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耕云:真我与禅定
2025-02-11 12:08

于台南禅学会成立之前

不少人修学佛法虽深,但却忽略了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是摩诃般若(麻哈巴尼亚)又叫自性、本心,或说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摩诃般若是音译,涵义译不出来,很难译,如果译成大智慧,便会叫人误以为是聪明、学识、智谋等分别心中的东西;实际上,聪明、智慧是后天的产物,摩诃般若却是生命的原貌,亦是生命的内涵实质,没有摩诃般若就没有生命,智慧是表层意识的作用,是来自心外的污染,摩诃般若是属于潜能,是发自内心的觉醒。

为什么说摩诃般若是真我?是生命的原貌?

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然是无为法,为什么还有差别?差别就在行深般若的深度。

父母未生前,我们的人格与大宇宙是全同的,也可以说:除了法界,既无人、更无人格,当借着父母之缘出生,开始有复印记录惯性以后,就产生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记录惯性,由记录惯性生出虚伪的自我,从自我所表现的聪明、才智叫做智慧和聪明,又叫世智辩聪;从摩诃般若所发射出来的潜能、所表现出离分别的智慧,就是摩诃般若。

真我就是原本的我,自性就是生命的属性,找到了生命的属性──真正的自己时,才是确实认识了自己的生命。当你认知和体验到生命的永恒相时,就会发现自己原本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你自然会没有罣碍没有颠倒梦想。如此「行深般若」下去,便会完全没有执着而定慧圆明地到达「究竟涅槃」。

真实人生的真我是原来(本)如此的,你要找它很容易:只要把原本没有的一件一件的拋开,拋到无可拋时,原本的真我就出现了,那就是你真正的自己。

很多修行人,摩诃般若都曾发露过,只因他自己不认识,于是就当面错过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有明师在旁点他一下,从此省心省力,归家有分,明师的可贵在此。

当摩诃般若发露时,能够领悟而保有,便是觉悟。

摩诃般若发露固然很难,发露而能直下确认、承当更难。在摩诃般若发露下能够觉醒、承当虽然很要紧,但那并不是大功告成,还要经过保任的阶段,古人比喻为「牧牛」,如何牧?那就是当你找「牛」得到了它的时候,要时时看牢它,要如猫捕鼠般地盯牢,如炉炼丹般的守住,分分秒秒都知道与它同在。古人说「暂时不在,如同死人」,能保任无失,当下就是生命的圆满与永恒,但是却也有些人,当他的真我──摩诃般若发露以后,恰如叶公爱龙,当真龙现前时,反而惊惶失措被吓得休克了!

摩诃般若发露的正受是怎么个滋味?概略地说,空空朗朗、清清楚楚、恰如心经所示「照见五蕴皆空」,一切只是像一面镜子一样在「照」,「照」是没有分别心的。如果你是在求学,会用心如镜,你的心力便容易集中在课业上而形成注意力的焦点,焦点能发热、发光、迸射出智能的火花。如果你已经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用这种「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心态去对人、对事,可使你的工作不劳心力,效果奇佳!这绝不是空话,是可以实验的。

所以,真正的真我能够主宰心国的人,不管在学或者做事,都可因得力而省力而事半功倍,怕的是你走错了,把假的当成真的。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你自认为已经开悟了,你不妨和我谈谈,假的,我当面戡破,免你堕入魔网;真的,我给你印证,免得你再去「头上安头」。

发露摩诃般若,证得常、乐、我、净,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唯一的目标,一旦得道,就要守住它,「不可须臾离」,像火车行驶在铁路的铁轨上一样,一出轨就是大祸临头。当真我主宰心国的时候,那是天下太平,垂拱而治,「不思而中,不虑而得,不谋而成」,那是人生最高最美好的境界。

什么是伪我?伪我是表层意识,是有记录惯性的,有记录惯性,就会产生强固我执,所谓记录惯性就是根尘相对时所产生的「圣主蒙尘」,累积而成为心垢,埋没了真正的自己,这是人最不幸的迷失,最可悲的埋没,唯有发露摩诃般若的真我,才是「生佛不二」与佛无殊的当体,唯有发露真我,才能具有向上升华的无限可能,真我即是突出了的佛性,离开了真我,所修、所学、所做、所为,一切都会落空,把握了真我,便与法界一体,与神佛息息相通;没有真我就只有虚妄,没有真实,只有差别,没有平等。人只有发露真我,以真我主宰心国,才能达到无上解脱,才能迈向生命的圆满,达成人生的使命。

