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耕云:“证道歌”浅释
2025-02-11 12:01

证道歌浅释

耕云先生讲述

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

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

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应该是明心见性证悟菩提大道者的正见发抒和心态、境界的叙述,并为免后学解行谬误,慈悲标示出解脱的道路,其珍贵可以想见。有志参学宗门禅者,自应奉为圭臬、南针,庶以直心行直道,直行到家,省却迂曲,岂不快哉?

浮浅之见,怎敢诠释圣言量?既然不堪怂恿,也只好依浅见作解释了。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穷溯到理未萌、事未生、世界未成的万有本源时,当下顿断无明,还得本心,证入不二法门,融入一真法界,所学、所知、所疑涣然冰释,当下全体发露,岂有妄想可除?真理可求?既无一理寓于心,亦无一事萦于怀,岂不是个闲道人?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尽管方便门中,不舍一法,然而实际理地却是不受一尘。况且一真法界绝诸相对,宁有无明的不变实体可得?一旦证悟本来面目,不但根尘情识皆是佛性,即此如幻不实的色身,当体就是法身。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为实性。若离色身别觅法身,大悖不二法门。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法唯觉能了;既已觉悟法性,则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实、永恒的存在,全体是自己,除了原本的一切生命的共同属性原本心态之外,别无一物可得,故曰众生本来是佛。当你回溯到一切生命的源头时,你便亲见佛性了。

说到无一物,这是大须著眼的。六祖大师一句本来无一物,承受了五祖的衣钵,可见这才是澈见法界实相的正见。

来自生命本源的生命的根本属性,当体是佛,不假修持,一如荷泽大师所说无念灵知,不从缘有。纵使起惑、受染,也只不过是圣主蒙尘,佛性不失,若能去其原无,便可彰显本有,能恢复本来面目,便是旧佛新成。

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那色、受、想、行、识五种障盖本明的阴霾,原本不有,当体是空,只不过像浮云暂掩日光而已。由五阴派生的贪、嗔、痴毒,就像缘生缘灭的水上泡沫一样,虽有不实,于本源自性上,了不可得。

证实相 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澈见宇宙真相,顿断无始无明时,当下融入大圆觉海,亲证唯我独尊、自觉自在、不与万法为侣的圣境,曰人、曰法,了不可得。前尘往事,豁如梦觉,无间地狱,顿成净土。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大师慈悲,唯恐浅见生疑不信,发此重誓说:我若以虚假的言语欺骗众生,等于自招无量劫数拔舌地狱的恶报。

顿觉了 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禅宗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的圆顿法门。所以只要完成生命的觉醒,让心恢复到未起惑、造业、受染之前的本来面目,使如其本来,便证悟了如来禅,便圆具了六度万行的河沙功德。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执著五阴所积的前尘缘影,境由能境,能由境能的表层意识为自我,就免不了要沦于死生轮回,浮沉六道的梦魇。一旦生命觉醒,明见佛性,顿除无明,复得本来面目,灼见三千及大千,如海一沤发,更有何物?

无罪福 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修功积德,为恶造罪,只因不觉,故尔妄作,一旦生命觉醒,全归幻灭。沤生沤灭,除了错觉,实无增减、损益,海市蜃楼,岂是真实?当人复得诸行寂、诸幻息、常乐我净的佛性时,便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身心世界尚不可得,问什么罪与福?觅什么损和益?

比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以前就像被尘埃覆盖了的宝镜,本有的光明不能显露;如今既然垢净光现,鉴照分明,就须要解剖分析,非弄清楚不可了。

谁无念 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能于内不起思念?对外不生感受?果真若能的话,那一切没有生命的,也同活的人一样了。让机器人去修道看,看它什么时候能成佛?其实对见性具有正见和正受的人来说,念即无念,生即无生,不是念外求无念,生外求无生,只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已。到家的人只管安住实际理地,享受本地风光,优游涵泳安祥里,谁有闲工夫管他有念无念、有生无生。若是抑念求无念,那是沉空守寂的二乘;自闭求无生,乃是灰心灭智的外道,都与无上解脱道不相应。

放四大 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放松那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肉体,以免心为形役。只活在生灭灭已的安祥自在里,随缘尽分地饿了吃饭,渴了饮水就够了。彻底明见万生万物无一不是从空里来(来实无来),又往空里去(去岂有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由空所现,当体是空的实相,就是如其本来生命的圆满觉醒,也就是佛的大圆觉了。

决定说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叶寻枝我不能

斩钉截铁地这样说,无他,旨在彰显最上一乘的真实法门而已。却有些焦芽败种、根器不逮之人不肯信受,以私心卜度圣智,对明心见性的法门妄加评谤,任意攻讦,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如来者,心态如其本来之谓。穷溯到万法的根源,便能洞烛法界的实相,这是佛所印可的。若是著相言法,无异摘叶寻枝,舍本逐末,那就是你们的事了。

摩尼珠 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能满足众生最高愿望的如意宝珠,虽然无人识货,但它确实是收藏在如其本来的妙明真心里的。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真空为体,能显妙有之用。六根神应,全彰空体,体用不二,故名圆通。

自性光明圆满,非色非空,不生不灭。

净五眼 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见性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立得清净、圆具;所谓触目菩提,入眼无非佛性,入眼尽是自己,由此证得五种金刚力:

