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2025-01-02 10:55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现诸净土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
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
现魔魔业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八章
世尊初成道时,还现魔业恶业果报世尊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于如幻三昧中见魔王波旬派他的三个女儿来挑逗。这三个女儿都美貌非凡,名字分别叫染欲、悦人、可爱,脱得半裸,又歌又舞,世尊不为所动。移时,魔女隐去,又见魔兵张弓射箭,利箭到了世尊面前,都变成了洁白的莲花。魔王,魔女、魔兵、都是心魔所生。一念邪,则见魔住舍,一念正,即见佛在堂,是邪是正,全在一念之差。
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五章之二
乐住现前一切法。于世间中,宠辱不惊,利衰不动;于三昧中,善恶不二,邪正不二,万法平等。因众生无尽,法界无尽等十无尽,所以菩萨不入涅槃,不舍有为方便,随缘普渡众生。
其名曰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
圣人无名,为物立称。多依行德,随宜别标。标立千差,皆有所表。今各以所论法义对释其名,文理昭然,非强穿凿。
取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正信稀有分第六
取,即是执着。取相,即是着相。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若心取相等,此生执也。若取法相等,此法执也。
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佛本生故事说:佛修成忍辱仙人之时,在城外修定,国王歌利生性恶暴,恼其宫女听忍辱仙人说法,国王生恶恨心,割截忍辱仙身体,忍辱仙毫不变色,并发心度此恶王。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五章之二
据会解作者惟则注,“若异意而又自有识,则何名意识?盖识意语倒也。”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趣入虽从一门。功成三皆圆证。偏修一行,但名亲近。三事圆通,名证圆觉。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七
此句中“众生”,指各人心中出现的众生。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楞严经》分析色阴区宇中出现的种种邪魔景象指出:“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金黄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意译光明遍照)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花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极乐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九第五十五章之二
到三禅天,已离苦受,未离乐受和舍受。极乐灭,意为离了乐受,即是圆满修得无量净天的境界。
极舍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九第五使五章之二
到四禅天,已离乐受,苦乐两亡,还未离舍受。极舍灭,意为离了舍受,即圆满修得色究竟天的境界。
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三章
是传说中的三位古佛。
势至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
大势至又称势至菩萨,是超常神力的化身。
事非顿除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七章要灭除各种烦恼事,不是朝夕功夫,而是长期刻苦磨练的事情。这是量的变化和积累的过程。
顶礼佛足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以己最尊之顶,礼佛最卑之足,敬之至也。
顶地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三章
譬喻已到欲界善法的顶点,虽然还有退转的可能,但已不断善根,所以名为顶地。
转轮圣王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佛经一般称人世间的国王为转论王,具有七宝、能行大道的最理想的国王称为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太子灌顶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八章
古代印度的国王冊立太子时,要举行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用瓶子装着四大海水向太子灌顶。在经文里借用来比喻修行进入法云地境界时的自心感受。
转*轮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七章之七
佛法圆融周遍,所以喻为*轮。宣讲佛法、研习佛法,名为转*轮。
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二章之一
不是一切法都不生不灭,唯识学五位百法中,有九十四种有为法,六种无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法。只有进入自觉圣智如来地境界,才能说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而且涅槃境界中,幻相有生灭,而自心不动如如,名心不生灭。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观幻之智,仍在幻数,观智亦除,始得真净。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说什么非作?当六识泯灭之后,在禅定中还有幻相出现。这些幻相不是六识所作。其实是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的藏识种子和现识结合的虚妄景象,知其虚妄,故说是无。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
信解行证,虽阶级不同。而所信乃至所证之法,元来不异。解则解其所信,修则修其所解,证则证其所修。今明证得境界,若非本所信等法,即不应取。
非人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三十二章
除人道外,其余五道及天龙八部一切众生,都属于非人。
非性无漏界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八章之三
