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2025-02-11 13:26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

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

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我们说这个烟灰缸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是静止的,可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原子的堆积,而每个原子都有电子、质子和中子,而电子都在片刻不停地旋转,你说它是静止的,显然是受了五官的欺骗。

在这个宇宙当中,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东西,因为物质基本单位的存在是原子,你把电子、质子分开,当体显示的不就是空吗?所以经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甚么?因是动机。缘是甚么?缘就是条件。一个动机加上必要的条件所完成的东西,它原本不存在,最后依然成空。佛陀的法与自然科学是没有什么抵触的地方。

八正道的正见,就是说我们人是由认识指导行为的,我们若要使想念行为很正确,就必须保持正确的见解。而正确的见解有深有浅,最深的见解就是摩诃般若,也就是见性。

摩诃般若是甚么?我只能这样回答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当你自己真正见到你那原本如此的自己的时候,就是摩诃般若发露的时刻,这是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的完全发露就是涅槃

摩诃般若有深有浅,所以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无为法,那里还会有什么差别呢?那就是有深有浅、有纯有杂。等我们摩诃般若完全发露,而且到达巴拉咪达(波罗蜜多)的时候,即完全发露,那就是尼尔巴拿。尼尔巴拿就是涅槃,涅槃并不是说人死了才叫涅槃,而是说我们人应该活在涅槃中。

涅槃的初阶就是空空朗朗

涅槃可不可以描述?可以的,就是说,你心里空空的,没有任何事情。但是别人问你的话,你也没有答错,你走路也不会走到水沟里去,吃饭也不会吃到鼻孔里,而心里的确空空朗朗,这就是涅槃的初阶。人到了这一步就会发光。

佛性就是生命的属性

佛陀非常慈悲,因为祂慈悲,才点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就叫自性。自性是甚么?自性就是生命的根本属性。我们只要找到生命的属性,就是见性成佛。

佛法本来是很简单的,假使你硬要说很多话,那一句如是我闻,也可以讲上两天。讲那么多,有什么用呢?保证没有用。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变质变得很多,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完全照经典去看,我们莫知所从。你看净名经,有三种译本:维摩诘经、无垢称经、无垢经。三个译本文字都不一样,维摩诘经比较潇洒,文字通顺流畅,其他的两个译本比较晦涩,而且意思也有出入,好在每个译本相同的都是摩诃般若。

世间的大智慧与摩诃般若的差异

我总认为每个人只要把摩诃般若弄清楚以后,就堪称修学事毕。既没有比这个更实际,也没有再学的必要了,所以在六祖坛经里特别强调摩诃般若。

经典不翻译摩诃般若,勉强翻为大智慧。为什么不翻译?因为翻成大智慧,往往容易与世智辩聪混淆不清。

实际上,我们一般讲的大智慧是从外面进来的、学来的,是由分别心产生的。由小学到博士,智慧很大。爱因斯坦可以知道宇宙一切活动的现象都是相对的,他指导、影响了原子的分裂,不能不说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他是向外学来的,以向外学来的作基础,然后由分别心再去分别其存在,这只能算是大聪明。

而摩诃般若是从内心发露出来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本有的,与生命同在,没有摩诃般若就没有生命。而且它是离分别的,当你心念活动停止的时候,它就出来,但这不是压出来的,也不能勉强,这个自己不去想的心态是很难得的、很难讲的。

摩诃般若是没有分别心的

摩诃般若是不是有分别?现在我在这里讲话,我可以保证没有分别心,绝对没有分别心。也就是说,没有分别心,也不会妨碍讲话、妨碍吃饭,也不会妨碍写文章,这才是大智慧,大到没有边,这就是禅宗讲的同一质,与宇宙完全合一。

摩诃般若就是本心

学佛法,如果自己的摩诃般若没有发露的话,那不是真学佛。你学到死,手忙脚乱,没有上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摩诃般若就是本心,自然也与你的生命同在,它就是你本来的心。

如来藏就是本心、自性

佛陀很慈悲,经典上很多地方讲到本心,讲到本心的地方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本心。很多人把如来藏分做两个,而本心就是自性。