一、信力永信自性是佛,坚固不疑。

二、进力于一切法,不离自性。

三、念力唯念自性,常住自觉。

四、定力自性本不动摇,秒秒保持安祥。

五、慧力自性之用,心如圆镜。

似这般妙难思议的殊胜净功德,唯有亲证才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绝对不是靠著常识就能猜测得到的。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

见性之人,以平等离执之心,显用心若镜之用,如同明镜高悬,无物不鉴。小根智障之徒,用前尘缘影的表层意识,妄自测度佛智,恰似水中捉月,将见徒劳。纵使是有缘得大德指示,也免不了会执指为月。

常独行 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槃路

明见本心,澈证佛性,到达实际理地,常享本地风光的禅者,我法二执已断,理事二障已除,虽行闹市熙攘之中,也如入无人之境,有若独行、独步一样,自在潇洒地行走著心无起灭的涅槃大道。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不离本源乃调古,不近权势则风高。世俗以貌取人,如果面色憔悴,个性耿直,纵使是达者开士,怕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你一眼了。

穷释子 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自东晋慧远法师以后,出家人从佛姓释。古时僧人以托钵为生,口称贫僧,实在说,一个出家而又修行到家的人,一切都是他自己,堪称其富无比,何贫之有?更何况还拥有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大乘以为车游于八正路深心为华鬘,富有七宝财(见维摩诘经)。故曰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贫穷固然不难从身穿破烂短袄上看得出来,然而说到道,则确有自性的无价珍宝蕴藏心中。

无价珍 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自性这无价珍宝,具足无量、无限功德妙用,是个无尽无竭的无尽藏,无暗不破的无尽灯。不论是利益有情,接引有缘,永远都不虞匮乏,不会吝惜。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六祖能大师答智通之问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关于转识成智,依法相宗说,是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名虽有八,体唯佛性,著力处端在于转处不留情。若能抛毳却情识的粘滞、认同,纵使是种种事业同时兴起,纷繁事务一时现前,也不会影响到内心的安祥,就繁兴永处那伽定了。

八解六通心地印

见性成佛后,八识融归佛性,皆得解脱,四智的妙用应机则显,故曰八解。六通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等六种神通。尽管神通二字名称相同,但因修者因地各异,所证神通的境界也不相同,只有成佛才会证到漏尽通的境界,这些都不离当人的心地,也都取决于当人的心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学法最重根器,倘使根器不逮,学法绝难成就。所谓根器,它的基本内涵是素质与性向,主要条件是:

智力一个连罪福、正邪、真伪、善恶都辨别不清楚的人,又如何能修学最上一乘法?

信力不具抉择能力和止于至善信心的人,不能参学宗门禅。

意志力不具此种心力,必定遇事欲振乏力,知难而退,终其身一事无成。各宗教中之苦行,习武者的先执劳役,主要在锻炼、考验其意志力。六祖若忍受不了腰系石块舂米八个月的苦役,又怎堪继祖传灯?

具备以上条件的人,堪称上士,必能一决一切了,否则便是多疑多不信的中、下之士了。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因业积垢而成障,若不去除心垢,如何能见佛性?所以修行的起点,便是反省忏悔,去除心中的罪垢。垢除则障去,才有见性的可能,一旦桶底脱落,就是垢尽光显,清净圆满了。

起心是妄,动念即乖。起心精进,犹落有为,更何况向外自夸精进,二执宛然,岂不大错?

从他谤 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任他毁谤、非议,无损正法丝毫,恰像痴人架火烧天,自陷疲惫,徒自劳苦而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在法界一真,法门不二的正觉中,恩与怨、毁与赞、人与我、众生与佛、毒液与甘露一切平等不二,一一融归不思议的大圆觉海。

观恶言 是功德 此则成我善知识

观察恶言,无有自性,无明所现,因缘所生,并不真实。何况平等法中,一切声平等,倘若分别起念,妄生人我,便不免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徒增烦恼了。若能勘破恶缘,当下便是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见性证真的禅者,住无生法忍;心性一如,八风不动,冤亲平等,唯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维摩诘经上说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这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 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通佛法宗旨,受佛祖心印,得文字三昧,具方便辩才,藉以弘扬上乘,续佛慧命,继祖心灯者,堪称是宗、说兼通,理行兼备,自然是定慧圆明不滞空了。如果说得行不得,或说到行不到,只是口头禅、鹦鹉禅而已。如或沉空守寂,显然守株之徒;倘还口里说空,心中杂乱,岂止欺人自欺,终将误人误己。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明心见性,岂我独能?一切众生俱皆有分,恒河沙数诸佛皆同此性体。悟即旧佛新成,宛如梦醒;不悟即自甘埋没,长劫梦魇。

师子吼 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宣说最上一乘自性法门,泯相对,扫虚妄,斥魔外,如狮子怒吼,慑服百兽;托出本来面目,点破本来是佛,令信受之者,自肯自信,心安无畏。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香象喻二乘及未登地的菩萨,听了最上一乘法,平素心得、自恃,当下瓦解冰消。天龙喻登地菩萨,以最上乘法,印自己内证境界,无比亲切,格外温馨。

游江海 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古德大事未明,不辞辛劳,走遍千山万水,踏破芒鞋无数,只为寻求明眼宗师,了毕参禅大事。释尊未悟道前,游历诸方,参访修士;赵州八十犹行脚;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南岳怀让亲侍六祖十五年;而六祖为了大事,远从广东至黄梅求法;都是寻师访道的参学典型。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干