漏,即是烦恼。因有烦恼,心神不宁,导致生命功能紊乱,从而泄漏生命能量,所以把烦恼叫做漏。无漏,即无烦恼。声闻阿罗汉虽然只断起烦恼,只离分段死,但已经坚定信心,不再退转,相对来说,也可说是修入了无漏界。因为他们还执着一切法无自性,比佛菩萨的正觉正受还差一大截,所以又说是“非性无漏界”。这是声闻缘觉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非法、非非法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
《楞伽经》说:“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即是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有非无、非非有无,非常非无常。不着二边,于一切法平等不二,这是如来说法的重要原则。不要对如来所说法起偏执见。执着有不变的法,便是不识方便的教条主义;执着非法,便堕于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执是执非,执有执无,都不可取,取任一边,都名为着相。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
不是圆觉之性与入清净觉相违。而是由于执着我见而不能入。
非实心体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实心无念。凡有造作思维,都非真实心体。
非幻不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即幻成真,自见如来。无功任运,真如现前。
贤劫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六
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的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所以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
贤圣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
凡夫和圣贤、贤和圣,并无明显的分界线,全在一念之差。一般认为,能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烦恼,可称为圣贤。大乘认为,声闻、缘觉修行成就的果位,只算贤位;菩萨修行的成就,可称圣位。
明上座本来面目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自序品第一之四
进入禅境时,面对在眼前显现的景象,只有当你排除善恶等一切思量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照见这个眼前景象的本来面目。当前,惠明面对眼前的惠能,既然是来求法,惠能代表了禅宗顿教的正法,就是明上座。也是只有在排除善恶等一切思量,回复清净的本心本性的时候,才有可能照见正法的本来面目。
昌隆法嗣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六
六祖所预言的两位菩萨,还没有人作考证定论。大约在六祖灭度后六七十年,确有两位人物,对禅宗的弘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德。一位是道一禅师,后人尊奉为马祖,得法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另一位是庞蕴,字道玄,有东方禅门维摩居士的美称,有诗偈三百余篇传世。
咒心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之一
大白伞盖神咒是如来宣说的如来藏心秘密法门,这法门从心流出,遍生一切法界,所以名为心咒,又名咒心。另有一种说法,这咒末后八句三十四字,从唵到娑婆诃为全咒的咒心。
罗睺罗母亲耶输陀罗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八第二十章
罗睺罗是释迦牟尼的儿子。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释迦牟尼成道后,两人都随佛剃度出家。
罔象虚无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
似无说是网,似有说是象。藏识种子变现的幻相,虚无缥缈,所以说是罔象虚无。
罔象虚无颠倒妄想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一
罔象,指因藏识作用引起的不思议变的景象。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最后都回到哲学高层次的抽象。在抽象的原理中,孰真孰妄,往往是失去之毫厘,谬之千里。在识阴区宇中,如果是片面地、孤立地、用静止的观点分析问题,钻牛角尖,必然是谬种流传,作茧自缚。用常态思维分析不思议变的如幻境界,永远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必然是颠倒妄想。
制十种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九章
绝对禁食人、蛇、象、马、龙、狐、猪、狗、狮、猴十种肉。
知而事不得 如来自觉境界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六章之二
清楚地觉知一切形相,但离心离想,自心清净,不作攀缘;一切如幻之相,都无实性,知而不察,则无事可得。到达这种境界,就说是如来自觉境界。
知非不知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六
这眼根知非不知。如果眼根不能知,便不可能有眼识,说明这眼根非不知。如果眼根不与色尘相接,也不可能有眼识,或者无心去了知,对眼前事物不生分别心,处在视而不见的虚寂的状态中,也不会生成眼识,说明这眼根也非知。同样道理,六根都是非知非不知。这是不偏于一边的辩证法,亦是中道义。
知是中何者非见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八章
这些物象,都不是能见,都是所见,但不能说是见或说非见。能见之心性缘所见之物象,因缘和合才成“见”。
知解宗徒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顿渐品第八之三
祖师批评神会,指出神会自持聪明,显露才智,功夫还停留在对文字的知解上面,而未在行证方面彻底用功。
依愿修行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所作所为,不随情逐念,但依愿力,而自行策励。愿是总相,通悲通智。具悲智愿,即菩提心。
依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五章之一
依佛,别的经多称“报身佛”。报身佛是法身佛的外在表现。法身是思想认识境界,报身是思想认识指导下的言行。菩萨依照佛说的第一义谛跟修行人说法,让他们明白种种法的实相,便说是依佛说法。
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幻起众生,颠倒离奇,怨亲照面,魔佛登场。无分彼此,不迎不拒。同体大悲,身心轻安。