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耕云:心法漫谈
2025-02-11 12:30

1. 发掘真我 主宰心国

为什么要发掘真我?

因为人人都有真实永恒的自我。真实地自我就是原本的自己;凡是真实地,必定是原来如此、普偏如此,而且是必定如此的。

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是以真我为基因,由印象、认识、经验、分析、选择、执着;上焉者对道理执着,下焉者对欲望起执着,因执着而造业,于是便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形像和人格。业非原本就有,自然也无法保持不变。原本就有、原来就存在、永远都存在的,只有真实地自心。只要能发掘出真实的自己,我执和执着当下就会去掉一大半,人生就会出现新境界,这是经过实证,绝非一种揣测。

为什么要主宰心国?

当我们发掘出来真我(安祥心态)的时候,要以安祥心态为主,表层意识的一切认知和概念,从此以后都是仆从和工具,要主宰它、善用它,这样才能提升人的品质,提高人的价值,朝这方面致力的人多时,人类共同的理想─世界大同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主宰心国的另一种方法。禅宗曹洞宗的君臣五位,临济的夺人夺境也都是主宰心国的另一种方便。

主张致良知的王阳明,他这阳明之号----阳而不阴,明则无暗,其实就是他所证得的心国素描,并没有什么高深、玄妙和奇特。

易经最后一卦群龙无首,即是纯阳之卦,纯阳就是没有阴暗,纯阳象征光明,象征坦诚。在我们自心来说就是没有心垢,不再污染。人的品质都能纯净无染,到了菩萨境界,外户还用闭吗?还会有窃盗乱贼吗?如果不朝发掘真我,主宰心国这方向去努力,大道不但难行,大同社会、世界也永远不会出现的。

2. 要领:不依赖不企求

我们信佛,不要依赖佛,一起依赖的心理,就是否定了自己。

圣者如孔子、佛陀、耶稣都是人们的楷模,应该向他们学习、效法,不应该有所依赖、祈求。那些求佛赐福,求神保佑、中奖发财,认为大拜拜就可以消灾免难这是不可能的,大宇宙中一个最普遍的法则就是因果,形式逻辑学上所讲的自然齐一律。

什么是神?

聪明、正直谓之神。神不是恶霸,也不是特权,祂不可能包庇你,也绝不会去破坏宇宙法则,我们能明白这一点,知道事事皆有因果关系,我们所应该做的,最高尚的行为,便是净化自己,仰仗神佛的真理之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绝不是祈求和依赖,自己饥饿不能由别人代吃;请别人读书,结果自己一无所知。一定要靠自力,不要靠他力,靠他力是否定自己,要见性成佛,岂可不经千磨百炼?

我们知道,别人给我们解答问题的是别人的心;别人的心既然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难,难道说自己的心不能解答自己的疑难问题吗?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疑难,遇有问题去问别人,岂不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心?否定了真我?那太不应该了,太委屈自己的心了,只有一切向自心求答案的认知,才是一劳永逸根本解决问题之道。

所以,所知障、文字戏论、观念游戏很害人,我们不但不可以杂毒入心的逢书就看,也不必舍近求远的到处去问人,除非把过去所知所学、自以为是的那些东西、理论统统丢掉,否则便无法踏上离执禅定!没有离执,心怎安祥?没有安祥,还算什么修行?迈向生命的圆满那更是奢望了!

3. 方法

(1)彻底反省 忏悔

修行不透过反省,就不能清清楚楚地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若不认知自己构成人格的内涵,就无法修正想念行为的偏差,唯有认真、彻底的反省,才会由衷的感觉愧疚,然后痛心疾首地忏悔,下个决心不二过,从此守身如玉的做人,唯有这样,你的守护灵才会帮助你去除心垢,心垢去掉了,电阻就没有了,好像已冶炼成的白金,耐得了高温,抗得住氧化,经得起考验。如此才能提升和增强你的生命力,有了一个良导体,才能充分而不损耗的接受生命力来源的能。所以,反省太重要了。