信受曹溪六祖道法,打破漆桶,还得本来,就路还乡,是真认得曹溪路,是真得道。

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禅以安祥为现量,也以安祥为正受,若有间断,即名为漏。倘于行、住、坐、卧、语、默、作为中不失安祥的觉受,便可常享本地风光,便是途中即家舍,便得就路好还乡,用不离体,体自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佛性离生死,利刃相加,绝不恐惧;毒药相逼,视同等闲。

我师得见燃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以五朵优钵罗花供养燃灯佛,并布发掩泥,供燃灯佛行过,得授记成佛。多劫以前也曾修忍辱般若波罗蜜。

几回生 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性本无生死,只为众生执我,谬以表层意识为自心,无明为本性,流落六道,轮回旋转,如无舵之舟,无有定向,于生死海,难登彼岸。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顿悟自性不生不灭,亦无增减,则荣辱、忧喜于自性分中,了无交涉,实不相干。

入深山 住兰若 岑崟幽邃长松下

澈悟的人,于深山清净处结庐而居,水边林下,正好长养圣胎(成熟法身)。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隐居生活,自在无拘,随缘任运,果然潇洒。对于具有福德智慧的人来说,享受这种生活,现在远比古时容易;然而有此福德者,又有谁会以此为乐呢?

觉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最上一乘的宗门禅,是无为法,无须种种修为,只要于觉悟自性后,不再逐相而沉,秒秒保任安祥心态,即是秒秒觉醒、秒秒离执,何用施功落有为法,自背圆明?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住相布施,为求福报而行布施,是有为法。虽然得到了生天的福报,报尽依然降生人间,过著面对种种无奈,不合己意的生活,恰像朝向天空射箭一样,是不可能长时停留的,冲力一尽,马上就掉下来啦!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怎能比得上肯决了真实永恒,不认同虚幻无常,不学人天小乘二乘,超越阶级地位劫数,直证入如其本来境界的般若法门呢?

但得本 莫愁末 如净琉璃含宝月

但能证悟真如本体,复得本来面目,种种方便,不求而得,神通妙用,尚属末节,心垢若无,心月自现。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自性一旦流露,即远离执著,不受尘染,得秒秒安祥,处处自在,事事无为,天天如意。此一无尽宝藏,是幸福泉源,有无穷妙用,自利利人,永不枯竭。

江月照 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大澈大悟的达者,诸盖既除,诸阴已罄,头头三昧,秒秒圆明,自性光明宝珠,辉耀心田。法身虚空,虚空法身,炳然彰显,这是大师自受用境界,唯证乃知难可测。

降龙钵 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世尊曾入慈心三昧,降火龙收钵中。六祖在曹溪亦曾以钵降伏并度脱孽龙。禅杖上端以锡为材,安两金属环,象征真俗二谛,并藉避虎兽等侵害。

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宝杖亲踪迹

手持锡杖,并非徒重形式,它标示著降三毒、统真俗、解诸厄的正法,况且世尊亲宣汝等应受锡杖,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现在诸佛,皆执持故。

不求真 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见真、见妄,落在边见,求真断妄,显属有为,都不契圆顿法门。若破无始无明,见本来面目,便了知唯独自性真实,真妄二法,了不可得。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见性证真,永离见取,绝不认同,但自圆明,岂执幻有?倘入如来境界,便知有、无、空、不空、真、妄当体全显一真佛性。因为真实的必是原本的,原本的才是永恒的,执沤为实,岂不甚愚?如其本来,才是实相。

心镜明 鉴无碍 廓然莹澈周沙界

以离分别的大圆镜智,应机对境,了了分明,昭然不昧,既不遗物,也不悖理,可谓理事无碍,一处如是,处处皆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自然就廓然洞明了。

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万象森罗,如影不实,常住真心,寂然不动,垢罄业空,唯一圆明;到这里有口难言,到家的人,自然分晓,且莫思议,以免弄巧成拙。

豁达空 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

因果律不仅是逻辑基础,也是宇宙法则;如果谬执空见,陷于偏执,反伦常,反价值,反传统,鲁莽偏激,必定为世所不容,而招惹是非、灾祸。故宗门龙象,率皆淑世而超世,以法界心活在现象界,和光同尘,随缘不变。

弃有著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有所执,即有所失;有所重,即有所偏;分别取舍,已落二三,弃有著空,宁契不二?总因不悟本来,未证自性,所以触途成滞,大可怜悯。

舍妄心 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取舍由于分别,分别即是见取,见取即背自性,自性独立无侣,有何可取舍?真理若可取舍,早已不是真理,心生取舍,足证未悟,全归虚伪,即巧见拙。

学人不了用修行 深成认贼将为子

有能修,有所修,是表层意识(妄心)作怪;真心本自圆成,本自具足河沙功德,根本用不著修。以为有修有得,以为能修者是自心,所修者是功德,如同认贼为子,必将损尽家财,乃是成佛大障。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损坏自性法财,毁灭法身功德的,无非是这分别妄想的表层意识妄心。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无始无明打破,本来面目彰显,心王登基,河清海晏,群小既遁,天下太平,从此无为而治,念即无念,生即无生,入佛知见,大事了毕。

大丈夫 秉慧剑 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能摧外道心 早曾落却天魔胆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大丈夫,秉持以般若智为锋,金刚焰为芒,破邪显正的慧剑,不但能摧毁外道的边见、计执,也早让天魔闻之丧胆了。

