯业,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领域,人坐在电脑前就可以赚全世界的钱

竖三世佛:关于弥勒佛的殊胜之处

1、根据《弥勒处胎经》可知,弥勒菩萨摩诃萨是将来的一尊福佛,由释迦摩尼佛授记:“弥勒当知:汝复授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弥勒佛为贤劫第五尊佛。那么为什么弥勒佛是未来佛而不是观世音菩

四法印的殊胜之处是什么

为了能够照见胜义实相——诸法的究竟实相,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衹劫的苦修,最终发现了诸法的真相:“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同时获得了究竟解脱的果位。这个偈颂里讲的内容也叫四法

受菩萨戒者有八种殊胜功德

一者道场殊胜,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世界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

耕云:“信心铭”直解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于台南市一、禅是什么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

耕云:耕云书笺

示观然此事首须究明本来面目,不然恐无下手处。以兄宿根必能识得本来面目,如此则尊重者,尊重众生平等之所以然;亦即尊重生命之核心,生命之永恒相,亦即心之原态,又名本地风光。承当者,乃承当义不容辞之使命,担

耕云:“证道歌”浅释

证道歌浅释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

耕云:人身难得正法难遇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二日于台北市~只要活在安祥里,便是真正的修行~首先我们从──人身难得,正法难遇这两方面来说:一、人身难得自古以来,在宗教界有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生命是一?抑或是多?佛经上说:大圆觉海─

耕云:真我与禅定

于台南禅学会成立之前不少人修学佛法虽深,但却忽略了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是摩诃般若(麻哈巴尼亚)又叫自性、本心,或说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摩诃般若是音译,涵义译不出来,很难译,如果译成大智

耕云:成佛作祖的方法

一、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因为每个人的祸与福、痛苦与喜悦都取决于每个人的心,如果我们每个人把心保持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那么每个人活着都是在享受生命、享受人生。否则,如果我们的

耕云:解析禅的内涵

一、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永恒相禅究竟是什么呢?几年前台南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曾说过:禅是心的原态、禅是生命共相、永恒相。没有经过六根六尘对境,吸收六尘污染以前原本的心态,就是佛经上讲的本心。禅是

耕云:法供养最殊胜

一九八七年七月于台北市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每个人的祸与福、苦与乐都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如果我们把心净化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我们就是在享受生命,开创人生,倘若我们的心态不好,观念不正确,只有邪知缺

耕云:真心被六尘所覆盖的八个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一、为形所役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

耕云:心法漫谈

1. 发掘真我 主宰心国为什么要发掘真我?因为人人都有真实永恒的自我。真实地自我就是原本的自己;凡是真实地,必定是原来如此、普偏如此,而且是必定如此的。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是以真我为基因,由印象、认识、

耕云:生之奥秘

这是个呈现安祥、生生不息的爱的宇宙。从生生不息,繁衍滋生为森罗万象,而且一直在新新不已。这是万有存在的现象,无人能否认,更无人能阻止。然而却一切从空里来,又回归到宇宙实相,这种新新不已的机势、生生不息

耕云:安祥禅的知与行

介绍词:我们很高兴能请到台湾中华禅学会的导师耕云先生,来跟我们座谈。禅学会的宗旨是很符合现代社会人心的。在禅学会成立缘起里面说:我们今天尽管利用厚生、成就空前,物质文明,亘古未有,但是富足的生活享受,

耕云:佛法与国运

各位先生:大家好!我到这里来,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庭一样,感觉到非常亲切及温暖。我是天津人,离北京很近,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和各位一同学习及领教,大家互相切磋,我认为这个机会非常珍贵。佛法的兴衰,和国

耕云: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怀

一、唱禅歌就是修行首先我对各位表示问候之意。南投合唱团成立才不久,有这么好的成绩,大家应该对最发心的张团长、萧老师表示敬意。各位团员的努力学习,这表示各位对修学安祥禅有很高的兴趣。我时常讲:唱禅歌就是

耕云:安祥乃生般若

安祥有没有涵义?有,心安则祥。我们心安无愧的做人,而且保持这种觉受,人生就很通畅,没有障碍,做什么事都很顺利。有人问我,安祥禅的力量何在?我说:安祥禅的力量能消千灾,能解百难,说不尽它的功德,最简单的

耕云:禅者的使命

孙中山先生说人者,心之器。人,只不过是心灵的容器而已。人,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认识指导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和认知,就没有正确、高尚的行为;而无意识的行为,那只是低级的行为。现在的社会是工商社会,工商社会

耕云:牛的礼赞

牛的礼赞耕云先生 著一、人生的理念活在相对人生中,一般人的共同理念和认知,应该是:收获必先耕耘,成功须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贡献方受尊重。如果是反其道而行:不耕耘,只要收获(甚至是你耕耘,我来收获),

耕云:解惑录一

无电阻相应快问:两年前我开始学法。我曾研读安祥之美,并用心抄写,当时内心感到很舒畅,很喜悦。接著又持诵金刚经,看导师讲词,听录音带,今天听了自性歌,见到了导师,却不禁一直掉眼泪且无法控制,心脏跳动加速

耕云:禅者的立德、立功、立言

孙中山先生说人者,心之器。人,只不过是心灵的容器而已。人,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认识指导的,如果没有正确思想和认知,就没有正确高尚的行为;而无意识的行为,那只是低级的行为。现在的社会是工商社会,工商社会支配

耕云:净化自已

刚刚过完中秋节,我愿各位心、月同圆。一、真正的佛法是无法之法禅不是一门学问,禅严格地讲,它也不是佛法,因为真正的佛法是无法之法。如果有一样法,那是多出来的;少一样法,那是不够的,都不是圆满的。二、禅的

耕云:略谈观心

修观有两种一种主动作意的是有为法,另一种只客观观心的是无为法。观心也有两个阶段:初级是念念自知,虽有许多杂念妄想,禅宗古德说:识得不为冤,同时要能自己当家作主,意识里冒出来的坏念头要否定它、不随顺它(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耕云:爱的人生

自序太阳表面有黑子,这黑子会造成人们的隐忧:白璧往往有微瑕,这微瑕会给予人们以遗憾;爱的人生也藏有恨的污点,这恨的污点,正破坏著人生的完美,威胁著人类的生存。因为爱是生机,是创造,恨是死亡,是毁灭。爱

耕云:禅的特质

一九九一年七月廿四日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禅学座谈会首先感谢方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们有这么宝贵的会晤座谈。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能得到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