原来的就是真实的

我跟很多青年人说,你不妨用逻辑的方法,把自己做个分析,也就是说把你自己原来没有的拿在一边,剩下的,直到拿无可拿时,就是原来的,原来的就是真实的。功夫做到这个程度的话,那么你的摩诃般若就会发露。

摩诃般若的发露就是离执的感觉

摩诃般若发露有什么感觉?就是离执的感觉,外面对你的干扰就很少了。假如有干扰的话,那就是你自己干扰你自己,因为你要起心动念。所以说学法,差就差在这一点点。

理入与事入

学法,一个是从理路上入,什么是从理上入?我今天介绍一位印顺法师,他所写的文章代表大彻大悟,他是从理上入。我们一个人一天吃了饭,不用脑筋是很难的,你与其用歪脑筋,不如用正脑筋,穷理思索,用尽自己的思惟去思索,思索到不能再思索的地方,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柳暗花明就会出现。

另一个是从事上入。打禅七、念阿弥陀佛,会不会开悟?会开悟。可是,试问你悟了,有几个人能看得出来?摩诃般若出了头,却不认识它,岂非白白地当面错过。认识了它以后,还要保任它,禅宗叫保任,经典也经常提到:如来善护念,善付嘱。从事上入的有净土宗、南山宗、密宗、天台禅定止观,止是停止一切的杂念,观是观察、观想,就是思惟修。

禅是思惟修

禅本来就是思惟修,大家走错了路子,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去想,心空下来,绝对不可以。空很难解说,修行绝不是把意念停止,那不是修,那是与自己的生命作对,那是扬弃自己的生命,人不可以停止想念。

事上修与三密相应

抗战时,我在西康学的是白密。传密宗一定要口传,假如看书本传,一定容易错,它的读法与书本的音不一样。标准的读法是以唐朝的音来读,因为大多的经典是从唐朝翻译过来的。所以修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事也不简单。

大密宗与禅都是摩诃般若

密宗有大密宗、小密宗。

小密宗就是口颂真言、手结印、心观想。

大密宗是摩诃般若发露以后,也就是禅。禅就是摩诃般若,六祖所称赞、所赞扬的就是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发露的二个途径:传心、理入

摩诃般若发露有两种状况:一是物以类聚,别人的摩诃般若把你的摩诃般若唤醒。唤醒了没有?你的心里感到空空朗朗,就是摩诃般若出头的征候。这时候你应该保持它,行、住、坐、卧保持、保任就可以了。

从理上入也是一条路,分析自己,透过分析找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这是从理上入。

本来面目就是实相、全知全能

因为真理是普遍的,你尝过大海水一滴,就知道全部海水的味道了。你认识到你的本来面目,就认识到大宇宙的本来面目了。由自我突破,而了解宇宙的真相,就是佛经讲的实相。我们了解实相之时,也就是断惑,断惑就是入圣流。

什么叫断惑?就是对宇宙人生不再有怀疑。不再有怀疑的时候,亦即是基督教所讲的全知全能。

这个全知,并不是说你没有学过电子学,请你帮我装个收音机,你也会装;你没有学过外科手术,你也能拿刀子把别人的肚子割开,不是这样讲。这个全知是一切知的源头,如果没有这个源头,一切智不能产生。把握著一切智的本质,把握住一切智的源头,这叫全知。

什么叫全能?宇宙万生万物之能为我之能,这叫全能。假如你说著相的全能,那上帝也不能生孩子!所以佛法说到究竟之处,无法可说。

第一次因(最初因)

哲学家所讲、所争辩的也只是第一次因,所以黑格尔讲一切存在是心灵的现象,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马克思说一切的思想、观念、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功能的反射,他们是争第一次因。黑格尔没有否定物质,马克思也没有否定心理的现象,他们只是争第一因。

佛法的用心也是跟哲学家一样,我们追求的是最初因。我们了解最初因以后,我们对宇宙人生就不会再有疑惑了,我们的心灵就迈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所以学佛法没有那么多理论,没有那么多道理,只要心空及第归,也就是说心要空空朗朗,如日处虚空,没有阴暗面。