震法雷 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

说最上一乘法,真理之声,发聋启瞆,普令得正见、正觉,加被众生如慈云,润苏慧命如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大乘法门,普利人天、二乘,使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学位圣者、不具三乘无漏种性者,都使之觉醒,开悟佛性。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雪山上只生长一种名叫肥腻的草,没有任何植物混杂,就像由佛性开显出的大乘法门一样。喻如定慧的白牛吃了,乳汁就像乳中珍品的醍醐一般滋养慧命。这里的醍醐,象征最上乘法门。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三祖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所谓纳须弥入芥子,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这就是一多相即,体用不二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月喻佛性,一切月喻众生,众生即佛性,佛性现众生。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河沙妙用在心源。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法身即自性,自性即法身,如其本来即自性,复得本来面目即是如来。千佛同一本源,万佛同一性体。众生自性,与佛无殊,所以说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

只这定慧圆明的安祥心态,就涵摄了一切殊胜境界,它不是色身和表层意识的作用,也不是修行有为法的成绩。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在见性的瞬间,就圆满具足了八万四千总持法门。刹那之间,无明打破,就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而得不历僧祇获法身。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

所谓过了河,不用船,对于明心见性者而言,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千七百则公案,毫无用处,于大觉佛性,毫无交涉。

不可毁 不可赞 体若虚空无涯岸

佛性湛寂圆满,涵摄太空,无量无限,毁誉不可及,无你寻觅处。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

佛性当下即是,觅即转远,况且觅即不得,得亦不是。世智辩聪到这里,半点也派不上用场。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只么得

说似一物即不中,你如何取?你就是佛,你怎么舍?无边虚空,河沙世界,就是你自己,另外你还想得个什么?更何况如来禅本无所得耶!

默时说 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

默时觌面全体相呈,说时以有言显无言。默时说的像拈花、举拂、擎拳、竖指、张弓、吹毛、挥棒都是离言说法。说时默的典型如陈睦州大师的秦时镀轹钻,只这一句,就唤醒了云门大师生命的觉醒。虽损一足以为药引,倒亦很值得。

此外,汾阳、慈明师徒的诟骂、临济的大喝,乃至好大哥、主人公无不以有言显无言,即言无言,说是奇特,未免太糟蹋大师,其实这不过是完成了法的人格化,离心意识的自然流露,若说这是禅的性格,倒很接近。

自从六祖受衣南下,得青原、南岳、荷泽等诸龙象,而点睛除尘,以至五家七宗,可谓大开法门,广施甘露。今且光被寰宇,普度众生矣。

有人问我解何宗 报导摩诃般若力

如果有人问我懂得哪个宗派的法门?我将告诉他:只是来自一切理、事、众生源头的无师智、根本智摩诃般若的解脱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 逆行顺行天莫测

如马祖道一大师,有时说即心即佛,有时说非心非佛;有时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有时说扬眉瞬目是,有时说扬眉瞬目不是;这些都是殊胜方便,无碍智慧的运用。其他如呵佛骂祖、烧像、斩猫、烧酒、狗肉都是超出常情,诸天罔测的解脱境界与特殊方便。

我早曾经多劫修 不是等闲相诳惑

此生顿悟之果,来自多劫修行之因,这不是随便骗人的。

建法幢 立宗旨 明明佛敕曹溪是

建最上一乘之法幢,树立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之宗旨的,分明就是达摩西来,衣钵为信,单传心印,今在曹溪的六祖惠能大师所开法门。

第一迦叶首传灯 二十八代西天记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不能领会圣意,唯独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世尊对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于汝此为教外别传之始。自迦叶传到达摩祖师,在印度传了廿八代。

法东流 入此土 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 后人得道无穷数

禅,由印度东流传到中国,东土的初祖就是西方来的菩提达摩大师,初祖传法给二祖慧可。二祖传三祖僧璨。三祖传四祖道信。四祖传五祖弘忍。五祖传六祖惠能大师。都是内传心印以印法,外传衣钵以表信,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从六祖以后,开甘露门,广度群伦,得道者的众多,简直不胜穷数。

真不立 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

真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绝诸相对的,有何可立?有谁能立?既是虚妄,根本就没有不变的属性和实质,当体是空。有、无是应该扬弃的边见和计执。见性之人,唯见佛性不二,万象当体是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 一性如来体自同

大觉佛陀为应群机,广说方便,有二十个空诸业障之法门,为:一切布施门 具足持戒门 无尽忍辱门 无量苦行精进门 禅定寂静三昧门 无量大辩智慧门 一切所行方便门 四无量神通门 大慈悲四摄门 无量功德智慧门 一切缘起解脱门 清净根力道法门 声闻小乘门 缘觉中乘门 无上大乘门 无常众苦门 无我众生门 不净离欲门 寂静灭定三昧门 随诸众生起病门。

以上二十个法门,都是随缘对机的方便法门,对已见性的人,并无需要,自然不会执为实法;因为他已证知千佛同源,万灵一体,众生本来是佛,本是同一的性体。此外岂有剩法?宁有余事?