有些人真我现前,摩诃般若发露,他不敢承当,或想承当,自己的惰性太重,承受不了,尽管理与事看得很清楚,可是习气惯性,老毛病常会发作,这是得不到安祥的正受的。

安祥不是顺口溜,不是口头禅,它是参禅最正确的实证,是最美好的心态,须知深度的安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果位圣人、菩萨境界以上圣者的「正」确觉「受」──心灵的至高无上受用,不过这个受用有深有浅,初初只有浅浅的安祥,而且常常把持不住;有时安祥、有时又莫明其妙的不安祥了,倘若能一直保持安祥,安祥的精度与深度自然就会加深,深到相当程度时,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用不着说这也空,那也空,拼命去分析,分析得太多反而不空了。

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二句话,很多人分析得太多了,说多了不但不「空」反而是「有」了,「有」个什么?有个空,其实只要两句就够明白了,这两句就是「分别取相空是色,对境无心色即空」。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如镜」,为什么以镜子比喻心的作用呢?因为镜子不是照相机,没有底片,不会留下任何印象,只要让心像镜子一样,一部心经就完全是我们心的素描。对待任何人,只要用心如镜,保持本心的一尘不染,就能时时拥有心的喜悦和安祥,就能保持生命力的通畅,就能度一切苦厄、产生光明、祥和的辐射,使周遭的环境也呈现安乐和祥和。

修行人要努力,努力就是精进,努力主宰心国,唯有努力主宰住心国的宁静,才能拥有内心的秒秒安祥,内心安祥的人,永远不会去做令心不安的事,一切的罪恶都是起因于失去了安祥,因为能安才会吉祥,心里不安当然就是不祥之兆。

有人说,保任安祥,起码要三、五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不努力,三、五世乃至三、五万年转生轮回,仍然是墯落,没有办法使心灵净化和进步。

大宇宙是指时间无限,空间无穷,而真我就是无限和无穷,法的人格化就是把伪我投入、溶解到无限无穷的大宇宙,赢得生命的圆满和永恒。

一切的存在,大至星球,小至芥子,它只是一种现象及过程,人的智慧和聪明,不管是创造了登月火箭,或是摩天大厦,在整个大宇宙里,并没有增加什么。一个巨大的星球殒灭了,在大宇宙中也没有损失什么。一切万生万物都是从空里来,又回到空里去。

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空为器,器器皆空,万法不离空性,其本质当体就是空,因为「空」,所以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唯有「空」,才有无限的发展和创新的可能。

空,永恒不变;空,普遍地存在,没有空,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生命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发生。我们把所有这些名称、名词,把它融合到一起来说,真如就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就是真我,真我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空,「本来无一物」嘛!

「外离诸相,内心不乱」的禅定,有三个阶段:

一、离执禅定:这里当然不是讲打坐,而是外物不能影响,内心不起妄念,这才是禅定。

古往今来,很多修行人,很难踏上离执禅定,为什么?因为分别心太强,错把佛法当做学问;把离心意识的法当做学问去研究、批注、弘扬,除了增加理的执着理障,纵然皓首穷经,临终依然是漆桶一个,对理的执着一天没有突破,就一天不能踏上离执禅定,没有断惑怎能证真?不能证真,便不能跻于无学;既无上路,遑言到家?

如果当你体会到所谓的学问、知识都是虚妄表层意识中的产物,绝非原本如此,不是原来就有,唯有正法才是自性内涵时,才能启迪你那理性人格化的自觉;否则知识越博,距离真理越远,唯有突破理障,才能到达无学,然而也不是修学事毕,才刚刚踏上离执禅定而已!只是扬弃了观念游戏,不再以幻为真罢了。

踏上离执禅定,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外在的人事物,在觉受上干扰变得很小、或说是减弱、降低了,降低到在万人嚣闹中好象没有人一样,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好象梦里漫游似的,经常都是「常独行!常独步!」这就是离执禅定的自受用境界。

离执禅定这个阶段的或长或短,根据各人的来历及根基,如果是来历很高的人,当他踏上离执禅定,紧接着就迈向去执禅定,光是离执是不究竟的,暂时摆脱外界的干扰,一遇上机缘,仍然会发作,自己仍然会干扰自己,要拔掉病根,就要做去执的工夫,以达去执禅定的阶段。