学佛法的入手功夫:反省、观心

学佛法,是要学成佛的方法。

修学佛法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反省。用开倒车的方式,以自己的行为为经,以有关的人和事为纬,就这样子反省。

一种方法是观心。古人讲静坐观心,其实不必。假如你观心做上三个月的功夫,保证味道是很浓厚的。怎么做?就是说,你在想什么,你自己要知道,亦即念念自知。

各位现在在想什么要知道是很容易,但是在平常的任何场所,譬如散步、办公、演讲的时候,自己脑筋在想什么,自己都知道,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可是你自己一定要知道,因为我们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在佛法来讲,这就是无明,真正的无明就是这样的解释。

很多人觉得情绪不好,就去找医生看,医生说这是情绪的周期性现象,人每隔一段期间就会有低潮出现,其实这是乱讲。因为你在想什么,你自己都不知道,有烦恼当然不会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上我们说错一句话、看错一件事、想错一个问题,都是烦恼的原因。假如你脑筋想什么你都知道、而且善于抉择的话,你的烦恼就没有了。修行的入手功夫无非是如此。假如你要守窍、要观想,那就很容易入魔。

禅就是认识自己(断惑),也是佛陀的心法

有些人修行很好,自己发光,我们不印可他,我们不说他这样修行就算很好、很到家。我们不说他修行修得不错,不是说我们吝啬恭维别人,而是怕害了别人。他打坐能发光,我们不认为他修行修得对,因为他没有断惑,他的意念之根没有拔掉。

修行以断惑为了事,人不能断惑,没有办法,那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佛法是断惑。既是真正的佛法又能代表佛陀的心法,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而禅宗一句话就可以讲完,就是认识你自己。

我想各位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认识你自己,把自己一件一件的拿出来分析,说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没有身体,我现在很讲卫生,妈妈却说我小时候还抓大便,可见那时候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既然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身体,无风不起浪,画一幅画也必须有一张纸,我们的观念、认识又是以什么做基因而产生的?我们找到这一点就够了,你突破这一点,你的身心马上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是谁?靠什么会使你产生经验?小孩子拿水来喝,烫!第一次、第二次烫,第三次就晓得吹吹、试试。有了经验,我们就可以由单纯的经验,累积到复杂的经验,我们就有个比较,分析那个有利、那个有弊。有分析、有比较,就有思惟作用,而思惟作用原来并没有。既是本无,所以佛法叫作妄心,是虚妄的心。我们又为什么会产生出妄心呢?因为我们有一颗真心。身心的六根面对六尘,因此有了六识,以为外面的存在是真实的,我们迷失了最圆最纯的一颗心,而把它装进了许多见尘,心垢愈积愈多,把真实的自己彻底埋没了。我们只消用反次序,把真正的自己找出来,人生就会活得逍遥自在,佛经描写的境界都会同时出现。

真正的自己就是最初因、生命的基因、自性、真心、本来面目

所以学佛法也和哲学家一样,找出你的最初因,也就是说找出你生命的基因。生命的基因就是你本人的自性,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来面目。看起来很简单,须知说食是不能裹腹的,等你找出来以后,你的摩诃般若就自然发露。摩诃般若发露以后,才是圣贤,才可以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如果我们不能找出真正的自己,我们讲经、我们记那么多,没有用,变成所知障,因执成障。经上说:因地倒,因地起,因为我们的真心迷失而起执,因起执而累积见尘,障蔽法眼。我们因为迷失真心,背觉合尘,也必须靠真心的再抬头而离执、离缚,证得解脱。

很多人喜欢打坐,殊不知要等摩诃般若发露以后,才可以打坐;摩诃般若未出来,不能打坐。

读诵金刚经的方法

我觉得我们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读金刚经,读金刚经要离分别去读。如果身旁没有人的话,障重的人就大声读:如是我闻˙˙˙,不分别什么意思,连续读下去就好了。障轻的人就小声点,读完了,把经一合,金刚心或多或少就会出来。金刚经读了以后,保持、保任就够了。

金刚经不需要讲,为什么不需要讲?因为佛陀说法的时候,五百人证得阿罗汉果,佛有这种伟大的力量,祂说金刚经的时候,就可以把别人的摩诃般若唤醒。金刚经所讲的话,只有佛能讲,别人不能讲。