心是根 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我执才生,能、所便立,六根六尘,如胶似漆,难解难分,形成前尘缘影的表层意识,由斯迷失真我,浑忘本来,犹如明镜有痕,障却本明。金屑虽贵,在眼亦病,当知染法如此,净法亦然。若能泯前尘缘影之妄心,当下圆成,一切具足,一法不欠,一法无余,岂不自在?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空、有不著,人、法双忘,秒秒安祥,便是优游实际理地,享受本地风光,何等潇洒自在?可惜万法本闲,唯人自闹耳。

嗟末法 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

可叹现在的学法者,根器日下,不向自心发掘佛性,一意向外驰求,舍本逐末,形成末法衰相。而且物质生活越提升,思想人格越堕落,欲望越来越高,品德越来越低。因此五阴炽盛而灵性汨没,欲求调和身心,怎奈欲振乏力,殊难宰制,佛祖再来,也束手无策,只有慨叹了。

去圣远兮邪见深 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 恨不灭除令瓦碎

明心见性的善知识日少,拜物、邪见、肉体、迷信、神怪的邪教日多,形成正法衰微,魔强法弱,沉于邪见,谬于神怪,习于浅陋,嗜于功利者,闻说大乘佛法,非但不肯舍暗投明,弃邪归正,反而妒嫉、毁谤、诬蔑,千方百计打击、破坏,恨不得连根拔除而后快。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须冤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轮

心造恶业,身受恶报,是廓然大公的因果法则,用不著喊冤诉苦,抱怨别人。想不招堕阿鼻地狱,毫不间断地接受痛苦,奉劝你还是不要毁谤、阻挠相承自我佛如来之正法的运转吧!

栴檀林 无杂树 郁密森沈师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 走兽飞禽皆远去

见性之人,圆具一心,绝诸相对。大乘道场,唯有诸上善人,难容小根劣器,故以栴檀之林喻之。所谓狮子游行,绝诸伴侣,乃是觉者不与万法为侣的自在境界;也是真独立、真自由的离执境界。这是唯证乃知的。

师子儿 众随后 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犴逐法王 百年妖怪虚开口

禅门宗匠的龙象法子群,追随参学,一经开悟,三岁就能作狮子吼,震慑魔外,彰显正法。如果那外表有些像狮子的野犴,要想驱逐狮子,固然自不量力;那些借著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所累积的似是实非的废知识、闲学解,来模拟大师由自性流注之破邪显正、儆迷启悟的狮吼、雷音,除了污染别人心地,弄瞎别人慧眼之外,还有别的效用吗?像妖怪一样虚伪狡诈的恶知识啊!你还是免开尊口的好。

圆顿教 勿人情 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断常坑

圆觉顿悟的向上法门,是唯求真实,不讲人情的。所有依文解义的担板汉、以辞害义的老学究、循情背理的德之贼,都不契向上法门。倘使有疑义膺胸,或见处不真、行处不稳,都应该彻底辩个明白!这并不是逞强好胜,而是深恐学者落于边见,背离中道,求悟转迷,求解愈缚。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里

过去有一种外道,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衍为非非非非有等百非,寓义双关,是非两可。逊至以不非为非,不是为是,是非不分,迷悟不辨,这种概念游戏,徒增无明,大损正见。至于二乘以止、作、任、灭为行门,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是则龙女顿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

法华经载:灵山会上有一龙女,献佛宝珠,佛为说法,龙女闻法,顿悟无生法忍,证明正见疾得解脱。

过去有位善星比丘,虽然诵得十八香象所驮的佛经,却因不解真实义,妄加揣测,自以为是,反成谤法,而堕恶道。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句,即同魔说,足见法的严厉,是非的难掩,因果的可畏。

吾早年来积学问 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大师自述:早年累积学问,乞讨经典注疏文字,搜寻佛经及菩萨为吐露研经心得所造之论,分析辨别佛经专用名词和辞汇,不知道休歇、停止;其实数尽他家宝,自无半文钱。就像到海边数沙的数量,除了自招疲惫、困恼,了无利益可言。

却被如来苦呵责 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 多年枉作风尘客

楞严经:佛告阿难,汝虽历劫熏持诸佛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无漏修学,说有多般,最重要的是:不让定慧圆明的安祥心态出现间隔,才有间断就是漏。

向外驰求,心外觅法,皆属虚行,只不过在八风中摇摆、六尘里打混的光阴过客而已,何尝一日当家作主,忒煞辜负主人翁。

种性邪 错知解 不达如来圆顿制

外道种性,不离边见,知解既错,能不背道而驰?只为不能了解明心见性的圆顿法门,所以求解愈缚。

二乘精进没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

小乘守寂,中乘沉空,虽然苦行精进,终不能明心见性,自违圆融中道故。外道虽具世智辩聪,背离摩诃般若,纵有方便不达实相,病在不明心地,荒废心田。

亦愚痴 亦小騃 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虚捏怪

成年人没有智慧曰愚,少年智商太低曰騃。就大乘法门而言,二乘如愚,外道如騃,都不达真实。执方便为究竟,譬如认空拳中有物,执指月之指为月,只会在六根对境的虚幻假像中捏怪。

有一则小故事,不但隽永非凡,而且也足资佐证上述各点

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自从领悟天龙一指禅后,凡是学者来参问,只竖一指,别无提唱。庵里有一个做杂务的小孩子,遇到有人问事情,也模仿俱胝和尚竖一指回答。有人告诉和尚说:您庵里的小朋友也会佛法,凡有人问话,跟您一样,也竖一指。老和尚听了不说什么。有一天老和尚袖子里藏了一把锋利的刀子,把小孩子叫到跟前问道:听说你也会佛法是吗?小孩回答:是!老和尚就问:什么是佛?那孩子刚竖起指头,老和尚迅速拿刀把他的手指给砍断了,当孩子哭叫著往外跑的时候,老和尚叫他:回来!这孩子才回头,老和尚就大声问:什么是佛?这孩子习惯地竖指,却没有看见指头,当下豁然大悟。试问:这孩子悟了个什么?若会,须知但能不犯君王讳,也胜前朝断舌才。若不会,果然不快漆桶!