(2)溯本穷源 追根就底

水有源,木有本,生命也有生命的源头、根本。所谓命根,我们若能追溯到自己性命的根源,就会一切改变,踏上离执禅定。禅定,即是恒持安祥心态的一种境界,没有任何奇特,也用不着打坐,没有离执、去执禅定,打坐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各位特别记住,不要随便打坐,心法,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在肉体上着眼,那就不是心法而是身法了。

当我们溯本穷源,找到生命的根本以后,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就会大白,找到了生命的源头,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再也没有剩余的问题,无可追求,当下就可以放下了。未到家的人,放下是很难的,到了山穷水尽时,自然会放下、抛丢!如果不做一番追根究底,逼到山穷水尽处,便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新境界、新气象的绽现。

能溯本、寻觅到自己的命根,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当自己得本以后,要知护惜,所谓保任;保持它,信任它,从此不再由分别心当家做主。一个修行到家的人,他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庄子说至人用心若镜,对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的照。王阳明说虚灵不昧,物来顺应,无事时寂然不动,有事时感而遂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不用去分别,也用不着去联想,如经上所说的菩萨境界,永远都是清清明明,空空朗朗的,只有这才是真正自受用的境界,但是,这个还不够,要做一个从容中道、潇洒自在、无碍解脱的禅者,要有能力和方便去帮助别人。

真正的禅者是合乎时代、潮流而日新又新的,也即是说他不受任何的限制和拘束,他有他自己的语言,不必拾古人的牙慧;他有一套自己的创新,不一定沿用过去的方法,这若是没有突破的人,很难表达出法的真精神的。

所以谈心法,自救救人,必须先有自受用境界,然后又有救人的方便,如果没有救人的方便,就不要与别人讲道理,给别人制造理障,堵塞别人的悟门,不但没有功德,而且有罪过的。

(3)克念护心 合乎中道

古人说:克念作圣,妄念作狂,修行人并不是没有想念,没有想念就没有行为,那就成了枯木死灰了。修行人的想念是主动的,如坛经上说:真如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这种想念应该发动在一个时间、空间、事缘的交叉点上,发动在这个时点上,才不会是妄念,我们不必压制心念不许它想,只要像一面镜子就可以了。让心如镜,秋毫无隐,秋毫不犯、克念护心,只有第一念,不产生联想,就会护心如城,增强心力,没有邪思妄想,黑暗念头潜不进来,心是光明的,修行人能否主宰心国,就在每一念的生起是否清楚、明白。

如果一个人莫名其妙的起了烦恼,那一定有原因、一定有错误,别听旁人说那是情绪周期的现象,因为错误永远是烦恼的起因,如果自己没有想错、看错、说错、做错,那是不会有烦恼的,所以当你烦恼生起的时候,就要反省,是说错了?做错了?或是想错了?找出错误之根,马上改正过来,这是对治烦恼最有效的办法。

能够克服妄念,对治烦恼,然后才能主宰心国,行乎中道,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做人处事,无过与不及,恰到好处。把这几个方法做到了,就是圆成佛道了。

4. 戒忌

(1)不凸显自我 不批评别人

古人修行,入山唯恐不深,证道歌究竟是那位禅师所著,至今尚莫衷一是,禅修是向内用功夫,非常忌讳凸显、眩耀自己,说自己有进步,其实是迷惑,言多必失,说了就漏,古人有所悟时,除了自己的师父,不跟任何人说,成天讲梦的人,都是没有头脑,痴人说梦嘛!你讲旅途中讲得如何好,都像孔子批评管仲之器小哉!所以我们不要得少为足,不要眩耀自己,不要讲修行途中任何光景及境界,要埋头苦干,奋励前进,一旦真正到家,真是开口不得,方知过去所见、所知、所说无非戏论。

此外,不要批评别人,你求仁得仁,他求义得义,你种苹果吃苹果,他种西瓜吃西瓜,合乎因果,恰如其分,你去管人家,失去了自己,不但影响自己的进程,而且容易引起争论,此宗本无争,争即失道意,争论只会添加污垢,引生烦恼,破坏心国宁静,干扰内心的安祥,何苦来哉?