我们修行必须读金刚经,不管它是什么意思,不要分别它,从头到尾把它读完,经一合,反观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是修行的一种诀窍、一个方法。因为佛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完全等于正觉的心,也就是正确的觉受。而且经典上常常讲到正受,就是真正的受用、正确的感受。读颂金刚经,一口气从开始读到最后,持之以恒,心态就会一天一天的进步。

当初佛到处演讲,祂讲的法都非常通俗。当时印度四大阶级种姓相待非常严格,如果像经上讲的那样文诌诌,大家就会听不懂,所以讲得非常通俗。后来译经的人把它译得斯文,表示自己很有学问。实际上佛陀当初说法都是对机说法,说得非常通俗,而佛陀说法又没有离开每个人的心。当我们看佛陀的遗教、经典,拿它来印证自己的心,祂的每句话都是描述你的心。这样子看经,你就会觉得很受用。

功德

我们修行要注重两个字功德。

功就是功勋。曹洞宗讲君臣五位,而我们的功就是要常常了解自己的心念,我们想什么?我们起个念头,自己要知道,这是修功最好的方法。

德就是一个人的德性、特性、气质和性向,要不断地改善、提升,也就是说要让自己变成神童,而不要变成饭桶。

纯阳

我常常喜欢讲这个故事,大家认为吕纯阳总是没有结过婚,那么佛陀结了婚,就不是纯阳了吗?实际上,纯阳就是说你心里头不要有阴暗面。例如我们说阴谋家,为什么叫他阴谋家?因为他使用的谋略手段极端保密,做事不让任何人知道,见不得天。见不得天就叫阴。王阳明就是说他的心完全是阳、没有阴,他的心完全是明、没有暗。

出家人受戒是必要的,假如我们不是出家人,受那么多戒,反而不自在。所以我们一般的在家人只要受一条戒律就可以了,就是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凡是不可告人的事,一概不去想、不去做,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就没有阴暗面。

阳,修到极端就是纯阳。易经说群龙无首,那就是纯阳之象,也就是大同之象。龙代表阳,首代表大乘心,无首表示每个人都进步到人性的最高峰,没有人更高,也没有人不够,这叫群龙无首。

我们每个人透过修行,把阴暗面通通丢掉;阴暗面丢掉以后,心灵就空空朗朗。人是可以没有纪录惯性的,没有纪录惯性那就是离执。

附:无念、无相、无住问答录

问:六祖讲一行三昧,无念、无相、无住,恭请开示。

答:坛经的三个总纲就是无念、无相、无住,因为六祖是从金刚经而悟道的。

无住就是心念不要停留在一个地方。

什么叫无念?就是说,我们发动想念,而我们不要去执著,不使念头沉淀,而是使每一个念头升华,就好像药品的悬浮剂一样,不使它生根,不要干扰到本心。

什么叫无相?就是即相而又离相。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佛法讲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是最真实的永恒相。什么是永恒相?我们说这杯子是因缘所生一个动机加上许多条件。动机是做这个杯子供大众需要,款式优美,可以赚钱,可以使用。缘即是条件,找到好的陶土、好的技师、好的电窑,万事通通具备,然后制成这个杯子。事实上,你若执著这是个杯子,那是假相。不要说杯子,就是地球六十亿年了,地球最初没有,最后亦没有。

般若经讲毕竟空,毕竟最后没有自性。空并不等于一切没有,如果我们勉强替空下个定义,空就是无限创造的余地和无限发展的可能。为什么空是无限发展的可能?因为人类的进化永无止境。为什么进化永无止境?因为空的关系,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供你去发挥、供你去扩张。杯子因为空,可以装水,杯子若不空能有什么用?房子空可以住人,天空可以航空、航海,喇叭空可以吹得响,一切都空-体空,用空。般若性宗讲空,讲得很透彻。