不见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

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无有一法,若能了了见,无一物,即如其本来了。到达不见一法的境界,就唯有自观自在,自在自观,果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了。

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若能澈了诸法实相,业原本不有;若未明心见性,则事相宛然,业障不虚,仍须偿还业债,轮回受报。

饥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医王怎得瘥

外道与二乘,对大乘法之不能信受,如同饥饿的人,看见满汉全席,反而不敢尝试;也如同久病的患者,遇到了医王,反而怀疑不信,自弃胜缘。

在欲行禅知见力 火中生莲终不坏

见性之人,语默动静,在定慧等持的安祥之中,知见与佛相同,虽在欲中,而能转欲;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随缘不变,常持安祥,就像火中生长的莲花一样,极为难能,极为可贵。

维摩诘经佛道品中说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花,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勇施犯重悟无生 早时成佛于今在

古时印度有位名叫勇施的比丘,犯了四种根本大罪,希望藉发露忏悔来清除罪垢,于是把三衣挂在锡杖上,边走边喊:我犯了重罪,谁肯慈悲替我忏除?喊著走著,走到了一座精舍前面,遇见鼻鞠多罗尊者,尊者教他推寻罪的根本不变属性,推到最后,发觉罪性了不可得,于是豁然大悟,得见自性。

师子吼 无畏说 深嗟懵懂顽皮靼 只知犯重障菩提 不见如来开秘诀

我要如同狮子哮吼般地对那些点不破、唤不醒、裹著牛皮一样的冥顽不灵者,说出不怕遭误会,不怕受攻讦,不辞蒙受毁谤的话:你们只知道犯了重罪,会构成见性的障碍,却忽略了世尊自性中没有罪与福的开示。

有二比丘犯淫杀 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 犹如赫日消霜雪

古时印度有两位比丘,结庵山中,坚守净戒,从未触犯。有一天,一位比丘出庵托钵乞食,另一位在庵中坐禅。在坐禅者疲倦小睡的时候,一个淫荡的樵女,偷偷地进来行淫行。比丘觉醒后非常不高兴,等同庵比丘回来,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这位比丘听了非常生气,就跑出去追赶樵女,想给她点教训,不料樵女惊慌之间,失足坠落深坑摔死了。这两位比丘就更加烦恼不安了,于是一同到大德优波离尊者那里恳求忏悔。尊者用小乘法替他们解脱罪结,他们心中仍有疑惑,而且更加烦闷。维摩大士知道了,就把他们三位召到面前。大士责备优波离尊者说你不该加重他们的罪,应该直截了当地替他们去除,而不应扰乱他们的心。要知道罪性不在内外和中间,有肮脏的心,才有肮脏的众生;有清净的心,就有清净的众生。有妄想,心上就有污垢;没有妄想,心就是清净的。不要让心停留在任何事物和念头上,对任何事物、义理的认同,都是虚妄的见解和妄想的来源。能了解这些,才叫奉行戒律,才算真正明了戒律。两位比丘听了,当下疑悔顿除,发无上道心,的是犹如赫日消霜雪。

不思议 解脱力 妙用恒沙也无极

不可思议的佛性妙用,就是数尽了恒河的沙粒,也数不完。

四事供养敢辞劳 万两黄金亦销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亿

对一言之下,顿了本心的师父来说,真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的法身父母,实是恩大难酬。衣服、卧具、饮食、医药等四件事的供养,自当尽心竭力,怎敢借口劳累而疏忽呢?即使是万两黄金,师父也足堪消受,纵然是粉身碎骨,也难报答法乳于万一。因为有了明师的教诲才能一言之下,心地开通,顿超劫数,赢得永恒啊!

法中王 最高胜 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应

最上一乘法,是法中之王,没有比它更高的法门,更没有法门能胜过它。过去、现在、未来如恒河沙数的佛陀,无不以此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法如如意之珠,但能信受,无不相应。

了了见 无一物 亦无人 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真实的必是原本的,原本没有恒河沙数的世界,没有现在已发现的四万个银河系,既没有人,当然没有佛了。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因缘所生,离不开成、住、坏、空,等同大海起一浮沤,既非真实,也不永恒。一切圣贤出现在超时空的法界,如同闪电一样地短暂。

假使铁轮顶上旋 定慧圆明终不失

本来的佛性,是生命的永恒相,是一真法界的当体,非因父母所生肉体而有,不因肉体毁坏而无,是不生不灭的金刚体。见性之人,恒持定慧圆明之心的原态,纵使铁轮旋于头顶上,生死须臾之际,也不会改变他那定慧圆明的心态。

日可冷 月可热 众魔不能坏真说

即使是太阳变冷了,月亮变热了,邪也不能胜正,众魔也破坏不了真理之说的。

象驾峥嵘慢进途 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乘佛法就像大象驾车,稳重地步向光明大道。至于螳臂挡车,除了徒见其狂妄,自取毁灭外,就像外道谤佛一样,真能挡得住吗?