(2)不羡慕奇异 不追求神通

古人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安祥的心态。

奇异就是突出,突出与缺陷是相对的,在修行过程中不管出现异境、妙境皆以平等梦幻视之,什么境界都没有,那是最殊胜之境,这即是说,心不要被任何外境所牵动。另外不要追求神通,神通是不求自得的力量,是心灵进步过程中的副产品,一如碾米厂的米糠,虽然有用,但不是主要,当心净化到光明圆满时,自然会有神通,但切忌眩耀,一生执着,便成障碍。

(3)不搞文字及观念游戏

告诉各位,心灵进步最难的是离执,在所执群中,理执尤其难除,总认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像看小说,会着迷而上瘾,如果突不破这层迷障,禅无法学,观念游戏是很可怕的。

同别人谈心法,不要讲什么理论,只说事实就好,禅宗不立文字,就是不建立系统理论,如果有一套系统理论,那就成了学问,不再是法了。学问与法有什么差别?学问增加知识、见解(所知障),法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性格(人格),乃至改变生命体中的细胞,整个人的身心都会起变化。凡是不能改变整个身心,不能使成法的人格化的东西都是虚假的,都是观念游戏。

有学人问洞山:如何是佛?答:麻三斤!

有学人问赵州: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

你懂他们回答问题的内涵是什么吗?懂了就入禅。不懂去研究,越搞越迷糊。纵然有些人言之凿凿,禅师也会给你个横点头:你到那里去了?那即是说,你已离开了心国,走到意识观念游戏上去了。

香林远禅师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是修行最扎实的功夫,任何修行人不把功夫打成一片,都到不了实际理地,领受不到本地风光。

参禅参到摩诃般若发露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要把它打成一片;对发露的安祥本心,确认肯定之后,要使它生处变熟,随时与它同在,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对过去所熟悉的一切外境,要熟处变生,用照而离分别,不与任何事物同在,进而行深般若,了了见,无一物,没有任何的外在,只有一颗灵明不昧的本心,到此不要执着它,也不要忘记它,勿忘勿助,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如果你要用力保持它,那是揠苗助长,结果则苗槁矣,你若忘记他,那就会又迷失了。只有稍稍保任、管带住它,行住坐卧、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与之同在,没有丢掉它,如此朝朝暮暮、日日月月年年,就会有麾之不去的一天;当赶也赶不去,丢也丢不掉时,斯之谓打成一片。

修行人的心,本是如日处虚空的,最怕有两种感觉不能突破,一是寂寞,一是无聊。当你不能把寂寞当享受,感觉寂寞难耐时,你的摩诃般若不在了,心力开始降低,当你感觉很无聊时,你就是一个无聊的人了,百病从心生,皆由此而起,所以各位要警觉,修行道上岔路多,能够通过魔考,通过考验,千磨百炼而不轻易动此向道之心的人,必定会达到生命的圆满,归家稳坐。

为什么要把这些多加说明呢?因为理障、事障本是一个障字,火车道上堆了石头不得前进,离开轨道也会完蛋!事实上,到了一定的境界,它会清清楚楚的,一切是现存,除了真心以外,宇宙间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更那里会有永远不移的真理?试问威音王以前有什么法?有什么道理?什么都没有,法是法则,道是轨则,都是有人以后才建立才有的东西,古人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既超越而又存在的,它是非常超然的,你只要从容中道,迟早一定会完成摩诃般若法的人格化。

洞山禅师说:学人万千无一悟,过在觅他舌头路很多人听了禅师的话,向他言语里去捉摸、推敲,被他言语所转,这很不好,禅师的话很明白,很通俗,听话的人不要去把它理论化、作道理会,如果被观念所困,心就会变得扭曲、僵滞而狭窄。

参禅开悟是最快、最稳妥的,禅师从来不告诉人有什么道理,纵有回答也是叫你向自心求答案,不是他吝啬,而是怕你有了障碍,陷入观念游戏,障蔽了你原本就有的灵明本心。我们的内心一切具足,我们求心法,自己有心,不向自己心去求,向那里去求呢?生心外求是愚迷,古圣先贤一再呵斥,希望行人就路还乡,不要迷头认影。

很高兴,现在已有一、二位年青朋友有了开悟象征,摩诃般若开始发露,但先别高兴,你要反省,你要去除心上的障碍、心垢,要发露保持这样的心态,否则的话,丢掉了再去找,很难找回来。