要去执必须靠反省,这是古德们的「止观」法门,如果不反省,连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都莫名其妙,要想好好修行那很难。人要修行,必须确确实实由衷的反省,找出自己的毛病,坚决地把它拔除、丢掉,扬弃了私我之欲,我执淡薄乃至无有,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当下显露。人只有在找到生命的根源,才坚信生命的永恒;才能不惑、不忧、不惧,古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吴凤都是菩萨境界的圣者;没有菩萨精神,没有真我出头,不能主宰心国,谈修行、谈舍生取义太难了。

通过去执而臻于无执禅定,就秒秒安祥,证道歌说「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这就是无执禅定的写照。人到了无执境界,那就已归入融合大宇宙、大神灵的怀抱,返回到生命的源头,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物我一如,这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了。若不证到此境,就算不得是真人,就是虚掷光阴,浪费生命。

总而言之:修行要圆满达成生命的使命,你必须发掘、寻回失落、埋没的真我,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光明、喜悦、幸福,然后才能上报四重恩,下济众生之苦,施予众生以光明、解脱及安祥。

以上这段话,是我披肝沥胆、赤裸裸地和盘托出,我所说的,不过只是我所做到、所体验的一小部分,我是以最大诚敬之心,吐露肝胆于各位之前,祝各位都能发露真我,秒秒安祥,早日圆满,正觉。

End

楼宇烈: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

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楼宇烈耕云先生所揭示的安祥禅,乃是当今社会环境下顺世适时、契理契机,适应相当部分在家居士根机的禅。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究竟方便,而化导无量众生者一也。唯其法门之施而

耕云:“信心铭”直解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于台南市一、禅是什么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

耕云:耕云书笺

示观然此事首须究明本来面目,不然恐无下手处。以兄宿根必能识得本来面目,如此则尊重者,尊重众生平等之所以然;亦即尊重生命之核心,生命之永恒相,亦即心之原态,又名本地风光。承当者,乃承当义不容辞之使命,担

耕云:“证道歌”浅释

证道歌浅释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

耕云:人身难得正法难遇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二日于台北市~只要活在安祥里,便是真正的修行~首先我们从──人身难得,正法难遇这两方面来说:一、人身难得自古以来,在宗教界有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生命是一?抑或是多?佛经上说:大圆觉海─

耕云:真我与禅定

于台南禅学会成立之前不少人修学佛法虽深,但却忽略了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是摩诃般若(麻哈巴尼亚)又叫自性、本心,或说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摩诃般若是音译,涵义译不出来,很难译,如果译成大智

耕云:成佛作祖的方法

一、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因为每个人的祸与福、痛苦与喜悦都取决于每个人的心,如果我们每个人把心保持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那么每个人活着都是在享受生命、享受人生。否则,如果我们的

耕云:解析禅的内涵

一、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永恒相禅究竟是什么呢?几年前台南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曾说过:禅是心的原态、禅是生命共相、永恒相。没有经过六根六尘对境,吸收六尘污染以前原本的心态,就是佛经上讲的本心。禅是

耕云:法供养最殊胜

一九八七年七月于台北市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每个人的祸与福、苦与乐都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如果我们把心净化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我们就是在享受生命,开创人生,倘若我们的心态不好,观念不正确,只有邪知缺

耕云:真心被六尘所覆盖的八个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一、为形所役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

耕云:心法漫谈

1. 发掘真我 主宰心国为什么要发掘真我?因为人人都有真实永恒的自我。真实地自我就是原本的自己;凡是真实地,必定是原来如此、普偏如此,而且是必定如此的。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是以真我为基因,由印象、认识、

耕云:生之奥秘

这是个呈现安祥、生生不息的爱的宇宙。从生生不息,繁衍滋生为森罗万象,而且一直在新新不已。这是万有存在的现象,无人能否认,更无人能阻止。然而却一切从空里来,又回归到宇宙实相,这种新新不已的机势、生生不息

耕云:安祥禅的知与行

介绍词:我们很高兴能请到台湾中华禅学会的导师耕云先生,来跟我们座谈。禅学会的宗旨是很符合现代社会人心的。在禅学会成立缘起里面说:我们今天尽管利用厚生、成就空前,物质文明,亘古未有,但是富足的生活享受,

耕云:佛法与国运

各位先生:大家好!我到这里来,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庭一样,感觉到非常亲切及温暖。我是天津人,离北京很近,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和各位一同学习及领教,大家互相切磋,我认为这个机会非常珍贵。佛法的兴衰,和国

耕云: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怀

一、唱禅歌就是修行首先我对各位表示问候之意。南投合唱团成立才不久,有这么好的成绩,大家应该对最发心的张团长、萧老师表示敬意。各位团员的努力学习,这表示各位对修学安祥禅有很高的兴趣。我时常讲:唱禅歌就是