大象不游于兔径 大悟不拘于小节

大乘学人,既不像二乘沉空守寂,也不断六根照境,如大象不走兔子的路径;大澈大悟者,自有鬼神莫测的自受用解脱境界,岂受困于世俗的价值标准?苟读禅宗传记,当叹多采多姿。

莫将管见谤苍苍 未了吾今为君诀

未见性人,用常识的眼光、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批评见性者的解脱境界,无殊于坐井观天,讥评天这么小哟!。

证道种种,大师已和盘托出,殊为难能,的是稀有。君若已悟,堪资印证;如或未了,请受真诀;竟生疑谤,真一阐提也。

End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楼宇烈: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

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楼宇烈耕云先生所揭示的安祥禅,乃是当今社会环境下顺世适时、契理契机,适应相当部分在家居士根机的禅。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究竟方便,而化导无量众生者一也。唯其法门之施而

五十阴魔浅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即时如来’:在这个时候,如来‘将罢法座’:《楞严

五方佛浅释|五方佛心咒

五方佛的表法意义一、毗卢遮那佛:本尊面为白色,象征无垢、无恶。他右手持法轮,象征法轮常转;左手持铃,象征他以和蔼、慈悲、可亲的能力法度施教。大日如来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说明“理智具足,觉道圆满

悟道的浅释

道非名,名非道。特别说明的是道在经书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无形无象的道。也就是主宰万化的道。另一种说是道的运化叫道。如经书中有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见性光也叫见道,如意珠、交合、莲胎、都叫道

受蕴的浅释

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观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依于六根所

耕云:“信心铭”直解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于台南市一、禅是什么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

耕云:耕云书笺

示观然此事首须究明本来面目,不然恐无下手处。以兄宿根必能识得本来面目,如此则尊重者,尊重众生平等之所以然;亦即尊重生命之核心,生命之永恒相,亦即心之原态,又名本地风光。承当者,乃承当义不容辞之使命,担

耕云:“证道歌”浅释

证道歌浅释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

耕云:人身难得正法难遇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二日于台北市~只要活在安祥里,便是真正的修行~首先我们从──人身难得,正法难遇这两方面来说:一、人身难得自古以来,在宗教界有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生命是一?抑或是多?佛经上说:大圆觉海─

耕云:真我与禅定

于台南禅学会成立之前不少人修学佛法虽深,但却忽略了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是摩诃般若(麻哈巴尼亚)又叫自性、本心,或说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摩诃般若是音译,涵义译不出来,很难译,如果译成大智

耕云:成佛作祖的方法

一、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因为每个人的祸与福、痛苦与喜悦都取决于每个人的心,如果我们每个人把心保持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那么每个人活着都是在享受生命、享受人生。否则,如果我们的

耕云:解析禅的内涵

一、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永恒相禅究竟是什么呢?几年前台南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曾说过:禅是心的原态、禅是生命共相、永恒相。没有经过六根六尘对境,吸收六尘污染以前原本的心态,就是佛经上讲的本心。禅是

耕云:法供养最殊胜

一九八七年七月于台北市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每个人的祸与福、苦与乐都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如果我们把心净化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我们就是在享受生命,开创人生,倘若我们的心态不好,观念不正确,只有邪知缺

耕云:真心被六尘所覆盖的八个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一、为形所役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

耕云:心法漫谈

1. 发掘真我 主宰心国为什么要发掘真我?因为人人都有真实永恒的自我。真实地自我就是原本的自己;凡是真实地,必定是原来如此、普偏如此,而且是必定如此的。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是以真我为基因,由印象、认识、

耕云:生之奥秘

这是个呈现安祥、生生不息的爱的宇宙。从生生不息,繁衍滋生为森罗万象,而且一直在新新不已。这是万有存在的现象,无人能否认,更无人能阻止。然而却一切从空里来,又回归到宇宙实相,这种新新不已的机势、生生不息

耕云:安祥禅的知与行

介绍词:我们很高兴能请到台湾中华禅学会的导师耕云先生,来跟我们座谈。禅学会的宗旨是很符合现代社会人心的。在禅学会成立缘起里面说:我们今天尽管利用厚生、成就空前,物质文明,亘古未有,但是富足的生活享受,

耕云:佛法与国运

各位先生:大家好!我到这里来,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庭一样,感觉到非常亲切及温暖。我是天津人,离北京很近,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和各位一同学习及领教,大家互相切磋,我认为这个机会非常珍贵。佛法的兴衰,和国

耕云: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怀

一、唱禅歌就是修行首先我对各位表示问候之意。南投合唱团成立才不久,有这么好的成绩,大家应该对最发心的张团长、萧老师表示敬意。各位团员的努力学习,这表示各位对修学安祥禅有很高的兴趣。我时常讲:唱禅歌就是

耕云:安祥乃生般若

安祥有没有涵义?有,心安则祥。我们心安无愧的做人,而且保持这种觉受,人生就很通畅,没有障碍,做什么事都很顺利。有人问我,安祥禅的力量何在?我说:安祥禅的力量能消千灾,能解百难,说不尽它的功德,最简单的

耕云:禅者的使命

孙中山先生说人者,心之器。人,只不过是心灵的容器而已。人,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认识指导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和认知,就没有正确、高尚的行为;而无意识的行为,那只是低级的行为。现在的社会是工商社会,工商社会

耕云:牛的礼赞

牛的礼赞耕云先生 著一、人生的理念活在相对人生中,一般人的共同理念和认知,应该是:收获必先耕耘,成功须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贡献方受尊重。如果是反其道而行:不耕耘,只要收获(甚至是你耕耘,我来收获),