5. 结语:

心地不自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出在分别心太强,不分别岂不是麻木不仁了?修行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心态,要不分别就用照,照见五蕴皆空的照,照的作用如同明镜,不是照像底片,照不留痕,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是摄影录像,分别不息,心就乱了。

以上所说,特别强调溯源穷本,心有源头,找到源头就真相大白了。我本来可以把心源作一素描,但恐怕素描以后,以为就是这样,不再去找了,这对人有害无益,自古以来,就没有人去素描的,也请各位不要误会,以为我是大澈大悟的,没有这回事,我不过只是清清楚楚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了生命的原貌,神佛跟我们没有距离,如此而已。

历代圣人出世,大多难畅本怀,抱着救人的心而来,结果失望而归,人心难度,人心不可测,人心的可塑性很大;它可以把你雕塑成圣人,也可以把自己变成魔鬼,天堂、地狱、畜生、饿鬼皆是从心所欲、分别、起惑、造业而成的虚幻事实。

修行人要离分别,时时用照,能照见五蕴皆空,就得大自在,用照就可以消除记录惯性,记录惯性没有了,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菩萨,五蕴空了才能超然无羁,摆脱一切苦厄,用平等心去看一切的时候,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的不二法门。

净化心灵是修行人的本分,也是我们的基本使命,乘着年青力壮,好好关注,了却这个大事,一旦衰境来临,手足无措,那就晚了!

努力!珍重!

【安祥禅】

End

心法

李炳南问:观世音菩萨以广大神通力救苦救难,而众生之苦难,悉为前因业力所招感之果,则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而获解脱时,其本应遭遇之罪报,是否即从此永远消除可不复受报?若是则其理何在?(陈协和)答:心能造业

不焦虑的心法

不焦虑的心法南怀瑾心法一: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老子教我们了解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气。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今天天

元音老人: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

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讲于杭州元音老人心中心法看是密宗,但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融三宗为一体的大法。不同其他有相密法,须从有相过渡到无相而后才能亲证本真,它是直下

元音老人:什么是心中心法_如何修行心中心法

什么是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崛起的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既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六、三皈依的意义

六、三皈依的意义[《觉讯》原文为归字,今改为现代常用的皈字,编者注。]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今天我想把三皈依的道理简单扼要地分四点来说明:一、什么叫三宝;二、什么叫皈依;三、为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一、修心诀窍

十一、修心诀窍(徐老1997年10月1日所做的开示)(他老人家先为我小妹题写法名为觉沁,意为佛法浸透心地,格外觉悟。之后,介绍佛性一词的真实含义。)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九、妙音花絮

九、妙音花絮徐恒志居士电话开示1.徐师:我上一次跟你电话谈话以后,你基本上明白了,还要磨练,还要打扫习气,因为悟后要起修嘛。学人:好的,谢谢您。学人:徐老师。徐师:你讲。学人:保定这里有一对夫妻,两位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三、谈智慧

三、谈智慧佛青少年部教理学习会报告摘要徐恒志智慧的定义一、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它是从自己寂定的性体上所起的观照妙用,能抉择事理,辨别邪正,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当我们去除了主观偏执的

楼宇烈: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

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楼宇烈耕云先生所揭示的安祥禅,乃是当今社会环境下顺世适时、契理契机,适应相当部分在家居士根机的禅。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究竟方便,而化导无量众生者一也。唯其法门之施而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

十四、书信集续编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复南京某居士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答青岛金慨夫居士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答辽宁宋世春居士答讷河郭元禄居士答李开宇居士答觉融法师答乘一

徐恒志:浅谈心中心法!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师尊早在五十年代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文章,由王中居士在北大图书馆查到《觉讯月刊》收于《民国佛教期刊集成》及其《补编》中,并由李芹居士发来扫描件。《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打坐不是坐着就行了!