耕云:安祥乃生般若

安祥有没有涵义?有,心安则祥。我们心安无愧的做人,而且保持这种觉受,人生就很通畅,没有障碍,做什么事都很顺利。有人问我,安祥禅的力量何在?我说:安祥禅的力量能消千灾,能解百难,说不尽它的功德,最简单的

耕云:禅者的使命

孙中山先生说人者,心之器。人,只不过是心灵的容器而已。人,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认识指导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和认知,就没有正确、高尚的行为;而无意识的行为,那只是低级的行为。现在的社会是工商社会,工商社会

耕云:牛的礼赞

牛的礼赞耕云先生 著一、人生的理念活在相对人生中,一般人的共同理念和认知,应该是:收获必先耕耘,成功须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贡献方受尊重。如果是反其道而行:不耕耘,只要收获(甚至是你耕耘,我来收获),

耕云:解惑录一

无电阻相应快问:两年前我开始学法。我曾研读安祥之美,并用心抄写,当时内心感到很舒畅,很喜悦。接著又持诵金刚经,看导师讲词,听录音带,今天听了自性歌,见到了导师,却不禁一直掉眼泪且无法控制,心脏跳动加速

耕云:禅者的立德、立功、立言

孙中山先生说人者,心之器。人,只不过是心灵的容器而已。人,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认识指导的,如果没有正确思想和认知,就没有正确高尚的行为;而无意识的行为,那只是低级的行为。现在的社会是工商社会,工商社会支配

耕云:净化自已

刚刚过完中秋节,我愿各位心、月同圆。一、真正的佛法是无法之法禅不是一门学问,禅严格地讲,它也不是佛法,因为真正的佛法是无法之法。如果有一样法,那是多出来的;少一样法,那是不够的,都不是圆满的。二、禅的

耕云:略谈观心

修观有两种一种主动作意的是有为法,另一种只客观观心的是无为法。观心也有两个阶段:初级是念念自知,虽有许多杂念妄想,禅宗古德说:识得不为冤,同时要能自己当家作主,意识里冒出来的坏念头要否定它、不随顺它(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耕云:爱的人生

自序太阳表面有黑子,这黑子会造成人们的隐忧:白璧往往有微瑕,这微瑕会给予人们以遗憾;爱的人生也藏有恨的污点,这恨的污点,正破坏著人生的完美,威胁著人类的生存。因为爱是生机,是创造,恨是死亡,是毁灭。爱

耕云:禅的特质

一九九一年七月廿四日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禅学座谈会首先感谢方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们有这么宝贵的会晤座谈。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能得到大解脱

耕云: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导师注解

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为宗门知有之来源。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无始习气,何能顿尽?

耕云:临济禅与安祥禅

临济禅与安祥禅耕云先生 著序一九九一年七月廿日于河北正定临济祖庭首先对净慧法师、住持法师以及各位表达我最深的敬意。天气这么热,各位在百忙中能来参加这个聚会,可以说彼此有缘。能到临济祖庭来参访,也是我的

耕云:宗教与科学

有些人认为宗教与科学之间,存有不能调和的矛盾,在同一个人的思想中,绝不可能同时接受宗教和科学,似乎宗教便是不科学,而科学就是一定反性灵。其实,这种看法既非当然,又非必然,事实上也并不尽然。如果因为哥白

耕云:青少年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道

是谁之咎青少年,寄托了国家的希望,决定著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因此,他们一直是家庭的瑰宝,社会的宠儿和时代的骄子。令人遗憾的是近三五年来,我们的青少年犯罪记录,竟追随著国家经济起飞和社会加速工业化,

耕云:中华禅风的演变(一)

一、参禅的根器我们讲参禅,首先必须确定参禅的根器;也即是说,哪些人适合参禅,哪些人不适合参禅;焦桐可以做琴,不可以做栋梁,楠木可以做栋梁,但不可以做琴。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根机,如果根器不相投,学

耕云:不二法门

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于台北市师范大学每个人从母胎降临到世间以后,便面对一个多元的世界,过著相对的人生和生活。由于我们离不开好恶、得失、取舍、利害因此,我们的心也随著多元的外在而扭曲,迷失了自我。一个分

耕云:中华禅风的演变(三)

三、参禅的心路历程(一)迷什么叫迷?认假作真,把无常当永恒,把虚幻当真实,把每件事和物看为实有,除非我们刻意的去研究、讨论,否则总认为这个地球是永恒的,没有人说地球会坏,没有人把这概念挂在心头,人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