耕云:解惑录一

无电阻相应快问:两年前我开始学法。我曾研读安祥之美,并用心抄写,当时内心感到很舒畅,很喜悦。接著又持诵金刚经,看导师讲词,听录音带,今天听了自性歌,见到了导师,却不禁一直掉眼泪且无法控制,心脏跳动加速

耕云:禅者的立德、立功、立言

孙中山先生说人者,心之器。人,只不过是心灵的容器而已。人,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认识指导的,如果没有正确思想和认知,就没有正确高尚的行为;而无意识的行为,那只是低级的行为。现在的社会是工商社会,工商社会支配

耕云:净化自已

刚刚过完中秋节,我愿各位心、月同圆。一、真正的佛法是无法之法禅不是一门学问,禅严格地讲,它也不是佛法,因为真正的佛法是无法之法。如果有一样法,那是多出来的;少一样法,那是不够的,都不是圆满的。二、禅的

耕云:略谈观心

修观有两种一种主动作意的是有为法,另一种只客观观心的是无为法。观心也有两个阶段:初级是念念自知,虽有许多杂念妄想,禅宗古德说:识得不为冤,同时要能自己当家作主,意识里冒出来的坏念头要否定它、不随顺它(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耕云:爱的人生

自序太阳表面有黑子,这黑子会造成人们的隐忧:白璧往往有微瑕,这微瑕会给予人们以遗憾;爱的人生也藏有恨的污点,这恨的污点,正破坏著人生的完美,威胁著人类的生存。因为爱是生机,是创造,恨是死亡,是毁灭。爱

耕云:禅的特质

一九九一年七月廿四日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禅学座谈会首先感谢方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们有这么宝贵的会晤座谈。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能得到大解脱

耕云: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导师注解

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为宗门知有之来源。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无始习气,何能顿尽?

耕云:临济禅与安祥禅

临济禅与安祥禅耕云先生 著序一九九一年七月廿日于河北正定临济祖庭首先对净慧法师、住持法师以及各位表达我最深的敬意。天气这么热,各位在百忙中能来参加这个聚会,可以说彼此有缘。能到临济祖庭来参访,也是我的

耕云:宗教与科学

有些人认为宗教与科学之间,存有不能调和的矛盾,在同一个人的思想中,绝不可能同时接受宗教和科学,似乎宗教便是不科学,而科学就是一定反性灵。其实,这种看法既非当然,又非必然,事实上也并不尽然。如果因为哥白

耕云:青少年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道

是谁之咎青少年,寄托了国家的希望,决定著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因此,他们一直是家庭的瑰宝,社会的宠儿和时代的骄子。令人遗憾的是近三五年来,我们的青少年犯罪记录,竟追随著国家经济起飞和社会加速工业化,

耕云:中华禅风的演变(一)

一、参禅的根器我们讲参禅,首先必须确定参禅的根器;也即是说,哪些人适合参禅,哪些人不适合参禅;焦桐可以做琴,不可以做栋梁,楠木可以做栋梁,但不可以做琴。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根机,如果根器不相投,学

耕云:不二法门

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于台北市师范大学每个人从母胎降临到世间以后,便面对一个多元的世界,过著相对的人生和生活。由于我们离不开好恶、得失、取舍、利害因此,我们的心也随著多元的外在而扭曲,迷失了自我。一个分

耕云:中华禅风的演变(三)

三、参禅的心路历程(一)迷什么叫迷?认假作真,把无常当永恒,把虚幻当真实,把每件事和物看为实有,除非我们刻意的去研究、讨论,否则总认为这个地球是永恒的,没有人说地球会坏,没有人把这概念挂在心头,人甚至

宋智明: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净明山人今天我们讲永嘉大师证道歌,证道歌就是证道的人从内心流出的智慧,他对道的真实体现的证境的一种表现。那么什么叫证道呢?就是说他的心灵世界和宇宙的道完全相应,就是证道,解和行一致了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4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4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大师少时,历诸讲肆,听闻天台智者教观,研讨经疏而积学问也。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经乃佛口所说,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但

张秉全:《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3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3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西竺雪山有草,名曰肥腻,洁净香美,白牛食之,乳汗成醍醐上味。雪山,喻一真妙境;香草,喻圆教八正道;牛喻照理真智;醍醐,喻一乘妙法。我常纳者,谓见

张秉全:《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1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1《永嘉大师证道歌》,是佛教中一篇以韵文形式写成的著名文献。它是大师学教、参禅悟道后述其对道之体会。师讳玄觉,温州永嘉人,俗姓戴。八岁出家,博探三藏,尤精天台止观法门。尝谒六祖惠

张秉全:《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2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2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上士一决一切了者,上士,指上根大机。无上妙法,唯大乘菩萨才能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一了百了。故云上士一决一切了。中

禅宗文化:【禅诗浅释】韩大伯之《悟道偈》

悟道偈宋韩大伯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著者小传:韩大伯(生卒年不详)宋代禅僧。赏析: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一只兔子,横在古道路上,老鹰一见;倏然扑了便

禅宗文化:【禅诗浅释】宋·佛灯守珣之《悟道偈》

佛灯守珣(1079―1134年),宋朝临济宗杨岐派禅师,安吉(今属浙江)郡人氏,俗姓施。佛鉴慧勤禅师法嗣,亦深得圆悟克勤赏识,世称佛灯禅师。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世寿五十五,僧腊三十五。【注释】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