一、灵独觉法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

坐禅的心法

大乘心法之一参考回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

心中心法内容

心中心法有六个手印和一个咒语,修法简便易学,既不用修加行与前行,更不须观相或观想,因为和禅宗一样从第八识起修,且有佛力加持,故易直下见性。密咒为佛、菩萨于禅定中将自己的心化作的密语,如同发电报时所用

心中心法的缘起与现状

心密法门之“心中心”法属上上乘密法,为密宗最高之第四真如门,其修法以明心见性为首要目的,成就无相悉地。据诸祖师等言─此法不取于相,亦不离于相,三分之二靠佛力,三分之一为自力,先从第八识起修,首破无明

心中心法之心法

心法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不用修法以证佛果,只以积垢深重,虽遇明眼人直示心性,又不肯自信承当,故不得不假法修行,以作黄叶止啼之举。而诸修法中又以善巧方便不同,修习即有快慢迟速之殊。参禅动辄数十年始能

心中心法的六个修行要点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

心中心法修行的基本原则

心中心法修行的基本原则,三个字:不着相。问:执着于“不着相”,这也是一个执着。答曰:是的,就是用这个执着,破掉所有的执着,破到最后,即使这个不执着,也是会破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念佛的就一心念去,

心中心法的解释

问:可否请您谈谈心中心法?说起心中心,首先要了解,我们到底有几颗心?一颗还是两颗,为何又叫心中心法?很显然,我们只有一颗心,为何又叫心中心法呢?这两个心到底分别是指什么?这两颗心,实际是同一性体的两

如何修行心中心法?

心中心法有六个手印和一个咒语,修法简便易学,既不用修加行与前行,更不须观相或观想,因为和禅宗一样从第八识起修,且有佛力加持,故易直下见性。密咒为佛、菩萨于禅定中将自己的心化作的密语,如同发电报时所用

心中心法的十种行愿

善男子等。有十种行愿。今当宣说。如说而行。必证觉地。何等为十。一、佛佛俱信。法法无碍。清净僧众。尊视如师。二、持戒不缺。摄心常定。诸法空相。平等无著。三、慈心众生。励行戒杀。视众生如己。不忍食其肉。

心中心法去手印

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崛起的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既不是来自东密,

心中心法之心得

心得修心中心法约用三年的时间,仗佛力加持,可以开悟,虽较一念回光者多花了些时间,但比三十年勤苦参禅者省去了十倍的辛劳,而且可以得到同样的力用和效果。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子孙,除了深自庆幸何来如此福德遇

耕云:“信心铭”直解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于台南市一、禅是什么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

耕云:耕云书笺

示观然此事首须究明本来面目,不然恐无下手处。以兄宿根必能识得本来面目,如此则尊重者,尊重众生平等之所以然;亦即尊重生命之核心,生命之永恒相,亦即心之原态,又名本地风光。承当者,乃承当义不容辞之使命,担

耕云:“证道歌”浅释

证道歌浅释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

耕云:人身难得正法难遇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二日于台北市~只要活在安祥里,便是真正的修行~首先我们从──人身难得,正法难遇这两方面来说:一、人身难得自古以来,在宗教界有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生命是一?抑或是多?佛经上说:大圆觉海─

耕云:真我与禅定

于台南禅学会成立之前不少人修学佛法虽深,但却忽略了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是摩诃般若(麻哈巴尼亚)又叫自性、本心,或说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摩诃般若是音译,涵义译不出来,很难译,如果译成大智

耕云:成佛作祖的方法

一、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因为每个人的祸与福、痛苦与喜悦都取决于每个人的心,如果我们每个人把心保持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那么每个人活着都是在享受生命、享受人生。否则,如果我们的

耕云:解析禅的内涵

一、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永恒相禅究竟是什么呢?几年前台南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曾说过:禅是心的原态、禅是生命共相、永恒相。没有经过六根六尘对境,吸收六尘污染以前原本的心态,就是佛经上讲的本心。禅是

耕云:法供养最殊胜

一九八七年七月于台北市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每个人的祸与福、苦与乐都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如果我们把心净化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我们就是在享受生命,开创人生,倘若我们的心态不好,观念不正确,只有邪知缺

耕云:真心被六尘所覆盖的八个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一、为形所役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

耕云:心法漫谈

1. 发掘真我 主宰心国为什么要发掘真我?因为人人都有真实永恒的自我。真实地自我就是原本的自己;凡是真实地,必定是原来如此、普偏如此,而且是必定如此的。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是以真我为基因,由印象、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