什么是无相?假如心里吸著任何相,就变成了照相的底片,卡嚓一次,就不能照第二次。如果一张底片照好几次,就成了乱七八糟的坏底片。庄子讲过一句宝贵的话:至人用心若镜(庄子、老子境界都很高)。凡事轻轻带过,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佛教经过三武灭法。唐朝皇帝说太上老君(老子李耳)姓李,是我们本家,责备和尚尼姑为什么信胡人?因此和尚一律留发当道士。过几年僧道斗法,道士斗输了,经典烧掉了,道士一律出家当和尚。就因为这样,中国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反而获得交流。中国禅宗很多的话是道家的话。

我为什么讲这个?是讲无相,无相不是说瞎子无相,而是说不要将相停留在心理。假如你有所好恶,你说光明很可爱,那光明就停留在你心里,黑暗相不好,你把它赶走,那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门。庄子说了一句非常可贵的话,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修养到家的人,他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有相而无相,也就如人饮水了。简言之,事情来之前不相迎,事情过后也不留,男人来就是男人,女人、小孩来就是女人、小孩,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无所好恶,再漂亮也不留影子,过去就过去了,这就是无相。无相并不是说,人来了没有看到,而是只用第一念,莫起分别心。

我们说没有恶念,也没有善念,为什么又说没有业?佛法是讲业的,业是什么?讲得很空洞。业是什么?业就是从小到大,从接受爸爸妈妈的遗传个性遗传、人格遗传,再大一点,受教育、读书、工作服务,整个身心的活动、行为都叫业,而这个业叫染业。染业就是污染,这些都使你的心污染,都使你的真心被蒙蔽。什么叫净业?那就是不污染。业是什么?业就是你人格的内涵。人为什么有不同的性格?因为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过程、不同的生活遭遇。因为种种的不同,从出生、成长到现在,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四川人喜欢吃辣椒,广东人喜欢加点甜味,这就是业。

业就是生活的总纪录、灵魂的内涵。人为什么有灵魂?就是有业。当没有业的时候,就没有灵魂了,只有光。有灵魂的心是黯淡的。当定中看到一个人,头的颜色很显明,可以看到全身,看到全身的那是佛;如果仅能看到一个头,那是黯淡的。假如各位打坐看到一个头,那就是魔。

无念、无相、无住是相通的,归纳起来说,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然地,所谓的无念、无相、无住,就是心不要停留,过去了就过去了,打破杯子,难过几秒,扫一扫,没有这回事,也不要有相,过去了不停留。

我们人的业,就是印象的累积,今天记得这,明天记得那,到老了能温故而知新,坐在那里乱想,就是业上加业。

有染业就要受报,有净业就能生净土。净土不是究竟,大涅槃才是究竟。

假如你有染业,那就是烦恼。小时后爸爸对我不起,过去同学如何、如何!你想那么多干嘛?你看那水就是这样子,静止时清澈见底,你把它搅一搅,它就浑浊。

你能看见光明不算坏,但你要了解毕竟空,与其执著它,不如念大悲咒。

真理是什么?是无限可能。如果你限定它是什么,那就是扼杀真理。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禅乃般若之异名

禅乃般若之异名◎ 宗 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如粟。拨整了一番,又一番到来。若不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作对治,则直待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方始知悔则迟也。若要直截,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庄严般若

◎ 紫 柏原夫无事生事,薄福所致。薄福所从,从于般若不明。故曰愚痴者,招畜生报,畜生则去饿鬼不远,饿鬼去地狱不远,此从高而下也。若从下而高,则由地狱升至饿鬼,由饿鬼升至畜生,由畜生升至贫贱人,由贫贱人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楼宇烈: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

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楼宇烈耕云先生所揭示的安祥禅,乃是当今社会环境下顺世适时、契理契机,适应相当部分在家居士根机的禅。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究竟方便,而化导无量众生者一也。唯其法门之施而

静心,是静坐入门的前提!

壹静坐,是道家养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在习练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

太极拳中“顶头悬”,是入门过渡到中级阶段的关键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最全修道入门,老道长万字长文告诉你!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易经入门相关介绍

很多朋友都想学习易经,可往往欲学无门。书买了一大堆,各说各有理,越学愈糊涂,越学越乱。为此本站特意为大家收录了这部易经八卦入门视频教程,认真跟随它学习,您一定可以少走弯路,不费多余功夫,快速学会易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